|
本帖最后由 小企鹅 于 2014-4-17 07:34 编辑
2 C6 u) e9 R( f. |- k
( x1 }6 t( [" C- N Bhttp://www.21ccom.net/articles/fsyl/yulu_20140328103373.h
% |& r/ x7 S1 @$ Y, `& A/ A5 g7 H! d, g1 q
张宏杰:嘉庆“滑落曲线”' m1 P/ m$ t, O4 x7 v* w
9 b2 \$ M+ p" z6 O1 L: f+ ^
0 l" E j2 S# |: L$ B
何去何从3 m" o$ n; \; T
, Y; T6 U `8 D9 Z5 e ~ 一7 ?9 m2 s$ A C& _$ }
7 W' d) x) `: m+ m) g+ Q+ U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最终确定了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做自己的接班人。
$ O8 c% p/ h4 m. p. J- p: p. W/ C, W5 k9 n- v+ v# O# o& x( Y
这个接班人让乾隆满意的有四点:
/ [& _7 A) R+ \$ @
2 S0 N) u- N' g" k 首先,从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自制力强。他起居有常,举止有度,学习勤奋,办事认真,从不逾规矩一步。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 M1 z! c6 `' |8 H) ^2 q
" c. S4 @! y: d0 Q# O( g3 ]
其次,此人品质“端淳”,生活俭朴,为人谦逊。特别是富于同情心,待人十分真挚,善于为他人着想。
0 a8 Z" T5 O5 v8 z" W& {3 m% ?) M% k+ ~' k
第三,从学业上看,经历了二十多年严格、系统、高质量的帝王教育,永琰对儒家心性之学,颇有心得。他的修养是建立在学养的基础之上,因此根基牢固。另外,此子武功骑射成绩虽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和曾祖父,在兄弟当中也是首屈一指。
, f/ p$ u; r" ?8 V$ N3 N* ^, y6 ~- M7 N f0 e; @( f
第四,从外表看,嘉庆皇帝是清朝历代皇帝中长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他中等身材,皮肤白晰,五官端正,一副雍容华贵的相貌。脸型介于方圆之间,显示出他性格的平衡和理智。经过从小就开始的仪表训练,他在出席大的场合时,总是举止高贵,镇定自如,讲话不慌不忙,富于条理。& f+ G% x. D1 U3 L! S
) r/ ]4 W% O& \& L4 o* z
另外,这一年,嘉庆三十六岁。这个年龄,既精力充沛,又富于经验。生命由青春期的青涩,青年期的热烈,转为中年前期的稳健有力,正是主掌一个庞大帝国的最佳年龄。
7 U. W% w) c$ n' r, H" i& T0 ^5 ?2 ?% h) t4 S# N" r$ h) r
因此,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举行的这个盛大典礼仪式盛大华美,气氛祥和安宁,连天气都是如此晴朗灿烂。
0 K' D( ?' @, ~& ~" S) D2 b
$ b# q1 f( H. |; M5 y0 g. P 九时三十二分,随着坐在宝座上的乾隆把手中那颗宽三寸九分、厚一寸的青玉大印“皇帝之宝”微笑着递到跪在他面前的嘉庆皇帝手中,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空前的纪录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平稳的权力交接顺利完成。
9 b6 i, D, p0 f* P) E
: u' q2 n$ ~0 J3 S& ?1 S0 v 二: G8 I H! U0 L; {* d7 }
& f$ K0 u; V3 C$ O; w/ R J 嘉庆三年腊月底,八十九岁的太上皇得了轻微的感冒。嘉庆四年正月初一,皇帝和诸王贝勒及二品以上大臣依惯例来给太上皇拜年,上皇还能如常御座受礼。不料,初二日,病情转剧,身体各器官出现衰竭征兆,陷入昏迷。初三日上午七时,太上皇停止了呼吸。
$ X4 a2 P, \- _; I6 q" Y2 ^8 z. l4 l' @' l
正在欢天喜地过年的大清国臣民们不得不穿上丧服,进入全国性的哀悼期。不过,没有多少人真正悲痛欲绝。让大家真正感兴趣的,是新皇帝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 A( x; V0 d* u( q0 {0 N
5 _3 I! g5 r/ U5 m, i
虽然已经当了三年皇帝,可是嘉庆在全国人的心目中还是一个谜。除了他那张总是带着和蔼微笑的脸和几篇没有个性的圣旨之外,人们对他一无所知。不过,新皇帝的种种表现,似乎表明他是温和、稳健之人。朝廷大政,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
) X* ?- }; l$ f% S3 E; `; J5 f1 t/ B) b; D5 s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乾隆去世的第二天,也就是初四日上午,嗣皇帝就发布了一条让全国人都大吃一惊的谕旨:免去乾隆皇帝驾前第一宠臣和珅兼任的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这职。同时,一场规模巨大的抄家行动展开,令人惊愕的巨额财宝在和府地窖中显露出来。9 o# _( y% P! v( ~: {, g
$ S' n0 p$ Q# Q: G } 举国上下,对这个影子一样悄无声息的皇帝,刮目相看。可以说,诛和珅是新皇帝处理政治危机能力的一次成功展示。
- ~) s: Z" }+ J
3 j* ?6 h7 M( J/ _2 t 以诛和珅为开端,一缕缕政治新风,绵绵不断地从紫禁城吹散出来。+ k/ f7 H' d) v+ p, d1 |* P
* y% T' x5 u% m* x; ` 亲政后第二个月,皇帝发布谕旨,今后皇帝出宫祭天及谒陵,随行仪仗减半,皇后和嫔妃不必随行,以减少出行费用。
& E4 g$ F9 S& z' ?! E' I$ [6 X2 ?* n/ t3 K
这道谕旨显示了新皇帝与老皇帝截然不同的务实作风。
6 E( o Y3 v( V1 L
3 S9 S1 P+ O; v8 i. x 几天之后,皇帝再次发布谕旨,禁止大臣们向他进贡古玩字画。大臣们向皇帝进奉贡物以邀宠这一不良风气是乾隆晚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从乾隆六十大寿开始,各地大臣争相向皇帝进贡奇珍异宝,名贵字画,以博皇帝欢心。嘉庆直言不讳地说,大臣向皇帝进贡古玩,除了助长贪风,别无益处。
# _5 j( \, n2 y6 z0 C- K$ j
2 B$ z% {5 k- ^2 a 这道谕旨发布不久之后,他接到大臣的汇报,说上年底从叶尔羌采解入京的一块特大块玉石正在运送途中,因为道路难行,难以按规定时间抵达京城,请皇帝批准延期。皇帝发下了一道让全国人都目瞪口呆的谕旨:“一接此谕,不论玉石行至何处,即行抛弃。”因为玉石虽美,无益民生,皇帝并不喜爱。) Q. d( _& N% s6 D8 U% B) o
" t2 e, H, ?7 [5 m5 j ?% r
连撰写圣旨的军机大臣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看来皇帝还真动真格的。通过这道谕旨,新皇帝的节俭形象,一下子树立起来了。
# `; \5 @) L" J
# g+ V! K& B% G" a9 L( A2 b 三, B, K" B# J0 [: v4 C) Z
' M& W9 P' O( p! ^7 c ^* W
然而,在树完新风之后,大清朝的民众发现,这个年轻的新统治者,却没能做出更大的作为。
1 G6 G" z/ P- ]' v# h$ Q/ E
5 S% k# m: F3 `1 t2 v 嘉庆登基之时,大清王朝已经如同得了癌症的病人,而且到了晚期。体内的病症,比外在表现出来的要沉重得多。/ K b+ m. y9 h# b
7 V9 }, ~# `1 ?" h 最严重的问题,当然是腐败。3 V4 ^, q9 V8 Y( P. N! w! T3 p0 a2 V
( y, h1 v( O, D& S 只要没有蔓延开来,腐败就并非不治之症。局部的、零星的腐败现象,在任何时候、任何体制下,都会存在。然而,一旦蔓延开来,成为普遍现象,治理难度就呈几何级数增加。
" Z2 T* x5 ]8 r; ~- u0 m- ~# ~; H. s8 m
乾隆中后期,腐败已经呈现集团化的趋势。乾隆四十六年到四十九年,朝廷一连查出了五起贪污大案,都是“办一案,牵一串;查一个,带一窝”。一人败露,则与他有关的关系网上的数十名乃至一百数十名官员就全部被揭露出来。常常是一人犯案,一省官僚体系随之瘫痪。7 W/ j" b; C. P" N/ l% N/ C/ N! j) A
+ H7 D% ]$ a- h' r' v7 [# ~ 甘肃冒赈大案就几乎把甘肃全省县以上官员都牵连在内。他们上下联手,相互配合做假帐,把八百多万元国库银吞入私囊。如果全部查处,甘肃全省政府运作立刻瘫痪,乾隆皇帝不得不定下一条两万两的死亡线。即使如此,前后被处死者仍达五十六名之多。
) H4 i5 W4 E( b
@5 c1 u; B* w/ ] 嘉庆亲政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反腐败。虽然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关乎大清的生死存亡,然而他还是大大低估了反腐战争的艰巨性。他以为,如果“掐断了和珅的庇护制网络结构的花朵,它的根株便会自然枯萎。”杀掉了和珅,清除了和珅的党羽,再掀起一个惩贪高潮,腐败的势头就会应声而止。
- y: N* ~" r# l. C2 d- R
, q$ p# p1 a n m 可是形势的发展远远出乎他的意料。9 V1 c, t1 H5 k% U. p1 P
0 G5 J p. B, n J2 ?8 L 虽然杀了和珅,虽然在十一个全国总督当中,六个被他撤换,虽然在他为配合镇压白莲教战争发起的惩贪高潮中,官场贪风一时有所收敛,然而,高潮过后,一切如旧。各地官员,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仍然无人不在收礼送礼,买官卖官;各地衙门仍然无处不懈怠昏庸,除了部门利益之外,对一切民间疾苦都漠不关心。官僚集团对腐败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
9 |) J; k* Z$ n/ K9 V- t J/ {4 c
" l B( w L5 _( ]$ w9 ? 甚至嘉庆皇帝亲手树起来的廉政模范,时间稍长,也一个接一个地陷入腐败之中。最典型的是当初率先揭发和珅的谏官广兴。此人因为揭发和珅,深得嘉庆信任,被委以掌管四川军需的重任。他不辱使命,清正自持,扫除贪风,每年为国家节省数百万两白银,嘉庆帝多次号召全国官员向他学习。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就任兵部侍郎之后不久,也陷入贪污的泥淖,短短一年,就贪污了四万两之多。
+ r, L+ a! f# P4 i+ A4 r3 [3 z, D: p) V. u1 T( l
乾隆时期已经花样百出的腐败,到此时又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腐败向底层全面扩散,所有的基层干部都成为权力寻租者,一些普通公务员甚至成为腐败案的主角;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社会上所有大事小情,都需要用钱开路,否则寸步难行。嘉庆十年前后发生的一些案件,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7 p. a2 g# [' o: L9 U" E- ?: b7 z; N1 }6 m. f A. E
直隶省布政使司承办司书王丽南,是直隶省财政厅的一个小小办事员,顶多是股级干部,按理说并没有什么权力。可是从嘉庆元年起,数年之间,居然贪污了三十一万两白银。他贪污的手段非常简单,那就是私刻了从财政厅长(布政使)、处长直到科长的一整套公章,然后任意虚收冒支,把国库银两大把大把装入私囊,近十年间,居然没有受到任何怀疑和调查。9 e6 [' d! y) X( X: m9 Y; r
0 O2 L+ `4 M& g6 g 大清王朝的监督体系这张破网已经烂得形同虚设。甚至湖北财政厅(布政使司)的一个银匠,利用政府官员的糊涂马虎,不断私藏银两,几年下来,居然也贪污了五千两之多。! [5 V9 [: r3 l* @! c
9 ?8 c. ]3 C1 Q( N" w; Y6 I( B 自从嘉庆亲政开始,黄河几乎年年决口。每年朝廷下拔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四分之一的巨额财政经费用于治河,可是成效甚微。那些治河的官员,每天公然在河督衙门里喝酒唱戏,一桌酒席,居然所费千两。治河经费,大多数都落入了这些官员的腰包。至于治河的工程,则处处偷工减料。应该用麻料的地方,掺杂了大量沙土;应该建造秸垛填石,秸垛建好了,却根本不往里放石头。结果,洪水一来,处处决口。
O" }9 L8 x$ e3 i
' j; o8 ]" k6 x/ M 嘉庆年间,各地还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大量“编外衙役”或者说“编外警察”充斥基层。各县级部门借口人力不足,大量招聘“临时衙役”,不占编制,不开工资,利用他们处处设卡,到处收费,以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他们的数量,往往超过正式编制数倍,甚至数十倍。
( h, S4 F4 M) A) k. X% ~" U
. x0 s' w" z) Z" P; ]$ i2 ~ 比如直隶省正定县,“编外衙役”多达九百多名,而浙江省的仁和、钱塘等县,居然更多达一千五六百人。他们横行乡里,巧立名目,一遍遍向农民收取各项税费,如果谁不交,就关入私牢,严刑拷打。他们在城市里勒索小商小贩,经常闹出人命案子,官司有的甚至一直打到皇帝面前。
, I/ k+ l6 k6 |. G
) o" g" U9 `$ K% P- [ U 从乾隆晚期开始,有些地方就出现了“财政亏空”。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敷支出,不得不负债经营。到了嘉庆年间,这已经成了各地的普遍现象,几乎每省每县,都出现了财政亏空。为了维持政府运转,为了给官员开支,各地政府不得不四处借债,有的甚至向地下钱庄借高利贷……
9 A; @2 m& z4 s8 f4 I' c) y9 Q: N' d9 `, S- K6 k- s4 L
四6 s3 ?' C, d4 u$ x
3 B; p0 d4 `. O6 H6 X+ G
责任心极强的皇帝几乎夜夜不能安眠。他在御榻之上辗转反侧,苦思解决之策。( v/ A0 k; {) H# Q1 U
& t, ~* M! n% Z$ D# T& T8 x( x 他决心加大“新政”力度,对贪官发现一个,撤换一个,绝不手软。
* ?1 P2 ~7 J) S* @& L! L2 \% y+ E" a' q, ^1 p' ]- p
从嘉庆七年到嘉庆十年,几乎每个月都有重要的人事调整。全国的省部级高官,都被轮换了个遍。大大小小的贪官,又查出了几十个。可是腐败的势头,仍然没有丝毫减弱。各地基层政府的财政亏空,仍然越来越多。
! c3 ?/ N$ j! N( T. Y7 T" a0 ^5 O$ A8 K/ P, t: x0 M' r8 u3 V: e
很显然,运动式的惩贪,到了嘉庆时期已经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原因之一,是与腐败官员的总数比起来,被发现和惩处者不到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腐败收益实在太高,而腐败风险实在太低。原因之二,是腐败已经成了官僚体系的常态,贪污成了官员生活的主要来源。一个人如果不贪污,则无法打点上司,结好同级,甚至无法在官僚体系中生存下去。
2 C+ T! \# C: n* _1 p j
) F9 I- r- A s9 h/ R: f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打老虎”已经演变成“水过地皮湿”,震摄力越来越低。事实上,举朝官员从乾隆晚年开始,对惩贪风暴的反应就已经十分麻木了。到了嘉庆时期,官员们的腐败热情已经高涨到了“前仆后继”的程度,前任头一天因腐败落马,继任者第二天继续腐败。
3 v- v7 s/ Z h E9 |! h8 u1 r& Y# P, X+ r# }3 K! P
耐心极好的皇帝也渐渐陷入焦躁。上谕中开始出现连篇累牍的斥责、抱怨甚至痛骂。! i$ A( ?5 p' j1 Q& u6 L( e
, M$ ^; O' \- r: o “新政”看来挽救不了大清。他该何去何从?6 |2 p8 ?- i9 \8 [" I
1 n" B5 u- J/ `" t; U 方针已定& h0 a/ j% M. {# x4 y: `, P
* ^! [1 z- x+ y& n4 c$ B$ Y; S
一
9 b$ v2 F: J( j$ p* c8 K. Y7 K! i J: f9 }% v1 p
深秋的辽东大地,枫叶鲜红,松柏苍翠。嘉庆十年九月,嘉庆皇帝率领宗室及重臣,经过艰苦跋涉,来到满族的龙兴之地。在祭奠了新宾永陵之后,他们向西直抵盛京,祭奠了福陵(清太祖努尔哈赤之陵)和昭陵(清大宗皇太极之陵)。
8 v% E% G9 w2 `! M' o* Y
3 }& I; J6 ^, C+ W+ _) z3 D |
4 y0 Q3 c5 ^- y r来源: 读者推荐 | 来源日期:2014-03-20 | 责任编辑:张白烨 | + ^& q+ e: s+ c6 y4 J% ^
5 Z3 K1 B. Q+ @; h& E7 N
; m& W* @4 ^6 h/ U' p( k,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