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真有才 于 2014-2-2 20:34 编辑
马年马上说家风
新年伊始央视新闻联播推出走基层访谈节目“你的家风是什么?”这是央视继龙年“你幸福吗?”。蛇年“你的梦想是什么?”又一个广泛参与,全民讨论的百姓话题。 所谓“家风”就是家规祖训。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和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是做人的行为规范。和做事的行动准则。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的良好的家风必然会汇集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一个国家有淳朴的道德风尚必然会民富国强,安和乐利。一个企业团体有足够的正能量必然发展迅速,兴隆长久。一个家庭有良好的家风祖训必然父慈子孝,幸福美满。而一个人如果懂得自我管理必定能身心健康,生活平顺。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平常的工人家庭。小时候我家一直生活在贫困状态下。那时候全家六口人。奶奶年近古稀,我们兄弟三人尚未成年。家里全靠父亲一人上班供养,生活捉襟见肘。母亲是典型家庭妇女,担负着操持家务,奉养老人,教育子女的家庭重任。母亲虽不知书却明事理。她的言传身教在我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刚刚结束了10年动乱。百姓的生活水平都很差。粮食凭证供应。大米白面供应有限,大部分都是“粗粮”。只有过年过节或是家里来了客人才能吃一顿馒头。我们家真是上有老下有小,只有上班的爸爸和年迈的奶奶才有资格吃细粮。吃饭时全家围坐在小炕桌上。爸爸手里拿着馒头却难以下咽,奶奶更是如此。经常把馒头分给我们姐弟吃。妈妈在一旁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转眼我也上小学了。这期间妈妈在家缝过手套,拆过棉线。为了供我们上学她白天在家干家务,晚上去火车站卖瓜子。这对于一个从未出过门的女人来说是多么艰难!记得第一次妈妈去买瓜子时。在家炒好了,装上袋儿。却怎么也没有勇气走出家门。她左顾右盼,在生活的重压下毅然走出家门迈出了艰难的一步,这期间妈妈尝尽酸甜苦辣。 妈妈对奶奶很孝顺,一日三餐虽粗茶淡饭却很及时。奶奶穿的粗布棉衣,每年都拆洗重絮。记得有一次奶奶长了好像叫“羊毛钉”的一种病。妈妈守护了一夜。寻高人,觅良方。半夜把我们街坊一个老中医请来治好了奶奶的病。人心换人心有一次妈妈卖瓜子很晚还没有回家,奶奶连饭也没有吃,唉声叹气在屋里急的团团转。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妈妈盼回来了。奶奶的心总算一块石头落地儿了。她老人家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亲自为妈妈烧了一碗苞米面粥。妈妈端着热乎乎的苞米面粥泪水夺眶而出。奶奶88岁时无疾而终。咽气时妈妈守护了二天她老人家才闭上双眼,撒手西去。 母亲对我们要求很严她,她深知只有好好念书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才能改变家庭状况她常说“你们要有志气,好好念书比什么都强,只要能考上大学,妈就是要饭也要供你们上学”。电视在当时算是奢侈品,那时我们街坊邻居只有几家有。左邻右居都串门子看电视。母亲告诫我们“咱家穷,可不能让人家瞧不起咱。以后谁也不准出去看电视”。就这样每天晚上我们三个孩子围坐在那张小桌子旁,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我姐姐成为我们那趟街少有的“大学生”之一。20年前我们兄弟三人没有辜负母亲的期盼全是“国营企业铁饭碗”,并且在各自的单位都是中坚和骨干。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现在我们都已成家立业,人到中年。8年前父亲与世长辞。如今母亲也年届耄耋步履蹒跚。她穿着简朴,生活勤俭。自己从不让我们为她花钱。可是当亲人有难,母亲能慷慨解囊,救人危难。 多少个艰难时刻,是母亲用她那通俗的语言点拨着我们,支撑着我;多少个想不开,放不下的问题都是妈妈用浅显的比喻让孩儿们豁然开朗。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善良不断地修正我们的缺点,改正我们的错误。她的言行始终照耀着我,温暖着我。用母亲的话说;“好的家风是老猫枕着屋脊睡,一辈传一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