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鲁湿地 拉萨的肺 fficeffice" /> □《湿地公约》是这样定义湿地的: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ffice:smarttags" />6米的水域。 □湿地的类型: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和水稻田等。 这里不需要氧气瓶 7月,午后,拉萨市当热西路。几辆开足马力的越野车呼啸而过,“扑棱棱”———公路北面的绿色中,一群白色的鸟儿被惊起,忽闪着翅膀,很快,又没入浓浓的水草中。 这片6.6平方公里的绿地,就是拉鲁湿地,位于布达拉宫西北面不到2公里,占据拉萨城近四分之一的面积。 据拉萨市环保局与四川大学联合发布的《拉萨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称,若拉鲁湿地草场保持良好生长的状态,通过光合作用,最大程度每年可吸收8.39万吨二氧化碳,产生8.23万吨氧气。这里,是整个拉萨城最不需要氧气瓶的地方。它就是拉萨的肺。 达娃今年57岁。她说,儿时最兴奋的事,莫过于和父母一起,去湿地中心地带,过“林卡”(藏语,与汉语郊游之意相近)。其实,拉萨市民能走入拉鲁湿地,是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后。此前,拉鲁湿地属于西藏名声显赫的拉鲁家族,而拉鲁湿地———这座当今世界海拔最高、位于城市市区面积最大的天然湿地,则是拉鲁家私有的牧场和乐园。但是,在2005年8月,普通人自由进出拉鲁湿地的景象被改变了。这一年,拉鲁湿地,正式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人类的烙印有多深? 人类和城市的影响,已在拉鲁湿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20世纪60年代以前,拉鲁湿地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程度高。水草丰茂,牧草高度可达2.5米;野生鱼类、两栖动物、鸟类众多,狐、野兔、鹰、鼠、野鸭、斑头雁、棕头鸥、赤麻鸭等兽、禽在此生活、越冬和繁殖,湿地还是濒危物种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湿地边沿开始围耕、基建,致使湿地遭受人为干扰,生态环境逐渐开始退化。 上世纪80年代,巴尔库兴建采石场,石块和沙砾阻塞了娘热沟和夺底沟的来水和流沙,致使湿地北面约以每年10亩的速度被覆盖而沙化,至今部分区域渐成不毛之地。 上世纪90年代,拉萨中干渠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湿地的水文状况,长达7.3km的干渠穿越拉萨市中区,自东向西沿拉鲁湿地南边穿过。对拉鲁湿地而言,该渠只能排水,不能灌溉,每年直接将湿地70%的水量排入拉萨河,湿地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急剧加速了湿地自然植被的退化和植物种类变化。 30年,湿地面积已减少约40%! 据说,今年3月的拉鲁湿地,黑颈鹤———这种2003年已被国际列为急需挽救的濒危物种,成群地回归了久违的故地,这似乎在预示,青藏高原的湿地,在经历涅槃后,作为雪域高原的花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绽放。 (据《中国妇女报》王长路任然/文)
[此帖子已被 翻江鼠 在 2007-9-17 8:13:40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