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团圆节”。按习俗游子要回家,全家人围坐一起,赏月吃月饼,吃饺子,放鞭炮,好不热闹。 但是,在我的记忆中,中秋节常伴随着辛酸和苦涩。 记得小时候,父亲因生活所迫,侨居海外,因当时政治形势所迫不能回来,只靠母亲做些零活和父亲很少的汇款带着姐姐和我生活,为了过仲秋节,母亲省吃俭用,也要包顿饺子。要吃饺子了,我特别高兴,跟在母亲身后,双眼四盯着那锅,说也奇怪,锅总是开的比平时慢,我嫌锅慢,母亲就火了。这一天母亲脾气特别大,吓得我们不敢出气。没有新衣,新衣要留过年穿。不谙世事的我,要新衣,母亲就连夜赶做,都是用父亲留下的旧衣服改做的,她总是尽量满足我们。长大了才明白,在母亲心里,总有希望,希望有一天父亲回来,他的衣服还要穿的。在期盼中我慢慢长大了。 60年,我上中学了,中秋节是在下乡助农中度过的,为了过节村里杀了一只羊,来犒劳吃了许多天菜团的学生们。羊肉饨茼蒿,真是好吃呀!吃完后饭盒舔得干干净净,在我的记忆里,再也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羊肉了。饭后还发了个月饼,我当时就吃了。助农劳动结束,回到家里,配给的三块月饼妈妈一口都没吃,留到我们回来一块吃。妈妈给我和姐姐一人一块,把她的一块也掰开来,分给我们。我硬是让妈妈吃,把月饼塞到她的嘴里,她只是咬了一小口,说是太甜了,不爱吃。也就在那年,由于营养不良,妈妈得了水肿病。ffice ffice" /> 在我的心里,母亲不喜欢吃月饼,家里有了月饼,我总有心事,放学后拿来就吃,母亲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比她自己吃了都高兴。又过好多年,生活好了,月饼多了,我们不爱吃了,妈妈偏又爱吃了。那份浓情,可想而知了。 更难忘74年仲秋,那是父亲回国两年半,是全家团圆的第三个中秋节,就是那个夜里父亲病倒了。 99年工厂面临倒闭,我下岗了。同样是生活所迫,53岁的我,出国打工,在澳洲一个人过仲秋。澳洲是个很人性的国家,为中国人过中秋节,推出很便宜的电话卡。打个电话吧,听到女儿的声音,我眼睛模糊了。“亲情”二字对于异乡的游子来说,在这中秋之夜,理解得就更为深刻了。家是人生的依托,也是人生的港湾,花好月圆,思念父母妻儿,正如古人所云“客行虽云乐,不知早归旋”。我为在仲秋之夜不能回归故里,而独自愁伥悲泣。为了自己,也为了海外独居27年的父亲。我不知道那27个中秋节他是怎样过的,但是,我知道,在我还没上小学时,歪歪扭扭写了10个数码,随家书寄给他,算是我写给爸爸的第一封信吧,他一直带在身边,直到回来······ 中秋夜的怀旧多了一份感伤,更多了一份快乐和希望,那是愈加浓厚的亲情带给我的力量。其实,只要“心中有月亮”,团圆何必定相聚? 月圆,一年要十二回,并不罕见,但赏月的心境却大不相同,虽说是天涯共此时,但丰富的思维却很零乱。又到仲秋了,经历了60年人生酸甜苦辣的我,仅以此文怀念我的父母。
[此帖子已被 侯哥 在 2007-9-18 6:09:21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