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蒙頂千里草 于 2013-1-3 20:27 编辑
社会变得功利,人心变得浮躁,但社会涌现出来的文化义工,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对平静和温暖的归属,他们越来越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抹亮色,雅安爱心老人董世权就是其中一员,当然,他还有一个身份——中国文化义工网的创建者,行走在公益文化的旅途中做精神富足的“苦行僧”,董世权乐在其中。 花甲老人当义工 大爱无痕温暖人间 从参加中国革命老区文化公益行到出任中国文化义工网站长,从在网络上下忙碌奔走,到担任西南地区文化义工主席,董世权低调地说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文化义工”, 只是在为地方文化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 “我做文化义工完全出于自愿,做自己想做、爱做的事,从来不曾想过回报。面对如此多的荣誉,我既惊喜又感动。”采访中,董世权告诉记者,从事了4年多的文化义工工作,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生活也越发地有滋有味。 初见董世权,他刚刚完成为期中国革命老区文化公益行——天津站的文化旅5000公里的“舟车劳顿”让67岁的他略显疲惫,但谈及此次深入革命老区的收获,他脸上却容光焕发。在董世权看来,文化是一种和谐、一种责任、一种需要、一种温暖……用文字服务于文化,用文化服务于社会,团结更多的人,把自己的文学才情化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把文化传播得更远。 让爱心书屋走进革命老区 见证着一个爱心书屋和《红色热土》文苑从无到有,那将是怎样的喜悦?12月10日,寒意阵阵,但站在简陋的学校里,看着眼前色彩斑斓且充满生机的爱心书屋和学生们灿烂的笑脸,董世权心里也笑开了花,“他们终于有课外书读啦。” 这是董世权第N次来上里看爱心书屋了。前年他曾经来这里踩点,然后又来回访过几次,现在几个月过去,爱心书屋终于建立,他又来参加了。 当天的上里古镇阴雨绵绵,由中国文化义工委员会倡导,雨城区老促会、区文联、市老年大学、市书画研究会、上里镇党委、政府等单位支持响应的 “爱心书屋进入革命老区暨我爱老区笔会及中国文化义工委员会捐赠图书活动”在上里引起轰动!具有爱心奉献精神的作家、画家、书法家老师们自愿捐赠自己的原创作品书籍、书画、书法,用于与革命老区学校、文联、之间的互动交流。 “目前,很多的学校,特别是革命老区大山深处的校园里,条件和环境参差不齐,值得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教育部门虽然已经在各校园内创办了图书室,也派发了不同类别的图书,但是,对于自己家乡的书籍,孩子们能够读到的,少之甚少。描写自己家乡文化的书籍,更是微之甚微。宣传家乡的文化事业的大发展,首先要从家乡的教育开始。让孩子们,读到家乡人的创作,读到家乡的故事,从书籍中深刻品味和体会家乡的山水人情,和时代的变化。”董世权告诉记者,为了改善学校的图书室环境和增加同学们的阅读量,2012年,中国义工文化委员会发起和实施的“走进中国革命老区”百县文化公益行活动,经过100多天和当地志愿者走访调研,他们完成了“关注老区、报道老区、支援老区、建设老区”的调研,并通过当地文化义工的不懈努力、促成了当地多个文化项目的建立,给老区学校筹建“爱心书屋”,并联系了爱心企业为老区拍公益宣传片,让更多人关注老区,帮助老区,一起为革命老区送文化送温暖。 作为此次“中国革命老区文化公益行第二站走进雅安”的策划者,董世权在此次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印制宣传资料、爱心书屋挂牌设计等等,他都一一过问,只要是能办到的都争取办到最好。他和其他文化义工的老师们都无私地将原创的书籍和书法捐赠给学校,把文化和温暖传递到老区。 “我们踏上的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所到之处我们将用能办到的所有方式报道老区,宣传老区,为老区的人民做事。”董世权告诉记者:中国文化义工将用10年的时间完成进入100个革命老区的目标,任重道远、无悔无怨。 该活动在吉林舒兰、四川雅安、山东肥城、北京顺义、天津蓟县革命老区已经相继展开……董世权详细记录着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总结。“在接下来的湖南桂东、甘肃会宁、福建泉州、广西百色也会相继加入到老区行队伍中……” 无论是在上里爱心书屋的捐赠现场、还是在翻山越岭的路途中,他始终背着相机带着笔记本,一回到雅安,立即整理照片、起草文字稿,用最短的时间及时准确地发出博文……。 董世权告诉记者,在第一站吉林舒兰的时候,他们得到当地文联的大力支持,也启动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四川雅安的探访中第一个得到雨城区老促会和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并且是第一个编纂《革命老区行》汇编书籍,第一个申报整改红军小学的项目;在北京顺义的探访中第一个建立文学社,第一个得到作协支持;在山东肥城探访中第一个得到当地市委宣传部的支持,第一个申报中学扩建项目;在天津蓟县中,第一个举行“中国革命老区文化义工行”启动仪式,第一个邀请前十位负责人到现场共同见证,第一个举办中国文化义工走进革命老区《励志报告》和《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专场》。在接下来的其他五站,他们还会组织创建更多“第一个”来深入探访革命老区。 “‘走进中国革命老区’县文化公益行活动的启动,感动了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领导,感动了中国大众文学学会,感动了世界华文作家联合会。”董世权有些激动。 “那当你们走完之后会怎么做呢”?”面对记者的疑问,董世权表示,我们还有一个连贯性和延续性,要用榜样的力量来带动更多的人来加入到中国文化义工这个队伍当中,让我们这个团队逐渐的扩大、发展,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革命老区。 创建中国文化义工网 4年半前,董世权以文学创作者和热爱文化的公益人的身份在网络上活跃着,写诗歌、秀博文,在网上点击“蒙顶千里草”,涌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斑斓的文化家园,歌颂祖国五千载的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描绘西蜀雅安的熊猫文化、红军文化、茶文化、汉文化、三雅文化等诗词比比皆是,如:黄河颂、男儿吟、女儿颂:茶马古道长歌行、雅安新赋、盛世茶赋和落笔不久的碧峰峡赋等等,均以文笔流畅,内涵丰富、朗朗上口而受到网友好评。仅在新浪网就已经发表1835篇博文、博客访问达到103.493次、关注人气为52933、图片更是不知其数。他还经常和文化义工QQ群友们谈天说地,“当时,我们文化义工就是形成了这样一个‘文化小圈子’,相互切磋学习、互助成长。”然而董世权常常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让文学创作与文化交流、博客文化与现实互动等,他希望能利用最好最快捷的网络速度,为综合文化的传播做出有意义的尝试,于是,他兴起了筹建“文化义工网站”的念头。规划和实施创建网站、招募文化义工、规范文化义工网的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各项组织制度……这位老人董世权任务越来越重,但他却精力充沛。 爱心之举感动了蚯蚓网络公司,今年9月9日,该公司破例无偿为中国文化义工申办了网站计划。在中国文化义工委员会和热爱关心文化事业的朋友们的帮助支持下,经信息化产业部核准,中国文化义工群体终于有了自己的网站。 “从2006年开始,‘中国文化义工’经历了:《中国博客文化促进会》、《中国文化义工联合会》、《中国文化义工委员会》三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而‘中国文化义工网’的运行,则实现了我们拥有自己网络家园的夙愿!”董世权告诉记者,在建立这个网站的过程中遇到很多技术难题,他边学习边解决,没想到数月后,网站叫响了‘无私奉献、爱在人间’的口号,也增强了文化义工的凝聚力。中国文化义工网的成立,不仅使原本网络上的文化义工群变得正规化、合法化,也让他的文化义工梦从虚拟网络上的努力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爱心奉献与责任。 “每每想到网友轻轻点击我们的网址,‘中国文化义工网’时,网络应声化作一长串数码,通过千经万纬的线路和神奇复杂的转换,立即奔向方尺电脑荧屏空间时,我们的心便会被深深感动并充满了温暖。”董世权激动地告诉记者,网站不仅将是帮扶弱势群体,申张正义良知、歌颂真、善、美、精、新的网络阵地,也将为文化义工提供吟诗赋文,施展才华、展示风采、抒发情怀的平台。 “我们做了网络系统中的一茎新芽,它将置根秋日、花开灿烂。”董世权表示,今后,他们将把中国文化义工网办得有声、有色、有用、有益、有趣。让它成为一个值得让网友花时间到此一游的网站。 除了工作和休息,现在,董世权的业余时间全花在了网络上。妻子时常叹息,“都快70岁了的人了,他这身体怎熬得住?”可“倔强”的董世权不在乎,在一次总结中,他写道,“只要我还有一口草吃,我这只没奶的‘牛’都会想方设法为大家送上营养丰富、香甜可口的‘牛奶’。 ” 和董世权相识多年的朋友这样评价他,“真不晓得他还在折腾什么?” 董世权笑得有点腼腆,“我没折腾,做文化义工是我的精神支柱呢。” 董世权有两大精神支柱,一个是地方北纬网论坛的义务宣传员版主,一个是做文化义工。“其实做义务宣传员也算是文化义工嘛。”董世权笑笑。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进而更珍惜当下。董世权心中像有一根藤蔓在延伸。他感性,但又认真而执著,他做着很多在别人看来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但他乐在其中。 “不求回报,不求收获,直言拒绝功利性,致力于承传、弘扬、推广文化的志愿者。”这是董世权对自己从事的“文化义工”的定义,“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吸收者,双向互动,相得益彰。当然通过参与,让自己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文化义工精神最好的体现。” 董世权笑言自己只是中国千千万万“文化义工”中最普通的一员,他只是作了文化义工该做的事情。 现在的董世权每天总是忙忙碌碌,他用生命丈量着有限的余生,用镜头展现着生活的美好。一句“健康快乐”成了他的口禅;每日上午的游泳是他的必做的功课,黄河、鸭绿江和汉江与这次天津之行还抽空去海河圆了一回冰水梦!每一个社会重大活动、都能看到一个带着印有雨城故事摄制组帽的白发老人;用国产海尔相机在满场子抓拍后于当晚见诸于各大网站。他的忙着在为社会公益文化的行善路上不知疲倦地走着,富裕、只能独善其身,爱心、却可笑行天下!董世权正用文义善举诠释着大爱无疆!问他要走多长时间?他说:“老骥伏枥、勤耕不断;生命不息、永不停止。” 不停行走,朝着一个方向,有时阳光明媚,有时大雨倾盆,但仰望星空,心中最亮的那颗星永不坠落。 董世权边想边做,享受而踏实地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采访结束时,他用四川话向记者朗诵了天津之行的启动仪式上他写的原创诗歌《我是中国文化义工》: 我们是中国文化义工 (一) 我们是中国文化义工 任凭那世界风云雷动 一颗赤热的红心不变 为千年中华再立新功 (二) 我们是中国文化义工 同行在春秋风云雨中 笑谈古今中外红尘事 叹苍桑人间酒绿灯红 (三) 我们是中国文化义工 愿做那泰山上的青松 不作这温室中的花草 经受考验何惧雨雪风 (四) 我们是中国文化义工 对人民我们面带笑容 对邪恶我们申张正义 对未来我们豪情在胸 (五) 我们是中国文化义工 展现五千年历史辉宏 用诗词歌赋乐曲舞蹈 将万里锦绣山河赞颂 (六) 我们是中国文化义工 跃马扬鞭在新征途中 志同道合于文化兴国 凤翔九重与东方腾龙 (七) 我们是中国文化义工 在历史长河崭露新风 让时代风貌展现笔下 决不忘感激感恩感动 (八) 我们是中国文化义工 说不尽世间林林总总 道不完古今大浪淘沙 流光溢彩在银河苍穹 (九) 我们是中国文化义工 看广袤千里神意交融 咏春夏秋冬日月轮回 吟东西南北潮汐潮涌 (十) 我们是中国文化义工
一群默默采汁的蜜蜂
勤奋在神州百花园里
任东西南北春夏秋冬
(十一)
我们是中国文化义工
在天涯海角奉献与共
虽人微言轻滴水粒砂
但心系华夏豪情在胸 (十二) 我们是中国文化义工 任凭着世界天摇地动 一颗赤热的红心不变 为千年中华再立新功 《雅安日报2012年12月30日第二版》记者 石雨川 相关链接—— 文化义工是指那些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文艺技能等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和帮助的人。文化义工是义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义工不同之处在于,文化义工的专业性更强,强调公益文化服务。 二0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