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天刚放亮,长春市牡丹园就跟着热闹起来:跑步的,健身的,练嗓儿的……他们总会把身边的鸟儿惊飞,但有一个人例外,只要他在园里,总有鸟儿围着他飞。他就是老刘,今年56岁。
关于他的故事,还要从他的爷爷说起。老刘的爷爷上个世纪20年代就爱好养鸟。日伪时期,有一天老爷子遛鸟时,被两个日本人看见了,开口就要买,老爷子说啥也不卖。日本人急了,要动手抢,老爷子干脆打开笼门把鸟给放了。看着天空中的小鸟,日本人摇着头走了。
回家后,老爷子气得一个月没下了炕。打那以后,家里就再没有过鸟叫声。
老刘的父亲也喜欢养鸟。1959年,人都饿得受不了了,这鸟就更别说了。每人每月那点粮食怎么都不够,没法子,放生了吧。“谁让咱国家遇上困难了,咱挺一挺就过去了。日子还会好起来,到时候咱养一园子。”老刘的父亲打开笼子捧出小鸟,鸟儿痴痴地看着他很久,才“啾”的一声飞上了蓝天。老刘回家一看鸟没了,还哭着和他父亲闹了好几天。
后来,日子好过了,鸟鸣声又充满了庭院。
2005年,老刘退休了,养鸟有自己的方法:散养。“这自由自在的,多好!能上树吃蚂蚁,能在小河里洗澡。这不正体现了跟动物和谐相处吗!”老刘总对别人这么说。
他养的鸟是“精”,他走到哪儿,鸟就跟到哪儿。只要听见老刘叫一声“宝贝”,鸟儿马上乖乖地落在他肩头。每天早上四点钟,他把鸟儿们都放出去,就不管了;到了晚上四五点,鸟儿们自己又都乖乖地飞回家。
有了这本事,别人再一传,就有好多慕名者到他这买鸟。有一次,一个爱鸟人来老刘这买了一只金丝眉,看着“宝贝”被装进笼子带走,老刘心疼得一夜都没有合眼。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满头是血的“宝贝”飞了回来,安静地躺在刘大哥的手里再也没起来。后来刘大哥才知道,“宝贝”到了新家就开始用头撞笼子,早上一开鸟笼子,这“宝贝”扑棱一下就飞了出去。
打那之后,他就再也没卖过一只鸟。到了秋天,他会把这些养成的鸟放回自然。现在他家小区的树上已经有两个鸟窝了。他说:“我知道,它们是舍不得我,不想走呀!”
老刘与鸟的故事还在继续……如果,在牡丹园里,你看到不提鸟笼子遛鸟的人,那人就是老刘。
新文化报记者 郭诺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