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那仁朝克图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睦相处的丰碑——参观昭君博物院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7-7-8 21:28 | 只看该作者
        最早知道王昭君是始于80年代初,读中学时教科书一位叫翦伯赞[译音]的历史学家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好象是《内蒙访古》,书中的一些情节依稀记得。知道呼和浩特蒙语的意思是“青色的城”,呼和浩特原来是水草肥美,草木茂盛之地。并且内蒙的昭君墓有很多很多,当然最大的在青城了,表明昭君深得内蒙人民的喜爱!现代史学家翦伯赞说得好: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王昭君就出生在我们宜昌市的兴山县[紧挨三峡大坝上]的香溪河畔,与楚大夫屈原相临。兴山紧邻著名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那儿确实是个好地方。用山清水秀来形容,恐怕显得苍白许多。那儿美女如云,肤色特好。长长的头发宛若青丝一般,乡下的女子洗头发从不用洗发精之类的东西,就到香溪河洗发。搽脸、口红、画眉什么的,也全是纯天然的植物提取液。那儿是全国著名的橙汁之乡。橙汁是维生素之王,且酸甜适可,口感特好。新县城特适合人类居住。是宜昌市上街后唯一不用搽皮鞋的地方,堪比西方发达国家。          

        今看了老师如此详细的介绍,对昭君的景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昭君不愧为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

        联想我们的冬网,不正是架设在我们冬泳人之间的友谊之桥吗?“君在网西头,我在网东头。日日思君不见君,同在网上游。”欢迎青城的朋友们到昭君故里寻访,届时我们蒙汉冬泳人同饮“昭君酒”,延续昭君为我们构筑的世代友好!愿我们冬泳人友谊长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里还真找到了 昭君的娘家人!谢谢你的增补,并希望你向湖北老乡们介绍,先来浏览我这份帖子,随后会萌生来呼和浩特一游的念头的。



[此帖子已被 那仁朝克图 在 2007-7-9 9:51:37 编辑过]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6-12-25 15:46
82#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21:34 | 只看该作者

呼韩邪单于觐见汉元帝






[此帖子已被 那仁朝克图 在 2007-7-8 23:10:52 编辑过]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12-25 15:46
83#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21:36 | 只看该作者

昭君辞汉图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12-25 15:47
84#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21:37 | 只看该作者

和亲大典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12-25 15:47
85#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21:41 | 只看该作者

"单于天降"瓦当(汉)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12-25 15:47
86#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18:42 | 只看该作者

在昭君青冢之上看博物院全貌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12-25 15:28
87#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19:06 | 只看该作者

胡锦涛(1994年8月15日)





[此帖子已被 那仁朝克图 在 2007-7-8 19:18:14 编辑过]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6-12-25 15:31
88#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19:08 | 只看该作者

贾庆林参观博物院(2003年12月2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






[此帖子已被 那仁朝克图 在 2007-7-8 19:15:54 编辑过]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6-12-25 15:31
89#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20:57 | 只看该作者







[此帖子已被 那仁朝克图 在 2007-7-8 23:14:22 编辑过]

点评

xs  发表于 2016-12-25 15:39
90#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20:59 | 只看该作者

 




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一千九百多年来,生长在巴山楚水地区的一个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历代文人的心灵共鸣,把中国文坛搅得风雷激荡。这正是因为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交汇的光环,投射在昭君这个创作本体上,反映出了夺目光彩。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12-25 15:40
91#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21:03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xs  发表于 2016-12-25 15:40
92#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21:07 | 只看该作者

愿湖北的网友们,作为昭君的娘家人,

盼望各位来探望昭君






[此帖子已被 那仁朝克图 在 2007-7-8 21:18:00 编辑过]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12-25 15:40
93#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21:14 | 只看该作者

昭君家乡的用具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12-25 15:41
94#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21:14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12-25 15:41
95#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21:17 | 只看该作者

农具







[此帖子已被 那仁朝克图 在 2007-7-8 21:19:45 编辑过]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12-25 15:45
96#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21:44 | 只看该作者

匈奴印章

匈奴武士骑射图


蒙古武士复原图



[此帖子已被 那仁朝克图 在 2007-7-23 13:14:13 编辑过]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12-25 15:47
97#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21:49 | 只看该作者

呼韩邪单于坐骑雕像



匈奴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影响后世fficeffice" />

   匈奴“以马上战斗为国”,其所积累的军事战争知识非常丰富。《汉书?匈奴传》说:匈奴“善为诱兵以包敌”。就是认为匈奴善于诱敌深入到预定的埋伏区,然后包围而消灭敌人。平城之战冒顿单于采取了诱敌深入之策,然后突然在平城用精骑30万,在平城的白登包围汉高祖达七天。

   匈奴骑兵的战略战术,为后代北方骑马游牧民族所发扬光大,特别是成吉思汗指挥的蒙古骑兵,“来如天坠,去入电逝”,把骑兵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发挥到极致。



[此帖子已被 那仁朝克图 在 2007-7-23 14:13:03 编辑过]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12-25 15:47
98#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21:51 | 只看该作者

青铜马具

















盘羊头形青铜车饰




铜流星锤,铜棍棒头



[此帖子已被 那仁朝克图 在 2007-7-23 13:09:23 编辑过]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12-25 15:48
99#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19:53 | 只看该作者

谢飞(199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6-12-25 15:34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19:56 | 只看该作者

姜春云(1996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6-12-25 15:3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6-26 14:00 , Processed in 0.04832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