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日报》编发冬泳人水中救生经验
7月8日,浙江省《温州日报》针对炎炎夏日,溺水频发的普遍问题,采编了一组温州市冬泳协会水中救生资深人士的宝贵经验,提供给广大市民,希望大家在游泳嬉水的时候,带足安全意识。 这组文章的“编者按”说,炎炎夏日,下水游泳的人越来越多,溺水事件亦频繁发生。据我市教育部门通报,6月以来,我市已发生5起学生溺亡事故;本周二,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防溺水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而在我们编发本组稿件的当天,又痛心地得知,乐清市西山水库一14岁少年不幸溺水身亡。
溺水是继自杀、交通事故之后,导致我国人群意外伤害致死的第三位原因,据卫生部估计,全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溺水。特别是0—14岁的儿童,溺水是这个年龄段的第一死因。
我们整理这组文章,希望为大家的人身安全多提供几个“救生圈”。
能不能去野外游泳?
提醒:请带上游泳圈、救生球
尽量不要去野外游泳。尤其是中小学生,应到有安全措施的正规游泳池,一定要有家长陪护。水性好且喜野外游泳的市民,专业人士也提供了几条建议:
一、不要独自一人到野外游泳,更不要到不知水情或易发生溺水事故的地方去游泳。尤其是小孩,一定要与熟谙水性的家长或教练结伴而行。
二、不要到水库、湖泊、江河等水况不明或无安全设施的地方游泳。这些地方深浅不一,游泳时可能会碰到障碍物受伤。六七月正值汛期,水中各类细菌、寄生虫超标,可能导致皮肤疾病。
三、野外涉水需注意水的温差,下水前预热身体。如水温太低则在浅水处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
四、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呛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更不要酒后游泳。
五、游泳中如突觉身体不适,如眩晕、恶心、气短等,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六、在自然水域游泳,要养成下水前带游泳圈、救生球的好习惯,以备发生意外时采取应急措施。
水中遇险如何自救?
提醒:保持冷静等待救援
水中遇险,应保持冷静,根据自己的游泳水平和现场情况,采取应急措施:
抓住就近的浮体(如木板、树木等),调整好呼吸。
判断自己位置和周围环境,自身位置靠岸边较近时,可顺水流慢慢游回岸边;不会游泳者抱住浮体等待救援。
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别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千万不要盲目相信自己游泳能力而选择自我脱险。自救的游泳者,可先吸一口气,使身体仰浮水面,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一般即可缓解。
他人遇险岸上如何施救?
提醒:四个“优先”是要领
如有他人遇险,盲目下水救人不是最好的方法。救生应遵循四大原则:岸上优先,呼救优先,团队优先,器材优先。
救生圈是常用的救生器材之一。为救助距离池岸较远的溺水者,救生圈上可系一条绳子。将救生圈扔向溺水者时,应用手握紧或用脚踩住绳子的另一端。如在自然水域,应注意观察风向和水流的流向,将救生圈抛到溺水者上游。
当溺水者离池岸较近时,可将救生杆伸向溺水者,待溺水者抓住后将其拖到岸边。但要注意不能捅戳伤害溺水者。
如情况紧急,又没有上述救生物品,也可利用其他物品如毛巾、救生衣、泡沫板、木板、长绳、球、空饮料瓶等施救。
水中如何救人?
提醒:尽量不被溺水者抓抱
在接近溺水者时,施救者要判断溺水者的位置和情况,尽量不被溺水者抓抱。如被抓抱住,施救者不要惊慌,可以一边安抚让溺水者尽量放松配合,一边解脱自己,将溺水者控制住。
解脱的主要方法是转手腕、扳手指、反(扭)关节、推击等。以溺水者从后面将施救者颈部抱住为例,施救者应下沉,双手上推溺水者双肘,同时头部向下抽,趁势抓住溺水者的一手腕,将溺水者转至背贴施救者前胸,夹胸控制住溺水者。
施救者抓住溺水者后,拖带到岸边。拖带时一般采用侧泳或反蛙泳姿势。
上岸后如何急救?
提醒:清理呼吸道+心肺复苏+人工呼吸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对挽救其生命至关重要。
首先应清除溺水者口中、鼻内的污泥、杂草等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紧裹胸壁的内衣、胸罩、腰带等,使呼吸运动不受外力束缚。这个过程应火速完成。
对于尚有心跳呼吸,但有明显呼吸道阻塞的溺水者,先行排水处理,方法是:救助者一腿跪地一腿屈膝,将溺水者腹部置于屈膝的大腿上,使其头部下垂,然后拍其背部使口咽部及气管内的水排出。
如溺水者呼吸、心跳已停止,立刻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人工呼吸在最初向溺水者肺内吹气时必须用大力,以便使气体加压进入灌水萎缩的肺内,尽早改善窒息状态。
经现场急救溺水者心跳呼吸恢复以后,可脱去湿冷的衣物以干爽的毛毯包裹全身保暖。
据“奇骏”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