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科洛弗档案》影评
$ y# s. ]4 G6 r; S( x / K m0 T8 o; D6 J* Y2 v$ O
1 R. S f& r3 U7 O
& D; C: @ t8 G! ]3 z2 o9 H1 \ 离别在即,难免万千惆怅……罗布马上就要去日本了,朋友们正给他筹办一个饯行派对,而他自己也将这个派对看成是最后一个机会,能够将埋藏于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能够和自己的心之所向有一次紧密的心灵互动。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却打乱了罗布事先计划好的一切,同时也惊呆了参加派对的每一个人,大家都备感不可思议地睁大了双眼……当骚动的人群重新平息下来时,正好看到新闻中对这次疑为地震的事件进行现场报道,不过随即发生的一切,很快就证明所谓的地震还有后续,继而演变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灾难:一个大火球在遥远的地平线爆炸了,引发了一场非常强大的冲击波。所有参加派对的人,都因为混乱和恐慌择路而逃,虽然他们最终磕磕绊绊地冲了出来,跑到了大街上,可是并没有远离真正的危险。 街上满是尖叫、怒吼、痛哭的受惊人群,罗布和他的朋友们惊讶地发现,地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裂痕……伴随着粗重的喘息声和脚步声,罗布以及随行的伙伴们,将要承受的是某种不属于这个世界,却又可怕、邪恶的怪兽的突然袭击。 《科洛弗档案》的拍摄手法很像是99年那部小成本而大获成功的《女巫布莱尔》,不过更契合了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完全是网络草根时代的大众趣味投射到电影中的新鲜产物:从构思到营销手段都代入了普通人的参与感。导演聪明地“伪造”了一个“全程DV真实记录”,这种非官方、即兴偶发、私人化的记录和表述,恰恰与互联网的草根精神一脉相承:让每个人都可以幻想自己突然间就掌握了某重大事件的核心话语权:多么激动人心的权利啊——那些面对海啸和地震,举起手机和DV狂拍的人一定能体会到这种亢奋,甚至会冲淡灾难带来的恐惧。 你甚至不能说它是一部“记录片”,粗糙、晃动、凌乱的画面明白的告诉你:这就是当时的真实状况,没有剪辑和表演,那些下一秒被怪兽吞噬的人就是你身边活生生的同类!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用精心的编排制造出了貌似偶然的逼真效果:放弃讲故事的姿态,让画面本身去展示情节,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体验。其中最精巧的设计,就是在这盘DV当中还残留了拍摄灾难当天之前的零散片断,巧妙地交待了男女主角的关系,从而让男主角冒险去营救她的情节不至于太过突兀。# ]# Z: e/ ^) r( j
这种新颖的手法带来的新鲜感和冲击力无疑是令人震撼的,但同时也受限于此:为了实现DV形式的可信度,导演几乎放弃了所有电影语言,以及与观众探讨观点和表达立场的机会,把电影做成了一场纯粹的“影像还原”。而当你想到这无比真实的“还原过程”其实都是刻意经营出来的,就像看出来一张精彩抓拍照片实际是摆拍的一样,不免索然无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