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9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25 0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进fficeffice" />

雅鲁藏布大峡谷(四)

 

图二十二

墨脱的冬天是最美的季节,整个大峡谷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风韵,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红叶、清风与村寨的袅袅炊烟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秋高气爽的感觉,清晨站在山坡上四下了望,云海就在你脚下翻滚,云海沿着雅鲁藏布江江面蜿蜒几十公里,不见首尾,像是一条腾飞的巨龙,再看那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就象是擎天玉柱直插蓝天。传说南迦巴瓦峰是神的住处,加拉白垒峰是天帝女儿的梳妆台,两峰南北对峙,云彩像雪白的哈达环绕着雪峰,雪峰时隐时现像是仙女下凡,又似一对亭亭玉立的俏模特,险峻的山峰四周又有青山绿水簇拥,谁能不为这大自然的美景陶醉、叹服。南迦巴瓦峰海拔虽然只有ffice:smarttags" />7756,其山峰皆为強烈上升断块,巍峨挺拔,直入云端。峰岭上冰川悬垂,云雾缭绕,气象万千。南迦巴瓦峰因其格外险峻,中、外登山队至今未能将其征服。

 

 

墨脱还有许多野生经济类植物,水果类有:野生柠檬、核桃、板栗、枇杷、草莓、香蕉,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可以打牙祭的还有脚板苕、黑木耳、猴头菌、香菌、鸡丝菌、香菇等;野生药材更是数不胜数,墨脱历史上就是西藏藏药材采集的重要药源地之一,同时还是西藏天然染料产地。说起这些野生经济类植物,我还闹过笑话,一次在地东村看老百姓刀耕火种,看见山坡上一大片柠檬树,有上百亩,一棵挨一棵,果实累累,我问墨脱不通公路还种这么多柠檬干什么?又运不出去,没有人回答;我接着又问,这么好的品种,是从那里引进的?人们笑了起来,说这是天上掉下来的,我顿时明白过来,原来是野生的。墨脱的野生柠檬长得特别大,一个就可以装满一个军用挎包,而且又香又甜,放到枕头边,晚上睡觉闻着也香。等墨脱通了公路,把这么好的柠檬运到拉萨准卖个好价钱,墨脱边民也多了一条致富路。还有一次我下乡,住在老百姓家里,一天主人背了一大筐脚板苕,煮了一大锅,看起来象山药,长得比山药扁而宽大,味道微甜,比山药好吃,挺不错,我就问道你这是在哪种的?长得这么好,主人听了显得一脸茫然,当地干部告诉我这是野生的,满山、满墨脱都有,荒年随时可上山采挖,一年四季都有,一个人一天挖一筐没问题。我听了后感到大自然造物功能真的是太伟大了,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后来我又认识了一些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如糌粑树、油籽树等。

 

墨脱历史悠久,古称曲西白玛岗,藏语意为莲花花座,是藏传佛教信徒向往的莲花胜地。墨脱原本不是门巴人的故乡,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门巴人在近一两百年前开始东迁,凭着勇气以及对东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里迢迢来到白玛岗。他们并未找到传说中的极乐世界,却在这块富饶之地建立村寨,定居下来。还有一支东迁者门巴族的是指门隅,藏语指人,藏语门巴就是生活在门隅地方的人之意。1881年波密王在这里设宗(县级政府)。1927-1931年西藏噶厦政府与波密王之间爆发战争,波密王战败。噶厦政府将墨脱分封给色拉寺、倾多寺和松宗寺,三寺各自建宗, 一直延续到西藏和平解放。19597月建县。1964年划归拉萨市管辖,19862月划归林芝地区管辖至今。墨脱的主要民族是门巴族,有少量的珞巴族、藏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门巴族、珞巴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方言差别较大。多数门巴人都能讲藏语或汉语。门巴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藏、汉文。门巴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鬼神)。 门巴族人民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门巴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823年,唐朝与吐蕃在拉萨大昭寺前设立的"甥舅和盟碑"中就有"南者门巴"的记载。

门巴族与藏族关系密切,在生活习俗方面受藏族影响较大。在服饰上,门巴族人喜爱用羊毛、棉花为原料织成氆氇或土布。男子多穿黑色的长袍。妇女们的内衣颜色多样,但对红色特别偏爱,老老少少都喜欢,衣服无开襟、无领、无扣子,只开一个圆口由头上套下,束一根2米长的红腰带;男子们腰间习惯都挂一把砍刀,很威武。门巴族村寨相对分散,十几户、几十户的村落,往往分几个居民点。房屋结构因气候差别而略有不同。墨脱门巴族的住房以干栏木板结构为主,房屋与地面相距一米左右,底下有柱无墙,四下通风,这样在多雨地区既可以避免潮湿,又可以防止蛇类爬上来,房顶呈人字形,用木板覆盖,再用石板压顶。房屋一般分三层:上层放草和秸秆,下层关牲畜,中层则是一家人的居所。晚上睡觉时,在室内地板上铺上粗毛毯或者兽皮,和衣而卧。门巴族所有建筑门都朝东,因为他们认为太阳出来就照进家门,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门巴族喜庆的日子。新年节庆期间,全村在宽敞的地方唱歌跳舞,表演一种叫作“措母”的门巴戏剧。门巴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正是这块世外桃源的沃土乳育出了像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门巴族)那样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创作的《仓央嘉措情歌》,已被译成多种文字的著名诗集。《仓央嘉措情歌》脱胎于门巴族民歌,在格律和风格上都保留着门巴族情歌的特色。门巴族郭达(小伙子)乌机(姑娘)交往是很自由的,情歌自然也就成了联结青年人心扉的纽带,他们有着世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

 

门巴族婚礼非常有趣,婚礼前,新郎一方要带几竹筒酒上路迎亲,新娘途中要喝三次酒。新娘进屋后,新郎家要摆酒肉和油饼款待客人,届时新娘的舅舅要故意刁难新郎家,以考验男方的诚意。新郎家要献哈达、陪着说话,不断添加酒肉,直到舅舅满意后,才能开怀畅饮。婚宴上,新郎、新娘要轮流给客人敬酒,客人还要求新郎、新娘互敬对饮,并让他们当众比试谁喝得快,谁先喝完就预示着今后谁当家。

世代在墨脱居住的门巴族、珞巴族、藏族是非常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主要从事农耕、狩猎。女人会传统土法织布、土法染色;男人会篾匠、木匠手艺的也多,墨脱出产的“帮琼”“达拉”(竹编工艺品)石锅、木碗等深受当地及藏族地区喜爱。男人闲暇时光也上山狩猎,狩猎的工具习惯用弓箭,男孩子从小就练习射箭。上山打猎必须带上几条猎狗,发现猎物群起而攻之,围而歼之,不管谁打到了猎物,当场宰杀,见者有份,首先击中猎物者,在分肉时要分得双份,其余人均一份,这虽然常常让滥竽充数者坐享其成,但已成习俗,也无可厚非。狩猎结束后,将肉割好、烤熟背回。如果猎物很多,则在离村较近的地方点火为号,召集村民共同来接应,进村后要将多余的猎物分给村人或共同聚餐。如果在归途中遇见行人,无论相识与否,都要赠一份猎物,认为这样下次狩猎才有好运气。

门巴族、珞巴族男人农闲时还喜欢钓鱼,这和西藏其它地方的群众习惯大不一样,钓鱼的方法很奇特,用鱼钩钓或用箭射猎,箭上拴根长线,钓鱼者隐藏在江边大石头后面,因雅鲁藏布江水流湍急,鱼儿累了会在江边水流稍微平缓的地方把头暴露出水面喘口气,一箭射去,虽然不能说百发百中,也十拿九稳,箭上有线,就容易把鱼拉上来,这也算是守株待兔吧!但决不是消极等待,是摸清了鱼的活动规律后的有的放矢。墨脱的鱼不同与西藏腹心地区的无鳞鱼,墨脱的鱼大部分是有鳞鱼,长得象内地的鲫鱼、鲤鱼,大概是急水里生长的,无污染,又是野鱼,味道特别鲜美,比内地同类鱼还好吃。墨脱还有西藏高原腹心地区所没有的螃蟹、螺蛳、雨蛙之类,水田、水沟、雨林里都有生长。

 

墨脱是纯农业区,老百姓除饲养少量牛、猪、家禽外,主要精力就是种地。农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蔓稼、黄豆、青稞、小麦、芝麻、棉花、南瓜、冬瓜、香蕉、橘子等。稻谷又分水稻、旱稻两种,当地有种水稻(门巴语叫:佳芭)生长期特别长,约七八个月,打出来的米,米粒细长透亮,特别香,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才知道墨脱大米与泰国香米是同类,说真话墨脱香米比泰米还要香一些。墨脱的旱稻也不简单,种在陡峭的山坡上(也称旱地),直接播种,不用灌溉,打出来的米象红宝石,口感不如墨脱香米,但营养可好了。墨脱的玉米,分早、晚玉米两种,早玉米5月份成熟,晚玉米秋天成熟。早玉米棒子长得短小,长度只有15公分左右,玉米粒呈深黄色、细长,早玉米煮熟后和墨脱香米一样香气扑鼻,也叫香玉米。

墨脱由于是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所以很多一年生植物在这里变成了多年生植物,如红薯、蓖麻、辣椒、茄子等。蓖麻长得像大树一样,辣椒也长成了树。辣椒是墨脱的主要经济作物,既是门巴族、珞巴族、藏族群众餐桌上每天少不了的一道菜,又是边民的钱袋子。墨脱有一种辣椒树,结的辣椒特别辣,用它烧一个菜,辣的一个连队的人都吃不完,听说有一个新兵不服气,非要吃一个看看,结果辣的满地滚,只好送医院抢救。墨脱还有一种黑色食品--蔓稼,又叫鸡爪谷,因谷穗长得象鸡爪而得名,也是主要粮食作物,内地已经很少有人栽种,蔓稼籽磨成面粉与红高粱面一样黑糊糊的,但用来蒸食特别香,比高粱面好吃。墨脱老百姓喜用汉阳锅和石锅炊具,石锅门巴语译为"",石锅煮出来的饭菜味道更佳,大凡去过墨脱的人都会买一个带回去。

墨脱的门巴族、珞巴族、藏族群众非常热情好客,即使不认识,见了面也要道一声“噶鲁拉”(辛苦),诚邀你去家作客,客人到了家里,主人总要按当地风俗献上自家酿造的美酒。当地群众有很高的、也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酿酒技术,他们既可以酿造白酒,又可以酿造黄酒。酿酒时,把玉米、蔓稼经过蒸熟、拌酒曲等工序,尔后将拌均匀的玉米、蔓稼装到容器里密封起来。使用的容器大多的是葫芦,墨脱的葫芦长得很大,将葫芦掏空可以装七、八斤发酵的粮食。玉米、蔓稼可以分别发酵,也可以混合发酵,凡是混合发酵的粮食酿造出的黄酒就比单纯玉米酿制的黄酒更甜一些、更香一些,纯蔓稼酿造的黄酒就更香甜。而酿造白酒一般用纯玉米,当地用土办法酿造的玉米白酒可以达到45度,经密封发酵过的粮食一般堆放在仓库或阁楼上,储存的时间越久越好。可以想象在如此封闭的大峡谷,能够酿造出这么好的美酒,可见民族文化底蕴是多么丰厚。在墨脱,看那一家富与不富,除了看你家的牛多不多、仓库大不大,就看你家的酒葫芦大多不多。节日里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美酒飘香,从早到晚,你请我送,酒香浓浓,情意浓浓……

 

墨脱的黄酒,习惯上叫蔓稼酒,味道比青稞酒、啤酒、米酒等好喝,我敢说墨脱老百姓酿的酒是世界上最纯净的酒,因为大峡谷不仅有世界上最纯净的空气,最纯净的水,村民种庄稼从来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加之天公作美,风调雨顺,打出来的粮食可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加上独特的酿酒技艺,酿出的美酒诱人心扉,喝了还想喝,醉醒了还喝。在老乡家做客不会喝酒没关系、但要弄懂喝酒的规矩,主人习惯用大碗盛酒,恭敬的把酒端给你,唱着动听的酒歌,唱得你不好意思不喝,您也用不着客气,要像一家人那样大大方方,端起酒碗,喝上一大口,喝下去后不要放下酒碗,要很恭敬的面向主人,主人会很礼貌的继续给你的酒碗斟满,如此连续三次,尔后,你可以主动的接过主人手上拿的瓢,舀满酒回敬。记住,您一定要学会反客为主,如此回敬三次,自然就功德圆满。当然,这样反复几次,免不了也要昏昏然、飘飘然……继而融入大峡谷仙境般的梦幻之中,这就叫乐在其中。你能在世界第一大峡谷,在雅鲁藏布江边、南迦巴瓦峰下,在门巴族、珞巴族、藏族村寨,在老乡的木楼,圆一个最美最美的梦,梦中的你一定比回到快乐老家还快活。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瑰宝,是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玲珑剔透的翡翠,也是世界最宝贵的自然遗产,我们要加倍的热爱她,宣传她、呵护她,您作为墨脱人民的朋友,到神秘的大峡谷来吧!这里的一切都会让您惊奇,让你欣喜,让您激动,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门巴族、珞巴族、藏族群众期待着您…… 

 

注:200510月南迦巴瓦峰被评为中国十大名山之首,雅鲁藏布大峡谷被评为中国十大峡谷之首。

本文作者自述:本文作者19659月份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河南省粮食干部学校西藏班,同年1010日进藏,1965.10月份—1972.11月份年先后在西藏拉萨、林芝工作,1972.12月份—19833月份在西藏墨脱县政府工作,该文起草于20025月份,几经修改完稿,谨以此献给曾经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工作、战斗过的朋友们。该稿20035月经原西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次丹平措提议进行了增删,20045月经西藏林芝地区副专员(原墨脱县委书记)才旺江措建议进行了修改,20054月经原墨脱县人民医院院长谢书林同志提议又添加了民俗等内容,由于水平有限,敬请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

 

 

00七年五月二十六日

2#
发表于 2007-5-25 15:08 | 只看该作者

雅鲁藏布大峡谷被评为中国十大峡谷之首,

享有了应该有的美誉!

3#
发表于 2007-5-25 15:2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寒冬畅游[/B] 发表:

雅鲁藏布大峡谷被评为中国十大峡谷之首,

享有了应该有的美誉!

4#
发表于 2007-5-26 04:25 | 只看该作者
本文作者1965年9月份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河南省粮食干部学校西藏班,同年10月10日进藏,1965.10月份—1972.11月份年先后在西藏拉萨、林芝工作,1972.12月份—1983年3月份在西藏墨脱县政府工作,该文起草于2002年5月份,几经修改完稿,谨以此献给曾经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工作、战斗过的朋友们。该稿2003年5月经原西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次丹平措提议进行了增删,2004年5月经西藏林芝地区副专员(原墨脱县委书记)才旺江措建议进行了修改,2005年4月经原墨脱县人民医院院长谢书林同志提议又添加了民俗等内容,由于水平有限,敬请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辛苦了!全文拜读!好文!此生能到墨脱,幸也!
5#
发表于 2007-5-25 22:1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寒冬畅游[/B] 发表:

雅鲁藏布大峡谷被评为中国十大峡谷之首,

享有了应该有的美誉!

先回帖 再慢慢欣赏
6#
发表于 2007-10-13 11:57 | 只看该作者

 

珍贵资料,早没看到有点遗憾哦。

7#
 楼主| 发表于 2007-5-28 08:2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泳友提携,有幸把我的见闻和体会介绍给各位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0-9 16:23 , Processed in 0.04254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