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5 ~! m: ]# ^) I
汪蔼士画作
汪蔼士(1871—1960)原名汪吉麟,江苏省丹阳市珥陵镇人。珥陵是丹阳四大古镇之一,古时称珥村。汪蔼士从小就被家里人送到附近的私塾读书。私塾屋前有几株古梅,屋后有一片翠竹。课余时间,汪蔼士喜欢在梅树下玩耍,一时高兴起来,偶尔也胡乱画几笔梅花,正巧被私塾先生看见,大为惊异,认为汪吉麟有敏锐的观察力,将来一定会有很大的艺术发展前途。于是,私塾先生把家藏的《芥子园画谱》赠给汪蔼士作为范本,培养了他的绘画兴趣,并用心指导。汪蔼士果然不负恩师的希望,将书中的“六法、六要”等画诀记之于心、形诸于手,把《芥子园画谱》画得滚瓜烂熟。汪蔼士十二三岁能诗,善画。当地人称赞他为奇才。
步入中年后,汪蔼士为了生计,寓寄北平,从此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
初到北平的汪蔼士画法与众不同,有许多人前来求画,名声日益大噪,被世人赞扬备至。汪蔼士与人为善,喜交画友,先后与陈师曾、陈半丁、胡佩衡、王梦白、于非闇、溥心畬等著名画家来往甚密,商讨画学,切磋艺事。1917年,55岁的齐白石第2次赴北平以卖画、刻印为生。当时齐白石刻印、卖画的润格并不很高,二尺的扇面也只收2元,生活很是窘迫。汪蔼士请齐白石刻印数方,后皆收入《齐白石印汇》。
齐汪的相识、相交亦是北平画坛的一大幸事。由于两人意气相投,遂成莫逆。齐白石称赞汪蔼士为“近代画梅第一人”,并经常向这位“小老弟”请教。汪蔼士则劝齐白石不要做“青藤门下走狗”,要“画吾自画”,敢于突破陈规,自创画法,自成一家。齐白石因此还特地为汪蔼士刻了一枚“画吾自画”的印章。
经汪蔼士的引见,齐白石又结识了陈师曾等在京的文化名人及画家。后陈师曾将汪蔼士的“画吾自画”衍生成一联句,题在齐白石的《借山图》上,曰:“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这两句诗还可以印证陈师曾对齐白石的知遇之恩。
陈师曾也非常看好擅长画文人画的汪蔼士。1921年6月,他为姚茫父绘《端午节物》的扇面时,就特意在背面写录一首《题汪蔼士画墨梅》诗,并且为汪蔼士画的墨梅题款。1923年春,陈师曾与姚华、金城、王云、汤涤、萧谦中、陈年、方洺为汪蔼士订润例,陈师曾亲笔手书,云:“丹阳汪君蔼士画梅,夙驰声誉,其秀健之笔与花传神,正所谓软寒清晓,如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如有索画者,为定例如左:中堂:二尺6元,四尺8元,五尺10元,六尺16元,八尺24元……”按当时的规矩,画不题跋,如需题跋,润例则要加倍。陈师曾等为汪蔼士订的润例在当时是很高的,鲁迅当时在教育部任佥事,每月的俸禄也仅有150元。
1925年,著名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欲拜齐白石为师,专学花鸟。齐白石对梅兰芳说:“你姓梅,理所当然要画好梅花,当今画坛,梅花画得最好的是汪蔼士先生。”于是,经齐白石推荐,梅兰芳拜汪蔼士为师,学画梅花。汪蔼士在作画过程中,凝神聚气,把精神倾注到笔锋,作画的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给了梅兰芳很好的启迪,很想从绘画中吸取一些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对绘画也越来越发生兴趣了。跟汪蔼士学习绘画,对于梅兰芳的化装术也有很大帮助,因为化装时,首先要注意敷色深浅浓淡,眉毛、眼睛是否传神。汪蔼士所画的梅花,淡墨勾花,浓墨点蕊,枝梢花朵的颜色深浅相宜,每簇梅花四面顾盼,苍润秀雅,清气袭人,在梅花的玉姿暗香中去显示人的清逸心境和淡泊、高雅的君子气质。
汪蔼士不仅经常与梅兰芳、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等雅集、唱和、作画,而且十分乐意与年轻一辈的画家交往,和他们一起作画,以此来奖掖先进。著名画家张大千就非常敬重长自己28岁的汪蔼士,经常请他为自己的画题款。这一对“忘年交”还经常合作,相互推崇,被画界传为佳话。1932年秋,62岁的汪蔼士与34岁的张大千合作画了一幅《梅下高士图》,纵173.5厘米,横79.8厘米,张大千运用细而圆润的流利线条,寥寥数笔,刻画出一位儒雅端庄、容貌清癯、席地而坐的高士,面对梅花,凝神遐思,吟诗作词。汪蔼士补画的梅干从右边跃出,枝梢花朵的颜色深浅相宜,每簇梅花四面顾盼,苍润秀雅,清气袭人,欣欣向荣,格外璀璨。1995年,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春季书画拍卖会上,此幅《梅下高士图》经多方收藏家们的竞拍,终被某家公司以12万元人民币购得收藏。
古人云:“画梅须高人也,非高人画梅则俗。”汪蔼士一生爱梅、植梅、咏梅、痴心画梅,始终不厌。由于汪蔼士把梅品、人品融汇在一起,显示了淡泊而高雅的君子气质。1939年,35岁的蒋兆和为汪蔼士画了一幅侧面肖像画。蒋兆和精微写实,粗放用笔,真实地反映了年已古稀的汪蔼士在国难中饱受摧残的境遇。罗惇爰(1874-1954)特地为之题跋:“自来画家必寿。蔼士老兄今年六十有九,天怀淡定,履险如夷,以善画梅得名。腹中之梅花,不知恒河沙数。吾闻饱食梅花得大年,其寿必矣。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蔼士有焉。己卯重阳后五日,羯蒙老人罗惇爰复题于庚牒楼晨窗并记岁月。”
1979年,蒋兆和看到荣宝斋收藏的这幅肖像画,又写下一跋:“蔼士先生专攻画梅,一身所作无以数计。其每作均得自写生,故梅之品质特征表现无遗,具有独到之处,深为敬佩。40年前为之造像,由复老题跋。此二老均已早故。但今重睹此像,如见其人,不胜欣慰之至。己未年春,兆和。”汪蔼士的一幅肖像衍生出些许雅事,亦文坛之幸矣!
新中国成立后,年过八旬的汪蔼士创作了玉洁冰清、傲雪凌寒的梅花迎接祖国明媚的春天。1951年5月18日《人民日报》上有一则报道:由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和徐悲鸿、梅兰芳、叶恭绰发起主办的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于18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正式展出。书画家何香凝、齐白石、邵章、汪蔼士、陈半丁等百余人均有作品参加。汪蔼士捐出了自己的画作,他的爱国行动,使他的人品和作品更充实,更有光彩。
汪蔼士的一生与梅花有着不解的情缘。他画了不下千幅的梅,还创作了许多以梅为题材的诗。现引录其画梅题跋诗一首如下:
清高气味乾坤外,潇洒风情水石间,羞与群芳争妩媚,自甘寥落傲烟寰。
诗句既赞美了梅花冰清玉洁的格调,又透露出诗人清逸高雅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