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蓝月亮 于 2010-12-12 15:17 编辑 8 g4 Z" r9 |, h* i: m& q
& i, E! B# ^' ]* r$ s
上午天气晴朗,坐在家里,望着外面暖意融融的的阳光,突然又有了出去闲转的情趣,去那里呢?前几天才去义马街和北露天坑边转过,不想再去那里了,千矿以北的山上都转遍了,再去转没一点新意,前几天曾和驴友们聊过南山,今天就去南山转转吧,看看小时候常去玩的涧河和南山也不错。
' P) w1 s/ j' v0 w r8 _$ I
* E9 t6 l+ ~7 h8 l5 Z 我从千矿路口往西50米过310国道,从69#家属楼边上的一条小道一直往南面走下去,这条小路很熟悉,以前在工地值班时经常走的一条小道,以前是一条小土路,七扭八拐的,路不平还很脏,要不是图路近,我才不愿走这条路哩,如今,棚户区改造,小路也旧貌换新颜,沿菜地边修上了一条平整干净的石板路,路的两边,是一洼洼的菜地,天冷了,地里的疏菜也少了许多,只有那不怕冷的菠菜,小青菜还在迎着冬日的阳光在地里昂首挺胸的生长着,给冬日的大地增添了一抹春的颜色,在一片幽静的杨树林里,石板路走到了尽头,与小石板路相连的是一条东西相间的水泥路,宽阔平坦,一头与千矿相连,另一头与千秋村相连,我沿这条道往西走去,大约行500米时,路尽,踏上往南的一条大路,走不远,我进入到千秋村,本想从路边的那所老学校穿越过去,再顺便拍几张老学校的照片,作为留念,无奈,校门已封,从低矮的破窗户往里望去,往日热闹的校园早已破败不堪,校舍也已成了养鸡场,鸡粪遍地,臭气熏天,和我小时候来扫墓时看到的小学校简直是天壤之别,没办法,只有从小学校边上的一条小巷进入街里,老街上,好多房子已人去房空,残垣断壁随处可见,破落庭院触目皆是,真不明白,曾经繁华,兴盛。富甲乡邻的千秋村咋会变成这个样子,大街上,很安静,只有很少的几个老人在房角拐弯处晒太阳,在几栋老房子的大门前,我住足观赏了好几家大门楼的结构和建筑风格,它们风格多异,好多都是砖木结构,砖木之间消齿相连,衔接紧密,还在青砖上配以五花八门的花纹,很精致,这些花纹昭示着老一辈工匠们卓越的手工技术和智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就和老村,老房,老街道一样,味道纯厚,坦诚和朴实,留给后人去品读,去挖掘,去品赏,在老街道拍了·几幅照片,顺着往南去的小路,穿越陇海线下的一个小遂洞,我踏上了南山边下的小路。
% s- j4 Y7 A7 e( l3 Z" {0 d k6 c/ M
. I2 a$ ^; {3 E% E% Q- q2 w 小路宽约两米,小石子伴土灰压制而成,没车过时还好,一个人走到上面很干净,冬日的天野里,一块块农田里,麦苗绿油油的,虽然已经是冬天,但太阳仍旧天天上班,暖洋洋的照耀着大地,给予植物足够的光和热,使它们能够在寒冷的冬季里依然长的很好,举目观望前方,南山就在眼前,远望去,只见连绵不断的山峰,在蓝天的衬托下,静静地展现在我的眼前,真美,我做了几个深呼吸,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亲抚,这就是我喜欢一个人远离喧闹,走出家门的真正原因吧。
7 \( O" V; r. D, b( ]7 K
3 l4 z9 Q1 Y$ k. ^7 G 涧河桥下,涧河水依旧在往东不停的流淌着,那发红的河水,泛着泡沫,哗哗作响,似乎在向我诉说着它的不幸,涧河的水本来很清澈的,我从小就是喝这里的水长大的,没想到如今会变成这样,忘不了,少年时,我下河担水,是那一桶桶清亮的河水养育了我、给了我儿时无尽的欢乐,当年这里河水清清、鱼儿跳跃,水草丰美,山青水秀,看现在,涧河早已没有了往昔的风采和灵气,河两边到处堆满了垃积,蔬菜叶子、泡沫、包装盒等杂物,五颜六色的塑料袋缠在岸边的枯树枝上随风飘扬,这儿,如今就像变成了一个垃积厂,那臭烘烘的气味扫去了我往日对涧河的美好回忆。
& F: ?+ {) |4 @) [0 G* A$ @' u9 v
. `" t% j8 s* m) v# l4 f 我的山边仔细寻找着仙岩的遗址,无奈,望眼欲穿,也没有找到我心目中的仙岩,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义马村南,涧河之阴,斧削壁立的山腰上,有一排石洞,洞内皆有佛像,还有几座小庙宇,它们背靠翠柏浓密的山峦,面临碧波荡漾的涧河水,山色水光,交相辉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古称仙岩,又名南塘坡,日本鬼子轰炸义马时,母亲和乡亲们曾在那里躲避过战机。那时候,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在仙岩下至千秋村广阔田野上起的庙会,声势浩大,人山人海,热闹异常,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到这儿赶会。其间那些善男信女,涉过涧河,从仙岩东西两侧,爬上山坡,三五成群扶老携幼,迤逦而行,依次参谒神庙佛洞,烧香上供,烟火非常鼎盛。 山腰上半部起,自上而下,从左至右,依势抱形,建凿有观音圣母、祖师、佛爷、关帝、西灵官、东灵官诸庙宇及佛洞,各具特色,参谒者无不叹为奇 ,庙宇皆飞檐画栋,神像则威严雄武。佛洞凿于山腰石壁,洞洞皆异。大者,深4.5米,宽3.4米,高3米,洞顶用黄白黑三色绘制莲花罩顶。洞中大佛,座后有井,投石,良久方咚然有声,可称一绝,后来,由于时局变动,岩上庙宇神像,已荡然无存,但石洞仍在,翠柏依然,八十年代末期,有信佛之人集资捐款,重建了仙岩公园,公园初建成时,我曾去过两次,真的很美,很险,中部大庙前,还有泉水叮咚作响,好一派风光旖旎,清静优雅的处所啊 !可惜的是,前几年,随着开挖小煤窑的大肆展开,一些利益熏天的煤窑开发商用炸药早已把山体炸的体无完肤,伤痕累累,神仙吓跑了,美景不再有,只留下了一个美好的传说和传说后面那个天天流泪的山崖。2 @& n0 k+ P$ F u2 Q
6 o, k! v8 f& [9 E0 v% y
沿山边的涧河一直往东走,翻上跃进矸石山,在轰隆作响的矸石山上,随着一车车煤矸石不停地倒落,顺风升腾起的煤粉尘好脏,刮的我眼睛都挣不开,正当我要转身离开时,却看到,在拉满煤矸石的矿车上,还有几个女人双手不停的在装满矸石的矿车里翻捡着,她们穿着脏脏的工作服,带着帽子,捂着大口罩,把从井下运上来的煤矸石中一块块的把煤炭捡出来,集少成多,再重新卖掉,以补贴家用。真的很佩服这些女人,她们都没有正式工作,每天与矸石为伴,与风沙煤灰相伴,又脏、又苦、又累,又危险,不管是春夏秋冬,或风霜雨雪,她们都在努力的干着活,而且无怨无悔。
9 B( _0 p& g, @! M
! O7 y4 h! u4 ~, ^; o E 矸石山下,是跃进矿著名的南山棚户区,这些低矮破旧的蜗居 ,大都是家属在农村的下井工人,在矿区分不到住房,而又不想两地分居或出去租房子住,就顺便拾点砖头,下班时顺点矿上的毛毡木板搭建的小房子,久而久之,就行成了一大片的临时棚户区,说实话,在煤矸石山上建房子,很危险的,煤矸石自燃会产生一氧化碳,晚上睡觉不知不觉就会一氧化碳中毒,可没办法,有钱谁愿意住这里,晴天灰朦朦,下雨泥糊糊,整个山坡,没一条硬化的水泥路,没有一个公共厕所,路灯也没有,下水道也没有,污水用过就随便泼了,制安也不好,脏乱差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今天我又从这里经过,看到好多居民都搬走了,随着棚户区的改造的深入开展,这里是最优先改造的地方,大部分职工都喜气洋洋地住进了新居。欣喜 !欣慰 !1 J/ c6 n- B; D9 f
9 h% b9 `3 }4 p" S : Y! ?: Q$ m! i* H( B# K1 w: r
一直再往东走,在义马村的南面的进山入口处,我参观了香山寺,香山寺再往东,上常村矿大桥,桥还是原来的双桥,景却物是人非,也许再过个十年二十年,又会是另一种情景,不管咋样,我来转过了,就不会后悔。
, i% B- j R# j% I: m, p- I O) ~: \, r& ]) Z* ^0 C8 f' h
过桥后 ,在老粮店门口乘车回家,到家一点半。9 R; Q; \4 Y6 C$ I) }, r: s0 l
- C P# L* I3 x$ E4 _
总结心情;一路上,即欣赏了田园风景,又感受了时代前进的步伐,即有温馨也有遗憾,总的感觉不错。 1 ]# J6 z) ~7 Y
- m) Z: A6 i: F$ V' h1 i0 T+ V 一个人又 自由,又快乐 ,脚步随心,不受任何人的左右,真好 !- u- t: l6 f) r
# U; c* _" e. b& ?2 @1 f. q. ~1 ~
* c; p5 X# h9 V' A5 [, l 蓝月亮: w# J; @0 t5 E; u. R
2010年12月7日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