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7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西藏(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13 1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林芝和八一镇

来西藏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吃过一顿纯正的藏餐,从旅游指南上看到林芝县城有一家糌粑熏肉餐馆很有特色,再远也值得一去。

林芝地区的首府已迁到八一镇,过八一镇20多公里就是林芝县城,打算今晚就吃住在那里。

县城座落在尼洋河畔的东北岸,地势倾斜,城内.河边,古柏.大树很多,全都长的歪歪斜斜,反而成了奇特的景观。海拔不到三千米,气候湿润,草木茂盛,杂草从墙头.路边的石缝里都冒了出来。

县城不大,只有两条路.呈丁字型,东打听西询问,找到那家餐馆时已是人去楼空.铁将军把门.一付破败的样子,据说早已停业关门,本来还打算好好聚餐喝酒的,实在让人扫兴,看来旅游指南并不可信。

风景不错也不枉白来一趟,那就找旅馆住一夜吧。县政府招待所很好找,就在丁字路口,带院平房,推门进去,满院蒿草.门窗不整.玻璃破损,踏步与墙上都是水锈斑斑。一个门口台阶上生着一个柴炉,只见冒烟不见火苗,这时出来一个四十来岁的川女说:“这就是原来的县政府招待所吗,县长老子搬到八一了,那边盖新的了,硬是好“。我们听明白了,县政府也搬到八一了。跟党走没错,我们也搬到八一。

八一镇也建在尼洋河谷,是通向大峡谷的必经之地。八一镇地势平坦.开阔,是50年解放军进军西藏..58年平叛.62年自卫反击战时的军队.物资.人流的转运站,改革开放后人流更多,战略地位显著上升,人口.单位迅速增加,发展成了一个颇具规摸的城市。

八一镇街道宽阔.平整.布局合理,路面.路灯均显档次,滨河大道修的不亚于兰州的滨河路,就是行人实在太少,晚上散步会感到恐怖的。

八一镇给人影象最深的就是军队,到处都是戒备森严的部队机关.单位.军营,门口单人岗.双人岗,都是荷枪实弹,没有挂牌子,不知道是些什么单位,进出的全是军绿色的越野吉普车。这样的市井容貌在内地任何城市都是见不到的。

八一镇的商业街是繁华的,店铺林立,川味餐馆.旅馆.美容等一应具全,甚至还有兰州牛肉面,味道尚可。八一镇几乎没有藏人,清一色的川音,怪不得有人戏称四川省八一镇。

                              雅 鲁 藏 布 江

没来西藏之前对雅鲁藏布江的认识是模糊的。

到了拉萨,见到的是发源于藏北高原的拉萨河,其水势流量就与黄河差不多大小,离开拉萨向东,在墨竹工卡县翻越五千余的米拉山后,又见到了尼洋河,流长不过短短二百多公里,水量就比黄河大,河面也比黄河宽。拉萨河和尼洋河只不过是雅鲁藏布江众多支流中的的两条。

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流长两千多公里,汇集了千山之雪水,万壑之溪流的雅鲁藏布江会是一个什么面貌?

亲眼目睹雅鲁藏布江是到了米林县界内时,尼洋河在这里汇入雅鲁藏布江,这是一个相对平坦.开阔的地带,雅江在这里放缓了脚步,敞开了它的胸怀,一睹真容叫我大大的吃惊,江面之宽.水势之大,远远出乎意料,向对岸望去,一派茫茫大水,山影只在虚无缥缈之中在,我在几个地段见过长江,赞叹过长江,今日见了雅江,其气势.水量足有与长江一比高下之势。

雅江在这里向东北拐去,到了一个叫派的地方就开始进入大峡谷,派海拔2700米,派是我们最后可以住宿的地方,也是我们计划中旅行的终点。过了派车还可以向前开十来公里,再无路可走。右边山势高峻,原始森林茫茫苍苍,左边是杂草丛林,难见面目的雅江,离开小路寸步难行,再往前就是科考队员和探险者走的路了。

站在这里,海拔7780的南迦巴瓦峰就在眼前,距离我们不到二十多公里

如果把喜马拉雅山脉比喻做一个正放的弯月,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脉最东部向上翘起的月尖,雅鲁藏布江绕南加巴瓦峰做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拐弯,一路向南流入印度,从孟加拉湾注如大海。

与其他雪山不同,南迦巴瓦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性雪山,它处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水气大通道中,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给它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在南迦巴瓦东边的那一面就是墨脱县,海拔才800,山脚下是茂密的热带雨林,只有在中国极南地区见到的野生芭蕉.野生香蕉在这里成堆连片,各种热带植物高大挺拔,林间树干上气根盘枝错节,奇花异草遍布其间,人在里面寸步难行。随着地势的升高,常绿阔叶.落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雪山出现典型的垂直分布带。

山脚下的峡谷相对高差最大有六千米之多,山顶上终年云雾缭绕。据说已有攀登者,只是有两个日本人永远没有回来。还有一摄影家想拍到南迦巴瓦峰的全貌,住足一月,终不见庐山真面目,遗憾离去,当然,我们也没有这样好的运气。

好奇心战胜了危险,我们弃车步行想感受一下探险的滋味。

跋涉在密林里是见不到江面的,只听水声震耳欲聋,像是几百辆坦克开过来,不顾危险爬岩石.下陡坡.从一人多高的茂密的杂草中穿行,见到的江面让我们心惊胆颤..头晕目眩,深陷在五六百米深的峡谷江面不足百米宽,浊浪翻腾咆哮,水不像是流下去的,倒像是水电厂泄流大坝泄流孔那样倾泻下去的,水电厂泄流才十几个流量呀,这可是上万立方的水量,实在壮观.世之奇观。

在汽车可以到达的尽头,又看到了一辆丰田4500,档次很高的越野车,门窗贴了隔热防晒膜,看不到里面,想必是和我们一样的游客吧。我们探险回来时,丰田车还停在那里,车旁坐着一个汉族中年男子,在世界的这个角落里见到语言相通的人真令人高兴,我们得知,他是林芝地区旅游局的,为了考查旅游资源,两个同事已进山四天了,领导让他每天来这里接应,一点消息都没有。言谈中他显得忧心重重,我们也听的很沉重,但愿他们能平安归来。

雅鲁藏布江的水是浆褐色的,是千里穿行山南农业区的结果,回程时在江面开阔.平缓处游了泳,这也是计划里定好的。

当地人都叫它派,地图上标的是派镇,有的标的是派乡,我们在那里住了两天。

没在大峡谷中的派,全部人口不过二三百,原住民是少量的门巴族人,其余的大都是来此寻找机会的四川人。

派坐落在斜坡上,左水右山,并无多少耕地,何以养活这么多人口,从与旅馆老板的闲聊中我们才明白就里。

墨脱是全国唯一不通汽车的县,地产甚少,各种物资全靠外运,从波密到墨脱有一条二百多公里,危险不断.极其难行.每年只有几个月可以勉强通车的路,可是派到墨脱直线距离才四十多公里,中间只要翻一座海拔四千多米的多雄拉山,没有路,全靠人背.肩扛,壮小伙翻山一次也要三四天时间,就这样成本算下来比走波密要低,你们看到的这么多人大部分都是背夫,川人耐劳肯吃苦,所以四川人最多。

翻越多雄拉山是极其危险的,山高林密,山顶终年积雪,还要经过一段两千多米的蚂蝗山,途中在背夫自己搭起的草蓬中过夜,物资一旦翻山价格就要翻倍,墨脱的一个康师傅方便面要卖到20元。

两公里的蚂蝗区恐怖吓人,据说有一背夫途中休息,不慎睡着,半小时后被人发现,全身叮满了蚂蝗,脸色蜡黄,血都被吸干了,人奄奄一息。

老板说这里热闹的时候,积聚了上万人,那是94年中科院组织雅江大科考时的情景。连街上.山坡上都搭满了帐蓬,还有露天而睡的,科考队员.后勤人员.探险者.媒体记者.旅游者.做生意的把一个小小的派镇挤的水泄不通,你们现在看到的许多房子都是那时盖起来的。从老板的表情上可以看出来,那是他很怀念的时期。

在旅馆我们遇到了一个江苏南通的驴友,三十多岁.健壮.精瘦,只身一人,身背高过头顶止于大腿的旅行包,帐篷.睡袋.防潮垫一应俱全,他告诉我们这是他第二次翻越多雄拉山,我们衷心佩服他的壮举,只是不解他为什么一个劲的吸烟,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他说多吸烟可以加重体味,蚂蝗是不喜欢这个味道的。

                             中印边境战争随想

雅鲁藏布江流过墨脱,一路曲折进入到印度境内已是下游了,印度将其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

在出境前的这片流域,历史上一直归属西藏的达旺地区,南部边界在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面积九万多平方公里,有将近一个江苏省大,现在仍然标注在中国版图内,印度称其为阿萨姆邦的一部分,是合法的印度领土,实际上现在被印度占领。广义上说它还属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

整个中印边境分西..东段,这段边境属于东段,也是中印边境战争的主战场。

1914年,当时在印度的英国殖民政府与西藏地方当局签署了西姆拉条约,规定了麦克马洪线为东段边界,将达旺地区划归印度,当时的中央政府清廷震怒,没有批准该条约,遂西姆拉条约无效,以后的国民政府.新中国均不承认西姆拉条约。

1951年印度人撵走了西藏当局驻达旺的行政机构,正式占为己有。1958年印度人又在麦克马洪线的几个地段向北推进,不顾中方的一再警告,因而引发了62年的边境反击战,中国军队大举越过麦克马洪线,采取穿插战术,秘密的沿一条贝利小道,出其不意的出现在印军后方,将其大部包围聚歼,此役弊.俘印军七千余人,生俘印军精锐的第七旅旅长达维儿准将,军队推进到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带后,中国政府主动宣布停火撤军,军队又撤回到麦克马洪线以北。

为什么打了胜仗的军队又放弃了自己的领土,原因是众多的,但从军事地理的角度上来讲,要固守这片领土,就要维持相当数量的军队。而达旺地区山势险峻。地形复杂,五千米以上的雪山比比皆是,河流短促,降雨又多,森林茂密,隔山相望,会一次面,往往要冒着生命的危险跋涉五六天,十月就开始下雪,本地人烟稀少,几乎没有什么出产。所以,部队需要的装备.后勤.给养都要从内地运到进西藏,再翻雪山走过艰难的大峡谷地带,才能到达前沿。印度就不一样了,布拉马普特拉河谷以南就是富庶的印度平原,人..物力都可以便利的.源源不断的到达。所以对中国来讲,长期固守从军事上是难以办到的。

虽然此行没有到达边界,从自然地理环境上看,见一叶而知秋。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就如邻居,两个国家还要相处,近期中印边境第五轮会谈正在进行,是取是舍政府也处于两难的境地,这九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不知能落个什么结果。

玛 尼 堆

青海.西藏一路走来,翻山无数.涉水无数.过桥无数,也见到了众多的湖泊,每到一处都有玛尼堆,全都是在人能到达的山顶.路口.或是借用天然的岩石,没有的话就垒起三角形的石堆,中间立一标杆,标杆上拉满了线绳,前来敬拜的藏民在线绳上结满了白..黄的纱条.绸条,有些还是绸幡,在风的吹动下飘飘洒洒,地上撒满了印有经文的黄纸幡,我还见过在一面山坡插满了白色的纱条,远远望去,整个山坡像铺满了白色的雪。

见的多了问的也多了,逐渐的明白了它的作用。

除了信奉佛教.崇拜活佛外,藏民还敬拜上天。藏民常年生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雨....雷电.冰雹,他们都感到不可抗拒,他们认为这是上天神的力量,是上天在支配着他们的一切,只有在离上天最近的地方敬献.求拜.祈求平安,上天才能听的清楚,玛尼堆就是祭拜用的祭台。

和我们汉民的习俗一样,只不过汉民有寺庙可去,有众多的神灵可选,烧上一柱香,献上一份诚意,磕上三个头,嘴里喃喃有语,然后求得一签,若是上签兴高采烈,不然就愁眉苦脸,方式不同作用是一样的,都属于精神文明。

       拉萨见闻(一)

对于游览城市大家兴趣不大,眼下,国内的城市已没有了风格,大同连小异都没有了,几个民族省份省城也不例外,倒是拉萨还保留有自己的特色。

拉萨市位于拉萨河中游,海拔3670,拉萨河河面开阔,水色清绿,水量比黄河小不了多少,拉萨的气候温和湿润,皮鞋三四天不擦都没有灰,比兰州强多啦。

布达拉宫的图片众人都是非常熟悉的,有一点大家可能不知道,那就是外景.远景最好,如若进去参观,须提前预定,隔日开放,进到里面最吸引人的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其它不过是一些石..砖的楼梯踏步,为数不多的几间房子允许参观,全是一些藏经房,议事房,摆放一些历史文物展览,还有转经过道,吸引人的地方不多,还不允许拍照,不过登上高处,不大的拉萨市可一收眼底也是不错的。

市中心的罗不林卡以前是达赖喇嘛花园式的夏宫,现为开放的公园,规模不大,小巧玲珑。

拉萨的民居很有特色,多是二三层小楼,廊檐外伸.石块垒墙,黑...黄相间的窗框.大门,显现一种异域风情。街道宽阔整齐,布达拉宫广场的地砖都是优质的花岗岩条石铺成的,不比天安门广场的差。

最值得一去的是西藏博物馆,规模很大,馆内丰富的资料.图片.实物.模型图文并茂,花上半天时间,就可以对西藏的历史.文化.地理.经济.军事.风俗等等有个清晰准确的了解,参观完再去各处游览,效果更好。所以,先参观博物馆,然后再去游览,这是一个绝不会让你后悔的决定。

博物馆里有一个展销中心,出售各种玉石.宝石.传统服饰.工艺品等等,穿戴藏民服装的姑娘一个个皮肤白晰.年轻漂亮,不由啧啧称奇,一搭话,全是川腔。我们开玩笑说:原来你们都是假冒的藏民,达赖回来先把你们杀掉,川妹子全不在乎说:达赖是谁?好大的胆子,我们这里有好多保安呢,他敢来!一时,我们无言以对。

西藏是佛的国度,寺庙众多,著名的大昭寺就离繁华的八角街不远,门票70元,藏民是不收费的,我们几个也没买票,稀里糊涂的跟着藏民就进去了。酥油的味道很重,藏民烧香的少,大多是烧一种草,不起火苗光冒烟,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庙里面烟熏火燎再加酥油的味道不是很适宜参观。藏民拜佛虔诚,不像汉人烧香.磕三个头.求签就完事,而是一步一磕头,全身匍匐爬地的磕,绕庙磕一圈算磕一个头,磕三个头比我们跑三千米还累。

同行的小康父子二人也是虔诚的的信徒,一路上见庙就进,见佛就拜,我们说:这样拜下去,不等回到兰州你就成佛了。他听到我们未购票而入,心理极不平蘅,一个劲的说拜佛要心诚,你们心不诚佛就不灵,佛会保佑他的,后来果然灵验。

     拉萨见闻(二)

拉萨的街道宽阔整齐,路上的车辆和行人也不多,有次在过马路的时候,斑马线上的人行通道指示正是红灯,我们一看左右并无车辆,就不顾红灯,迈步刚要走上去,耳朵边传来一声:你们这些汉人怎么不讲交通规则。转身一看是一位四十多岁的藏族妇女,我们立刻收住脚退了回来,藏族妇女一句不大的声音,使我们这些自以为文明的人颜面扫地,羞的我们面红耳耻.无地自容。

八角街是必须去的,八角街相当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只有在八角街上才能体会到商品社会的味道。

已经是回程了,买一些纪念品是必要的,西藏没有工业,除了民族工艺品和药材之外,其他并无可取,很多人买了药材。

有一家经营印度和尼泊尔商品的商店倒是可看,老板有点像印度人,棕黑色的皮肤.大眼珠外凸..厚嘴皮,他告诉我他老家在樟木,爷爷是尼泊尔人,我说拉萨都是藏民,你这些东西卖给谁,他说:拉萨有很多人生活习惯和印度接近,62年以前还有印度领事馆,后来虽然关闭了,现在还是有很多印度和尼泊尔人来此做生意。最后悔的是没有买一双印度产的拖鞋,天然橡胶含量很高,柔软结实,我买了原产印度的咖喱粉,回来后一吃,味道不过尔尔。

藏民做生意的很罕见,餐饮.百货多半是川人,八角街上的药材.工艺.珠宝生意被甘肃河州(临夏)回回垄断了。

藏剑.藏刀.尼伯尔弯刀,印度弯刀.阿富汗弯刀等等,制作精良.样式美观.风格徊异,卖刀的商贩抽出一把不断的砍门边的角铁,以证明刀的钢有多好,我们都买了许多。后来回到兰州,在卖工艺品的隍庙见到了一模一样的货,有几种价钱还比西藏的便宜,商贩说,这些刀都是从河南进的货。

已经下午六点,转街的人都已回来,兴高采烈的交流着收获,只有小达显得心事重重,他告诉我想去烈士陵园。小达的父亲原是军人,50年进军西藏,参加过58年的平叛, 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是西藏白朗县的第一任县长,他父亲在世时经常说起很多战友都牺牲葬在了烈士陵园,趁此机会想去看一看。

我们找到烈士陵园时已经下班,说明情况,管理人员深表同情大开方便之门。

烈士陵园很大,树木旺盛,年久的坟堆长满了杂草,各个时期牺牲的军人很多,多半坟堆和墓碑都太小,有些字迹已辨认不清。小达拿着名单在里面找了很久,一个都没有找到。       但意外的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孔繁森的墓,墓不大显得有些败落,青砖围成的墓圈已有一些掉落,水泥地平开裂,裂缝处长出了杂草,我们怀疑这是不是孔繁森的墓,看了墓志才肯定就是。再看周围有很多的墓,修的豪华气派,在苍松翠柏的围绕下,大理石墓圈.大理石墓碑.花岗岩地平,我们以为是什么大人物,一看墓志不过是自治区的什么什么局长.主任之类,不知道他们有多么大的丰功伟绩,得到如此高的待遇,难道比孔繁森还要廉洁吗?我们都愤愤不平,后来一想这样也好,他们的后人看到瞻仰者对他们先人的鄙视会无地自容的。

万丈盐桥

回程时不走原路大家一致赞同,从西宁到格尔木有两条路,来的时候走的是青海湖南面的312国道,回程当然是经过柴旦.得令哈的北线了。

北出格尔木六十多公里就到了万丈盐桥,这是一个著名的地方,六七十年代有篇描写它的文章都收入了中学课本,直到今天还是很多知识竟猜的题目。

万丈盐桥是用盐在盐沼中铺就的一条公路。格尔木以北是柴达木盆地的盆底,几十万年前原本是一片大海,随着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地势强烈上升形成了众多的湖泊,后经过千万年的蒸发,湖水逐渐干涸,形成了现在的盐沼,我国最大的盐化企业就建在这里。

五十年代修筑公路,经过实验.对比.论证,采用原地不动的盐铺路就成了最经济.最合理的方案。堆出一条高出盐沼半米的路基,反复的夯实.浇上盐水,融化晒干后就成了平整光滑.晶晶闪亮的路面,全长三十公里,约合万丈,就像在盐沼上架起了一座桥,故名万丈盐桥。

我们来到的时候,见到的是坑坑洼洼.没有一点光泽的路面,根本不像是盐建的,和一般土路无大区别。据当地人讲,这几年来往车辆增多,还多是一些载重很大的车,把路面轧坏了,好长时间又不下雨,也就等于路面没有养护,所以就成了你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听的津津有味,书上的知识又实地验证了一番。

 柴      旦

名不见经传的柴旦是柴达木盆地靠北的小镇,相当于十字路口,我们是从南面上来的,向北翻当金山可到敦煌,向西经过七百公里的无人区,就到了新疆的若羌县.再往前可达新疆的叶城.喀什,向东经过得令哈.西宁就回到兰州了。

不是吃饭的时候,我们无意停留,准备加个油就东行。

快到柴旦空气闷热,出现了水泽,是那种很高的蒿草,路上行走的人装束奇异,每个人脸上都围着个纱网,没有见到油菜花之类的哪来养蜂人,我们很纳闷。停车方便,刚一打开车门,嗡的一下飞进来几个东西,定睛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蚊子,加上翼展有小蝴蝶那么大,嗡嗡乱飞,大家如临大敌,抓起手里的衣服报纸一顿围攻,总算消灭了来敌,这时大家也恍然明白脸上的纱网是防蚊子的。

记得看过一篇报道,五十年代,一队前来此地勘察测量的军人,不知就里,冒然进来,终敌不住蚊子的进攻,狼狈逃出,后补充了装备,重新回来才算完成了任务。

阳光强烈,天气闷热,大家都出了很多汗,车要加油人要补水,加油站的人热情友善,他说:多灌一些吧,这里的水质很好,无须烧开,可以直接饮用,比广告上的农夫山泉还好,不信留一瓶回去比较一下,就知道我没有骗你们。随后大家纷纷把能找到的瓶瓶罐罐都灌的满满的,载着这一车甜甜的回忆我们向东驶去。

     克 鲁 克 湖

在得令哈市西边五十公里处,路的南面有相距很近的两个胡,很有意思,一咸一淡。靠北边的叫克鲁克湖是淡水湖,湖面有四五个西湖那么大,南面的叫托素湖是咸水湖,湖面是克鲁克湖的两倍,青藏铁路从两湖中间穿过。

近年来报纸上多次报道,在托素湖的南面发现了神密的现象,几十根直径大小不一的铁管与坚硬的岩石融为一体,很多铁管上还加工有螺纹,现代的加工技术都不可能制造出这样的结果,经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已有三十万年的历史。真是匪夷所思,铁的发明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螺纹的加工不过二三百年,那么三十万年前是什么人来此,加工这些怪物又是干什么用的,就成了不解之迷。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考古学家.科学家.历史学家纷踏至来,政府和媒体更感兴趣,媒体需要的是轰动效应和噱头,吸引读者多卖报纸,政府需要的是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两者不谋而和,为了产生更大的轰动效应就把它命名为外星人基地。

这样的地方我们可是去不了,地外文明是不坐汽车这种落后交通工具的,因此他们也没有修路,现在政府想修又没有力量修,又想吸引游客,只好用推土机把大的沟坎推了一下,算是勉强能通车,若是像悍马.三菱吉普.丰田4500.那是不成问题的,我们小小的面包绝不敢有非份之想。

外星文明看不成,离公路只有三公里的克鲁克湖还是要去的。

青藏高原的湖泊几乎全是湖边不长树,水里没有草,清澈透明。可是克鲁克湖里的水草繁盛茂密,一尺多长的无鳞鱼成群结队在水草里游来游去。看景用眼,眼是闲不住的,可是在这里看鱼,你的手脚更是闲不住的,大黑蚊子抱团成堆的向你进攻,隔着衣服都能叮透,手脚得不停的晃动,一会工夫,我们每个人都是伤痕累累。

湖边的鱼很便宜,刚打上来的.活蹦乱跳的才六元一斤,西宁来拉鱼的车就停在岸边,湖边渔场餐馆的价格就不一样了,一盘清蒸鱼要卖到三十元,服务员还说你们爱吃不吃,反正我们照发工资,一打听原来他们还是国营单位,怪不得有人说社会主义在青海。

                                          吃 惊 的 费 用

一行十人,历时十一天,行程六千多公里,平均费用九百五十元。回来一算帐,我们非常吃惊,都说怎么这么少,管帐的ERSONNAME productid="张">张ERSONNAME>老师笑着说我是不会给你们贴钱的。

细想下来也属合理,一路上只有兰州到西宁有过路费,住宿最贵的是那曲电力宾馆,也才四十五元,拉萨的标准间才二十五元,那是我们开着车到处找,在西藏大学附近找到的,旅馆老板见我们人多,又没有别的客人,舍不得放走这笔生意才答应的。也不是像出发前传言的那么严重,其实只要你好好找,十到二十元的旅馆多的是,条件也不是很差。可见人多自有人多的好处。

单位上的人根本不想信我们花了这些钱去了西藏,放假前有几个女同事也搭伙参加旅行社去西藏,还没有大峡谷路线,多次协商,最终五千八百元成交,不过人家是坐飞机的。还有人说你们是不是拉了一车方便面,无法解释,只是说西藏的水是泡不开方便面的,烧开的水只有七八十度。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桌饭,刚好十人一桌,集体付费,个别情况下例如早上分散去吃,各自付费。当然,还有一些费用是没有算进去的,比如,分散游览的门票,各自购买的物品等。

如果不是公务,只是去西藏旅游,晚去不如早去,坐飞机不如坐火车,坐火车不如坐汽车,坐汽车不如骑自行车,骑自行车不如步行,当然辛苦程度正好相反。

在庆祝西藏之行圆满的聚餐会上,仗着酒劲,大家都豪情万丈,都说骑自行车再走一趟川藏线,说总归说变成行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帖子已被 羊皮筏子 在 2007-3-13 16:50:44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羊皮筏子 在 2007-3-13 16:57:35 编辑过]
2#
发表于 2007-3-14 13:2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大度英雄[/B] 发表: 走进西藏,是我的向往.

 

真想走进西藏!

3#
发表于 2007-3-14 13:19 | 只看该作者
留下美好的记忆
4#
发表于 2007-3-13 17:08 | 只看该作者
走进西藏,是我的向往.
5#
发表于 2007-3-13 19:5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谢谢。
6#
发表于 2007-3-13 19:4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大度英雄[/B] 发表: 走进西藏,是我的向往.

多少人的梦想!

羡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4-24 07:37 , Processed in 0.06518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