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端午 我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的中华儿女,开创的五千多年灿烂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沉淀了不少富有绵绵情意的绚丽民俗。端午节的传说,以及包粽子、插艾蒿、赛龙舟、戴香包、系彩带等民俗,就是其中之一。 晋朝周处《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故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五,又叫端午、端阳。时值:蛇、蝎、虫、蚁等物虫,频繁出没,扰伤民生;花粉四散,菌虫速殖,导致人们易生恙,甚至发生疫情。加之以往在仲夏,尤其是在端午,发生过许多不幸之事。因此,先人视仲夏5月为“恶月”,端午日为“凶日”。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多种。 第一种传说是为纪念伍子胥。文武双全的伍员受尽磨难,终于逃到了吴国,被拜为副将。他指挥有方,英勇善战,帮助吴打败了楚国;他整军经武,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受民拥戴。后因直谏吴王,有隙,渐被疏远。公元前484年5月初5,被逼自刎,尸体被抛入江中,乃化“涛神”。因此,在苏杭一带有端午纪念伍子胥的传说。 第二种传说是为纪念屈原。我国最早的爱国大诗人屈原,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遭靳尚等人的诬陷,被谪放沅、湘流域。他同情百姓,见楚国政治更加腐败,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公元前278年5月初5,怀石投入汨罗江。他学识渊博,作《离骚》、《九章》等文辞优美,勇砭时弊的诗篇,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两湖地域有端午纪念屈原的传说,且这种传说遍及神州。 第三种传说是为传承古吴越族图腾祭的活动。古代吴越族的同胞在每年5月初5举行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入竹筒中或包在树叶里,扔到水中,献给神龙吃;他们还把乘坐的船刻饰成龙形,配合岸上急促的鼓声,在水面做多种游戏和竞渡。这就是被闻一多先生详尽考证后,认定为东南一带关于端午及其民俗最早的由来。 第四种传说是为纪念曹娥。曹娥是会稽上虞人,相传公元108年5月初5,其能歌善舞的父亲在诉涛迎神活动中,不幸溺水身亡。寻骸不着,14岁的曹娥,绕江啼哭七昼夜,最后为寻父骸跳入江中。5天后,曹娥负着父亲之骸浮于江面,邻里人感涕,葬之江边。上虞令度尚奏报朝廷,表为孝女。故在绍兴一带有端午纪念曹娥之传说。 除上述传说外,还有三种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一说是源于尧舜禹时的兰浴民俗;一说是为纪念晋国的介子推;一说是为纪念越国勾践操练水军。 端午节作为一个有民俗活动内容十分丰富的传统节日,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生活相对囿于一个狭小的天地,传说与民俗也自然会因地而异。正是这种不同,才导致异彩纷呈,光芒四射。 包粽子。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四》记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5月5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习以相传。对有着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包粽子的起因起时,正史已无处稽考,稗史有所记述,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普遍的认为是为纪念屈原。梁代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5月5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山闾大夫,谓曲曰:‘常年为蛟龙所窃,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5月作粽楝叶五花丝,遗风也。”汉建武中约为公元56年,若依此计算距今1900多年;若依梁代算距今也有1400多年。楝叶,即楝树叶,味苦,能杀虫;彩丝缠之,用彩色的线索系它,彩线光芒四射。蛟龙恐惧这两种物品,而再也不敢去侵扰屈公了。《太平御览· 饮食部》引“异苑”则说:屈原妇作粽。这种说法比东汉初的说法早300多年。而在战国早期,吴越族人在5月5日举行图腾祭时,就将装有食物的竹筒或用树叶包裹食物的东西,仍到水里,献给神龙吃。此物大概就是最早的“粽子”吧! 包粽子,原料主要是糯米、黍米;中间可夹裹红枣(寓意屈原的一颗忧国忧民的红心),或莲子、腊肉、豆沙等;包叶有苇叶、竹叶、菰叶(基部生长茭白的水草)、苕叶等;用来捆粽子的是富有韧性的马莲或棉索。小时候,端午间看祖母或母亲包粽子:把糯米淘后用水泡一到两天,清透用筲箕沥干,米上放把汤匙;把马莲系在椅背上,用盆装上开水烫过的苇叶,叶上放把剪刀,洗净去核的红枣或腊肉块搁置椅旁;将苇叶拼成长条形,在一端弯成一个椎体,用匙擓半匙多的米放入,把馅放入中间,补放米,用手轻轻一按,把苇叶折回来,压平,像要形成两个角;再贴着外沿将苇叶向下捏个角,用力一拧,一转苇叶成四角椎体,拿出马莲斜体一捆,把奓着的叶子剪掉,便包好了一个粽子,动作十分麻利。记得有一次祖母包粽子时对我说:“雄儿,粽子包的细柳点,好煮熟,苇叶清香味浓;你好好看着,将来找个媳妇,要是不会包粽子,你就教她!”日月如梭。我娶妻生子多年了,妻子很会包粽子,每逢端午,她总是要包粽子的。 普遍认为包粽子始初是为纪念屈原,这反映了人们对先贤的崇敬、怀念。百姓心中有杆秤。宋朝包拯在广东端州为官期间,两袖清风,勤政为民。他离任时,黎民十里相送,争相包一种类似粽子的珍包,送给包公,让他在路途享用。至今端州一带仍有包珍包的习俗;包粽子,其实质是人们享受生活的一种表现。我们有许多闲空可以去调整生活,制造快乐。盘锦,有闻名遐迩的优质稻米,有一望无垠的苇荡。我们在享用超市卖的外埠粽子的同时,享受家乡产品,尤其是自家的,那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插艾蒿。艾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揉之有香味,茎、叶含芳香油,能驱避蚊、虫,煮水沐浴能止痒、除风疹。旧俗认为用它可驱邪除秽。据《荆楚岁时记》载:“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因此,我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百姓,在端午来临之际,都要将艾蒿插、置于门、窗上。
赛龙舟,也叫划龙船或竞渡,因舟似龙形,故称龙舟。《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最初人们划龙舟,是为了去救投江的屈原,后演变成龙舟竞渡娱乐运动。“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然。”赛龙舟的起因,妇孺皆知。而赛龙舟时夺标人是怎样吆喝的?恐怕知晓的人不太多。在我幼年时,听长者说:赛龙舟时,夺标人为鼓舞士气,协调动作,自然吆喝的是“嗬嘿!划也。”过了几年,我上了初中,想起此事,觉得有些疑惑,便去询问老人。有人说吆喝的是“可悲!划也。”深受百姓爱戴的屈原投江了,人们闻讯后,心情多么沉痛,这样吆喝,较合情理,因而有些人赞同此种喊法。而我还觉得不太正确,因为人们争相去救屈公,都想把他救活,自然在人们的心中,屈公他没死。生死未卜,怎么就吆喝“可悲”呢?后来,到多个地方询问,得知吆喝的是“我哥!回也。”为什么这样吆喝呢?相传屈原有个幺妹,听到哥哥投江殉国的噩耗后,悲痛而死,死后她变成了布谷鸟。“江上峰青,九歌遥知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频招宋欲魂。”(湖南省汨罗玉笥山屈原祠中对联)每逢开春时节,布谷鸟从汨罗江上空飞到洞庭湖,飞到长江,再溯江而上,飞到秭归,边飞边叫:“我哥!回也。”浸在水中的屈原,随着妹妹的喊声,游回了故里。 赛龙舟多在宽阔的水面进行,其场景十分热烈壮观。赛场中央高搭彩楼,彩楼两侧悬挂气势磅礴的龙舟联,如: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鼓乐催龙舟万水欢歌;龙舟竞渡凭吊屈原怀石恨,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艾人驱瘴千门福,碧水竟舟十里欢。赛前先要举行献江(河、湖)仪式。由德高望重的长者,率领众人十分虔诚地向江跪拜,祷告龙王,调顺雨水,保佑百姓,五谷丰登。然后进行唱龙舟歌。参赛健儿高声合唱富有乡土特色的龙舟歌,如南宋黄公绍写的《赛棹歌》:“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歌声激昂嘹亮,借此鼓舞士气,争标夺冠。扣人心弦的竞渡开始了。赛舟少则五六只,多则十几只,小舟可载二十人左右,大舟可载三十多人,甚至上百人。比赛分表演赛和锦标赛,锦标赛设一定的距离,当比赛号令一响:看,夺标人高声吆喝,抖擞的健儿,协调一致,奋力划桡;瞬间,白浪簇舟,如蛟龙出水,似巨蟒腾跃,劈波斩浪,飞驰向前!瞧,随着浪花飞舞,龙舟争先的高潮迭起,岸上无数的人们翘首观看,群情激动,欢呼雀跃!嗬!那只真快,像离弦之箭;那只超过去了;嘿!那只夺标了,第一名。此刻,水上、岸边成了欢乐的海洋。我想,赛龙舟所具有:传播友谊,陶冶情操,锻炼身体,力争上游的内涵,此时,得到了诠释。 “画作飞凫艇,双双竟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划浮。”由赛龙舟我想到了水被污染的问题。前些年,我们还搞一些国际龙舟邀请赛,而现在越来越少了。这可能与不断恶化的水质有关吧?试想在臭气熏天的水域里赛龙舟、观比赛,能好吗?宽阔的水面?以往鱼翔浅底的湖泊现多少?碧波荡漾的江河又有多少?素有千湖之称的湖北省,水面不断缩小,许多的湖干涸消失,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运河的水腥臭难闻,淮河的水臭气熏天,辽河的水黑如墨汁,天池的水,滇池的水,巢湖的水,洪泽湖的水,嘉陵江的水······被严重污染;渤海赤潮面不断扩大,可要沦为“死海”,四、五类水质,鱼虾难以生存。江河湖海在呻吟,在流泪,那些饮用了污水而得绝症的人,在流血,在挣扎。此刻,我要大声疾呼:治理环境,保护水质!不要贪求“高速发展”,而杀鸡取卵,遗患子孙。让神州有着悠久历史的赛龙舟,在许多清澈见底的宽阔水面,代代传承下去,并不断走向世界,引出更多像牛津剑桥大学在泰晤士河上划船比赛的赛事来。 戴香包、系彩线。在端午节来临时,母亲要给小孩在颈上戴上香包,在脚腕、手腕上系上彩线。香包多是妇女制作的,有心形的。辣椒形的、菱形的星形的等,内装艾末、香草末、雄黄粉等物;其做工讲究,刺绣、提花、滚金边,十分精美秀丽。戴香包旧俗认为是用来辟邪,其实用是驱赶蚊虫,另外也是展现美,展示妇女心灵手巧。如果你好吃懒做,不务正事,哪有心思去做香包。要把孩子装点得漂亮可爱,巧妇飞针走线绣香包,蕴含着绣出幸福美满的生活。系彩线,将鲜艳的彩线编在一起,系在小孩细嫩娇丽的胳膊和腿上。系到什么时候才取下呢?据说下一场透雨后才取下。这种民俗的实质:一是为风调雨顺祈求。因为仲夏易天旱,民间有大旱不过5月13之说,此日为关公磨刀日。所以,人们祈求上帝保佑,年景呈祥,五谷满仓;二辟邪。南方天气炎热,仲夏,小孩常到河里洗澡游玩,而人们迷信,说水中有蛟龙,蛟龙惧怕彩丝。为保佑孩子平安,所以,母亲要为孩子系彩线;三是点缀生活,将孩子装饰的美丽。 端午节期间还有炸哈馓、煮盐茶蛋、包小笼包子、饮雄黄酒、酿米酒等民俗。我的老家在荆楚腹地,当地有5月初5为小端午,5月15为大端午的习俗。因此,人们要过十天的端午节。仲夏,人们忙夏收,并在端午节之际,利用新收获的面粉、菜籽油、茶叶等物,做一些富有传统饮食文化的食品,其目的:一是庆贺夏粮丰收,创造幸福,创造快乐,享受生活!二是鼓添干劲,再接再厉,加强田间管理,争取秋粮大丰收! 斗转星移光阴迫,社会流动大融合。我们油城的广大老年职工、家属,来至祖国的四面八方。每逢佳节,怀念亲友,思忆乡俗,亲情绵绵。这种思念将化作一股力量,演成一种精神,激励来者!人们工作、生活,要工作的精益求精,生活的幸福快乐。奋发向上,点缀生活,创造快乐,享受快乐。正是这种永恒的期盼,不懈的追求,才使中华名族的许多民俗,薪火相传,延绵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