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俗”不应是春晚的主旋律
全家看春晚,与其说是除夕夜不可缺少一场精神年夜饭,还不如说是为了安慰父母共享团聚之情的一种借口。今年的春晚我依旧是耐着性子从头看到了尾,但是回味的不是浓浓的年味,而是感到对做作的厌恶和对低俗话题炒作的一种憎恶。
我认为所有节目中最好的节目是杂技《俏花旦》和武术《行云流水》。其中歌舞类节目缺乏新意,绝大多数的歌曲为老歌加了新组合。戏曲类节目在历届春晚中都是在11点左右出现,而在今年是在12点钟声敲响之后匆匆的出现一个,这是中国的一个国粹艺术,压缩到如此的“垃圾”时间,我不知道总导演的寓意何为。但是最让人感到无奈而愤慨的是今年的语言类相声小品缺乏一定的艺术水准,“低俗”成为了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头号杀手锏,虽然笑声连连,但是回味之后感到的只是酸楚和再一次的苦笑。
创新乏力,缺乏新意。 作为历年语言类节目的第一个都是头等重要的,关系到很多观众对晚会的整体定位和认识,05年、06年的春晚中都是都是用的新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语言类作品,其中以郭冬临和冯巩的作品《旧曲新歌》最为优秀,但是在今年的春晚中冯巩的作品《咱村的事儿》也是采用新的艺术形式“情景相声”但是怎么看怎么像是小品,从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总体感觉看基本是原来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老板与老板儿》的翻版!。小品《假话真情》一看是严顺开的作品,还是离不开“父亲装傻冲愣”这个俗套,煽情主义过浓,也是很多小品段子的一个简单翻版。相声《免费电话》 也是前几年春晚相声的翻版,只是今年改成了群口相声。这基本看出来现在相声在小品面前的“疲软”现状,如此“革新”下去,那么我们传统的相声艺术将会更加不知所向,难怪有网友高呼:“春晚那么多语言类节目的大腕都抵不上一个德云社!”
内容庸俗,粗制滥造。 听过这么多年的相声和小品了,我们多少都懂得节目的好坏基本通过“抖包袱”的适宜时候和内容来决定,但是在今年的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低俗成为了包袱的主流,不知道如此的“黄色包袱”抖出来如何面对的是台下、电视机前的青少年。相声《免费电话》 中充斥的是“肾宝”“卫生巾”“性药”……纵然会夺得大家的欢笑,但是还有必要再为这些不应当“广为传诵”的广告的二次传播吗?黄宏的小品《考验》可以说是达到了最差的教育效果。当我们在高唱”和谐社会“提倡“八荣八耻”的时候,小品中却在变相的鼓励年轻人去弹老年人的头,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应当怎样向青少年传授?当孩子模仿小品中去弹爷爷奶奶的头来考验的时候,我们应当思考如此“主旋律”是不是我们应当提倡的。在这个小品的最终结尾的恶俗一面最终显现,黄宏在将要谢幕时,说了一句:“相亲时要戴好安全(mao/tao)啊!”语气明显倾向“套”字,如此的包袱当然抖的我们年轻人“心领神会”,但是望着孩子纯真的眼神,这个包袱内容抖的善意可笑吗?
“低俗”不应是春晚的主旋律,春晚凝聚了国人太多的精力和情感不应当走下坡路,但是从现实来看春晚果然走入暮年了。春晚在不能保持常青的情况下,更应当发展成为一种精神的共享和一种信仰的寄托。春晚不仅仅是一个综艺的晚会,更多的我还把他看作是一份“报告”,比如从今年的春晚中我们解读出了”和谐社会“”八荣八耻““青藏铁路””农民工子女问题“等等的关键字,我们更希望在以后的春晚中能表现社会的主旋律,能烘托出阖家欢乐的气氛就够了,必定我们没有太多的审美期冀。 二、舞蹈是春晚的一个亮点
历年春晚节目构成是语言类节目(相声、小品)、歌曲类节目和舞蹈三足鼎立,其中舞蹈最弱的一足,长期处于足串场和配舞的陪衬地位。近几年,这个局面开始被打破。舞蹈不想总当春晚的仆从,她要独立,她要展示她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转变是从《千手观音》切入春晚开始,这个节目使春晚获得了革命性的效果,震撼了亿万观众的心灵,给人们带来难以言表的艺术享受。当得知表演这个节目的是聋哑人后,更使人格外感动。所以,在那次春晚后,舞蹈类节目开始崛起。那些贬损春晚的人,连赵本山都敢无情奚落,独独不说《千手观音》的不是,因为艺术的力量让人无话可说。自那儿以后,舞蹈类节目以她独有的艺术魄力站稳了在《春晚》的特殊地位。
第二年,春晚又引进一个舞蹈节目《俏夕阳》,这一是帮业余老太太们演的,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这帮没牙的老太太竟然把个驴皮影的影像用舞蹈演绎的是那样俏皮、生动,给亿万人民带来惊喜和美的享受,并使舞蹈类节目在春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今年春晚引入舞蹈类节目又出现新的亮点,而且不仅是一个,而是一群。为首的是《进城》。进城是大学生们演的,充满活力和表现的张力,这个舞蹈节目通过音乐的强烈节奏变幻和生动的舞蹈语汇,把当前亿万农民进城大潮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夹着大小包袱和行李的农民兄弟姐妹们,在进城时的紧张、激动、惊喜、慌乱和创造活力被舞蹈语言表现的十分富有感染力,歌颂了亿万农民进城为城市建设所做出的突出作用,时代感也非常强,无疑,这个舞蹈节目是成功的。
如果说《进城》是粗犷线条的舞蹈语汇述说的话,那么《小城雨巷》就充满了柔和与细腻,是一种阴柔之美,也征服了不少观众。今年春晚舞蹈类节目的看点之三是民族原生态,那些来自西藏、云南、新疆等地区的当地民族舞蹈家们,把少数民族的舞蹈原生态献给了大家,令人耳目一新。少儿舞蹈也是舞蹈类节目新的亮点,让人们从天真孩子的稚美舞姿上获得别样美感。
这里还要说一点的是:今年的杂技节目《俏花旦》中融入的舞蹈元素非常出色,她给古老的杂技艺术——抖空竹带来新的生命力,我想,不少人是拿他当舞蹈来看的,把她划入舞蹈类节目估计没多少人会反对。
春晚舞蹈类节目的眩亮艺术光辉,正给春晚带来新气象,使春晚的组合结构更为丰满,呈现多姿多彩的发展态势,这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支持的一个积极现象。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其擅长点,也有其盲点。小品相声脍炙人口,幽默生动,大家喜欢,可它表现不出亿万农民进城的那种气势和激情。歌曲旋律优美、感染人心、余音绕梁却也表现不出舞蹈和色彩带给我们的震撼和享受。所以舞蹈类节目以其独特的魄力成为春晚的强势节目是春晚的一大进步,我们希望在这方面年年有新开掘、新亮点,让春晚的艺术含量不断提高,满足亿万人民群众日益提高了的文化娱乐需求和审美情趣升级。 三、结论……春晚是根鸡肋
春节联欢晚会的历史其实没有多久。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当时的春晚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成了首届春晚的当家。而李谷一则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一曲《乡恋》让无数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台晚会虽然略显稚嫩,但却是中国电视节目跨出一大步的标志。春晚到80年代末达到了高峰期,进入90年代以后,虽然春晚的场面一年比一年大,但一年比一年难看。到了如今,不看春晚成了许多人的选择,有的网友甚至说过年宁可逛论坛也不愿看春晚。屈指一算,东方隐士也有三四年没看过春晚现场直播了,看不看似乎都变得无关紧要,回头看重播也不过是看看赵本山给老百姓演了什么样的小品而已。如果哪一天赵大爷老了退休了,恐怕又有许多人要产生放弃看春晚的念头吧!
从春晚开办至今,它已经伴随着老百姓走过二十多个春秋,春晚和饺子一样,成了一道少不了的年夜饭。 但随着晚会一年又一年的举办,观众对晚会的评价越来越低,晚会就像一个得了癌症的病人,体质一年比一年的差,可以说是鸡肋,可有可无。
春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首先,春晚节目内容缺乏创新。除了几个小品有看头外,那些什么歌舞啊戏曲啊广告啊看了叫人直倒胃口。据说那些明星唱歌时都是假唱,连现场的掌声都是有人在旁边指挥的。现在老百姓的欣赏水平高了,自然要求也就高了,还沿袭原来的那一套,谁还卖你的帐?其次,春晚新面孔太少了。春晚的主持人弄来弄去也就那几个人,老百姓看都看饱了。春晚本来是个娱乐节目,但那些主持人却装得一本正经,缺乏幽默感,根本就起不到开怀一笑的效果。春晚的演员弄来弄去也就是那几个大牌的在那里撑着,尤其是赵本山,似乎每一届都离不开他一样。春晚把赵大爷搞得江郎才尽,除了忽悠之外似乎也没什么好点子了。试想一下,赵大爷退休后春晚不是更加没有看点了?最后,春晚的时间太长了。春晚四个多小时确实太长,看得人都有昏昏欲睡的感觉。东方隐士建议春晚改成两个小时就行了,把那些什么广告啊贺词啊都删了,留点精华的内容给老百姓看看就可以啦!这样,春晚的导演们也就不用那么煞费苦心去考虑如何填充这么长的节目内容,也就不用浪费老百姓的宝贵时间了!
其实,晚会本身并没有错,主要原因是我国观众的审美水平提高了,思想意识多元化了。春晚是大众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目的就是为了大家在除夕之夜一家人欢聚一堂,包饺子,看节目,有说有笑,图个开心,在欢笑声中扫尽一年的辛劳。春晚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关键问题是大众并不领情。
虽然春晚感觉越来越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央视还得继续将它办下去,毕竟春晚已经被打造为一个经典节目,有些人还要靠它出名,有些人还要靠它挣钱,有些人还要靠它消磨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