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由陕西扶贫培训集团等单位组织,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媒体参与,本报作为河南唯一受邀媒体,将全程报道老兵寻亲的全部过程。 在昨天的仪式结束后,两名河南籍老兵在今报记者的陪同下飞抵昆明。按计划,他们今天回到河南,然后由本报记者陪同返回老家探亲。
, m: n& C. q5 |* ?& s* l/ ~ 老兵回忆; A# z: Z8 \$ m5 p! \* a' U
王之平的身板挺硬朗,耳不太聋,眼不多花,有哮喘。张浩东是7名回家的人中身体最差的一个。相同的是,他们的牙基本掉光,话语不清,但是,乡音未改,缅甸话是他们的外语。
4 H! ~+ H' s0 M9 ]+ ? 从他们的口中,记者已经听不到更多的战争细节。他们仅存的记忆是当过汽车兵,日本投降后不想回国打内战,于是留在了缅甸。
6 @9 l" ~. h* I" z: |, C 王之平:不想打内战于是留在了缅甸
4 ]+ s, Z9 J2 J9 t 1936年,十八九岁的王之平和朋友一起跑到南京参加宪兵学校的招生考试。经学校训练,他开始守汤山。南京失守,他和队伍被打散。
$ D( N" j( M* z" C 后来,他又去江西报考军队的汽车驾驶学校,成了一名汽车兵。之后,他开始在江西、广西和湖南等地,运输军用物资。
+ E& h% u% X8 z4 z: J9 n: n 滇缅公路开通后,他被调往云南,负责从缅甸拉汽油等军用物资到云南的保山、龙陵等地。滇缅公路被日本切断后,他无事可做,留在保山。) x8 M5 p4 ?: j) y( l
后来听说日本人马上就打到保山,于是他一路跑到昆明。在昆明干起了公交巴士司机,干了一个月因为公司赔钱,裁掉了一半司机。而他在开车时曾一氧化碳中毒,差点没命。当时的汽车是烧木炭产生煤气来运转。. c* V* {# z* o# h8 j0 c, K' v5 P, J
正巧,他曾经的连长拉着他一起去印度蓝姆伽基地,“那里吃穿都没有问题”。于是,王之平就坐着美国的飞机,和数百人一起去了印度,仍然干老本行。% y/ P% E! w: s* @. l- A7 z8 m
当中国远征军从国内赴缅甸反攻日本时,他和中国驻印军一起从印度方向开赴缅甸对日本人实施夹击。1 X% u5 z5 P( G
他当时属于汽车第6团,直属司令部。军用物资由他从后方拉到司令部,然后再向前方的部队分发。
1 b7 e: h$ y' w, R 当他到达缅甸的密支那时,对日作战胜利。他不想打内战,也讨厌了战争。作为士兵回国意味着打仗,当逃兵回国国民党会枪毙他,后来内战爆发,他又害怕被共产党军队抓到。
" Y" z8 E9 F& ^' ^7 \+ z4 u9 Q 于是,王之平就留在了紧靠云南瑞丽的木姐,住了8年后,因为战乱,他到了缅北的果领,住了30年后,于1988年搬到曼德勒。5 D. ?! j/ u+ n. s2 U
洛阳孟津县的老家,如今还有王之平的老屋,近亲也很多。20年了,王之平要再回老家看看。
- T. P4 S- Y) ` 张浩东:故乡的样子已经模糊不清+ ^' H" n ^# z
张浩东只记得老家是西平县彭窑寨,在家时的名字是张尽忠,父亲叫张盘明,姐姐叫小爱,有一个叔叔叫张父林。
8 y- _/ J$ C2 d: f+ n/ d& t8 P 十四五岁时,他便离家出走,他有一个叔叔那时还没有结婚。当时姐姐在自己家里结婚,他不想姐姐那么早结婚。也许还有他不记得的原因,张浩东便离家出走,东闯西荡,“在外面混”。后来,他就当兵了。当兵的时间已经不记得了。然后就是记忆空白,只记得在炮兵学校受训过,是炮兵75团的一员。
! Q6 F* o4 z" \2 I/ v 1943年,他乘飞机到印度受训,成为驾驶兵,学习装甲车等驾驶。中国远征军反攻时,他是新一军战车三营补给连给养组驾驶员。与王之平一样,他开车为前方部队送汽油等物资,“部队开到哪里,汽油管就接到哪里”。
8 g- b$ K5 m9 T" k2 @: U 战争胜利以后,他留在了缅甸。如今,居缅甸木邦一保,也是儿孙满堂。
7 b' e' x! F! |% H% H 因为历史原因,他们有许多故事和往事烂在了肚子里。如今再回忆起来,竟是一片空白。0 r1 H! P6 h; t2 ]; \( X
5月31日,今报记者得到消息,张浩东的家人已经有了眉目,他和家人有望相见。也希望读者一起努力提供其家人更准确的信息。
; v4 h9 h, _9 |" x! j- j) p 您愿帮老兵们寻亲吗?
?0 |4 u% D/ t3 I$ C( t0 {& z* v 60多年前,他们为了抗击日军远离家乡,因时势多变而流落他乡。如今,当年的毛头小伙已是耄耋之年。
, Q V; Z K: w3 }; o+ Z 历史,曾一度将他们遗忘。直到2005年,一枚中国政府颁发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奖章送到家中,他们热泪盈眶:“祖国没有忘记我们。”/ v# W6 O' @/ T
现在,他们回来了,带着数十年的愿望,带着未改的乡音。对于他们来说,回家不亚于一场战争,一场与命运争夺时间的战争。
1 c, v4 }9 i8 T2 ` t9 e7 ?4 ` 中国,是他们永远的家。河南,是他们永远的家。一个20年未回家,一个67年没有回家。家乡变了,他们会认得吗?; U. J: {+ e1 w
在河南的短短几天,谁能陪他们走走看看,回家转转?' ^1 @$ g8 D6 c) D( q( V
今报特征集志愿者赴新郑机场迎接他们,也征集可以驾车的热心人带他们回趟家,到处走走。请拨打本报热线:0371—65830000报名吧!(来源:东方今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