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H: L% e: _$ a
阳春四月,在冬泳网和悠网某些专区,武汉游泳界的两大民间组织发生了一些龃龉。导致一次全国各地冬泳爱好者参与——“纪念武汉解放60周年暨第二届5.1渡江活动”群众性的横渡长江盛会几乎夭折。好事多磨,经组织者、广大冬泳爱好者和义务志愿者的不懈努力,最终得以圆满成行。静思良久,弄一杂谈,与大家共勉。
. Q, v0 s% [+ Y% y& k6 ~+ [我只是一普通冬泳爱好者,退休离职赋闲,游泳健身权当苟延残喘之命,别无他求。因此对于其中的是非曲直、恩怨纷争、历史渊源,笔者不欲了解,亦无意介入。我只能说,挑起这场纷争是文革时代派性“幽灵”在某些人脑海里徘徊的产物。
+ ?7 l7 C8 Y. I+ s& a这出被他地冬泳同仁耻笑的闹剧让我想起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历史纠葛。不知是“有心插柳”使然,还是巧合,07年9月和08年年9月,原单位组织我们分别到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去旅游。自古以来,由于诸葛亮名扬天下,襄阳和南阳一直为他出山辅助刘备之前究竟是隐居在襄阳的“古隆中”,还是蛰伏于南阳的“卧龙岗”争得面红耳赤。7 k9 r8 g. ?; t7 E$ T& M, w2 B
南阳人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亲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据之,南阳的卧龙岗即为诸葛亮蛰伏此地而得名。
" `5 f7 e; Q3 S& z0 J襄阳人认为:本地的“古隆中”地理地貌,云雾缭绕时像盘踞的一条龙,亮号称“卧龙先生”,因此得名。诸葛亮会见刘备时的“隆中对”就发生该地。至于“躬耕南阳”之自述,是因为“古隆中”历史上属湖北枣阳,两汉时代,枣阳棣属南阳郡。千百年来诸葛亮究竟是躬耕于南阳,还是躬耕于襄阳,各执一词;究竟是隐居于襄阳的隆中,还是蛰伏于南阳的卧龙岗,莫衷一是,难成定论。! K M7 C, T. U: b8 y) W1 k$ A( U
清朝南阳知府顾嘉衡是襄阳人,同意“襄阳”之说,得罪南阳人,乌纱位难保;同意“南阳”之论,得罪家乡人,数典忘祖。顾嘉衡久居官场,非等闲之辈,何等聪明圆滑,当然不会一边倒;但更主要是顾嘉衡熟习诸葛亮志向抱负、人格风范、历史贡献,因此书写下千古不朽的名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胡耀邦任共青团中央书记时对此联早已心向往之,在南阳“卧龙岗”参观时,见顾嘉衡真迹,兴奋不已。悉心体会,精心揣摩,方步之内,脱口而吟:“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幅对联朴实无华,意境高远。这也许是本单位领导面对物欲横流的当今,组织我们到两地旅游的初衷吧!* N8 I* A- z0 S2 o* o; j( I: g
将这篇与武汉两大民间游泳组织纷争在某些人看来也许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帖子奉献给制造“闹剧”的主角也许会受到一些启迪。特别是胡书记的那幅言简意骇的对联,我以为更值得大家深思。愿当事人在迷惘中醍醐灌顶。如果说,沿袭至今的襄阳南阳之争,缘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缘于利益的多寡尚情有可原的话,那麽,本都是民间松散的游泳社会团体,非争出谁“正宗”,谁“山寨”,又能有什麽意义,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l3 f. ]( R4 U" `1 }
受胡书记和顾嘉衡两名联的启发,我也作一拙联献给广大的冬泳、游泳爱好者:“心系渡江原无论民办官办;意在健身何必分冬协游协。”
" }8 c4 G+ m8 h3 P G& ?0 S0 B; q2 ~, M' p/ d6 n
R6 }) A/ [0 A. b1 T: @: l; _+ E
5 r/ v9 V3 F' o& R. Q$ T6 t4 q3 k0 D( E8 h+ _: B- K5 i5 g3 S! w
[ 本帖最后由 搅水棍 于 2009-5-13 21:1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