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题记:中华民族的书画艺术发展至当代,正以广阔的视野和多元化的价值形态拓展它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书画艺术家和他们所从事的书画艺术,则显得更加丰富和繁杂。因此,我们用“系列”研究的方式开始从他们的“关系”中来探讨他们的不同之所在,借助“中国牧青网”国际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和其它的媒介来发掘艺术瑰宝,人文情趣和现代与传统相互交织的艺术情结,以期待能为中华文明的艺术进程默默地做一些工作。 上图:胡锦涛总书记和各族人民在一起 2008年5月28日,何雨春在大连图书馆展示了他以56个民族的女性形象为素材新创作的56幅彩墨画,气势磅礴,贯穿着一种“大美”的审美思想。得到观众的强烈共鸣,他用色彩斑斓的画卷诠释了祖国大家庭的“和谐之美”,为祖国各族人民的时代形象立传。 庄子在《知北游》里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的“大美观”包含了对人内在自由心态和自由精神的要求。何雨春的画就体现了人与天地共往来的“大美观”和人的自由精神,让观赏者得到一种全新的审美愉悦。我觉得他的有三个特点:一是雅俗共赏,关注时代;二是彩墨交融,探索求新;三是自由和谐,宛若天成。 雅俗共赏——传达绚丽的时代气息 何雨春的画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说传统,是因为他的画传承有度,而且具有很强的笔墨意识;说现代,是因为他的画中流露出很强的时代气息,有自己的审美观点。 何雨春觉得,艺术不应该孤芳自赏,而是要与社会和大众产生共鸣。有人评论何雨春的画“用浓重的色彩墨块一扫古代文人墨客的秀逸、典雅之风和柔弱、萎靡之气,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觉得何雨春是把住了时代的脉搏,找到了一个自己与时代对话的契合点,他的画面要传达给人的是一种在“大美观”下体现“雅俗共赏”的盛事和谐的时代气息。 中国古代是农业经济,人的社会生活相对单一,而现代生活则信息发达,社会交流和人的相互依存关系更为密切。所以,作为一个当代画家的作品,要想和更多的人产生互动,就要满足不同人的审美需求。其实,齐白石大师也早就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妩媚,不似则欺世”,这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审美观,他的画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作为长期生活在军营和都市里的何雨春,无论是他受的教育,还是他的人生经历,都在他的身上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对社会变迁中的城市和农村都有着自己深刻的体验,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们流露出的欢欣和喜悦感同深受。所以,他选择画祖国56个民族,立足“正大气象、雅俗共赏”的审美基调,是他对社会和人生长期思考的一个结果。因此,他的绘画一出场便和广大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观众普遍反应,观赏何雨春的画,会让人体验到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 彩墨交融——延承石齐大师的创作理念 何雨春虽然研习传统人物画多年,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他个人总是不很满足。近来,他又致力于中国人物画的现代意识的探索,他觉得自己的画还没有把自己内心的激情完全表现出来,他一度也很苦闷,直到他进入北京画院拜师石齐先生之后,他对绘画的主观认识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可以说,北京画院的学习,让何雨春找到了自我,找到一种表现人物气质、气势和神韵的方法。因此,他完全放弃了个人已经成熟的画法和套路,开始了他的彩墨之旅。 认识何雨春的人都会被他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激情所感染。他做事很认真,认准了的事必定百折不挠。为了完成56个民族的画卷,他阅读了大量的资料,记录了大量笔记和手稿。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工程,不做则已,要做就一定要做好。我曾经去过他的画室,到处都是他的画稿、颜料和资料。每天晚上他都画到很晚,有时候为了一个局部的处理,他也会反反复复的推敲琢磨,直到达到他们满意的效果为止。 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的审美取向。应该说,何雨春在随石齐的学习中,是继承了石齐先生的创作精神,但又不拘泥于老师的风格。他追求意向表现,注重画家的视知觉,再加上他身上所具有的浪漫主义气质,使他的画面呈现出线与面的交响,墨与彩的交错,虚与实的相映。画面结构变化丰富,色彩默相纷呈,使点、线、面、色相互相融合,完成了人物造型与气势渲染的统一。 何雨春作画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有时他会直接把原色用到宣纸上来构成画面的主体结构,中间再用墨线进行穿插间隔,造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其实中国画讲墨分五色,中国画特定的材料对于用色也有很大的限制。像古代的青绿山水也大都画在娟上或者熟宣上,因为生宣吸水性强,不易控制,所以颜色用到生宣上,常常会“黯然失色”。近代刘海粟和张大千也都画过泼彩,但那还是像泼墨一样在追求一种氤氲的效果。何雨春和他老师石齐的用色,有些受西方立体派和抽象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的影响,追求的是一种画面的结构,把很鲜亮夺目的原色用不同交叉的墨线区间开来,形成一种对比统一的有意味的形式。何雨春为了区别他与老师石齐的画法,他特别强化了人物的服饰和面部特征的刻画,但又与那些抽象的线条和色彩能够很和谐的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彩墨交融的画面效果。 有付出就有收获。何雨春对色彩的大胆探索和运用,使他的绘画得到了同道和专家的赞席和认同。他创作的彩墨画《海之韵》也应邀参加了“和平颂”——“神七”太空飞行艺术之旅大型文化公益活动,让他的作品跟随着“神七”在太空遨游。 自由和谐——追求宛若天仙的艺术境界 艺术理论家王朝闻先生曾撰文评价他说:“何雨春历经数载耕耘,终以清新隽秀、妙趣自然之风为赏者称道。”这是王先生对何雨春早期绘画的评价。我觉得何雨春的近期画作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和谐之美”。 儒家讲“和谐之美”,是一种天地自然之和的审美境界,一方面追求善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有机结合,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表现动静相宜的和谐之美。另一方面追求社会与艺术之和的审美境界。通过美育来实现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和谐互动。中国的文化历来是“儒道互补”,道家更重“自由”,儒家更讲“和谐”,何雨春的画里既有道家的自由精神,又贯穿着儒家的审美思想,他所画的56个民族,彩墨纷呈,在自由中创造出和谐的乐章。何雨春的画在内容上选取了表现民族情感的题材,在形式上运用了抽象的表现方式,重在渲染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 中国古代称绘画的最高境界为“无碍”,指的是画家与所画之物之间达到了一种通达顺畅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是画家的心灵与观察物象的统一。正是由于何雨春无意介入当今关于绘画的种种争论,他也不顾及经常阻碍了绘画自由表达的种种清规戒律,才使他获得了真正的表现和抒发的自由,“无碍”地让画家的心灵世界得到充分的展开。其实,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何雨春的画中,除了对主体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细微的刻画之外,画中还有很多与自然界万物相关联的形象,但那些形象不是自然事物的实像,而是得于自然的意象,他将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加以酿化,是感受转变为一种抽象的感觉,使他的画面形式语言十分丰富,而且画面又很和谐,让观者叹服之后产生很多丰富的联想和审美愉悦。 何雨春在完成56个民族画卷后感叹地写道:“百日破彩作真情,导师寄语炼丹清。五十六族和谐日,艳媚众捧一颗心。苦心百日,终成吾愿,韵趣双馨,笔重意浓。”由此可见画家的一片丹心。何雨春在对艺术的追求中,重视用自由的“书写”来抒发胸臆,用“和谐”的情感来感染观众。而且能从中国大文化的角度出发,用激情的画卷来表达对祖国多个民族的自由和谐精神的赞美,展现了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营造了天地之间有大美这样宛若天成的审美境界。 (友好提示:本文系中国牧青网-东方书画联艺首发,转载务必注明:中国牧青网 作者:弘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