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把06年的游记翻出来顶帖:(为便于阅读,采用每句提行); d7 k& H# z4 P
黄龙溪归来(一)
3 b" |, J3 ?+ Y$ Z中秋节的第二天我乘车来到黄龙溪镇。8 z C* w/ O9 u6 h5 R4 v$ m
汽车开进古镇的时候,正值晌午,艳阳高照,天气格外晴好。+ e' p! C$ J% }- d1 g, {2 Z- `
原以为今天是国庆大假的最后一天,游人一定撤退回家修整等待上班上学,古镇应该比较清静。* v. _3 U/ x7 P+ ^( t Z
结果人多得不得了,中巴和私家车挤满街道;人流象赶集一样,热闹非凡。$ z- X* t) H% L5 E O
好在当晚打算住在古镇的人的确少了,我很容易就在锦江边找到理想住处。- E4 H8 z+ d' g$ {: W. q, K
三楼,小标间,外带一个小阳台,对望河对岸农家,近处是一笼翠竹,和老街房错落有致的青瓦屋顶。9 ]+ o; B9 B3 o( n. R# g( n
真正叫我留下来的是隔壁青瓦院墙内那坠满红柿的绿树,叫人眼馋,叫人心醉。5 D( d( U3 ]4 G1 k5 F
我当即决定先美美的睡一觉,错开游人高峰期,下午三点以后正式游览。; i8 X( h! {4 H6 t+ f
休整后,下楼,踏上石板路,看得出这些石板都是近年拍电影电视的结果;老街两侧的老房子也被涂上叫做“古文化”的颜色或条块;翘角的青瓦房也是近期加盖过。% l0 S% [3 x1 u2 v' Q
试想万恶的旧社会的小镇上有几户人家修得起三层楼台的?此时看上去够派,冒充大户人家罢了。
' D4 @ H( y3 F9 p+ d% R; Z4 a' ^行至古码头,分明一个普通航运码头,被标明为“三国诸葛亮重兵把守的水路关隘”。9 L- [& _' X: z# j) C/ i
码头重修一新,因游人过多而筑了一道石条护栏。
1 \7 s# u" m2 t ]: s/ R6 L我怎么也想象不出蜀军把守码头的景象,眼前倒是交替浮现上世纪70年代东方红大桥下北河边的炭码头和东河边的木材码头。
5 A* G8 W7 T6 [4 I( O+ d4 w那时候,运煤的小火车从火车货站一直开到涪江边,卸下煤炭转移到驳上,航往下游。
# O0 p$ [' P1 z& @. N长长的码头被煤炭染成黑色,但是那时的涪江水却清亮透彻,翻着雪白的浪花。
# I6 e# e* j/ H" ~ Q+ U" [2 r在我尚无东西南北概念之前,涪江的北河段在我眼里就是白河。
1 z2 h9 J& c, }8 {3 \+ ]东河段的木材码头上,木筏子一大片一大片的浮在水面,绵延一两里。$ Y! H% I8 p! A$ L; L3 [
儿时的我常常与伙伴在河边拔一把芦苇垫在屁股下从老河堤滑下去,爬上来再滑下去,乐此不疲。
* @4 @' `; [$ @2 H# p E; o而那头镇水石牛就一直憨憨的看着我们疯玩。(待续)
3 T, C) q) o8 i! S( d% ]# x& j( v& {: [5 [) g0 J( i! ~
[ 本帖最后由 三打两晒 于 2009-3-12 16:45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