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则故事的启示一则故事的启示" J7 R; n% k) ^+ G
. v- y) Q5 H! k @3 t0 S
有个故事说:一个木匠背井离乡在外打工,由于他的手艺好,人也勤快,深得老板的器重。几十年后,木匠老了准备回乡与妻儿共享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让他离去,就向他提出能否再建造一座房子。老木匠嘴上答应着,可心早已飞回故土了。建这最后一座房子,老木匠用的是次材料,做的是粗活……他心中惦念着快快完工,暗自算计着回家的日子……' [5 B! S- N1 L5 R
7 m- s. V P$ X9 ~& e
房子建好的那一天,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到老木匠的手里。他说:“这是你的房子,你可以把一家人接过来住。”他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你在我这里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年,这房子就算是一种补偿吧!”听完这话,老木匠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确实,如果老木匠早知道是在为自己建房子,他不会这样草率。/ b2 v5 A- y2 J2 ]# x. c
6 K% l; L' Y1 r: {) \/ z7 F* ]5 C
这则故事究竟发生在什么年代,在国内还是国外,我想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的结尾,也就是老木匠的遗憾,是多么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 n, u' t9 Y# A5 j& R
3 l. |; y8 s; H9 a+ Q, x5 g记得伟人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照这句话引申,也就是:一个人一生,要善始善终,始终如一。就拿这位老木匠来说,在几十年的木匠生涯中,不失为一个好木匠,不然,老板也不可能送幢房子给他。然而,老木匠始善,却没能做到终善,在建造最后一幢房子时,由于私心杂念,没能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走向了好木匠的反面。
8 P; u; f+ J, [) k5 d
7 u, R& ^$ p$ R7 r. y2 q1 Q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不难见到类似“晚节不保”的遗憾乃至悲剧。有的人不能“站好最后一班岗”,有的人在接近“船到码头,车到站”时失足……有始善而不能终善。他们就像做了几十年的“好木匠”,到了接近“终点”的时候,却因欲望堕落为腐败分子,始善而不能终善,这样的教训还不深刻吗?
" i) w. P' F' ]
& R7 d( j1 |% W2 E% v3 E0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