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87|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社村游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 0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 社 村 游 记


    偶闻阳曲县高村乡北社村新辟一处旅游景点,有“天下郭氏之源”和“中国黄土地质公园”之谓。闻讯的翌日,我便趋身前往,果然是快哉一游!

郭 之 源


    北社村原名郭家堡。据说是天下郭氏的发源地,郭氏先人曾在这里居住和生活。
    我对郭氏之源的观访是从立于北社村外的“大王庙开始的,那是一种对郭氏先人神异文化的认知。
    大王庙原来是郭氏先人的一座家祠。因此祠建成后郭氏族人中常有恶事发生,为了消灾避难,郭氏先人就把这座家祠捐给村里人作庙宇。我看到的大王庙坐落在一处占地十多亩的场院内,四周有土墙合围。大王庙现存正殿一座,供奉着三清道人和原始、道德、灵宝三大天尊以及八仙等神位。在大王庙的殿堂前布有“九曲黄河阵”,据说此阵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曲黄河阵”是按照八卦图形用365根竹竿围成的方阵,每根竹竿代表一年中的一天,365根竹竿合计为一年。此阵阵形似迷宫,仅一条迂迴曲折的通道可以进出,没有任何分岔。郭氏先人认为,365根竹竿布成的方阵隐喻一年的年运,只有把这个方阵中的曲折全部走通了,这一年才能大吉大利。这个风俗传至今日,每逢正月二十的夜晚,村里的大人和小孩都要穿行此阵。是时,阵中每根竹竿都要燃起一盏五色纸糊成的油灯,待灯光把阵形耀亮后,龙灯先行,村民后进,全村人结队鱼贯而行,走完此阵得用两个时辰。
    当我站在庙门外心怀惶恐地观望此阵时,一种冥感翩然而至,心中感叹郭氏先人对顺天承运哲说的妙悟,也体味北社村今人对郭氏先人精神遗泽的礼拜和传承。
    离开大王庙移步进村,入目的第一个景观就是座落在村中广场正西位置上的“郭家庙碑”。
    5多高的“郭家庙碑”赫然矗立在红柱高擎半壁单檐的廊坊中。由于碑廊气势倾人,我不及旁顾地直接上前敬瞻。在对《碑记》读取中我始知,此碑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公元764年为其父郭敬之所建,碑文是与子仪同朝为官的书法名家颜真卿亲笔撰写的。听村里人讲,我目睹中的这块石碑是去年新立的,原碑现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村里人按石碑原貌复制并重塑此碑,意在对郭子仪祖籍地的确认及对郭氏人文精神的传颂,同时也以此来确立北社村的人文宗旨。
    据我所知,郭氏作为中国古老姓氏之一,其肇端可上溯至西周时期。那时,有郭公受封于阳曲,其后人遂世居邑地,在这里繁衍生息,经历代而不衰,乃至族远宗大。当然,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1500余万郭氏后裔是否都与北社村中的郭家堡有籍地联系,我不得而知,但北社村中的郭家堡是阳曲郭氏后人的首邑地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观瞻完《郭家庙碑》后,我寻迹去找郭家堡,那里有郭氏先人居住过的郭氏老宅和郭家井台。
    郭家堡位于北社村的东南角,一座古朴的门楼成为我步入堡内的引道。
    郭家堡的堡门是一座石拱结构的门楼。门楼上筑有土台,楼体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块砌成的,门楣上悬嵌着三块雕有花纹线条的石拱,正中的那块石头上刻有“郭家堡”三个大字。这座门楼初建于唐代,后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重建。面对这座历时500年岁月洗礼而面目依然的古门楼,我的思古幽情不由得就在心中暗涌,追寻郭氏之源的目光向越古千年处延伸。
    我伫身在门楼的拱顶下,用目光去凝视楼体石壁上岁月留痕镌刻出的道道纹理,用双耳去聆听块块青石对往来500年烟云历史的无言诉说,用手指去触摸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留在青石板面上的温差,用心灵去感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真谛!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我眼前的石壁上,有大片大片胭红的团块和条带,好像是樱汁的浆液从石块内部向外渗出,那是许多年以来许多双手掌反复触摸石壁留下的印痕呀!面对这一情景,我惊呆了,无言地喟叹着!是啊,世人皆有怀古情,每当人们从这个古门楼下经过,都会不由自主地用手掌去触摸石壁,因为人们在用心感应远古的同时,也在用手去把握那时空中凝固的历史!我宁愿相信顽石亦有灵性,才会在人石交流的过程中幻化出异样的色彩!
    走过郭家堡的门楼,顺着脚下的那条土路,我去寻找“郭氏老宅”。据说郭氏先人唐朝时期就在这个地方居住和生活,如此说来,我脚下这条土路就应该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唐人街”了。只是今人不见古人面,此街曾经走古人罢了。
    乍闻“郭氏老宅”,我以为会是一座青砖灰瓦、高墙阔院的农舍,待我走到跟前一看,却大感意外。
    “郭氏老宅”其实是村边崖坡下的一座窑洞房。这所窑洞房深嵌在半山坡的崖壁里,一道木门两扇木窗,一看就是一主两厢的三眼窑。这所窑洞属于那种靠崖式的崖窑类型,单从表面看与现代窑洞房无甚区别。郭氏先人选择胶泥土质坚硬的向阳崖壁凿穴建舍,取冬暖夏凉之宜,兼收通风采光之便。最重要的是,此处坚硬的土层确保了这所古窑越千年而不坍塌,至今看去还像是个黄土人家。窑洞外巧借崖坡平台,用黄土垒墙围成一个小小的院落,柴门一闭,自成一隅。这个年久失修却古貌犹存的小院,给人以破败农庭的感觉,却也因此保留了原初的真实样式。
    站在“郭氏老宅”的柴门外,我暗自思忖着。我不知晓这所老宅里曾经有过怎样的故事,也不清楚这里住过的郭氏先人同如今遍布阳曲的郭氏后人有怎样的族亲和血脉联系,更无法臆断天下郭氏后裔因何把根祖的渊源同这所古旧的老宅联结成千古一脉。但是我想啊,崇宗敬祖,历来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传承,每一姓氏的后人都会用确凿的史典来标榜和印证自己的祖源和籍地。
    绕过郭氏老宅,顺着崖边的小道继续往前走,下行一段路径后,就看到对面半山坡上有上下三层台阶式的窑洞,其中一座有四孔窑洞的院落就在我行走中的路端。
    走到窑洞院落前一看,原先干打垒的围墙已是断壁残垣,风雨把土墙剥蚀的面目全非,变成几截土坎了。那四孔窑洞空空落落地蜷缩在崖下,没有门脸,也没有窗扇,黑黢黢的洞口里看不到曾是人居的痕迹。院里地面上突兀着几堆荒冢似的土丘,凋落的院景令人不忍卒睹。立身在这样的土坡土院土窑前,午时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不疾的山风从坡上刮过,万籁俱寂中有一声吼唱从心头蹿起,那句歌词就是“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走出这座窑洞院落,好像脱离了一种追索似的,我不由得就加快了回返的脚步。这人哪,当独自面对亘古的荒凉时,心中难免会有悚然。我用快行解束内心的惶恐,把凝固在古窑院落中的阴森甩在身后。
    顺着崖边坡道走上来,脚步再次踏入“唐人街”,我去寻访“郭家老井”。
    “郭家老井”的制式很特别,不同于往常我所见过的其它井台。眼前的这座井台,井口铺着一块青石板,板面上凿有两个不大点的井眼,村里人称它是“二五眼”,我们常见的水桶是放不入这种井眼的。据说,郭氏先人汲水时用的是梧柳编成的水斗,且汲水时要同时使用两个水斗一上一下的取水。如不经村人演示,我根本无法理解汲水的过程是怎样的。早年郭氏先人用的水斗现存放在村里郭郡马府中,因那个形制特殊的水斗是宋代的产物,现在成为珍存的物品了,倒是不会讨巧的村民竟然没有仿制一个水斗放在井台上取悦游人。郭家老井深达百米,现在仍可汲水,只是这个井台现在已荒置多年无人使用了。井台上的木制辘轳看上去年代久远了,原本质地结实的辘轳头现在布满了裂纹,井绳把辘轳头中腰勒进去一道深槽,它在用自己的苍老模样诉说着岁月的漫长。这个辘轳头的长轴架在两根木棍的支叉上,轴端穿入井台旁竖立着的青石板的轴眼里,一切都是原模原样的,没有任何改动。我用手摇动辘轳头,悬吊着的井绳一上一下的起落着,我心悠然在莫名其妙的遐想中。
    听说老井的水斗现存于郭郡马府中,且郭郡马府又是村中目前保存最为完整风格最为典型的明清建筑,我离开井台前去寻访。
    郭郡马府是座三进院的古宅,宅门右侧有一棵顺时钟向上旋转的扭纹柏,树高十多米,整个树身象是一根扭曲的麻花。据说,原来宅门左侧也有一棵相同高度但反向旋转的扭纹柏,不知何故现在却看不到了。郭郡马府的倚门非常高大,看上去很是威风体面,门额上雕有龙凤、麒麟、狮虎等祥禽瑞兽的图案,一看就是旧时官宦人家的宅邸。推开虚掩着的大门走人院内,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从照壁后面闪身过来,热情地招呼我参观他家宅院。这个院落的头进院是片空场地,原来是停放车马的。二进院从外面看是瓦房,有隔扇门和木格窗棂,门窗的做工都很精致。屋里摆设着的橱柜、八仙桌、太师椅等物件全是保存完好的旧式家俱,古里古气,古模古样,古珍古奇。这套瓦房的奇异之处在于它的前半部分是木结构的梁架,后半部分却是砖砌的三孔窑洞房,真不知当初宅主为什么要做这种房套窑的设计,但我绝对叹服宅主依形取势上的工巧用心。更令我称奇的是,这套房的正房里有一面墙柜,打开柜门后有一条暗道通向隔壁的另一个房间,另一个房间的隔侧还有几间用作家居的房间。据介绍,这条通道原来是为了让家中的妇人避客用的,逢有客至,宅中女眷就经掩门去往隔壁房间,避免男女照面时的尴尬。参观完这间房套窑的宅屋后,我转身走到院中,见院中墙边放着的那个四脚板凳很是古怪,我便坐在上面休息片刻。我看到院里古里古气的物件还真是不少,有锄头、铁锨、铡刀、马槽、辕车、石碾、石石井坎等。听院里老人讲,这座宅院里的东西都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年代久了,他现在仍然使用。我从老人的讲诉中得知,早年他家先辈中出了个状元,状元当了王爷的女婿后,为了荣宗耀祖,回乡修了这座郡马府。与这位郡马爷有关的文物遗存,除了这座郡马府外,还有占地30多亩的郭郡马坟和建有50多眼窑洞的郭郡马屯兵旧址。可惜这两处郭氏古遗存因无人指点去处,我未能亲睹。
走出郭郡马府,我开始在村中且行且走的漫步,随意浏览村中的各处景物……。

[ 本帖最后由 无邪 于 2009-1-1 09:01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08:59 | 只看该作者
村 之 美


    在我眼中,北社村是个很美的村庄,美就美在它的古朴和纯真,美在它的静谧和安宁,美在它的社风淳朴和民情憨厚。
    我国北方农村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同宗同姓的农户多喜群居,因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比比皆是,北社村旧时称为郭家堡究其原因也在于此吧。在北社村内,建于明清时代的郭氏古宅和古院落尚存30多座,村中居民半数以上都姓郭。我听村民介绍,现在北社村东西两门的老村内,没有清朝以后再建的人家,随便去看哪间房舍都是百年老宅,随便去看哪座院落都有世纪围墙。历史的尘埃没有湮没这个不可复制的古粹珍宝,现代文明也未能改观它的原始风貌。它象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玉,始终保持着纯真中的完美。
    北社村原来是一个村落性的城堡。村中原有四座门楼扼守交口,但如今仅东西两门古貌犹存,南北两门只能从路边的残基上寻想当年模样了。正由于这四门如隘、村如山寨,才使得古村在封闭自守的世代相袭中孤孓地独处于荒山僻壤,历经岁月的沧桑而完整地保留着原始风貌。
    北社村的东门楼是座保存完整的清代建筑。石块根基砖拱结构的这座门楼,体势虽不高大雄伟,却有着关隘当道的威仪。整座门楼入深约6米,门楼下的路面是用青石板块铺成的,板面上深浅交错的辙痕印证着历史的久远。在这条6米长的路面上,曾经踏履过几个世代的脚步,历史的车辇在数百年的时隧中往复穿行。走在这样的路面上,我不敢脚步匆匆,我的心亦步亦趋在对久远历史的追忆和遥想中。
    经过东门楼进入北社村,眼前是一块宽阔平坦的村头广场,这里是村民们集社活动的场所。这个广场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块砖石,胶粘土质早已被数代人的脚步给碾实了,平整的地面上没有一点虚土和浮尘,甚至看不到任何垃圾和污物。空寂的广场上没有闲游的村人,也看不到任何商旅性的标志,听不到任何喧闹的声响,四下里静悄悄的,一幅安贫守困的村居生活图景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这个村头广场周边四向上各有一处古物遗存,东边是古门楼,西边是郭家庙碑,南面是古戏台,北边是五爷庙。我的眼光向四下里寻索,一一探视着各处景物。
    位于广场南面的古戏台旧时称为“乐楼”。这个戏台建于清朝前期,至今年代已经久远了。古戏台不事装修的旧貌尽然显现着古风古韵,漆色斑驳的梁柱和窗门隔扇虽然年久色衰,但裸露出的木色却给人以视觉上的的美感。空落的戏台上如今不闻梆子锣鼓晋韵高腔,但碰上年节社火,这里依然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好戏连台。
    在古戏台的对面,是依坡就势建造的五爷庙。五爷庙体势不大,却甚有威严,锁闭着的庙门森然地拒绝游人探步。我慑于庙威,不敢趋步登阶,只好站在阶下仰视庙容,肃然拜读庙檐下的记事碑文,从中了解五爷庙的来由是故。
离开村头广场,我循路在村中游访。
    北社村以东西两座门楼为端,有一条穿贯村中的土街。这条土街的路面是脚步踩实了的胶质土层,步履其间,有一种野逸般的悠然。
    这条土街的两边,是一座座土墙围成的小院,一座座小院都怯露着一张张漆色斑驳的门脸,一张张门脸上都吊挂着一对对生锈的铁环,一对对的铁环都在啷噹诉说着久远历史中一个个的烟云故事,一个个的故事都含啜着让人咀嚼不尽的酸甜苦辣……。
    北社村现有100多户人家,但其中半数人口都不在村中居住,因此街两边的许多院门都挂着锁。我看到村中许多无人居住的房舍,因年久失修,现在已是墙颓屋毁,草深径隐,毫无农家生气了。就是现在有人居住的房舍和院落,也未见有翻修过的迹象。走在街巷中,满目是土墙围成的小院,入眼是青砖灰瓦的农舍,所有院落和人家都掩映在金黄的色彩中。
    我在村中走动多时,很少看到人影也很少听到人声,倒是时不时地会看到街头觅食的鸡群听到小巷里传来的犬吠。比鸡鸣犬吠更响亮的是叫驴的嘶吼,这种声响震荡在古村的上空,起落在一个又一个的农家小院里,给寂静的村庄增添了些许喧闹。在这个村子里我没看到一辆汽车和农用车,我想农耕为生的村民们,应该是把驴骡当作乘挽工具了,因此许多村民才会在家中圈养大牲畜。
    在村西的岔路口处,有一块挂在树上的标牌指示着向南向西两个方向上的景点。西去的路上有白龙庙和青龙庙;向南则是郭郡马府和西林寺。
    去往青龙庙和白龙庙的山路盘旋在村西的沟谷里,途中有好几条逸出的小路,我因不知该如何行走,也未遇路人指点,无奈只好返回村中去找西林寺。
北社村地处偏壤,民风保守。在这个百户人家的古村里,各式庙宇竟有8座,供奉着56尊神位,西林寺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庙宇。
    建于唐代的西林寺是按照三进院阶梯式中轴线的风格建造的。庙内分别建有戏台、山门、钟鼓楼、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等,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庙内的许多建筑始建于唐代,但在顺治和乾隆年间重新翻修过,所以现于我眼前的诸样建筑都是清前期的作品了。虽然它们看上去有些残破了,在香火不盛的庙院内显得有些冷清,但原貌的真实却使其更具观赏价值。我去西林寺时,庙内的僧人外出云游了,我未能向这位师傅问请更多的庙事,也少了一次求禅的机会。
到北社村寻古,还应观看的古建筑是位于该村东南角的“明代砖窑”。
    所谓的“明代砖窑”,是一家农户院里三间并排的砖砌窑洞房。乍一看这排砖窑与普通的砖窑无甚区别,但细究之下明代的建舍风格与今日显然不同。我眼前的砖窑顶高屋大,窑内光线充足,白灰抹过的墙壁整洁光滑,屋里暖意融融。房东老太太向我介绍说,这排砖窑是她家用钱买下的,原来的窑主已经搬走了。她指着墙壁上的砖块让我观瞧,我看到的砖面泛着青蓝色的光泽,就像是用桐油浸染过似的,质地异常坚硬。这三间砖窑用的都是明朝时期的砖块,每块砖长31公分,宽15公分,厚5公分,重9斤半。最让我称奇的是砌窑时留在砖缝间的灰隙,细细的一条白色浆线,让我惊叹五百年前工匠的精巧手艺。
    时过正午,饥肠如鼓,我想找个农家用饭,但遍村里没有一户人家做外卖,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北社村的庄户人家还处在旅游意识的未萌状态。我不知道不事商贾的农耕传承还会在这个闭塞的古村持续多久,但我更害怕日后有一天我再次造访时,那漫街的叫卖会击碎古村夙来的安宁!
景 之 奇

    北社村坐落在阳曲县高村乡的黄土丘陵地带。还未进入该村地界,逶迤的丘壑和横陈的川野已把黄土袤原上的地貌景象一览无余的逼呈在我的眼前。虽然行前就是奔“黄土地质公园而来的,但越是渐行渐近就越是心驰神往。
    所谓的“黄土地质公园”,其实就是北社村南面的那条黄土沟。这条沟有史以来就素面朝天地躺在那里无人问津,直到有那么一天,上山下乡的城里人翻山越岭的来到这里,突然发现北社村边有“小芳”,于是这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野魅”,立刻就成了人们争相睹览的“山娇”。
    北社村边的这条黄土沟,是一处纯自然发育的黄土地质地貌景观,没有任何人力修为的痕迹。这条沟长数千米,切深百米。在这条深沟巨壑中,黄土剖面出露整齐,沟壁上的黄土直立性好,胶粘土质异常坚硬。因受各种自然作用力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山风和雨水的反复侵蚀,在黄土坡面上形成了造型独特的黄土地貌景观。
    观赏这条黄土沟,须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观感。可以说,就在我俯仰之间,物象的变幻令我啧啧称奇。
    当我立身崖边纵目俯瞰时,只见金黄色的视野中,群峰环列,万岗高耸,峰腾峦跃,壑落沟伏,恍如人在峰尖走,峰在脚下游,一股意凌八荒气弥六合的豪情陶然胸臆。
    当我徜徉沟底举目四望时,只觉天开一宇,山欲屏合,雄峰剑起,深壑峭立,坡如流瀑,谷似溪带,峰谷形胜,面目嵯峨,其磅礴气势壮美如画,非身临其境,不能尽睹其美。
    我觉得欣赏黄土地貌景观,其实就是通过黄土的剖面来观察世纪的年轮,一个土层断面可以说就是几十万年自然气候过程的缩影。我眼前的这处黄土地质景观,就是自然作用力对黄土地表残酷肆虐的结果。那许多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象无情的刀斧,在这条黄土沟的坡壁上任意的雕琢着造型,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幅天然造化的精美作品,也遗存了神奥的地质气候信息。
    目前,世界上把深海沉积物、极地冰芯、黄土地质作为研究古气候环境变化的三大课题。其中陆相沉积中黄土地质所蕴涵的信息,是科学家打开第四纪地质大门的钥匙。今天,当地质科学家们在黄土高原的古土壤系列中寻找陆相沉积的信息资料时,北社村边的这条黄土沟也以自己独特的人文历史传说,给黄土地质地貌的“风成说”和“水成说”留下了一个妙曼的注脚。
    据说,黄土沟原来是一片汪洋的海子,海子里有一条大鱼,大鱼的鳍背上长着一棵大榆树。这条大鱼日出时游向东方,日落时游向西方。后来大禹治水时,在海子边上劈开一个豁口,海水流尽时,那条大鱼就游卧在海底不动了。后来人们把那条大鱼幻化的地方称作大盂,就是如今高村乡的大于镇。这个传说印证着黄土沟原来曾是海底世界的史实,而北社村西边山坡上现存的白龙庙和青龙庙,我想肯定也与这片海子有因果关联。据村民告我,青龙庙里的一块记事石碑现在就存放在村中的五爷庙内,我觉得那块石碑应该会有青龙治水的故事吧。
    说真的,这几年来我游览了许多山川沟谷,但黄土地质景观的沟谷我今生还是第一次得见。如果说阿诗玛故乡的石林是石头的精美作品的话,那么郭子仪祖籍的黄土沟就是黄土的精美作品。它除了具有特殊的地质探察意义和稀有的自然属性以及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外,由于它把黄土地质的自然遗存与郭氏起源的人文遗存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我想,这条黄土沟敢于诩称“中国黄土地质公园”,就凭这“中国”二字的冠戴,就令人不敢小觑了它骄人的魅力!

[ 本帖最后由 无邪 于 2009-1-1 09: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1 09:28 | 只看该作者
无邪老师游记写的太好了 配些图片就更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1-1 09:28 | 只看该作者
随着楼主游记,来到了北社村。经楼主详细的介绍对“中国黄土地质公园”有了大概的了解。犹如亲临其境。
-------这么美的地方距离太原有多远啊?有机会一定去观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1-1 11:48 | 只看该作者

朋友们、好地方、值得去一趟

看过无邪讲的、“北社村游记”很感兴趣,大家如果想去、发贴、定一下时间一同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1-1 18: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悠悠水上漂 于 2009-1-1 09:28 发表
无邪老师游记写的太好了 配些图片就更好了  
非常希望经常读到无邪老师的游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21:17 | 只看该作者
北社村距太原48公里,距阳曲县高村乡3公里。

  开车去的话在大于下高速,然后找高村乡。开车不走高速的话,过了阳曲县城直接奔高村即可。


  早上从太原坐火车在高村站下,租车或步行3公里即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1-1 23:05 | 只看该作者
争取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1-2 23:53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无邪老师介绍好地方,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1-4 22:54 | 只看该作者
无邪老师的游记,讲的有声有色,引人入胜.恰似身临其境.真想立刻去北社村一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9-2-11 23:03 | 只看该作者

北社村图片

从太原解放路一直往北走上208往忻州方向一直走,看见圆通寺这个路标后往左拐,一直顺着公路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2-11 23:06 | 只看该作者
第2个路标,看见高村后左拐直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2-11 23:19 | 只看该作者
看见这个路标后往右拐,然后顺着公路(不要走土路)一直往西走就到北社村了.

[ 本帖最后由 蛋蛋 于 2009-2-11 23:2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2-11 23:31 | 只看该作者
进村喽,首先看到是大王庙和九曲黄河阵,门锁着了,进不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悠悠水上漂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2-11 23:40 | 只看该作者
东门和关王庙,二楼的为关王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2-11 23:48 | 只看该作者
从东门进去后左手为古戏台,中间为郭家庙碑,右手为五爷庙

[ 本帖最后由 蛋蛋 于 2009-2-11 23:5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2-12 06:15 | 只看该作者
戏台略影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2-12 06:20 | 只看该作者
郭家庙略影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9-2-12 06:29 | 只看该作者
五爷庙的图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9-2-12 06:31 | 只看该作者
郭郡马府说明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5 21:58 , Processed in 0.05097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