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热情 我们的冷漠 “我骂,故我在”似乎成了现代人的座右铭。
现代人总不愿相信有完美这一回事,总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唯恐天下不乱,千方百计说这不好,那不好,以此标榜自己与众不同。
北京奥运开幕式让人目瞪口呆,对中国另眼相看。不过,随后爆出的两个造假案,抹煞了中国过去四年来的努力。
姑且不谈用“国家形象”的理由把杨沛宜换下来的决定是否正确,电视上所见的烟花和脚印是预录是否有意欺骗,为了做好东道主的角色,让外界见到中国完美形象,中国人可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不惜关闭工厂、牺牲自我,以便完成大我。外国媒体不失时机地,同时搭上环境污染、人权等话题对中国冷嘲热讽,分明是在火上添油,非常不应该。
在对他人指指点点时,批判者是否曾扪心自问,如果换成是自己,是否也能够作出同样的牺牲,能够做得一样好?
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其实有人批判、出声,比一点反响也没有好。
尽管我国女子乒乓球队日前让我们与48年无缘的奥运奖牌再次重逢,但走在大街上,举国欢腾的景象却丝毫不见,新加坡人还是一贯的冷漠、面无表情。
再说几天前,与同事到报馆对面打包晚餐,那个时候正巧是游泳健将陶李力争100米蝶泳的决赛。这是新加坡游泳健儿第一次打入决赛,但满满的咖啡店里只有我们两人傻乎乎地站在电视前看比赛,来往的路人,只是看一眼电视就木无表情地走开,似乎这场比赛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新加坡人,对同胞的胜负大多无动于衷,看到报上“轰轰烈烈”的报道也是一目十行、马马虎虎地扫过,没见谁激动,远不如花边新闻那样让他们感兴趣,或像英超那样令他们兴奋。
新加坡人不单是缺乏激情,而且还很自私自利。
拿即将来临的夜间F1赛事来说好了。与德士司机谈起这个值得国人骄傲、举世瞩目的赛事时,司机一开口就是埋怨个不停,甚至对可能造成的种种不便破口大骂。
相比之下,中国人对国家举办奥运赛事深感骄傲,尽管自己没份直接参与,也深具荣誉感,在路上碰到游客,即使语言不通也会尽地主之谊伸出援手,让他们感觉宾至如归。
在这方面,新加坡有很多需要反省和学习的地方,尤其是改变“人人为我”的心态,学习如何“我为人人”。
虽说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都是一步之差,但光辉的瞬间不因遗憾而失色。连无情的体育竞赛都可从健儿们夺奖时的热泪盈眶,见到了人性和温情。斤斤计较,永远得不到快乐。
为了一个期待已久的共同目标,上自中国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能从申办、筹备到主办奥运期间都能声声共鸣,心心相印,创造属于全体国人的美好记忆。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做到了。
希望来临的夜间F1赛事和2010年的青奥,新加坡人也能摆脱一贯的冷漠,同样能创造属于新加坡的骄傲和共同回忆。
(作者是本报记者)
《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