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专稿/实习记者 孙昊牧 记者 李虎军】一个美国研究小组7月6日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发表论文称,受“5·12”汶川地震影响,四川盆地内一些断裂带的应力有所上升,增加了未来发生较大余震的风险。 因为统计显示,对于汶川地震这样强烈的大地震,有可能伴随7级以上的强烈余震。比如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的伊兹米特(Izmit)地区发生7.4级地震;当年11月12日,同一断裂带上的迪兹杰(Düzce)地区又发生7.1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2级地震,引发海啸;次年3月28日,这一带又发生了8.7级地震。 由美国地质调查局汤姆·帕森斯(Tom Parsons)、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纪晨和宾州州立大学艾里克·科比(Eric Kirby)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模型计算出汶川地震主震区周边一些断裂带的同震应力变化情况,并认为这里有可能发生大的余震。 应力是地壳板块运动过程中内部产生的作用力。当应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地壳破裂,释放能量,就会引发发生地震;而一场地震发生之后,已经破裂的断层会改变周围断层的应力状态,从而抑制或者促进那些尚未破裂的断层发生地震。一般说来,应力增加的断层,发生地震的概率会大一些;而应力下降的断层,发生地震的概率就会降低。 该研究小组在其论文中称,在汶川地震主震区以南、尚未发生破裂的茂县-汶川断裂带部分,应力增加较为明显。其中,应力增加值最大达0.1兆帕(MPa),相当于1个标准大气压。 根据帕森斯及其同事发表于2000年4月美国《科学》杂志的论文,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伊兹米特7.4级地震之后,迪兹杰地区的断裂带应力就增加了一到两个个标准大气压。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特大地震虽然名为汶川大地震,但实际上主震区位于北川-映秀断裂带,属于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带;而茂县-汶川断裂带,则属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后山断裂带。 此外,研究结果也显示,位于主震区东南部的雅安和熊坡断裂带,以及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的鲜水河断裂带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应力上升。今年6月18日,龙门山断裂带与四川省另外两个大的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交会处的石棉县,就曾发生4.4级地震。 不过,位于主震区以北的青川、虎牙、岷江断裂带,以及主震区东侧的大邑断裂带等,则出现了应力下降。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纪晨博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对于这些应力减小的断裂带,如青川断裂带等,暂时不用担心。 虽然纪晨强调要对应力增加的断裂带给予更多关注,但他也表示,本论文所做的只是地震危险性分析,而不是地震预报。 这是因为,某个断裂带的应力增加,并不意味着该地区近期一定会有地震发生;除非这个断裂带本来就接近失稳状态,应力增加才可能起到临门一脚的作用。至于某个断裂带到底积聚了多少应力,具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发生破裂,则是一个世界性的技术难题。 换句话说,研究人员可以知道一头骆驼所背负的稻草重量增加了多少,但无法准确地知道,骆驼已经背负了多少稻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 目前,汶川地震主震区及周边地区所发生的余震最大为6.0级。帕森斯博士对《财经》记者说:“我们希望,这是四川盆地内积聚应力较低的一个信号。然而,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仍然有可能发生大的余震。”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倪四道教授也告诉《财经》记者,帕森斯等人的研究对于余震预报有些帮助,但只有参考价值;毕竟,上述研究无法给出余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和震级。 在他看来,上述研究属于“静态应力触发”理论,适应范围有限,也许只有50%的准确性,因为近年来有人认为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带来的“动态应力触发”影响更大。毕竟,地震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人们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鋐也对《财经》记者说,通过数学建模来计算库仑应力,就地震预报而言仍是一个探索性的方法,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往往会有一定差距。 从统计上看,对于不同的主震,其最大余震也会不同,有些8级地震就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的余震,尚无确定的规律。比如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西口发生8.1级 位于主震区南部的三个断裂带应力均有上升,应警惕这些地区可能存在的大余震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