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祠位于太原市西北约20公里处的上兰村,汾河峡谷左侧。坐北朝南,背靠二龙山,西临汾河,东边是华北工学院,景色秀丽,交通方便。
窦大夫名犨(音:chou),字鸣犊,春秋末期晋国的大夫,其封地在今太原北郊河东和阳曲黄寨一带。为官期间做过开渠利民的事业,深得民众拥戴。在晋国内外名望很高,但因与晋国卿赵简子政见不同而被杀。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慕名驱车来访,但刚走到黄河边上将入晋国时,被窦大夫的亲丁拦住。孔子听说窦大夫被杀,十分气愤,便“临河而返”不入晋。至今晋城市南40公里仍有一村名拦车镇,镇北有孔子回车庙。窦大夫死后,当地百姓为铭记他凿泉修渠之功,建祠世代祭祀。
窦祠的创建年代不详,最晚当在唐代之前。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汾河大涨,祠院被淹,遂北移重建。此后,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宋徽宗追封窦华为英济侯,“英济之名,盖取生而英灵死而济物故也”o故窦祠也叫英济祠。烈石寒泉,因位于烈山石下、水温较低而得名。泉旁建有小庙,庙前有碑刻“灵泉’二字,相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书。窦祠位于寒泉东侧,因建在烈石山下,故又名烈石神祠。 窦祠重建后,历代均有修葺。主要建筑正殿、献亭、山门殿都是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重建,局部还保留宋金时期风格。就中献亭甚大,后檐柱,用大殿明间廊柱代替,结构严谨,为金、元建筑中所罕见。 整个寺庙巍峨庄重,古柏苍郁。祠外戏台上石栏浮雕、山门壁嵌圆形琉璃浮雕龙图,均可一览。院内献亭左右古柏对生,老枝苍翠而生机勃勃。献亭呈四角形,造型奇特,结构简练,无华丽雕绘之痕,四根直径1米的抱柱将硕大的殿顶紧贴正殿撑起,殿角高翘,凌空欲飞,观之质朴稳重透出灵动感。正殿内供奉着高3米的晋国窦大夫像,面部表情威严,三缕墨髯飘于胸前,衣带飘动,生灵活现,为1979年山西大学教授、雕塑家张熙玉先生根据元像残存的一片小照而复原的。神龛内有一截色似沉香的古梧桐木,据传说手摸可除百病,现仍光滑如玉,光可鉴人。 窦大夫祠虽然规模不大,但周围景观较为集中,院东墙外有观音阁、宝宁寺,再往东有赵戴文公馆遗址。祠西面即是太原八大胜景之一的“烈石寒泉”。汾河转弯处的烈石口石壁高达数十丈,气势雄伟,冰凉彻骨的寒泉从山下涌出,淙淙有声。只可惜今天烈石依旧,寒泉不再,我们只能望着泉亭下宋徽宗所题“灵泉”二字和早已干涸的三角形泉面,遥想当年那泉清池碧的美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