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寺又名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3公里处风峪沟北山腰。这里环境优美,气氛安滥。四周,峰峦拥翠,古柏映绿,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把太山寺围在其中。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撰写的《宋书》,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他居住的山也由此闻名于世。寺名取自“泰山石敢当”的谐音。
据碑文记载,太山寺创建于唐代景云元年( 710),原为道观,名“昊天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建改为佛寺。入寺庙山门依次为钟鼓楼、东西厢房、大雄宝殿。大雄殿顶二层叠起,上座六角形观音阁与文殊、普贤二殿。阁周塑有十八罗汉、四大金刚,殿内塑像俱全,与殿阁同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所造。塑工洗炼,色泽纯朴,面形、衣饰、神态等极富明塑中俏丽俊秀有风格。寺的最后有石构建筑三楹,名莲花宝洞,以示佛教中八宝莲花观之。洞中积水徐徐外流,颇有雅趣。佛寺别名龙泉大概由此而得。山脚有名将李存孝之墓,李存孝本名安思敬,唐末晋王李克用养子,做战极为勇猛,屡建奇功,后在太原被李克用车裂。其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最值得一看的是唐代遗物——唐槐和唐碑。四株古槐树于寺院四隅,高峻挺拔,冠如华盖,枝繁叶茂,树影婆娑。那幢碑石高5米,阔1米,据说是唐代景云二年寺院初建时所立,碑额上雕两条螭龙,身子在碑顶互相缠绕,头却在两旁各向一边,刀法细腻,造型大度,唐代原物。可惜历经沧桑,风雨剥蚀,字迹已不可辩认。碑背面的石纹印迹清晰,斑驳陆离,似龙身俯仰,似龙鳞有序,使整个碑石如有了生命,好象在向人们炫耀它昔日的辉煌,讲述千年的沧桑…… 豫让桥 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4公里赤桥村。桥为砂石砌筑,桥上勾栏围护,桥不晋水常流。春秋末期,晋卿智伯瑶为夺取赵家采地,决晋水以灌晋阳,兵败被诛。家臣豫让为报仇谋刺未成,又漆身毁容,吞炭变哑,趁赵襄子游晋祠之际,怀利刃伏于祠北里许桥下,赵至马惊,仍未刺成。赵执豫让欲杀,豫让曰:“忠臣不忧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善,愿请君之衣而击之,则虽死无怨矣!”赵怜其义,脱下锦袍,豫让击袍三剑而自刭。后人以豫让血流桥下,因名赤桥,亦称豫让桥,桥侧立有碑记,建有祠宇,祠内奉晋哀公、智伯瑶及豫让坐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