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鲨王 于 2016-3-11 17:30 编辑
0 E6 b8 T6 f# [$ Y) m! d. O% }( k+ U- G5 P. y
流言揭秘:恒温动物不能冬泳? 很快就是惊蛰,再接着是春分。春天终于来了,对于前阵子饱受降温之苦的朋友们来说,这无疑是个好事。然而冬天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是关于冬天的争议,并没有消失。比如冬泳。 笔者前两天听到一个说法,“冬泳对身体的伤害是长期缓慢的,人是恒温动物,不应该对抗自然的严寒?”果真如此吗? 首先,这句话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在漫长的进化之路上,有一些生物,因为某几个基因突变,拥有了较厚的皮毛和脂肪层,获得了较强的体温调控能力。以人体为例,当外界环境温度过热时,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被激活,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增加散热;反之亦然,在外界温度过低时,骨骼肌战栗产热,皮肤血管口径缩小。如此一来,人体(不管是体表还是内部)就能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减少外界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制约。 也就是说,恒温动物,正是为了对抗严寒才出现的。 只为对抗严寒而生! 其次,冬泳意味着什么?很多朋友可能见过冬泳的,一群人,站在湖边或者河边,在进行热身活动后,一头扎进水里,看着都觉得冷。——冬泳意味着寒冷,而寒冷,会使人体产生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人体在恶劣环境中,所产生的非特异性防御。人在进入水中后,寒冷使体表的温度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层层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一看,“哎呦,这样下去不行啊,会被冻坏的”。于是“勒令”呼吸加深,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血管收缩,血压调节系统“开工”,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为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肌糖原不够了,就开始分解脂肪…… 简单来说,可以把应激反应理解为人体的总动员,一场“练兵实战”,只要不是患有中耳炎等不建议游泳的疾病,注意循序渐进,那么,冬泳对人的心、肺、代谢功能,都有很大的好处。 冬游走起 最后,好还是坏,咱们让数据说话。 仁淑兰等,在长达十年的队列研究中,发现对照组(非冬泳组)1993年测得的最大通气量、肺活量、心搏输出量、心输出量等指标,明显比1983年的数据差;而冬泳者,1983年心肺功能各项指标,接近对照组,从1987年开始出现差异,并且逐渐加大,到1993年,已经明显优于对照组①。 原发性高血压,通常是因为生活习惯不理想,高密度蛋白减少,极低密度蛋白增多,进而导致血管粥样硬化。季丽萍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冬泳运动能够降低老年人的极低密度蛋白,提高高密度蛋白水平。表明,冬泳对改善代谢疾病,有一定的帮助②。 山东医科大学(现山东大学医学院)对山东省老年体协冬泳队的老年人进行调查,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涉及生活习惯、心理状况等90个项目,阳性项目越多,总分越高,受测者情况越差)、生活满意度等问卷,研究长期冬泳者的心理状况。结果显示,冬泳老年人在总得分、总均分、阳性数目、阳性症状指数等方面,得分均低于常模,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坚持冬泳者,本身就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可能,是通过集体冬泳,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培养了自信心和归属感。 此外,还有研究认为,冬泳可以影响人体内的谷胱甘肽,提高人体的抗氧化保护③。 过年期间,互联网上一直很热闹。“要不要放鞭炮”啦、“上海女孩因为一顿年夜饭和男友分手”啦,等等。这些问题通常是由生活习惯、经济差异引起,通过讨论,达成某种共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科学并没有这么“民主”,科学是信数据的,就像柯南说的那样,真相往往只有一个。 综上,从笔者查阅到的信息来看,冬泳对适合冬泳、准备充分的人来说,是有益的。
+ @7 |/ P, `9 n/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