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 ] 追踪长漂 —— 徐晓帆 追踪长漂(一)
--------------------------------------------------------------------------------
全文提示
今年是长江漂流探险20周年。20年前,洛阳青年王茂军、雷建生、郎保洛等自发组成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气概,上各拉丹冬雪山,涉沱沱河、通天河,闯金沙江,飞越虎跳峡……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当年,洛阳漂流勇士在金沙江奋战之际,本报在河南省新闻单位中最先派出记者到现场追踪采访。今起,本报发表当年随队记者徐晓帆撰写的《追踪长漂》连载,以纪念长漂。该文记述了漂流活动中一段曲折复杂、鲜为人知的经历,记述了漂流队员的生活和情感,记述了沿途别样的风光和民俗风情。
初识漂流
漂流?我敢说,1986年以前,全国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的人都不知此为何物。
我是那年5月份才知道。记者段惠写了篇简短的消息在《洛阳日报》上发表,说是“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昨已出发”,问详情,她拿出两份资料。
据称,漂流探险是欧美国家新兴的运动,它以无机械动力的筏子载人,顺自然落差的江河激流漂流,刺激、危险。1980年,日本人植村在亚马逊河上创造了长6000多公里、落差3200米的世界纪录。目前,世界上的大江大河,如密西西比、尼罗河等都被探险家所征服,而中国长江长6300公里,落差5400米,漂流长江被《今日美国》称作“人类对地球的最后一次征服”。
据称,1985年,四川大学学生尧茂书独自一人进行长江漂流探险,开了我国这一运动之先河。可惜,他刚进入金沙江便不幸遇难。1986年,美国坎·沃伦激流探险公司已摆好架势,将向长江挑战。四川省也成立了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不日饮马长江。而洛阳的小伙子不甘人后,经过一番筹备,匆匆出发
洛阳漂流队最早的队员有8人:王茂军、郎保洛、李勤建、孙志岭、霍学义、雷建生、杨红林、张军。有几个人我知道。王茂军、郎保洛是市委院的,小时候打架有点名气。杨红林,跟我在部队的战友刘西林很熟,我看过他写给刘西林的信,信上引用了李白的一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心想这人还志向不凡哩!雷建生是我哥徐小苒六中的同学,文化大革命中,常见他和一拨人身着帆布做成的摔跤衣在王城公园情人岛上摔跤。他膀大腰圆,不喜欢使绊而喜欢大背,把人背翻在地,还是一脸严肃。我去过他下乡当知青的地方,那是灵宝黄河故道。动不动尘沙飞扬,擀面条、做馒头不用放面扑。他请我们吃大白蒸馍,好吃,但不敢使劲嚼,太碜。同屋的知青在唱歌,用的是“霹雳一声震乾坤”的调子:“人说这里有三宝哇,有三宝哇,沙土打墙墙不倒哇,墙不倒哇,夜里翻墙狗不咬哇,狗不咬哇,媳妇不嫌公公老呀啊啊……”
那时通信工具极不发达,漂流队出发一个月后,信息才断断续续传来。漂流队到了长江源头姜古迪如,藏语意为“狼的山坡”;各拉丹冬冰川雄伟壮观,令人瞠目结舌;漂流队到了无人区,雪夜帐篷外有动静,队员们以为是狗熊,准备搏斗,谁知冲出去一看,原来是只野牦牛,虚惊一场;漂流队进入通天河,一路顺水顺风,轻舟疾进……我预感到这几位洛阳青年真的要创造奇迹,要为洛阳增光,为中国增光。那么,作为家乡的报纸,应该有记者在现场,把发生在那里的新闻及时传回来,告诉家乡的人民。
我申请到长江追踪采访漂流,很快得到报社领导的批准,并派美术编辑李仁伟同往,负责摄影。洛阳印刷厂工人忻洪雷听说了,说跟王茂军是同学,想上去看看。于是,7月10日,我们结伴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