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6-4-12 05:01 编辑
张丰,读书人,媒体人,现居成都。 昨天(4月10日)早上8点,我打开电视,想在CCTV5看一下NBA的直播,发现竟然在转播马拉松。 我知道,那是武汉。朋友圈中,有一位当地媒体朋友感叹,好不容易上了采访车,还好在路上机智地买了一瓶红牛。另一位朋友,则在稍晚一些时候,庆祝自己在两位朋友的陪伴下跑了十公里,她的计划,是明年跑一次半马。最后的新闻稿显示,有两万人参加了“首届武汉马拉松”,其中4300人接受医疗援助,伤者挤满了医院,还好并没有出现重伤者。镜头中展示的武汉,虽然是阴天,却是一个干净的城市。主办方精选的路线,避开了这个城市中有争议的内容,比如,传说中的“满城挖”场景就没有出现。
前天,深圳第二届女子马拉松开跑,媒体的报道,展示了参赛选手靓丽的一面,甚至有网媒专门炒作“满眼都是腿”。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很多城市都举办了自己的马拉松比赛,当然都是“国际性”的。在四川,除了成都外,就有西昌、巴中等地,也举办了马拉松比赛。在上海,据说每年和跑步有关的比赛,多达200项。 马拉松比赛成为秀场。地方政府煞费苦心,往往把比赛路线设置在自己的景区或示范区,他们希望选手的宣传和媒体的报道,能形成某种效应,当然,如果能运作央视来直播,就是更大的成功了。跑步,成为一种新经济,这无可厚非,毕竟,总比发展夜经济要好很多。 这种新经济是否已成为泡沫,我不太关心,我感兴趣的是那些跑步的人们。每个周末,在朋友圈总有一些人的“步数”遥遥领先,在北京马拉松时,甚至有10位朋友超过了4万步。有些朋友,一年至少有一次要飞到外地,跑一次马拉松,还有朋友,要一个个征服国内那些知名的马拉松。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对这些朋友都表示崇拜。 和经常窝在家中看书和趴在电脑前打字的我相比,这些跑步的人要健康很多。绝大多数人跑步,并不是为了夺取什么冠军,或者想出去为国争光之类。报名都以个人为单位,代表的也不再是某省某市,因此,这样的马拉松比赛和过去那种全运会和省运会的跑步比赛相比,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每一个人都是为了挑战自我,争取完成比赛,下一次争取能再快一点,这其实相当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