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1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话野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5 0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搅水棍 于 2015-4-6 16:28 编辑
: p* G9 h: c* m7 [% S( `+ [' O5 y/ Z8 s  S* P! B; A
        新春过后,连续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江岸冬泳队基地周边的林中、溪畔、土坡,一簇簇青翠欲滴的野菜,如野芹菜、野泥蒿、芦笋象雨后春笋,欢欣地钻出地面。晨练、冬泳过后的市民携袋提篮,衣着花花绿绿,穿插在桃红柳绿丛中寻觅、采摘各种野菜。使得原本璀璨多姿的桃花岛多了一道絢丽的风景线。6 c% i% j6 ~2 w  K& }8 Y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视大鱼大肉为珍品,野菜倒成了餐桌上的佳肴。据有关专家介绍,野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和粗纤维,营养价值极高。民间也有“三月新野胜似肉的”说法。集市上,苦菜、荠菜(即地菜)、马齿觅、野泥蒿、野芹菜、香椿叶价格不菲,动辄数元,甚至10多元一斤,比如野泥蒿,香椿叶等。远远超过那些经过农药化肥浓施粉黛的大棚蔬菜价格。真所谓时过景迁,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  Q: q4 k: {6 A$ [
      野菜吃法各异,不一而足。香椿叶炒鸡蛋不输家蔬;野泥蒿爆腊肉可谓上乘佳品;芦笋煲汤鲜味迴长;荠菜入馅包春卷和饺子清香四溢。比较常见的做法即将采回的野芹菜、野泥蒿、野蕨菜等5 z: C) ]# v( m8 A5 O
洗净,用开水一淖,捞起沥干,佐以蒜泥姜沫,淋上小麻油,再加少许白醋,入口脆嫩清香,堪比珍馐。8 r/ T' E' w: j: u! {4 i5 _
      人们喜爱野菜,不仅仅在于它们可以解口腹之欲,野菜还可入药。“药食同源”自古以来人们就明白这一道理。《本草纲木》就对每种野菜的药理功效都有记叙。比如荠菜可以清热祛湿、消肿化瘀、凉血止血;野韭菜则可以补肾壮阳、降脂降压;芦笋煲汤能止咳平喘、消炎去火。民谣云:“三月三,野菜赛仙丹”;“野菜香,野菜香,吃了野菜保安康”;“野菜香,野菜香,吃完野菜睡婆娘”;“野菜里面三两粮,既饱肚皮又壮阳”.......等等。这些通俗诙谐的谚语无不言明了野菜的保健功能。
( W& V3 L2 V7 ?$ N' [/ t$ S      千百年来,野菜生长在山野荒坡、田间陇畔、溪旁路边,无须人们施肥,任其自生自灭。也许在达官显贵眼中,它们被视为野性未泯,属卑贱之物,遭到鄙夷和不屑一顾,然而由于野菜生生不息的顽强,奉献人类的无私,使这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灰头土脸之物亦能成为文人雅士笔端吟诵的对象。. K9 ]1 X8 H" d5 e) q
     《诗经》首篇《关睢》里云:“参差荠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寝寐求之。”文人视荠菜为梦寐以求的窈窕淑女,其喜爱野菜之情可见一斑。而词人辛弃疾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佳句则讴歌了荠菜生命力的顽强。荠菜又名地菜也称清明菜,味甘、色泽嫩绿、鲜脆爽口,深受人们嗜好。唐代诗词大家杜甫曾写道:“夜雨剪春荠,新炊间黄梁。”这大慨是老先生在青睐荠菜时由衷之情的倾诉吧。& N9 l! c1 A% e- F
      要说对野菜的“点赞”,当数宋朝文豪苏东坡那首《惠崇春日景》脍炙人口。, S$ h& v8 U$ m6 y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 y% f( m9 a1 M% k$ I2 x6 V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2 k( x% ^3 X5 _2 [5 r
      诗人用桃花绽放,春江水暖,欢鸭戏水,满地野菜香的生动诗句描绘出了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景象。为人们勾勒了一幅生机盎然、踏青择野菜,美伦美焕的画卷。% f6 A- X5 O: @  e% M) N% o8 X
      时光流逝,星移斗换,人类文明进入了信息时代。现代人对野菜的情钟充其量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些许点缀而已。然而在那物质匮乏的特殊年代,当人们的生活遭遇困厄,生命面临威胁时,野菜却是人们不可或缺,赖以果腹瘪瘪饥肠,赖以生存的救命稻草。且不说在革命年代先辈们靠野菜煮皮带充饥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单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野菜也是功不可没的。正是“粮不够,野菜凑”,让大家挺过了那段熬煎般的艰难日子。笔者相信,大凡40后、50后的人一定会记忆犹新。平常日子里不显山露水的野菜在那段特殊时期发挥了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而彼时彼刻,无论是姹紫嫣红的桃李,还是千妖百媚的芍药牡丹,以及高雅洁白的樱花兰草,都毫无价值、黯然失色。& w. ~6 }( C7 G; D# _" @
     眼下,正值山色明媚,草长莺飞,野菜怒生之际,趁清明小长假,大家驱车掠出高耸入云的钢铁水泥大厦,穿过车水马龙的公路,摒弃名利,带着爱人和孩子,去踏青择野菜,徜徉在大自然恩赐之中,充分享受阳光,充分享受欢悦。充分与自然和谐共处。你若不欲远行,到江岸冬泳基地——桃花岛来赏桃花,摘野芹菜尝尝新、鲜,也是不错的选择。
3 M9 a' r0 U: e7 D& Z, s- w; X* c* S6 g2 e2 v) o
& K; c2 y4 y" r* C
+ r1 R2 L2 b4 F5 t; U' W5 G
( L. g# F, ?* m: {8 b4 ?: q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15 收起 理由
水上游 + 4 赞一个!
彭五哥 + 2 赞一个!
水中浪花 + 2
冰冰x + 1 闲话不闲!
wan老兵新传 + 2 上乘之作。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5-4-5 09:41 | 只看该作者

2 q0 K# @1 i6 z
3 e* v' R/ G; ]" n) f7 O  {$ w
# M$ t1 ]2 W$ l% N* u
6 |' h. C2 T2 V8 u野菜是减肥的佳品!% B6 V+ @2 \/ o  r3 j
2 X1 s* p" N3 O4 i
4 ]5 J" S' _0 _. x9 M

1 f1 x% s& D9 A$ L: M0 n" D
! w! @' T# z: f% r5 ~- b9 s
" p' v& u$ C% e/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4-5 10:47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曾经自喻为“山村野夫”,而在我眼里绝对是大大的才子。
! \1 h- b) p. l% ]" Q( t# j      这不,本文堪称佳品,是冬泳网里难寻的上乘之作。学习、收藏皆可。
, z, K7 k( X)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4-5 12: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龙人 于 2015-4-5 13:03 编辑
0 l! [) ^3 q% u8 k- M3 a/ z9 L" W+ V$ D; o+ H+ C9 Y% f
故乡的野菜

; _; t6 h$ l( L# P
( m6 J# O7 p& |3 f; ?
周作人

" W5 s& T+ p- P) L9 K
; j+ j  W( Q1 D/ B

6 o. L, }9 g9 [9 }& m% i3 o. C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0 r" D/ x' o# ^2 j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 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 P# V) v, T. _$ z5 S- o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I6 ^& e# m7 N. J. ]%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Y: b$ C( L# {4 [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0 y) r7 ], K: R8 d) t; G# |2 k6 u! n0 n+ Y/ D& x6 T9 A! i
[url=][/url]$ c7 z, `% E4 H, 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4-5 13:34 | 只看该作者
故乡的野菜
. ^4 u: r# \4 X$ O
汪曾祺

7 b! d9 j6 ^8 s
1 ]3 B% `4 B9 l# G( a+ r7 A& @
 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家乡是可以上席的。我们那里,一般的酒席,开头都有八个凉碟,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通常是火腿、变蛋(松花蛋)、风鸡、酱鸭、油爆虾(或呛虾),蚶子(是从外面运来的,我们那里不产)、咸鸭蛋之类。若是春天,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蛰,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酱油醋,或用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均。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2 [* Q+ A- }$ M
  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江南人用荠菜包馄饨,亦作“大馄饨”。我们那里没有用荠菜包馄饨的。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小馄饨”。没有“大馄饨”。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一边是荠菜,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有。
7 D: F; l9 S+ ?9 b0 p) v2 u: B9 y! q* |# D
枸杞头。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蓝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蓝,叫做元宝蓝子,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蓝子倒给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 O# P5 |, t9 ~
  自己去摘,也不费事。一会儿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处都是。我的小学的操场原是祭天地的空地,叫做“天地坛”。天地坛的四边围墙的墙根,长的都是这东西。枸杞夏天开小白花,秋天结很多小红果子,即枸杞子,我们小时候叫它“狗奶子”,因为很像狗的奶子。
/ F5 x4 D1 b: o0 b: K枸杞头也都是凉拌,清香似尤甚于荠菜。
; b) d# c) L9 ?$ l. C& b' y) b. b; q% N
  蒌蒿。小说《大淖记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我在书页下面加了一条注:“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蒌蒿,字典上都注“蒌”音楼,蒿之一种,即白蒿,我以为蒌蒿不是蒿之一种,蒌蒿掐断,没有那种蒿子气,倒是有一种水草气。苏东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以蒌蒿与芦芽并举,证明是水边的植物,就是我家乡所说“蒌蒿薹子”。“蒌”字我的家乡不读楼,读“吕”。蒌蒿好像都是和瘦猪肉同炒,素炒好像没有。我小时候非常爱吃炒蒌蒿薹子。桌上有一盘炒蒌蒿薹子,我就非常兴奋,胃口大开。蒌蒿薹子除了清香,还有就是很脆,嚼之有声。 ! e7 Y6 s2 J. g1 _2 G, o
荠菜、枸杞我在外地偶尔吃过,蒌蒿薹子自十九岁离乡后从未吃过,非常想念。去年我的家乡有人开了汽车到北京来办事,我的弟妹托他们带了一塑料袋蒌蒿薹子来,因为路上耽搁,到北京时已经焐坏了。我挑了一些还不太烂的,炒一盘,还有那么一点意思。
: y6 C5 s2 ]" |4 d& u# T2 m* I5 ]  Q$ Q0 t: f

' ?9 ~1 \0 a9 [0 S  马齿苋。中国古代吃马齿苋是很普遍的,马苋与人苋(即红白苋菜)并提。后来不知怎么吃的人少了。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马齿苋,晾干了,过年包包子。我的家乡普通人家平常是不包包子的。只有过年才包,自己家里人吃,有客人来蒸一盘待客。不是家里人包的,一般的家庭妇女不会包,都是备了面、馅,请包子店里的师傅到家里做,做一上午,就够正月里吃了。我的祖母吃长斋,她的马齿苋包子只有她自己吃。我尝过一个,马齿苋有点酸酸的味道,不难吃,也不好吃。
1 f/ p  F9 c) M! u, r  马齿苋南北皆有。我在北京的甘家口住过,离玉渊潭很近,玉渊潭马齿苋极多,北京人叫做马苋儿菜,吃的人很少。养鸟的拔了喂画眉。据说画眉吃了能清火。画眉还会有“火”么?
5 f$ b2 b! v* _& o) l4 M, F9 G0 A0 U4 g; a
, o! m2 f3 q  n& Q+ G
) W% Q. Q1 b  v/ d$ C
  莼菜。第一次喝莼菜汤是在杭州的楼外楼,1948年4月。这以前我没有吃过莼菜,也没有见过。我的家乡人大都不知莼菜为何物。但是秦少游有《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诗,则高邮原来是有莼菜的。诗最后一句是“泽居备礼无麋鹿”,秦少游当时在高邮居住,送给苏东坡的是高邮的土产。高邮现在还有没有莼菜,什么时候回高邮,我得调查调查。
; N% q2 s+ M$ o5 B& C9 c$ M3 ?9 I9 |! Y; }% k# r! P
明朝的时候,我的家乡出过一个散曲作家王磐。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散曲作品有《西楼乐府》。王磐当时名声很大,与散曲大家陈大声并称为“南曲之冠”。王西楼还是画家。高邮现在还有一句歇后语:“王西楼嫁女儿——画(话)多银子少”。王西楼有一本有点特别的著作:《野菜谱》。《野菜谱》收野菜五十二种。五十二种中有些我是认识的,如白鼓钉(蒲公英)、蒲儿根、马栏头、青蒿儿(即茵陈蒿)、枸杞头、野菉豆、蒌蒿、荠菜儿,马齿苋、灰条。江南人重马栏头。小时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提到儿歌:“荠菜马栏头,姐姐嫁在后门头”,很是向往,但是我的家乡是不大有人吃的。灰条的“条”字,正字应是“藋”,通称灰菜。这东西我的家乡不吃。我第一次吃灰菜是在一个山东的同学的家里,蘸了稀面,蒸熟,就烂蒜,别具滋味。后来在昆明黄土坡一中学教书,学校发不出薪水,我们时常断炊,就掳了灰菜来炒了吃。在北京我也摘过灰菜炒食。有一次发现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壁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就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书包里。门卫发现,走过来问:“你干什么?”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我把书包里的灰菜抓出来给他看,他没有再说什么,走开了。灰菜有点碱味,我很喜欢这种味道。王西楼《野菜谱》中有一些,我不但没有吃过,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过,如:“燕子不来香”、“油灼灼”……
- \+ X% @' ~2 [/ G1 s% c, S& M$ P《野菜谱》上图下文。图画的是这种野菜的样子,文则简单地说这种野菜的生长季节,吃法。文后皆系以一诗,一首近似谣曲的小乐府,都是借题发挥。以野菜名起兴,写人民疾苦。如 9 |  k* i" j+ j9 V5 ^# O

3 f. r2 P" x3 J+ c! ^       眼子菜
' O3 P$ F" q3 U4 }   眼子菜,如张目, ! A7 K# u2 a# E4 U) F2 Y7 w6 G- H
- n) B6 K0 z3 ]/ m. O
   年年盼春怀布谷, ; }' ?$ X: [" G3 |/ ~
" d" y5 _: D4 \' \+ A0 T
   犹向秋来望时熟。
0 `- X$ m0 ?( j0 \$ c% j1 w, g6 L
) s* ~1 Y# C$ G. ^" P# j   何事频年倦不开,
6 c' U2 v7 i6 a0 r1 w4 _+ w7 t, L9 o9 e- B
   愁看四野波漂屋。   P- \! N& s: b  w8 ~
           ' f* b9 X  e" M8 f

( R7 p  M$ B8 [# T- q     猫耳朵
5 N6 S/ r* ~9 L8 b" f- f, _) R  d( f. @
   猫耳朵,听我歌, ' Y7 P7 c* [  i! d& c* a5 F" S

& w% W/ p0 U' |" C   今年水患伤田禾,
5 Q' A" m* ^; f8 _1 J
! U2 R- }! j9 t   仓廪空虚鼠弃窝, 9 ~/ X; x9 W2 w1 {

# U: Y0 _( K# W3 Y% m   猫兮猫兮将奈何!
4 k& F2 X2 G2 g9 f) L+ A5 z8 x4 t: t/ u* G$ t) y0 u
              5 `5 F' R, ?% e$ e

" B$ Z5 h' ^" g/ E8 J  r6 d    江 荠 . F1 c4 |5 R$ i1 `1 N
! E" [; V7 \% K7 U
   江荠青青江水绿,
, F) e& \9 |( J5 F" G0 I
9 p) U; ?0 l2 v  K1 k! l! s   江边挑菜女儿哭。
, F5 r" N% y1 A! q$ j8 `# c  k% p) d% S4 Q5 e" D3 G
   爷娘新死兄趁熟,
, u! f3 f( h6 {" J3 E( P5 s% l$ q
/ K" s. l' S5 r- x% x   止存我与妹看屋。
8 ^+ X+ a; {6 V+ B! j0 T9 W7 V
9 A, f3 Q6 e; R% g             
1 ^7 w: F) N+ j
2 P6 D% }6 s6 F) y, H. M# b   抱娘蒿 , o: k& Z% h+ L1 l& D& a
% i) g/ N- F. H) Y" U% q4 p+ [; Z
   抱娘蒿,结根牢, : H- \9 a7 ^% [

+ @3 D' M* U: G4 v   解不散,如漆胶。
( J( H8 V1 l& s8 O, `0 p/ Z6 Q3 {) J! w2 M% m
   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
$ I6 A" r0 l" v2 j, D% Z7 }2 ]( ~+ X! s" z" U7 w5 x, z
   儿抱娘哭不肯放。 + I# O8 @/ e8 \1 P1 K$ B9 D
$ w$ }1 Y  v$ P& V
  这些诗的感情都很真挚,读之令人酸鼻。我的家乡本是个穷地方,灾荒很多,主要是水灾,家破人亡,卖儿卖女的事是常有的。我小时候就见过。现在水利大有改进,去年那样的特大洪水,也没死一个人,王西楼所写的悲惨景象不复存在了。想到这一点,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欣慰。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喔,我的家乡的野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8: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搅水棍 于 2015-4-5 20:16 编辑 6 S4 M" T! G: w9 i$ o. N2 }* c
/ ~* n: C' p' O
周作人——周树人(即鲁迅)之弟,有过不光彩的历史。抗战时期投降日本,是文化界的汉奸,曾被冠之为汉奸文人,早有定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5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其逮捕送进监狱关押。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贴出一名汉奸的旧作似乎不妥。

点评

只看其文,不论其人!  发表于 2015-4-8 10: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4-6 10:22 | 只看该作者
搅水棍 发表于 2015-4-5 18:18
3 h  }9 N: x8 E3 V. s& n周作人——周树人(即鲁迅)之弟,有过不光彩的历史。抗战时期投降日本,是文化界的汉奸,曾被冠之为汉奸文人 ...

/ }6 F! F3 `. @4 a$ V' g  i9 b  W无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11:52 | 只看该作者
可可虾 发表于 2015-4-5 09:41
2 Q+ b9 [" j8 C+ b/ j  I野菜是减肥的佳品!

3 O; @1 ~; g$ h# t     虾版身姿窈窕,体态婀娜,何肥之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4-7 16:46 | 只看该作者
一篇所谓之“闲文”其实不闲,竟然弄出《本草纲目》、《诗经》来。不知您的脑壳里还有几多古董未搬出来,期待期待。与其说野菜给桃花岛平添"风景”,毋宁曰先生为冬泳网注入“高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4-8 10: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中浪花 于 2015-4-8 10:27 编辑
5 }9 t' y/ C" w6 H$ c0 h; ^. N3 I  n7 o- ~9 y
有营养的我都收下三月新野胜似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4-17 16:41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冬泳人都在菜野芹菜,明天吴总号召大家采野芹菜到他家包饺子,有时间的哥们都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2-7-7 11:04 | 只看该作者
收藏,再细细拜读!
* Y# v' z3 S% y& c,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2-7-7 1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李飞刀 于 2022-7-7 11:10 编辑
3 O6 k" W: Y) {0 K0 c
5 m' m5 Y& H, k( i4 B正苦恼如今的冬泳网早已没有东西可看的时候,突然翻开先生的“题库”,犹如一股清凉的风将人从烦躁的盛夏带回春天!
7 W* L/ s" v" v. b6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3 09:48 , Processed in 0.03821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