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身上静电多怎么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3 0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摸门把手或水龙头等导电物品之前用手摸一下墙壁,将体内静电“放”出去。

  为了防止静电的发生,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室内要勤拖地、勤洒些水,或用
加湿器加湿;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以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荷。发现头发无法梳理时,将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以将头发梳理服帖了。脱衣服之后,用手轻轻摸一下墙壁,摸门把手或水龙头之前也要用手摸一下墙,将体内静电“放”出去,这样静电就不会伤你了。对于老年人,应选择柔软、光滑的棉纺织或丝织内衣、内裤,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以使静电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1、出门前去洗个手,或者先把手放墙上抹一下去除静电,还有尽量不穿化纤的衣服。
  2、为避免静电击打,可用小金属器件(如钥匙)、棉
抹布等先碰触大门、门把、水龙头、椅背、床栏等消除静电,再用手触及。
  3、穿
全棉的内衣。
  4、准备下车的时候,用右手握住档,然后用手指碰着下面铁的部位,然后开车门,把左手放在车门有铁的位置,但是左手别松,然后把右手放掉,下车,这时候你再用右手抓着门就不会被电到了~~哈。。接下去,用力一关,,搞定~~
  5、对
付静电,我们可以采取“防”和“放”两手。“防”,我们应该尽量选用纯棉制品作为衣物和家居饰物的面料,尽量避免使用化纤地毯和以塑料为表面材料的家具,以防止摩擦起电。尽可能远离诸如电视机、电冰箱之类的电器,以防止感应起电。“放”,就是要增加湿度,使局部的静电容易释放。当你关上电视,离开电脑以后,应该马上洗手洗脸,让皮肤表面上的静电荷在水中释放掉。在冬天,要尽量选用高保湿的化妆品。常用加湿器。有人喜欢在室内饲养观赏鱼和水仙花也是调节室内湿度的一种好方法。
  另外,推荐一个经济实用的加湿方法:在暖气下放置一盆水,用一条旧毛巾(或吸水好的布),一头放在水里,一头搭在暖气上,这样一昼夜可以向屋里蒸发大约三
升水。如果每个暖气都这样做,整个房间就会感到湿润宜人。您不妨试试。
  6、勤洗澡、勤换衣服,能有效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

  下面是两个小窍门,有助于防止这种电击。
  1、在房屋内,地毯与
鞋底摩擦后可能产生静电,在屋外也可能由于刮风导致身上带电。这时进出要碰铁门时小心,手可能挨电打。反复遇到这样的情况后,可采取如下办法避免电击:
  在碰
铁门时,不要直接用手直接接触铁门,而是用手先大面积抓紧一串你口袋里的钥匙(通常这并不会遭电击),然后,用一个钥匙的尖端去接触铁门,这样,身上的电就会被放掉,而且不会遭电击。
  原理:手上放电的疼痛是由于高压放电,由于放电时手与铁门突然接触时是极
小面积的接触,因而产生瞬间高压。如果拿出来口袋里的钥匙,先大面积握住钥匙(一串钥匙本身不能传走多少电荷因而这时也不会有电击),再用一把钥匙的尖端去接触大的导体,这时,放电的接触点就不是手皮肤上的某个点,而是钥匙尖端,因此手不会感到疼痛(也许钥匙会!----如果它有疼感的话)。
  2、下出租车时也常发生电击现象。主要由于下车时身体与座位摩擦产生静电积累,而下车后关门时,手突然碰铁门就会遭电击。
  这种情况常发生时,最好注意:下车时,即在身体与座位摩擦时,就提前手扶金属的车
门框,可以在摩擦产生静电时,随时把身上的静电排掉,而不至于下车后突然手碰铁门时放电。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收起 理由
快乐海洋 + 2 赞一个!
青岛海燕 +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3-10-23 05:12 | 只看该作者
干燥惹的祸

点评

所言极是。  发表于 2013-10-23 05: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10-23 05:59 | 只看该作者
以后注意

点评

谢谢版主关注。  发表于 2013-10-23 15: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10-23 13:11 | 只看该作者
好知识学习记住了、静电很烦人的、以后可以很好的预防了

点评

学以致用。  发表于 2013-10-23 15: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6-22 04:39 , Processed in 0.08741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