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64|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所城旧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29 2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城旧事之一

烟台市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同时又是一所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城。现在,就让我们循着祖先的遗迹,追忆旧时的辉煌,以开拓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烟台之名 源于所城

据《福山县志》记载:“古无烟台之名以其附近芝罘,故外洋通商皆直名之以芝罘。其实,芝罘尚与隔海相望,非一地也。元明海运之道皆泊芝罘岛,而烟台无闻焉。明为海防设奇山所驻防军,东通宁海卫,西由福山中前所,,以达登州卫。设墩台狼烟,以资警备,土人固呼之曰烟台,其实不过一鱼寮耳。渐而帆船有停泊者,其入口不过粮石,出口不过盐鱼而已。时商号仅三二十家。继而帆船渐多,逮道光之末,则商号已千余家矣。维时,帆船有广帮、潮帮、建帮、宁海帮、关里帮、锦帮之目。至咸丰八年,天津约成,而轮船往来与津沪间者,亦皆停泊于此。于是乃设东海关监督,移登莱青道领之;设税务司以税轮船,其常关帆船则同归于监督焉。奉天一省惟牛庄,而迄东千余里无闻焉。可由帆船而达于金复安东诸处,号称极盛然。”

由此可见:烟台之名,源于所城。烟台即烽火狼烟墩台之谓也。

早在600多年前,朱元璋率领群雄推翻元朝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军事方面实行“明兵制卫所”,革除元朝旧有的枢密、平章、总管、万户等制官,在国内各重镇如一府设卫,卫的首长称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及镇抚等,率军5600人;为下设所,统领称正、副千户、镇抚,率军1120人,其下有百户,率军112人,方设总旗2人,各领50人,最基层设小旗10人,各领10人。军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大部分军士屯田,小部分驻防。军饷的大部分由屯田收入支付。

明代最高军事机构为兵部及都督府,前者管出令,后者管统兵。全国共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也称五府,统帅在京及在外的各都司卫所。五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以及经历、都事等职官。

五府统辖十三省的都指挥使司及若干行都司、两留守司等。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武职,简称都司,又叫都阃。)、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制官。都司统辖卫所。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为防卫海上倭寇不断骚扰,朱元璋又准奏批建四卫:威海卫、成山卫、大嵩卫、靖海卫和二守御千户所即“宁津守御千户所”和“奇山守御千户所”,“奇山所”设正副千户八员,百户十员,屯田六十七顷五十亩。“凡守御所皆不隶卫”,“儿自达于都司”。也就是说:“奇山守御千户所”直接归“山东都司”统辖。当年闰五月初十,71岁的朱元璋突然病逝,依据遗诏,又皇太孙朱允纹继位,第二年定为建文元年(公元1339年)。此时明朝内部,皇室纷争,叔侄夺权,战火烽起,政局动荡。四年后燕王朱棣即位,又经过十多年的南征北战,东平西讨,江山才日渐巩固。永乐十九年(公元14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下令正式迁都北京。“奇山守御千户所”的住地,成为首都北京的门户。地理位置日显重要,建城迫在眉睫。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武略建军张升,袭父职调任“奇山守御千户所”正千户,在他的主持下,经过十年军民的努力,才把驻防地正式建成抗倭御清、保疆卫国的边防城堡。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张升在文登亲矢石,指挥部队大战倭寇,不幸壮烈牺牲。后由其子张显世袭武略将军任“奇山守御千户所”正千户,继续率军抗倭。先后还有安、刘、翟、陈、黎、傅、杨、姜、八姓人,调“奇山所”任副千户或千户,和世袭张氏后裔一起抗倭御清,保家卫国。清朝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奇山守御千户所”被裁,“千户”已被贬为庶人,解散后的官兵,改行从事渔、农、工、商等行业,所城也从一个军事上的城堡,变成一个生活上的居民区。在其周围陆续出现了沧浦村、西南村、上夼村、世和村、西南关村、所东庄村以及大海阳、中海洋、小海阳等十三村的基型。清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清政府宣布烟台港正式对外开关征税,“烟台”自此,正式命名并被载入史册。

历史证明:奇山所城是烟台的发祥地,也是至今仍可“窥其全貌“的“全国第一所城”。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历经沧桑,已经从当初的八大姓,变成了百余姓;从“千户所城”变成了拥有680万人口的“全国沿海开放的名城”。跨越时空,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既有古代的爱国将领和名士,又有近代的抗日英雄和老红军;既有文人墨客、演艺明星,又有科学院士和著名的专家学者。其事迹可歌可泣,可书可颂。
2#
发表于 2006-10-30 08:07 | 只看该作者
风的文章很有价值。
3#
发表于 2006-10-29 22:12 | 只看该作者


从侯哥,风萧萧的帖子上发现烟台还是有历史的,

要保护烟台的历史。流传下去。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9 21:05 | 只看该作者
所城旧事之二

二、首位千户 武略将军

600多年前,所城建立之时,便有“捕鱼为生,兼垦土地”的高、夏、于、姚、刁五姓居此,以高姓为首,称“占山户”,设所后,先后有张、刘、翟、陈、黎、安、杨、姜九姓在此任千户或副千户。张升便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任正千户,自然就成为“奇山所城”要考查的第一位历史人物。其身世来历及以后的主建所城和抗倭斗争,均构成一幅壮观的历史画面。

  张升祖父张全,系山后宜兴州人(今河南滦平县西北75公里处,金置,属兴州。元升为宜兴州,明当地人仍称兴州。明史中多处记叙塞外战争时使用“山后诸州”、“山后顺宁、宜兴州”等词语)生于元末动乱时期,亲身经历过群雄割据的时代,在兵荒马乱中,他深知学武的重要性。“乱”时可以自保,“治”时可以谋取功名。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十月,他被收充密云卫前所军,取得世袭军职。既然子孙都要当兵,都要“立马疆场”,“挥刀杀敌”,那么武功的高低,就成了“自身姓名”与“扬名立业”的凭证。于是,张全除自身加强练武外,又特意对时年8岁的独生儿子张贵加强培养。延请名师,传授技艺,整日舞枪弄棒,骑马射箭。25岁时,已经是十八般武艺,渐渐 精通的武功高手。当年七月,因父病代役入伍。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张贵37岁时,政局动荡,风云剧变,他所在的密云卫前所军,响应皇叔燕王的号召,归顺朱棣,作为其嫡系部队,参加了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役”。从征讨接应遵化卢儿岭开始,直至南下渡江攻克金川门为止,大小战役26次,因机智灵敏、骁勇善战、武艺高强和胆识过人,随侍燕王,从一名军士,升小旗、总旗,越级晋升为武略将军管军副千户。四年中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攻城池破营寨,屡建奇功。40岁时,功成名就后,方才娶妻“成家立业”。永乐三年(公元1406年)三月初二日,有钦与世袭职事,父张全赐武略将军管军副千户,母王氏封太宜人,妻安氏封宜人。当年喜得一子,因“升官”为“世袭将军”,能够“荣及前人”,“福延后嗣”,得到“身家永昌”的待遇,故取名张升。

  张贵是明朝“奇山所城”张氏家族的奠基人,其生平事迹轰轰烈烈,令人惊心动魄。现在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考证。



-----------未完待续!

征集所城文史资料、名人轶事。QQ:307308180 E-mail:puxf58@163.com



[此帖子已被 风萧萧 在 2006-10-29 21:07:57 编辑过]
5#
发表于 2006-10-30 09:04 | 只看该作者
设墩台狼烟,以资警备,土人固呼之曰烟台,其实不过一鱼寮耳。
福山县志的描述,体现了福山士人对烟台崛起的嫉妒。烟台自古属登州道福山县管辖,其言仅供参考。烟台清朝的具体情况应该从朝廷大员的言辞中考证。
6#
发表于 2006-10-30 07:19 | 只看该作者
600多年,也不年轻啊。
7#
发表于 2006-10-31 19:08 | 只看该作者


[B]这块牌坊,我小时候每天上学.放学都从它底下走过,毁于67年冬天,故于红卫兵之手。[/B]
8#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17:35 | 只看该作者
五、 朱棣称帝 永乐诏书

  朱棣称帝之后,迁都北京,是为名成祖。他大有乃父之风,三次亲征蒙古,讨平外患;整顿吏治,发展生产;汇集英才,编写“永乐大典”;派遣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通好诸国。使明王朝进入了空前的强盛时期,不失为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有为之君。为了进一步嘉奖“靖难”有功之臣,他于永乐十四年又再颁圣旨,将张贵的功绩用《永乐诏书》的方式宣布,并在兵部武选司和吏部验封司“存档”,以备世袭时验证。

永乐诏书全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必资威武以安黔黎,末尝专修文而不演武。朕特仿古制,设武职以卫治功,受斯任者:必忠以立身,仁以抚众,智以察微,防奸御海,几无暇时。能此,则荣及前人,福延后嗣,而身家永昌矣;敬之勿怠!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张贵五十四岁,山后宜兴州人。有父张全,洪武三年十月,收充密云卫前所军。洪武二十年七月,为因父疾,将贵户名不动代役。洪武三十二年七月内归顺,随军奉天征讨:接应遵化鹿儿岭,八月克雄县、漠州、攻围嘉定;九月接应永平,十月克大宁。十一月郑村坝大战全胜,十二月取广昌。洪武三十三年正月,取蔚州攻围大同。四月白沟河大战全胜,五月攻围济南,九月升本所小旗。十月攻克沧州,十二月东场大战随侍回还。洪武三十四年三月夹河大战全胜,闰三月藳城大战全胜。七月回保定攻西小寨,十二月升总旗。洪武三十五年正月,攻克东阿、东平、汶上。四月小河、齐眉山灵壁大战全胜,攻破营寨。五月至泗洲,本城归顺,渡淮克盱眙;六月渡江,十三日攻克金川门。

  永乐元年七月十二日,钦升武略将军、密云中卫前所副千户;永乐三年三月初二日,钦与世袭职事,父张全赠武略将军管军副千户,母王氏封太宜人,妻安氏封宜人。





(原所城南门外牌坊)



(未完待续)

征集所城文史资料、名人轶事。QQ:307308180 E-mail:puxf@163.com

9#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0 16:43 | 只看该作者
所城旧事之三
三、建文削藩 燕王装疯

  明惠帝朱*允文即位之前为皇太孙时,就感到诸王以叔父为尊,多有不逊。登基后,立即着手“削藩”。

  燕王朱棣生于 元朝至正十九年(公元136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系马皇后所生。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封为燕王,十年之后,他奉命来到封地北平(今称北京),主持燕地军政要务。朱帝相貌堂堂,长着漂亮的胡须。他雄才为略,智勇双全,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待人以诚,深得燕地文人武士的拥戴。燕地是明朝北部的边境重地,北平又是元朝故都,因此,朱棣又担负着消灭元朝残余势力的重任。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他率付友德等大将北征沙漠,大获全胜,朱元璋就让他节制沿边全部的兵马。实力大增,威名远扬,使燕地成为诸封国中最强大的一个。洪武末年,皇太子朱标死,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文为皇太孙,朱棣心中不满。又一次,朱元璋让朱允*文赋诗,诗的最后两句是:“虽然隐落江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朱元璋认为诗意不振,很不高兴。又让他答对,朱元璋出语“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文以“雨打羊毛一片膻”为对,朱元璋听了这个调子低沉、毫无抱负和气度的答对,脸色骤变。这时,恰好朱棣在身旁,见此情景,即上前奏对说:“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转怒为喜,大加称赞。朱元璋对朱棣大加宠爱,更有换皇储之念。这事虽为大臣所阻,却助长了朱棣想当皇帝的野心。

  朱允*文即位后,害怕诸王“串联谋反”,在将太祖皇帝灵柩送去安葬的时候,竟然违背“礼仪”,不顾“人之常情”,下了一道圣旨,以太祖遗照的名义,禁止诸王进京前来会葬。诸王接到圣旨,十分不满,都说这是兵部尚书齐泰出的馊主意,目的是为了离间皇帝与亲王的关系。不久,户部侍郎卓敬密奏有关裁削诸王势力的事,结果被亲王们侦知,于是燕、周、齐、湘、代、岷诸王互通信息,商讨对策,一时间京城里传来许多谣言。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建文帝采纳了“先削除诸王,再对付燕王”的策略,任用齐泰、黄子澄开始削除宗藩势力的行动。首先下旨,命曹国公李景隆率兵到河南,包围了周王府,将周王朱*肃及其世子妃嫔全部抓到京城,废为庶人,发配云南。继而清除了岷王朱*便、湘王朱柏、齐王朱博、代王朱桂等。

  眼望看诸王等先后被擒捉废黜,以知自身难保,便挑选壮士作为护卫军卒,并搜罗异人术士,开始备战。

  建文元年(公元1339年),朱允*文问兵部尚书齐泰:“燕王善用兵,他的军队又很强悍,怎么办?”,齐泰回答说:“现在北方边境有敌情,朝廷可以以边防为名,调兵遣将驻守开平,监视北平,再把燕地的军队调到塞外,使其内部空虚,如此,可削平燕藩。”

  于是,朱允*文派工部侍郎张*丙为北平左布政使,派河南卫指挥佥事谢贵为都指挥使,在北平城内监视朱棣的动静。朱允*文又派都督宋忠率兵三万及燕地精锐军队驻扎开平,都督耿献在山海关练兵,徐凯在临清练兵,这样,形成对燕地的包围之势。当年六月,有人告发燕王部下的不法之事,朝廷将燕王的两个官校逮至京城砍了头,并下诏斥责燕王。燕王十分恐慌,在谋士道衍和尚姚广孝的策划下,随即假装得了疯病。

  北平的街市当时已相当繁华,店铺林立,酒肆相连。这天,人们照常在街市上做买卖或饮酒吃茶。忽然,街上传来一片呼喊喧闹之声,人们纷纷伸出头来看热闹,只见一个身穿衰衣,光着头,长了一脸大胡子的壮年汉子,正在大呼小叫,抢夺一家小酒铺的酒喝。人们大吃一惊,这人不就是堂堂的大名朝燕王朱棣吗?那哀衣本应在举行大典时才穿,现在却被他抹的稀赃,而且又不戴帽子,完全不成体统。燕王喝足了酒,不再乱喊乱叫,倒在路旁一个小土堆上呼呼大睡,也没人赶上前叫他,他便整整在那睡了一天一夜。人们纷纷传告,燕王真的疯了。

  张*丙和谢贵听说之后,便到王府去探视以辨真假,两人下了轿子,走入内宫,出了一身大汗。然而燕王此时却正围着火炉子烤火,见二人进来,浑身打着寒颤说:“今天可真冷啊!”不几天功夫,燕王似乎苍老了许多,即使在王宫里,也要拄着拐棍才能行走。张、谢将此情报纸朝廷。

  但不管燕王怎样装疯卖傻,都改变不了建文帝要除去“心头之患”的决心。当月就派遣使者去逮捕燕王府官属,并密令张*、谢贵及北平地方官和守将擒捉燕王。北平都指挥史张信本是燕王旧部,接到捉拿燕王的命令后,十分犹豫。他母亲劝他不要与燕王作对,朝廷使者的催促又激怒了他,于是决定帮助燕王。

  张信来到燕王府求见,被守门人挡住,没能进去。他百般无奈,只好乘了一辆妇人用的小车,再次登门,方才被召见。张信来到燕王床前下拜,燕王装作中风,不能答言。张信急得满身大汗,对燕王说:“殿下快别装了!”燕王含糊应道:“病的重,不是装假。”张信说:“殿下不把实情告诉我,皇上马上就会把殿下擒获;如果你有什么打算,请别对我隐瞒。”燕王见他意诚,翻身下拜说:“先生真是使我一家得以活命的人!”

  张信将前因后果告诉了燕王。燕王招来僧人道衍谋事。这个道衍和尚是中国子午门功夫的第七世掌门人,他早已察觉燕王心怀大志,因此主动前来投奔,想借此干一番事业,道衍刚与燕王施礼坐定,突然暴风雨大作,一块檐瓦“乒”的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燕王心中一惊,顿时变了脸色,道衍连忙说:这是祥瑞之兆。”燕王斜了他一眼,骂道:“和尚真会说胡话!这怎么是祥瑞之兆。”道衍说:“殿下没听说过吗?‘飞龙在天,风雨从之’。瓦坠下来,说明上天将给你换一座黄屋。”

  燕王大喜,招来王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等人,令他们带800名壮士入府守卫,并谋定先擒杀张*丙、谢贵,然后夺取北平。

七月份,谢贵、张*丙率甲士报为了燕王府,借口索取所要逮捕的王府官员,以便乘机擒拿朱棣。燕王声称疾病已痊愈,北京的众官员们纷纷入贺。燕王预先在帐后埋伏下刀斧手,然后谴人召见张、谢。二人不知是计,带了大批卫士来到王府门前。在大门口,守门的喝令卫士们退下,张、谢二人尚不敢废了觐见亲王的礼节,因此留下卫士,自己入了府。燕王拄着一根拐杖,摆了酒席招待他们和众官员,并且摆出几盘瓜,说:“正巧新瓜进献到王府来,现在与各位一起尝尝。”说着,亲自捧了一片西瓜,正要递给他们,却突然一变脸色,怒斥道:“一般百姓,兄弟亲戚之间尚且相怜恤;而我身为天子亲属,却朝不保夕,天下还有什么我不该做的事!”说着,将手中的瓜摔到地上,所埋伏的壮士一拥而出,抓住了张*丙、谢贵以及在座的几个朝廷命官。燕王将拐杖一扔,站起来说:“我哪有什么病,不过是奸臣逼得我如此罢了!”随即下令杀了张*丙、谢贵等人。

  张、谢所率士兵闻讯,不战自溃。朱棣派张玉等人率兵乘夜幕掩护,袭击夺取了北平九门,黎明已控制了北平称,正是起兵反叛朝廷。为了出师有名,朱棣援引了朱元璋颁示的《皇明祖训》中的话,说自己出兵是为了诛杀齐秦、黄子澄等朝中奸臣以清君侧。因此称他发动的军事行动为“靖难之役”。


*注:朱允文:文有火字旁;朱肃:肃有木子旁;朱便:便有木子旁;张丙:丙有日子头。因字库没有以上文字编码,特此注明。


10#
发表于 2006-10-30 10:53 | 只看该作者
奇山所,全名"奇山守御千户所",是一种军事设置,俗称"奇山所城"。尽管现在城墙、门楼早已拆毁,但遗迹尚存,而且"北门里"、"西门外"、"南关"、"所东关"等名称仍沿用至今,是烟台市历史最早的居民区,也是烟台城市的雏形。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0 16:50 | 只看该作者
所城旧事之四

四、靖难之役 张贵立功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起兵后,张贵所在的密云卫前所军,首先归顺燕王朱棣,随军奉天征讨接应遵化庐二岭,八月克雄县、漠州,攻围嘉定,九月接应永平,朱棣亲率大军西取宁王朱权的封地大宁。

  朱棣知道大宁守备坚固,不以强攻,于是谎称被朝廷军队所迫,请求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念兄弟之情让他进城,暂时避难。朱权无奈只让朱棣一人进城。进城后,朱棣拉住朱权的手,假装亲热,并述说他起兵是迫不得已,想求得朱权的同情。朱棣一个人在城中住了几天,朱权暂时放松了警惕。此时,张贵随燕军精锐军队埋伏在大宁城外,吏卒偷偷地进城,并和三卫的将士密谋联合。当朱棣佯装告辞时,这时张贵等伏兵突起,挟持朱权,城中的三卫兵也一起哗变,倒向朱棣,大宁被朱棣占领。这就为他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帝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张贵在伏兵中表现英勇,自然应起朱棣的关注。此后,建文帝派曹国公李景隆为将,临行之时,赐给他一条通天犀带,并亲自来到江边为他饯行,又赐给他象征着极大权利的斧钺,凡是不听将令者,皆可斩杀。李景隆率领大军50万进攻北平,燕王朱棣率燕军自大宁救援,李景隆在燕王大军与北平守军的合击之下,丢盔卸甲大败而逃,跑回德州,对战败之事封锁消息,匿而不报。燕王收编朱权的军队后势力大增,士气高昂,开始设立五军。因大将军徐忠骁勇善战,朱棣让他统领前军,张贵编入其中。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曹国公李景隆经过几次大败之后,卷土重来,在德州与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等会师,合兵60万,号称百万。然后进兵北伐,列阵于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玉燕军展开决战。

  燕王立马阵前,遥遥望见李景隆部下的前锋都督平安,正在阵侧调动一万多骑精兵,准备来邀击,于是对左右说:“平安这个小子曾经跟我出塞,知道我用兵的特点,所以才敢来当先锋,今日我一定要先击败他!”说完便挥军向平安杀去。哪知平安异常骁勇,挥舞着长矛率众杀过来,都督瞿能父子也十分厉害,与平安一齐攻入燕军阵中,奋力砍杀,燕军中枪着箭,纷纷倒下。事先李景隆、郭英、吴杰还令人在燕军可能经过的地方埋下火器,一触动机关,火器齐发,将人马烧得焦头烂额。

  暮色暝暝,黑暗降临,两军仍杀的难解难分。直到深夜,实在看不清了,才各自收兵。燕王带着3名卫士,走在全军最后,走着走着,忽然谜了路,天上阴云密布,没有半点星光,己方的大营不知在哪个地方。卫士们不由得惊慌起来,生怕万一错了方向,走到敌人营中,岂不是自投虎口!燕王倒还镇定,他令三人全部下马,慢慢望前摸,来到河边,伏在地上,细细察看河水流向,这才辨出东西,赶紧上马跑到河的上流,跃入水中,渡到河北岸。回营之后,燕王来不及休息,召集诸将,将马、步兵十几万人马重新部署了一番。

  黎明时分,燕军全部度过河去,“背水一战”,刚列好阵势,瞿能已带着儿子挥兵杀来,平安在左侧接应,将燕军阵势冲开一个缺口,擒杀数百人。燕王见自己部下张玉等将领露出惧色,低声说道:“胜负乃是寻常之事,敌军人数虽多,但不过日中,保证为诸君破之!”随即带领数千精兵突入敌军左侧,燕王次子朱高煦也带张玉等各路大军一齐进击。燕王同身边七位骑士在敌阵中杀进杀出,往来冲突了一百多次,杀死不少敌军。南军认出燕王,便调集弓弩手一齐射将过来,瞬时间飞矢如雨,燕王的马被射死,换马再战,竟接连换了三匹马。燕王挥剑左挡右劈,剑锋砍得变成了锯齿。一支箭射到他的战马前胸,战马受惊,回身就跑,跑到河堤边上,被河堤阻住,再也无法跃过去。瞿能远远望见,拍马杀将过来,奋力一枪,几乎戳中燕王。卫士们赶忙接住瞿能厮杀,燕王翻身下马,扔掉手中无法再用的剑,手脚并用,爬上大堤。他见李景隆又率大军杀过来,急中生智,连忙挥舞马鞭装作在指挥大堤后面兵马的样子,李景隆怀疑有伏兵,不敢登堤,正巧朱高煦带兵来援,燕王这才脱离危险。

  快到中午,南军越战越勇,战将平安善使一柄大刀,所向无敌,将燕军的右主帅陈亨一刀劈死。燕军前军主帅徐忠率军与平安相遇,见平安一刀砍来,忙挥剑格挡,结果两个手指被划了一刀,还连着一点皮没掉下来。徐忠一急,用另一只手一把揪住俩根断指,使劲拽下来,扔到地上,撕下一幅战袍,裹伤再战。这一切都被站在高处督战的燕王看到,朱棣对部下说:“徐忠是真正的壮士!”这时瞿能重又率领部下跃马杀来,口中大呼“灭燕”,威势不可抵挡。在这个紧要关头,突然刮起一阵旋风,将李景隆身后的大将军旗吹断了旗杆。南军将士见此情景,全都一愣,心中觉得不祥,攻势顿时减弱。燕王抓住时机,立刻率张贵等一股劲兵绕到南军阵后,纵马冲击,与朱高煦所率领的骑兵会合,在乱军之中杀了瞿能父子,平安亦战败。于是,南军各阵俱皆崩溃,“兵败如山倒”,败兵奔跑的脚步声、马蹄声、哭喊声如惊雷轰鸣。燕军追到南军大营,乘风纵火,顷刻火光冲天,“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熊熊烈焰,将南军营垒全部化为灰烬。南军将士数万人被杀死,挤入河中燕死者又有十几万人。李景隆奔逃到济南,将无数辎重器械甚至连天子所赐的节杖、斧钺、玺书等全部丢失的干干净净。得胜燕军乘胜追击,把济南城团团围困起来。此时张贵因作战勇敢,临阵不惧,骁勇善战,表现突出,被升为本所小旗。十月攻克沧州,十二月东昌大战随侍回还。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三月,张贵随燕王出征,夹河大战全胜,七月回保定攻西水寨,十二月张贵因屡建军功升总旗。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攻克东阿、东平、汶上,四月小河齐眉山灵璧大战全胜,张贵率兵攻破营寨。五月至泗州本城归顺,渡淮河克盱眙,六月转战至长江北岸。六月初三日,燕王祭祀了大江之神,然后誓师渡江。当日微风轻拂,长江无波,燕军战船首尾相线,旌旗蔽空,金鼓之声响彻云霄。

  大都督盛庸所率海船泊于南岸,沿江上下二百多列兵守卫,见到燕军的声势,士卒们吓得目瞪口呆。燕军战船靠岸之后,盛庸还想整军迎战,但被对方数百骑精兵一冲,便四散奔逃,盛庸本人也只好单骑落荒而走。十三日,燕王率领大军进逼金川门。负责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大开城门,投向了燕军。张贵等精兵首先攻入,魏国公徐辉祖,即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之长子,率少数军队迎战,被杀败。朝中文武百官都争相投降了燕王,纷纷赶到金川门楼下去迎接他。

  皇宫之中,变得冷冷清清、空空荡荡,建文帝左右只剩下少数几个人,只听得远处燕军铁骑在城中驰突之声。于是,他下令将后妃们全部关在宫中,放起了一把火,顿时烈焰冲天,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吞没。

  建文帝匆匆地换了衣服,带着三个儿子,想乘混乱逃走,然而慌张之中,又将三个儿子抛弃在皇宫门口,被燕军活捉。

  当天,茹常等人向燕王叩头,劝他登上帝位,接着诸王及文武大臣们也都上表劝进。燕王朱棣照例逊让了一番,然后拜谒孝陵,入城之后,在皇宫中的奉天殿登上皇帝宝座。

  朱棣入城之后,下令清理皇宫三日,他特别担心建文帝逃走从而酿成后患,他逼问宫女及内侍们,宫女和内侍们都指着一具被烧焦了的尸体说那就是建文帝。朱棣将信将疑,但又实在找不到建文帝的下落,只好对着这具焦尸大哭道:“小孩子无知,竟然落到这般下场。”其实,那具尸体是皇后的,至于建文帝本人跑到何处去了,谁也不知道。

  有人传说,当宫中火起之时,建文帝从地道中出了城,后来流落到云南、贵州、四川一带当了和尚,当地还留下了不少他云游的踪迹。然而,他的真正下落,后人已无从得知了,此事终成明史上的一桩疑案。

  燕王即位后,宣布以明年为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后人将他称为名成祖。废除建文帝年号,仍以洪武续算。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天下已初定。名成祖言而有信,论功行赏,大封“靖难”功臣。七月十二日,张贵被越级钦升武略将军密云中卫前所副千户。永乐三年(公元1406年)三月初二,钦与世袭职事。

*注:茹常的常字有王字旁。





(未完待续)

12#
发表于 2006-11-8 20:17 | 只看该作者
燕版,俺化1000万,你给俺找一处房子吧??我们的原则是:不要好的,就要破的,越破越好!~~~~~~~~~~~~
13#
发表于 2006-11-3 15:03 | 只看该作者
往事如烟!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7:23 | 只看该作者
所城旧事之六

      六、主建所城  抗倭英雄
 元末明初时,与我国一海之隔的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分裂混战的时代,许多失败的武士与流氓无赖,占据了中国沿海岛屿,不断窜入大陆焚掠,变成令人切齿痛恨的倭寇。
倭寇之祸从明初洪武年间便已开始,此后愈演愈烈。
  永乐初年,倭寇多次在中国沿海抢掠,北到辽东,南到浙江、福建,近海个州县都深受倭寇之害。辽东总兵刘江根据这个地区的形势,请求在沿海建筑城堡,设置用来报警的风燧和观察敌情的土堡,严阵以待倭寇。朱棣同意准奏,于是因为内战尚未动工的奇山所城工程开始上马。但因为国内尚未平静统一,故时断时续。永乐六年(公元1409年)倭寇入侵成山,复袭击宁海,故营卫寨堡之设愈严。这是开始建制“备倭都司”以节镇沿海诸军。九年加总督,以强化海防。宣德四年(公元1430年)又建“文登营”加快了海防建设的步伐。宣德六年(公元1432年),世袭武略将军管军副千户张升,调任“奇山守御千户所”任正千户,官居正五品,掌铜印方二寸四分,后四分五厘。主持“所诚”的建设和率军抗倭寇。官  于是,遂家于是,此张氏隶奇山所城的由始也。
  在张升千户的主持下,军民大搞所城建设,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有所成。据《登州府志》记载:“奇山守御所城:砖城,周两里,高二丈,门四,楼铺十六,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城有四门,东为保德门,西谓宣化门,南谓福禄门,北谓朝宗门。门楼上建有庙宇:东门二郎庙,西门三关庙,南门财神庙,北门药王庙。城中十字大街连接四座城门,城上设有四座敌楼,十六座“铺”,即半圆弧形的堡,突出于城墙之外,御敌时既可减少死角,又可屯兵。沿城墙内侧,建有环形马道,人马可以直接登上城墙巡逻御敌。整个城堡的指挥所设在北门里,在所城西北设有千户衙门。整个城区面积79600平方米,城内布满兵营马道,屯兵存粮,四通八达。在奇山所城周围,还设有清泉寨、宫家岛、芝山寨三个百户与所城成鼎足之势,遥相呼应。沿海岸线,还有清泉墩(清泉寨西凤凰山)、石沟墩(石沟屯)、现顶墩(后七夼西南峰山)、熨斗墩(烟台山)等七处烽火墩台。守墩士兵各十二名轮流守哨,一旦出现敌情,昼生烟,夜举火,接递通报,城内官兵或就近出击,或登城御敌。
  明英宗正统年间,倭寇又开始猖獗,屡次进犯沿海诸州,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36岁的武略将军张升,率军在文登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大战倭寇,不幸沙场捐躯,为国牺牲。由于这场战斗打得相当惨烈,战后连尸体都找不到了。家人只好以其所用过的长枪和穿戴过的盔甲替代其身入馆成殓,树碑立墓,成为后代口传的“衣冠冢”。当时其独子张显仅2岁,尚处家人襁褓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春来秋去,又过了15年,张显在家人的看护下,延请名师,传授武艺,逐渐成长起来。景太七年(公元1457年)17岁的张显袭武略将军管军副千户任“奇山守御千户所”千户。从走马上任的那天开始,又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途。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朝廷有派遣翟辅、陈亮、黎新、傅贵为“奇山守御所副千户”,成化年间齐河人安靖(系世袭职事,传六世)已调任奇山所副千户。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明孝宗朱右樘即位时,朝政一片混乱,当时宦官持权,政出多门。他登基的第六天,就把宦官梁芳和奸臣李孜省贬斥,后又逮捕入狱。与此同时,又罢免了两千多冗官,遣散被朝廷封为禅师、国师、真人等一千多僧道,大刀阔斧地改良朝政。兴利除弊,任用贤能,出现了“弘治中兴”现象,在他统治期间,形成了“朝多君子”的盛况。
  张显历经景太、天顺、成化、弘治四朝,军政掌印49年,又共于所城的防务与建设。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张显66岁时,上书请老,由长子张忠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袭武略将军管军副千户任“奇山守御千户所”正千户,继续执掌军政事务。
  张显生子二,张忠和张孝。张忠生子三,张孝生子七,至此张氏结束四世单传的历史,五百年后终于繁衍成奇山所城的大户人家。正德年间,北直人刘传亦世袭武职,调任“奇山守御千户所”副千户,传六世。此后刘、安等世袭千户后裔,也演化成所城内外的大户人家。

15#
发表于 2006-11-9 18:43 | 只看该作者
1000万还用找他么?找我就成!!
16#
发表于 2006-11-9 21:29 | 只看该作者
嘿嘿,找你??给你里拉或者秘鲁币!~~~~~~行吗???缘分呀!~
17#
发表于 2006-11-28 21:17 | 只看该作者
可惜所城里虽然不能说面目皆非,但很多也是昨日黄花,故里难寻了!~~~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20:07 | 只看该作者

七、沈阳游击 辽东御清


  在我国东北有个少数民族叫女真族。周朝时称萧慎氏,到了汉代称作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碣,五代时始称女真,后归属辽国。


  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起事,并于第二年正月称帝建国,国号为金。


  宋朝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灭辽国后,兵分两路大举南下,问鼎中原。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农历三月,金兵攻克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


  当年康王赵构即帝位,迁都杭州,是为南宋。


  虽然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的抗金斗争,取得过辉煌的战绩,但在投降派高宗、秦桧等人的策划下,仍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一月和金国订立了“绍兴和议”,从此形成了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为蒙古所灭。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南宋灭亡,蒙古人统一了中国,建立了自唐以后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规模空前的大元帝国。


  明朝初年,留居东北的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受明奴儿干部司管辖。


  明朝中期,建州女真的一部在今辽宁的东部,以赫图阿拉为中心定居下来,经过多年部族间的分化、战争以后,逐渐强大起来,此即后来的“满”(满族)、“清”(国名)。


  “满清”强盛后,和明朝军队经常发生摩擦,挑起战争。明朝为了防御满族军队的骚扰,在沈阳设辽东总兵府,张元桢(张氏六世族)因军工卓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5年)升沈阳游击将军(从三品,掌铜印方二寸,厚六分),率二子赴辽东抗御满军。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9年)长子张镛与三子张照随父在核桃岩与贼对敌,兄弟二人争先恐后,英勇杀敌,各斩首一棵,冲乱敌军阵脚,赢得战争的胜利。事后二人居升为本所小旗。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3年)老父去世,张镛(七世祖)系嫡长男袭武略将军管军副千户,因武艺高强,又有文韬武略,战功显赫,赴兵部并升明威将军、指挥佥事(从三品)。


  明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朝廷任命都督同知(从一品)抗倭名将戚继光为蓟州总兵官,负责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


  戚继光到任后,整肃军纪,曾建敌台,创建一种马、步、车相结合的战阵。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八月,戚继光又上疏朝廷,建议改革军队后勤供应现状,设置辎重营,得到朝廷的元准。


  明代武官制,除兵部及都督府外,还有另一系统,即以总兵为首,包括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把总等武官在内的所谓行伍官。总兵原为临时性的差遣,以公、侯、伯充当,挂以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或佥事等衔,加以将军或大将军的称号,以后才成为固定的官职。


  戚继光总兵治军策略得到批准后,继续调整领导班子,落实治军措施。此事。已赴兵部并升指挥佥事的明威将军张镛,文武全才,风华正茂,故升迁为遵化辎重营游击将军署都指挥佥事,正三品,铜印,方二寸七分,厚六分。


  戚继光总兵镇守蓟州长达十六年,在这期间,由于他从严治军,军队训练有素,勇敢善战,边防得到加强,后来曾多次打退过敌人的进犯,“戚家军”,令敌人闻风丧胆。游击将军张镛,分领辎重营,配合训练和作战,自然亦有功于北方边境的防御。因此,蓟州边境数十年无战事。


  在明朝,“奇山守御千户所”一直是沿海的一支重要的部队,其隶属关系亦经常变革。据《增修登州府志》卷十二载:弘治十二年(公元1500年)设“巡查兵备道”于莱州。正德六年(公元1512年)惩流贼乱敕“兵备道”与“备倭都司”,仍合莱州壮快以实行伍。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建“兵备道署”与登州,四十一年(公元1563年)是专设“巡察海防道”于登州。辖府二:登州、莱州;州三:登属则宁海;县十二:登属则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巡检司十八:登署则高山、杨家店、孙夼镇、马停镇、东良、海口、竹村寨、斥山寨、温泉镇、辛汪镇、乳山镇;卫九:登属则登州、宁海、威海、成山、靖海、大嵩;所五:登属则宁海津、奇山、海阳。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因倭寇朝鲜,调集南北水路官兵防海,登州遂为重镇,与诸边等(时以辽东、宣化等镇为九边)。二十五年(公元1598年)设“总兵署都督佥事”;二十六年加兼海运,凡济、青濒海州县悉隶焉;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设登州巡抚赞理军务,专辖沿海屯卫兼辖东江诸岛,二年设“登州总兵”,时陆师为陆左、陆右、陆中、陆前、陆后、陆游、火攻营;水师为水左、水右、水中、水游、平海五营(水营或领以参将,或领以游击,悉听防抚提调);后又设辽东总兵(挂征虏前将军印,号东江大帅);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罢巡抚,三年复设,又裁总兵该设副将,七年仍设总兵。


  至此可以看出,不管体制如何改变,“奇山守御千户所”都直接受“兵备道”、“备倭都司”、“总兵”指挥,不隶属于卫。


*注:靺碣的碣为革字旁。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20:10 | 只看该作者

八、两铭传世 百忍家风


明朝中期开始衰落,到了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至1627年),宦官魏忠贤专权,结成阉党,排陷忠良,残害百姓,致使中华大地城了鬼蜮横行的世界。当此之际,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正式成立了“满清”政权,铁蹄所到之处,明军狼奔豕突,明王朝受到严重威胁。


沉重的徭役赋税,加上连年的灾荒,早已使农民流离失所。为与女真人作战,明廷又在全国加派“辽饷”。天启末年,处于绝路之中的陕西农民揭竿而起,逐成燎原之势,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纵横驰骋。崇祯皇帝即位之后,进行了多年的徒劳挣扎,辽东与“流寇”两处战火烧得他焦头烂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身穿青白色布衣,头戴毡笠,骑乌驳马,率领“大顺”农民军进入北京,崇祯皇帝在媒山上吊自杀,历经十六帝,延续276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了。


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后,明宁远总兵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李自成战败出走,清王朝建立。


明朝末年“奇山守御千户所”军政掌印正千户、武略将军张权(张氏八世祖),眼见明王朝大势已去,忧愤填膺,逝世前留下遗训:张氏子孙要保持民族气节,不得为满清做官。并以“两铭传世,百忍家风”为治家格言,告诫后代,要明事理,多忍让。


两铭系北宋理学家张载,尝于学堂两牖,左书砭愚,右书订顽,后被理学家程颐改为“东铭”、“西铭”。


东铭全文:“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业。发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以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失于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己从,诬人也。或者已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


西铭全文:“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存乎孝者也。违时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利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荣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领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主旨是想教育子孙后代,修身养性与“天地合德”才不愧为人。要经受“贫贱忧患”的锻炼,主动去应付“政变”带来的“灾难”,以期达到“最高的成就”。


“百忍”是张氏家族的徽号。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高宗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宗族的诀窍,他只写了100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起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的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探访,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


“百忍”是家风,无疑是张权千户留给后人的警示,要子孙在“忍耐”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祖先的遗训,在当时的态势下,确有保家和维护“气节”的作用。据考查《张氏谱书”,在“清”灭“明”后,直至乾隆中期约百年间,张家后代多数习文,少数练武,无人出士为官。


20#
发表于 2006-12-5 02:32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27 18:17 , Processed in 0.06549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