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0石门素疏【鱼象鱼说】今日艺术
一笔书和八面出锋 学习 欣赏! 学习分享。 一文帮您梳理西方古代建筑发展史,寻根西方建筑艺术的源头
2019
08/06
11:30
浩然文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纵观东西,具备伟大文明的民族们,无不同时以坐拥雄伟壮观的建筑而显要于世。本文谈及的西方建筑,多指代西方人从利用原始的草叶石材或砖瓦钢筋,经过用心设计以铸成的一座座住宅、窑洞、喷泉、宫殿等伟大的作品。快来跟着文史君一起,瞧瞧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史吧!
一、苏美尔和古埃及的建筑风格
要追溯西方建筑的发展历史,便不得不提起人类历史上,也是西方历史上最早的城市聚落的诞生。那就是闪耀在人类文明中心的“苏美尔城邦”建筑群。由于两河流域天然缺乏石料和可利用的树木做建材,因此苏美尔人便天然倾向于采用泥土做原料。泥土由于取材容易,凝固周期短。苏美尔人的聚落自从初生那天起,便以一发不可收拾的速度扩大了它的规模。
规模宏大的苏美尔城邦
但是,泥土建筑的耐久度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可靠。经过阳光的暴晒,泥土建筑很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就需要重新修葺。泥土建成的房顶经常面临着开裂的风险,在没有房梁架设的屋内,人们常常能感受到房屋跟随着风暴的方向摇动。因此,原始的泥土建筑过一段时间就要面临着被拆除或大翻修的窘境。随着时间的延续,两河流域的城市群的地表高度也被不断抬高。这样的古迹被称之为台勒(tell),《圣经》中所提到的巴别塔可能是类似的建筑。
油画《巴别塔》——尼德兰画家布鲁盖尔
在古代埃及,建筑艺术更是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埃及建筑艺术的形成和延续大体上是随着时间的脚步不断发展的。在埃及的早王国时代,埃及人就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生死观。古老的尼罗河如同我们今日所看到的那样,每年都会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泛滥和收缩。埃及人认为人生也一样会经历着同样的高潮和低谷,在不断的轮回之中人们便在不知不觉间走向死亡。埃及人把对死亡的纪念看得很重,由此才会有了举世著名的金字塔的诞生。
我们熟知的埃及金字塔
埃及最开始的金字塔其实并不能被称之为“塔”。最初的金字塔是一种像板凳形状的建筑物。一层一层累积起来,阿拉伯人称其为“马斯塔巴”(mastaba),意思是石凳。马斯塔巴是埃及古王国前王室墓葬的主要形式,坟墓多用泥土建造,呈现出梯形或者倚叠状。再往后,不同时代的帝王对墓室的奢侈要求越来越高,原始“金字塔”的层级就变得越来越高。马斯塔巴就演变成了阶梯形金字塔,阶梯形金字塔最终变为了我们最为熟悉的角锥状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的发展历史
二、古代希腊罗马对西方建筑艺术的传承
时间到了古希腊时代,西方的建筑艺术发展到了又一个高峰。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华丽、完美、和谐和崇高。希腊人常常用巨大的、雕刻精美的石柱来表现出独特的美感。举世闻名的帕特农神庙便采用了这种风格。帕特农神庙的柱廊上,原本就被配饰着华丽的雕塑。建筑雕塑分为多类,大多分布在墙面、门楣和柱子上。这些在雅典随处可见的神雕刻艺术品,描摹了雅典人古老神话中的特定场景。
经过修复的帕特农神庙
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作品《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艺术的三个标准:一注重坚固,二注重实用,三注重美观。也就是说,建筑首先是为人类服务的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坚固是其最主要的部分,没有坚固的属性,建筑物造的再美好,其容纳的人口再多,也终将会毁于一旦的。
但是,建筑的实用价值其实从一开始便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罗马人从共和时代开始便十分倾慕希腊样式的广场和神庙,并且早早地便开始模仿希腊建筑的样式建造自己的建筑物。罗马时代的皇帝几乎每一上任便要大范围翻修罗马城,这种做法极大地刺激了罗马的建筑市场。如果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算,几乎在每一次新皇帝走马上任之际,罗马帝国的GDP都会在短时间内创下新高!
雄伟的君士坦丁凯旋门
罗马建筑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罗马万神庙、维纳斯神殿、太阳神庙,以及我们所熟悉的罗马斗兽场,罗马凯旋门等等都是罗马建筑的标杆。在罗马王政时期到共和时期,由于对外战争的需要,罗马人用来运兵的公路、竞技场和军营建筑不断增多。罗马帝国时代,在帝国繁荣期间,有许多歌功颂德的建筑出现,比如一些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和神庙。
三、中世纪和近代欧洲建筑艺术的发展和突破
到了罗马帝国之后时代,西方文化的中心逐渐的从地中海和拜占庭转移到了西欧。罗曼建筑是10到12世纪欧洲地区流行的一种基督教建筑风格。它的风格是对罗马建筑风格的一种延续,也是希腊罗马建筑文化在荟萃了各民族文化之后的又一次复兴。其建筑风格是拥有巨大而厚实的围墙,门窗巨大且屋内光线通透,钟楼和眺望楼常高耸在建筑中央。罗曼建筑的历史贡献就在于: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墙体突破”和“对称美学”结合起来,并且第一次成功的把高塔组织罗织到建筑物的内部。
继承了罗马和拜占庭艺术的罗曼建筑
说到欧洲留给世界建筑艺术史的巨大遗产,便不得不提到哥特式建筑。哥特人是欧洲原始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罗马语中的的含义是“粗俗和野蛮”。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建筑界出现了一大批复古思潮,哥特式建筑便由此蓬勃发展起来。
在中世纪的欧洲,纤瘦、尖峭、样式夸张的哥特建筑的出现,不失为是欧洲建筑史上的一颗重磅炸弹。哥特式建筑样式最初被大量运用在教堂中,高耸的墙体和色彩缤纷的玻璃窗结合起来,能够使教堂的室内环境呈现出一种极其空灵和玄幻的神秘感。高高的吊顶和尖锐的边角,似乎是要引领着信徒们不断升腾,直到天堂的门口。
德国科隆大教堂
时间到了17到18世纪,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在各国皇室的引领之下,最终“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巴洛克的原始意思是“大小不一的珍珠”,它的发展特色起初就是追求跳动、新奇和突破。巴洛克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的反叛。
被神学思维笼罩下的西欧,在17世纪人的独立思维崛起之时还在顽强的维系着同一个调调。巴洛克风格多以其华丽的纹饰和技艺精湛的雕刻闻名于世,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天主教堂和美国别墅的内部装饰,便多采用巴洛克艺术来粉饰妆容。
富丽堂皇的巴洛克风格
文史君说:
各民族的建筑艺术,无疑是文化史上能够代表各自风格的一大标志。从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人古朴的自然建筑样式,直到现代文艺复兴之后的自由主义、浪漫主义建筑风潮。人们的文化表现力总是以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能力为基础的。欣赏不同时期各民族的建筑艺术,不仅仅能够提升我们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更能够将我们的历史视野和现实存在结合起来。这对于我们走入历史和深挖历史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吴寅:《西方建筑史的传承与反叛》,《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7月刊
杨涛:《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天津大学博士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
我国古建筑设计的7大特征,不知道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建筑师
2019
08/14
18:23
瀚能设计师俱乐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中国古建筑可以说是世界建筑史上中传播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久的体系之一,甚至连我国周边地区国家的建筑风格也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我国古建筑风格的影响。
每个中国建筑师都会以中国古建筑为自豪和骄傲,但如果小编问您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有哪些,恐怕很难马上脱口而出并且表述完整。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总结出了最精简的标准回答。
1.“翼展”屋顶
中国古建筑从上到下,往往第一时间就抓住人眼球的,便是翘起的翼角。
象征翼展的屋顶造型在《诗·小雅·斯干》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及《周礼·考工记》中:“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都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屋檐的特点。
2.台基恢宏
梁思成先生曾指出,中国古建筑具有三段式特征,即台基、屋身、屋顶,说完顶,我们接着说底。
台基对于我国古建的意义就像是人的双足承托着全身。在等级观念很强的古代,台基的尺度也是反映建筑物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尺。
3.木饰部件
中国古建筑无论从体型较大的结构部件、脊吻、瓦当等,还是到较为细小的门窗、门环、角叶等,都有着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而这些装饰装修手法应用木刻是最多的。
我国古建筑的木装修整体风格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玲珑剔透”,无论是在工艺、技术还是在艺术等方面,都创造了极高的成就。
4.多重院落
无论是南方的园林,还是北方的庭院,院落布局都是中国古建筑群体布局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我国传统建筑院落的形式结构往往都不是单个存在,而是通过屋宇、围墙、走廊的围合,形成内向性的封闭空间。
无论是宋代欧阳修的《蝶恋花》一词中“庭院深深深几许?”表述当时他对宋朝建筑院落的感叹;还是唐朝崔郊的《赠去婢》一诗中“一入侯门深似海”反映当时达官权贵们住宅建筑的院落特征,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院落布局的特征。
5.重施色彩
我国对于古建筑的色彩运用,最早始于西周,原本只是用于“明贵贱、辨等级”;春秋时期开始使用朱红、青、淡绿、黄灰、白、黑等颜色,彩绘、涂刷宫殿建筑的柱头、护栏、梁、墙;秦沿袭了战国时期的礼仪传统习惯,更重视对于黑色的运用。
汉代阴阳五行理论得到大幅发展,使五色的意识化、方位化更为具体,青绿色象征青龙,代表东方,朱红色象征朱雀,代表南方,白色象征白虎,代表西方,黑色象征玄武,代表北方,而黄色象征龙,代表中心(央)。
到清末为止,我国古建色彩都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天花一般为青绿色调,栋梁多为黄、红、金、蓝色调,而柱、墙则为红色或大红色。
6.整体对称、自由多变
纵观我国经典的古建筑设计,无论是宫殿、寺庙、陵墓、衙署、书院等古建筑组群的庭院都很少存在非对称的庭院布局方式。
而极少数的非对称的形式仅在一些园林型庭院和居住型庭院中出现。而其布局与对称式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非对称布局的形式更为灵活、自由,且在建筑组合上也基本不受限制。
7.木构为主
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古代,我国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要形式。木构承重架与围护结构各司其职,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也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的构造形式。
梁思成先生曾说:“观察西方传统建筑,我们就好像在看一幅西方的油画,可以从某一个确定的视角来完整地观察这座建筑,就像观察一幅油画一样,但是我们观察中国传统建筑就很不一样,看中国建筑就像看一幅卷轴画,我们打开画面是慢慢展开的,一点一点地才能完整地把这幅画所表达的空间感觉出来。”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诗意·中国,太美了!
2019
08/18
07:00
读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中国是一个诗意的民族
从《诗经》开始
绵延在中国人的基因里
汉赋、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便是流传千年诗性的物证
中国人处处显着儒雅与风度
莎士比亚凭什么红了400年?
2019
08/26
20:08
未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如果列个莎翁的读者清单,上面会写满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大仲马、别林斯基、狄更斯、雨果、丘吉尔、霍金、鲁迅、金庸……
创造得至多的是莎士比亚,他仅仅次于上帝。
——大仲马(法国剧作家、小说家)
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
——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
他创造的思想和美如此广受传播而俯拾即是,令人出于本能与之亲近。
——简 · 奥斯汀(英国作家)
从我十岁起,我几乎每天都读莎士比亚的作品。
——柯勒律治(英国诗人)
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
——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 )
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诗人,剧作家)
上帝梦见了世界,就像莎士比亚梦见了他的戏剧。
——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
宁可失去一百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丘吉尔(英国前首相)
我在大学阶段开始读莎士比亚,也就是从那时候其开始了解悲剧、走进悲剧,深入研究悲剧。这是如今构成我去了解人类某些重复模式的基础。
——奥巴马(美国前总统)
如果有一天能上太空,又只能带一套书,那必须是莎士比亚全集。
——金庸(知名武侠小说作家)
莎翁是把语言玩到极致的人,同一句话,能把你说哭,也能把你逗笑。枯燥的灵魂若有他的灌溉,一定会变得魅力十足。
我愿意生活在你的心里
死在你的怀里
葬在你的眼里
跟莎士比亚学“刻薄”,损人都有高境界:
说人矮:滚,你这三寸丁!
——《驯悍记》第三幕第三场
说人丑:我要把你这丑脸打得好看点。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第二幕第一场
说人笨:我的胳膊弯都比你有头脑;一头毛驴都足够教导你。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第二幕第一场
说人脏:我想啐你,又怕玷污了我的唾沫。
——《雅典的泰门》第四幕第三场
说人臭:那种最恶心的恶臭可是鼻孔从来没有受过的罪啊。
——《快乐的温莎巧妇》第三幕第五场
中国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那么,在英国恐怕只有看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方能算是真正到了英国。矗立于泰晤士河南岸、伦敦圣保罗教堂对面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是一座专为欣赏、研究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优秀剧作家的作品而建造的世界级剧院。
如今,环球剧院已经排演了莎士比亚全集中的所有戏剧,其中许多剧目更以多种风格、角度数次演绎。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逾125万人次,是莎士比亚读者、剧迷们到英国必去的“打卡点”。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
由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带来的
莎翁经典喜剧作品
《第十二夜》《错误的喜剧》
现已开票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初由威廉·莎士比亚所在宫务大臣剧团(Lord Chamberlain's Men)于1599年建造,1613年6月29日毁于火灾。1614 年环球剧院重建,并于1642年关闭。1997年,新的环球剧院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落成开放,在英国女王的主持下正式开放。此后,剧院每年夏季都上演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剧作家的作品,并在冬季作研究莎士比亚的剧作手稿及舞台表演的教育场所。
在环球剧院演戏和看戏,都是完全不同于普通镜框舞台的体验。环球剧院为露天剧院,在自然光下,观众和演员彼此对视,戏剧存在于演员与观众,台上与台下,而不再是单方面的给予。在所有的巡回演出中,观众席的灯光会保持微亮,以还原环球剧院原汁原味的观演体验。
《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精彩预告
剧情梗概
《第十二夜》
西巴斯辛和薇奥拉这一对孪生兄妹,在一次海上航行途中不幸遇难,他们俩各自侥幸脱险,流落到伊利里亚。薇奥拉女扮男装给公爵奥西诺当侍童,她暗中爱慕着公爵,但是公爵爱着一位伯爵小姐奥丽维娅。可是奥丽维娅不爱他,反而爱上了代替公爵向自己求爱的薇奥拉。经过一番有趣的波折之后.薇奥拉与奥西诺,奥丽维娅与西巴斯辛双双结成良缘。
该剧被认为是莎士比亚经典的喜剧之一,曾被多次搬上大荧幕,多个制作版本上演至今长盛不衰。
《第十二夜》剧照
《错误的喜剧》
叙拉古商人伊勤年轻时在外经商,和妻子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大安提福勒斯、小安提福勒斯),并与领养来的一对穷人家的孩子(大德洛米奥、小德洛米奥)一起抚养。一次海上遇险,妻子和两家的小儿子一起,随浪飘走,被一艘渔船救起。伊勤打听不到她们的下落,只得独自带着另外两个孩子生活。很多年以后,孩子们长大了。伊勤抚养的两家的大儿子告别父亲,执意去寻找母亲和弟弟,可是一去也没了影踪。剩下孤身一人的伊勤由于做生意时违反了以弗所和叙拉古的规定,又交不起赎金,眼看要被处死。以弗所公爵得知他的遭遇后,十分同情,只要他凑足赎金即可免他不死。外出寻找母亲和弟弟的大安提福勒斯和大德洛米奥,无意间来到弟弟生活的地方——以弗所,由于和自己的弟弟长相酷似,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四人间上演了一幕令人啼笑皆非、阴差阳错的闹剧,惹出了一连串麻烦和故事。
该剧为莎士比亚早期作品中短和滑稽的喜剧之一,剧中的幽默主要来自夸张的肢体动作、身份的混淆,以及双关语和文字游戏的运用。
《错误的喜剧》剧照
演出信息
演出地点
天桥艺术中心 中剧场
演出时间
2019年9月19日 19:30《第十二夜》
2019年9月20日 19:30《错误的喜剧》
2019年9月21日 14:30《错误的喜剧》
2019年9月21日 19:30《第十二夜》
演出时长
135分钟(含15分钟中场休息)
演出语言
英语演出,中文字幕
演出票价
680/580/380/280/180/99
购票电话
【优惠信息】
1.套票优惠:1156(680*2)85折;986(580*2)85折、约668(380*2)88折
2.联动套票:同时购买《第十二夜》和《错误的喜剧》同档价位演出票可享受680元/580元价位8折、380元/280元价位85折(仅限艺术中心前台购买)。
3.官网购票享受95折(最低票价除外)
4.每月20日为会员特惠日,会员至天桥艺术中心东售票厅购买本场演出,可享受8折优惠(最低票价除外)
5.本场演出在天桥艺术中心前台购票,可使用北京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单笔优惠金额最高100元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古代各朝代的住宅建筑格局,你最喜欢哪座豪宅?
2019
08/28
09:26
古建中国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古代住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除了追求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外,还重视它的精神功能,并形成了阶级社会的门第观。那么,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住宅都是什么格局?
古代各个朝代的住宅格局
春秋时期,士大夫的住宅大门分为三间,中间为门,是办公的场所;左右为“塾”,是“家教”的地方;门内是庭院,上方为“堂”,是生活起居会宾礼仪的地方,堂的左右为“厢”,堂后的房子为“寝”。
汉代的贵族住宅,不但要有门、塾、堂、厢等,还要有车房、马厩、厨房、仓库及仆人住房。建筑形式多为木结构和干栏式,悬山屋顶,出现了方形、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式的窗户,并有各种窗棂。用围墙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已经出现,也有二、三层楼的乌壁式住宅。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贵族的住宅庭院多为对称布局,大门多为庑殿式,围墙内侧有廊围绕的庭院,在一个宅院中,有数组回廊包绕,有数个厅堂供不同之用。
隋唐五代时期,贵族的住宅布局更为自由活泼,出现不对称布局的庭院,大门由乌头门代替了庑殿式,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
宋代的城市住宅多为四合布局,以廊屋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照壁相隔,这种形式增加了居住面积,非常实用。
明清时期,住宅大致可分为规整式格局和自由式格局。规整式格局作为传统住宅样式的主流,一般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清政府还对住宅的格式、尺度、等级进行严格的规定。有“一正二厢”严格内外、尊卑有序,这促使规整式住宅转变为封闭内向型院落,建筑物都有中轴线,均齐对称,主次分明,体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生活观念。
了解了古代的住宅格局,那么我们就来说几个古代的豪宅:
中国古代第一豪宅——杭州胡雪岩故居
胡雪岩私宅占地7230平方米, 整座宅院的建筑设计为晚清典型的江南园林式豪宅,富丽堂皇,极尽奢华。所用材料选用了大量名贵的紫檀、酸枝、楠木、银杏、花梨、南洋杉和中国榉,做工精细,雕刻彩绘精美绝伦,达到无品不精,有形皆丽。
还请来外国技师,安装了当时上海十里洋场都还没有的电话机,当然同时引进一系列的最时新舶来品,诸如大型穿衣镜、水法流苏吊灯、西洋彩色玻璃之类。园中高阁、回廊、亭台、水池、假山,一应俱全,其中人工溶洞堆砌之精巧与规模之浩大,堪称明清第一。
胡雪岩死后,其豪宅和芝园几经转手,改颜易色。建国后这里成了杭州滑稽剧团、曲艺团、杭剧团的团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部分办工厂,一部分作宿舍,成了居民混住的大杂院,破坏严重。近几年才把里面的单位和居民全部迁出,投入大笔资金进行维修,修旧如新,名为“胡雪岩故居”,已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故宫”——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总面积在25万平方米以上,目前对游人开放的仅是建于乾隆、嘉庆年间的红门堡、高家崖两组建筑群,只占整个王家大院约五分之一,但已容纳了百余座院落、千余间房屋,被称为“民间故宫”。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艺术典范,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
在古建范畴,它的艺术内涵可谓贯穿种种,无所不包。其建筑融历史、哲学、力学、美学为一体,多采用前院为木构架形制,后院为两层窑楼,底层为前檐穿廊的窑洞,二层为梁柱式木结构房屋的整体建筑形式,构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且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 如穿廊上的斗拱、额枋、雀替等处的木刻及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形式多样,做工极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
院落布局,虽大都为多进式院落,但样式多变,组合得体。 整个建筑设制,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既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合乎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同时还在建筑的局部和细微之处,汲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将造院技巧与造园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又一大特色。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卓越的个性风采,不愧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精品。
万三传奇——周庄沈厅
沈厅位于周庄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在周庄的近千户民居中,沈厅无疑是最为出挑的一个。沈厅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两千多平方米,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
沈万三,元末明初大富商。财富量:“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话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准备犒赏三军,沈万三想显摆一番,主动请求由他出资。朱元璋故意问他:“朕有军百万,汝能遍及之乎?”沈万三任性的豪情上来了,答道:“愿每军犒金一两!”
但朱元璋还是拒绝了他:“此虽汝好意,然不须汝也。朕富有四海,哪里要你那点钱?”朱元璋修南京城,沈万三又提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让朱元璋觉得好没有面子。后来朱皇帝寻了个理由,将沈万三流放到云南,没收了沈家的财产。沈万三的故事告诉我们:炫富可以,但千万不要向皇帝炫耀。
除了以上三个,古代的豪宅还有牟氏庄园、皇城相府、姜氏庄园、康百万庄园等等,你最想了解哪座豪宅,可在下方留言。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文人趣味:诗词书画、掌故笔记、对联猜谜等笔墨游戏2019
08/30
21:35
风范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9885457848/1000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草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兼草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丁申阳先生题《艺周刊》上海站负责人、「海派空间」主编:张雅歌猜谜文/萧丁(丁锡满,原《解放日报》总编辑、上海市宣传部副部长)文人多才气。旧时的文人,不但会写诗作赋,也喜欢制谜猜谜。制谜猜谜需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学基础。我才疏学浅,脑子迟锐,不谙此道。近日遇一高手,十分佩服。我们在长途汽车上,导游为活动旅途气氛,就给大家猜谜,还以布艺小玩具发奖。她先出一谜:“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且宜在下。打一字。”接着就问:谁猜得出呀?话音刚停,后座有位先生答曰:“一”。“对。”导游发了奖品。接着又出一谜:“上面是山,下面是山。左边是山,右边是山,山连着山,山靠着山,但不是山。打一字。”“谁猜得出呀?”我还在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后座那位先生又答了:“田。”奖品又拿走。后面两个字谜面比较浅,我也猜得出来,也是这位先生抢答。导游奇怪了,“你怎么都知道呀?我的奖品都给你独得了!”座中有人说:“你知道他是谁吗?他是管继平呀,副刊编辑。”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6265502/1000作协会员厦门采风时合影,中间为丁锡满老师管继平是上海作家协会散文组成员,才情横溢,又是楹联家、书法家,我当然知道。但他思路那么敏捷,而且每答必对,却使我惊异。我想考考他,就拿过去读书看报记下来的谜语问他:“春雨绵绵妻独宿。猜一字。”他很快说:“一。”我又说:“斜月半倚云脚下,残花乱落马蹄前。猜一字。”这回他没有随口而答,过了一会,就告诉我,是个“熊”字。同行的作家朋友问他,“你怎么都猜得出来?”他说,猜字谜有规律可循。上下左右四个山字拼在一起不就是田字吗?“春雨绵绵妻独宿”,春天下雨,没有太阳。妻独宿,夫不在,就只剩一划了。这是减笔法。“熊”字也是减笔减出来的。“云脚”,指云字的下半部,“月”在云脚下,半个能字就出来了。“残花”,当然只是“花”字的一部分。既是“乱落”,当然不只一片残花。这样“能”字就出来了。马有四足,马蹄就是四个点。“残花乱落马蹄前”,写“熊”字不是先写能字,后加四点吗?我见难不倒他,又再考他,我也是从报上看来的,只记大概,加上自己杜撰:“苏东坡的朋友请苏东坡猜谜。谜面是:唐虞有,尧舜无。商周有,秦汉无。猜一字。苏东坡也用谜语做答案,答案一大串:右边有,左边无,后边有,前边无。湖里有,江里无。哥哥有,弟弟无。”管继平马上说,苏东坡时代,“后”字是不用简体字的。我知道他又猜对了,只好说,苏东坡的答案,我也是从报上看来的,记不确切了,这是我杜撰的。这个字谜他肯定不是原来见过的,而是临时猜的。我说,你怎么猜得出?他说:只要把谜面写出来,就很容易猜的。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6265503/1000易安管继平作品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6265504/1000芦花宅管继平作品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6265505/1000乐水管继平作品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6265507/1000梅亭管继平作品来而不往非礼也。管继平见我连考他几个,故他也出题考我:“无边落木,萧萧下。”我说,这个答案“日”字,要不是读书得来,我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出的。我以为,就是古人,也未必猜得出。因为它深奥得没有道理。只有把谜底揭开,加以说明,人家才会懂。不然,谁会把“萧萧下”转弯转到“陈”字上面去?若说“齐梁下”,当然会猜陈字,宋齐梁陈么。猜到陈字就好办,“无边”只剩东,东字“落木”只剩日。但齐梁是国名,萧衍萧统是国君名,“萧萧下”把国名和国君名混在一起叫你混猜,谁会猜:这个谜语虽深奥,但不足取。我不屑于猜俗里俗气的谜语,但像这种只有制者自己猜得出的谜语,我也不赞成。(原刊发于《松江报》《现代家庭》)文人的趣味文/管继平萧丁老师利用旅游的间隙,兴之所至,急就挥成一篇《猜谜》,尽管其中颇多夸赞之辞令我愧不敢当,然其老笔纷披、倚马可待之才,足令晚生钦佩不已。萧丁老师此文虽然主要是写“猜谜”,然而他却说出了旧时文人天生爱好文字的一种趣味。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6265508/1000管继平作品过去的文人,信息量十分有限,也无微博微信可刷,可“刷”者,唯有书本也。若撇开正经的读书不算,可消遣的,就是诗词书画、掌故笔记、对联猜谜等之类的笔墨游戏了。正如萧丁老师所言,对联猜谜,看似小道,然其对一人的读书量和知识面却有很高的要求。过去的文人饱读诗书,许多灯谜都以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中的句子来作为谜面或谜底,胸中若无万卷,简直寸步难行。文人间诗联唱和,引以为乐,而谜语中的巧思和别解,又往往给沉湎此道的文人带来无穷之乐趣。如有一联:“远树两排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打一字,答案是“慧”。谜面以对联写景,谜底却以汉字独有的造型,完美诠释了谜面的画面。读之颇令人叫绝。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6265509/1000管继平作品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6265510/1000管继平作品萧丁老师和我都是上海楹联学会的成员,当然,他是领导,也是前辈,我时常能有机会向他请益问学,并交流互相读到的绝妙诗联和谜语,借用一句金圣叹之语,真乃不亦快哉!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6265511/1000管继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文史馆书画研究员九三学社上海市文化委员会副主委出版主要著作有:《一窗明月半床书》《上海老辰光》《上海说事》《游嬉——老上海弄堂》《民国文人书法性情》《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上下册)《梅花知己:民国文人印章》《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编注本)《管中窥书》《纸上风范》《尺素风雅》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6265512/1000管继平著
如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2019
09/02
07:58
明伦书院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8826276/1000慢书房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如此说庐山,也如此过着自己的人生。壹作为诗词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子,他同历史上的每一位天才都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或者只有这样子,才能更加体悟生活中的辛酸苦辣,写出更动人的词藻。苏轼是豁达的,豁达的人生里,他有很多的作品里都有人生的智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思念时可以醉酒朦胧中,借问天上的宫阙。又转入了千里共婵娟的淡然。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8826277/1000贰世人只知道苏东坡的词,却不知道他的画,不知道他的字。苏轼的字据说是他遍览了晋唐名家,转益多师,才自成一家。一个人的字帖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操守和抱负,他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如同他的人生。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8826278/1000叁从“休对故人思故国”到“也无风雨也无晴”,从“人有悲欢离合”到“人间有味是清欢”。他的诗词是豁达的,而他的人生是失意的。豁达即肆意,肆意自有心而发而不束缚。困顿中可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亦可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人生无非就是一种得意和失意混杂过的感悟。感悟如此之深,印证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8826279/1000肆而苏轼的画则是另一种方式来展示着自己,他可画人物、花虫,却至爱山水。《潇湘竹石图》既有烟波浩渺潇湘味,亦有美景在烟雾朦胧中,意境悠远。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8826280/1000伍这是文人画的鼻祖,亦是文人的风骨。千里江山,一时人物,我自岿然不动。风骨亦然。风骨不止是诗囊才调,亦不止是他木安敢许。这是一种做人准则。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8826281/1000陆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着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48826283/1000柒苏轼的一生在失意中度过,但是他的诗词散文,画卷笔贴却都有豁达和乐观洒脱的一面。大概只有在这样大气、从容、厚实的人格底蕴上才可能产生如此激越的文字形式。才能给我们体现出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让我们在闲时读起他的诗词散文,临摹他的笔帖时,有充裕的时光,去感悟人生中豁达有多重要。
2019新版人民币发行,人民币上的绝妙设计,藏着数千年文明2019
09/05
10:40
东家APP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5124873520/10008月30日起,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正式发行,包括50元、20元、10元、1元纸币和1元、5角、1角的硬币。新版人民币已经发行5天了。据说新版人民币自带滤镜,闪耀动人,然而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见过它的庐山真面目。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0411/1000大家都爱人民币,但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它的面值与防伪标识,而很少有人认认真真研究过人民币的美学价值。比如: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0412/1000面额从小到大,答案依次是:兰花、水仙、月季、荷花、菊花和茶花。其实除了本身的货币价值外,人民币在设计上也有很多闪光点,可谓是良苦用心。壹元人民币众所周知,一元人民币上,是杭州西湖美景——三潭印月。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0413/1000但更多的细节里隐藏着让人不易察觉的传统文化。1块钱,只要1块钱,就能让你看到5000年前的中国彩陶文化!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0414/10001元人民币上选用的是庙底沟彩陶中的金乌负日图。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0415/1000金乌,中国神话中的神鸟。古人认为,红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而太阳之所以会日出日落,则都是由于这只“金乌”负载着太阳活动的原因。因此“金乌”也作为太阳的别名,也称为“赤乌”。陶器上的图案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简化和抽象,而人民币上的图案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变形和加工。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1116/1000还有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回纹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1117/1000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1118/1000大汶口文化的彩陶是1953年首先在山东省滕县岗上村遗址发现的,近50年来,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山东以及江苏北部地区已经发现大量含有彩陶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这些丰富多彩的彩陶艺术品,犹如闪耀的繁星,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充分显示出古代艺术大师卓越的创作才能。以及,马家窑文化彩陶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1119/1000马家窑文化产生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中包括的几种主要类型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它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时期后走向衰落。到公元前的夏、商以后逐渐结束。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伍元与拾元5元钱上的风景,是山东的五岳独尊——泰山,五岳之首,王者气魄。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1120/10005块钱能欣赏一下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1501/1000宫殿、寺庙之类大型的古建筑,连屋顶都修得特别讲究,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四周再装饰上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还有个特别好听的名字——“藻井”,取 “井”上藻文饰样之意。5元人民币的纹饰正是来自藻井。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1502/100010元钱上的风景是我国著名的长江三峡,气势磅礴。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1503/100010元人民币上的纹饰,最容易辨认的就是伟人侧方的缠枝纹。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1504/1000左侧“中国人民银行”背后和下方的两个也是缠枝纹。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1506/1000缠枝莲纹饰是缠枝纹的一种,为传统吉祥纹样。缠枝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作为瓷器装饰的纹样形式之一,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故称缠枝纹,明代称为“转枝”。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是以一种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缠枝纹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2096/1000青花缠枝莲纹瓶 明宣德贰拾元与伍拾元20元人民币上的是广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风景秀丽。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2097/100020元人民币正面代表的,则是曾经在中国辉煌无比、贯穿夏商周三代的青铜文化。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2098/1000正面“中国人民银行”背后的纹饰,正是青铜器上常见的饕餮纹。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2099/1000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饕餮纹”是后人附会的称呼。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2100/100050元背面的风景是庄严的西藏布达拉宫,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2518/100050元给人的感觉就复杂很多,网友们曾经试图破解过50元人民币上面的纹饰,不过一不小心脑洞开太大,非说50块钱里藏着西天取经四人组。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2519/1000其实,上面的纹饰是羌族的刺绣图案。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2520/1000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2521/1000羌族刺绣羌族人民的挑花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男女开始分工劳作。”古羌人擅用自制工艺品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羌族挑绣图案的题材,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动物中的鹿、狮、免、虫、鱼、飞禽,以及人物等等。壹佰元人民币100元的背面风景就是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啦,雄伟的殿堂彰显着大国气质。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2522/1000100元上的纹饰,要用什么纹饰来表达最能体现分量呢?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3141/1000各位先近距离仔细看看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3142/1000看到上面的圈圈和机关一样复杂的横竖线条了吗?它让你想起了什么?这是。。。天猫??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3144/1000对于这种想法,钱币专家表示否定,这是设计防伪技术。但天猫的logo灵感的确来源于100元人民币上的纹样。其实,100元人民币图案的设计,基础素材主要源于战国时期漆器及其纹样。漆器早在8000年前就已经诞生,战国是中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引发的伦理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该时期的漆器工艺得以迅速发展。漆的色调以红、黑两色为主,其特点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3145/1000器内涂朱红,明快热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红黑对比,衬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丽,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器物具有稳健端庄之美。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90463146/1000100元人民币上纹样的原型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再到最能代表战国两汉的漆器,隋唐时期到达高峰的古建筑,明清时期迎来巅峰的瓷器,以及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的刺绣,一套人民币串起了中国工艺史。没想到,“俗不可耐”的金钱,竟然饱含文化的养分。原本以为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人民币,在这一刻竟然如新奇有趣。不得不承认,是贫穷让我丧失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2019
09/08
13:39
文艺星球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没有光,建筑就是一个“黑盒子”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光影是律动的篇章斑驳的光影在建筑上留下灵动的音符塑造出意境非凡的建筑艺术英国著名建筑师罗杰斯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可以使其展示的建筑。”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建筑都善于为光留出展示的舞台,而光的灵动多变同时也成就了这些伟大的建筑。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62/1000光是万物的灵魂,人类对于光有着强烈的追求。因为光,万紫千红浮泛出瞬息万变的情愫。爱迪生发明电灯为世界带来光明,莫奈用颜料和画笔捕捉光的神韵,建筑师则用光的影影绰绰、忽隐忽现赋予建筑灵动与生命。光是建筑表现中最微妙的精神性元素,在所有感官体验中,光是能够唤起人最强烈的情绪元素。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63/1000光塑造形象:物的形象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被视觉感知。正确地设光(指光量,光的性质和方向)能加强建筑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反之则导致形象平淡或歪曲。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64/1000光建构空间:明和暗的差异自然地形成室内外不同空间划分的心理暗示。光的微妙的强弱变化造就空间的层次感。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65/1000光渲染气氛:晴空万里,细雨连绵,不同的环境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这当中光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光渲染的气氛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有决定性的影响。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66/1000光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落人平庸。强化光的明暗对比能把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细节实现出来,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极高的对比还能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令人激动。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68/1000光演现色彩:显色性好的人工光源可以象天然光一样真实地演现环境、人和物的缤纷色彩;显色性差的灯则造成颜色变异,丧失环境色彩的魅力。彩色灯光赋于光环境情感意识,使一些颜色响亮,但也会使一些颜色受到扭曲。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69/1000光装饰环境:光和影编织的图案,光洁材料反射光和折射光所产生的晶莹光辉,光有节奏的动态变化,灯具的优美造型都是装饰环境的宝贵元素,引人入胜的艺术焦点。1光之神秘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70/1000“对光的追求”——勒.柯布西耶代表作品——朗香教堂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71/1000柯布西耶在法国的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完成了从理性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其墙体镂窗形成的神秘氛围、光与影的阴柔“洞窟”,都体现了对上帝之光的敬畏以及柯布西耶对于日光的游刃有余的驾驭和运用。墙体上大小不一的镂窗、窗洞锥形的剖面形式和洞口彩色玻璃的应用,把整个南墙面雕琢成了一个丰富多变的光影挂毯。使其闪烁着神秘的光芒,向信徒们诊释着神的存在和神的威严。从顶窗投射人空间的光线,更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好似来自天堂的圣光用来慰藉和启迪人的心灵。2光之静谧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72/1000“光,是人间与神境相互对话的一种语言,并且是人性与神性共同显身具象化的领域”——路易斯.康在西方建筑史上,路易斯.康无疑对光的应用最有独到见解的人。作为人们所称谓的“建筑的诗哲”,康总用诗一样晦涩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对光的深刻理解,也表达着其富有神秘色彩的思维方式。康对于光线的精妙应用主要体现在他的“双层墙(double-Sheller)理论”上。此理论中,建筑的开口成为“光的过滤器(( tight fliters)”。每扇窗的外面都有一面独立于窗前的薄墙,上面开足够大的洞口来接纳光线的进入,既调节了投射入空间的光线质量,又不至于遮挡人们的视野,并且使光线的自由调节成为可能。代表作品——孟加拉医院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73/1000路易斯·康在孟加拉医院的设计中,为了要防止阳光的直接曝晒,在建筑外部设计了双层墙系统,从而形成了两个过渡性的空间。不仅可以使直射的日光予以分解,还可以因为良好的通风环境而使此处成为阴凉的避荫处。在一进建筑的第一道长向空间中,路易斯·康使用巨大尺寸的圆形和弧形的砖墙,对光进行散射以避免眩光的发生,天花板采用柔和的白色来帮助光的漫反射。第二道长向空间则完全开放,提供等待的区域。康在此作品中充分的因应当地气候和地域性的自然光,形成独特的形式语言,这种有如光的滤器的手法,在其以后的作品中被不断的应用。3光之自然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74/1000“建筑设计就是截取无处不在的光,并在特定的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安藤忠雄代表作品——光之教堂光之教堂,是日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是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成名代表作,因其在教堂一面墙上开了一个十字形的洞而营造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信徒们产生接近天主的错觉而名垂青史。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75/1000光之教堂的魅力不在于外部,而是在里面。安藤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栖息之所。教堂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没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寂的美,与日本枯山水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76/1000光的教堂表现的是光这种自然元素的建筑化和抽象化。空间几乎完全被坚实的混凝土墙所围合。内部是真正的黑暗。在那样的黑暗中飘浮着一道十字架的光线,这就是全部。墙上的裂 赋与空间以张力并使之神化,它们抽象地渲染着已经建筑化了的室外光线。4光之微妙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78/1000“我喜欢白色,光在白色表面上是最漂亮的,在白色背景上,光影的变化最容易展现,也是最微妙”——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代表作品——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79/1000迈耶于1987年获得了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权。他的方案赋予建筑及其环境以多重的意义与功能,成功地处理了在复杂的传统城市肌理中创造新的现代空间这一难题,这使该建筑成为迈耶在欧洲最重要的作品。在设计中,迈耶使用了他一贯的手法:以各种突进、后退或变形的墙面组合起丰富的实体空间。在此基础上,他根据环境特征作出大胆创新,以大体量的新建筑将四周小尺度和零碎的历史空间统合成为一组整体。他说:这座博物馆应当成为其所处的历史空间与其所收藏的现代艺术品之间对话的媒介。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80/1000在谈到自己的设计思想时迈耶说道:“现代建筑运动产生出新的形式基础,即对空间体量的追求,这一点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所以我始终坚守现代主义的品味。”在这个项目中,迈耶将对空间体量的追求与自然采光结合起来,从而发展了他在法兰克福博物馆所开拓的传统。另外,他还更加娴熟地使用了他所喜欢的柱廊,将其完美地切入到主体建筑中,也许迈耶以这种方式对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及其优美的柱廊建筑表达他的敬意,因为后者在巴塞罗那留下了永久的德国馆。5光之弥散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81/1000“光对建筑实在太重要了,没有了光的变化,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我在设计建筑时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贝聿铭“让光来作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从早期的粗野主义混凝土设计到后来的玻璃金字塔以及形式各异的玻璃天窗,这些遍及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凝聚了贝聿铭一生对于利用光线设计的思索历程。代表作品——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82/10001978年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中,他打通了博物馆地上与地下的连接,并首次在主体建筑前放置了7个玻璃金字塔。这七个小而分散的水晶天窗为连接东西建筑的地下广场收集了足够的自然光线,这样的设计理念也延续到了卢浮宫改造计划之中。代表作品——巴黎卢浮宫金字塔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83/1000通过复制埃及的吉萨大金字塔,贝聿铭象征性地强化了卢浮宫对古典文明的追求。与此同时,他用透明玻璃的材料对古董符号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为了与标志性的主金字塔形成对立,贝聿铭还增加了一个倒金字塔,并用草和水包围它们,强调了埃及的生死比喻。新的主入口使用了尽可能小的体积,以尊重现有的建筑物。在白天,中央金字塔的两侧反射日光,周围的水形成了一个反射池,这样即使从地下入口,游客也可以欣赏到地上历史悠久的卢浮宫外观。而在夜晚,玻璃金字塔看起来就像是巴黎的一颗宝石。6光之戏剧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84/1000“会舞动的建筑”——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代表作品——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85/1000该项目于1997年落成,开幕后,迅速成为欧洲最负盛名的建筑圣地与艺术殿堂。极大地提升了所在地毕尔巴鄂市的文化品格和旅游效益,弗兰克·盖里也由此确立了其在当代建筑界的宗师地位。盖里聪明地将建筑表皮处理成向各个方向弯曲的双曲面,随着日光入射角度的变化,建筑的各个表面都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极具戏剧性。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86/1000傍晚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毕尔巴鄂的夜景中熠熠生辉,大片的钛金属墙面折射着城市中的光芒,倒映在内维隆河之上,美丽壮观。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87/1000中庭是整个建筑的中心,盖里称为“将帽子扔向空中的一声欢呼”所有的零散体块最后都汇集于此,中庭内楼梯、电梯的外表被包装成平面、折面、曲面。透明与不透明的饰面材料在这里交替使用,形成虚虚实实的现代雕塑的效果。内部空间丰富的层次使室内光线如同幻境一般。盖里很善于利用不同体块间形成的缝隙作为天光的采光口,形成温和却形态各异的光线。07光之韵律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88/1000“光塑造了空间,没有光就没有空间”——马里奥 博塔光影是建筑的灵魂,在博塔的建筑里,光线、空间和结构总是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光线光线是空间的缔造者——光线和清风一样微妙、多变,光、影以及密度成就了美妙的空间序列。他的作品里每一缕进入建筑的自然光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洒在砖石基质上的光影,塑造出诗意的空间景致,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意象。博塔同时也用“光”来体现“时间因素”,其理念大部分源于路易·康,如同康强调静谧与光明一样,“光”也是博塔建筑的精髓所在,光影的触角就是博塔留下的史诗。代表作品——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89/1000该馆的空间处理是博塔的作品中最开放的。他把中庭作为城市的要素来处理,将它看作是“室内广场”内部交通系统与中庭空间紧密相连,首层向城市道路大面积敞开。大面积的天窗使光线全部从顶部采集,天窗下的楼梯通向各层,以堡垒式塔楼的封闭,内向映衬,立面的中部断开,露出中心的圆柱形体量,这一图腾式的形式从屋顶升出,顶部切成一个透明的斜面,自然光则渗透进下方的中庭,使得室内有一种神秘性、纯净并富于变化,天光使得整个室内温情四溢,游人也在一幅幅天然变幻的画卷中感受“时间”这一要素的影响。在光影弥漫的形式下,城市被引入博物馆,后者的外部价值和意义得以提升。08光之透明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90/1000“光影和飞舞的构件可以创造一个透明的建筑”——卡拉特拉瓦由于Calatrava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代表作品——巴伦西亚的“艺术与科学城”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91/10001991年,通过设计竞赛,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获得了在他的家乡巴伦西亚建造一个科学博物馆和天文馆建筑群的机会。巴伦西亚的“艺术与科学城”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一个天文馆、一个科学馆(菲利佩王子艺术科学宫)、一个歌剧院(索菲娅王后大剧院)。在歌剧院、科学馆、海洋馆组成的大型规划区域之间是跳动的天光与水色。透明的玻璃材质和模仿大自然的精细构件,使得建筑更加通透,更富有活力与生气。09光之奇幻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92/1000“光勾勒了空间的轮廓”——扎哈·哈迪德她善于借助灵动的光线焕发建筑生命的光芒。基于线条和空间的创新,大胆地运用光切割空间的几何结构,使建筑呈现出生动非凡的线条感和空间感。在她的手中,光勾勒了空间的轮廓,又唤醒了新的空间格局,在光与影变奏的灵动旋律中,建筑变得更加奇幻。代表作品——迈阿密ONE THOUSAND MUSEUM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221280593/1000迈阿密ONE THOUSAND MUSEUM,多变的线条营造的创新空间,不规则的落地玻璃,简洁大气中蕴含着灵秀生动。以室内空间为舞台,以自然界的光线为道具,在墙体和地面上呈现出不同音律的光之交响。如孩童般活泼跳跃的光影,时而躲藏,时而跳跃,将抽象浪漫的艺术感受和真实温暖的生活氛围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催化着建筑空间感的变化。光的灵动、光的自然、光的永恒赋予建筑独特的性格与生命张力;光的轮廓、光的语言、光的情绪,带给建筑隽永澎湃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们心生向往。于是,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捕捉光与建筑际会之时迸发的灵感。通过建筑,我们发展了与自然环境共存的工具和途径。建筑与光的关系,可以说是建筑捕捉了光,又通过光发展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共存,进而成就了建筑。· END ·#来源:建筑志
设计图
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集中印证了20世纪人们对于人类历史、聚落风貌和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表达…… 菊儿胡同是明清北京城的组成部分。1990年,第一期改造工程完成。设计人提出了“类四合院”式的新街坊体系,用高低错落的住宅、过街楼等围合成新的四合院。首层外墙采用原来房屋的旧砖,充分利用原来的材料;建筑上部为粉墙黛瓦,体现了建筑的“有机更新”。 2016年,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青铜器纹饰背后的“中国密码”:它们承载了先民们的信仰和审美
2019
09/22
09:48
澎湃新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李零在讲座上。
最近,曾一度流失海外但最终被我国追索返还的文物在国家博物馆集中展出。其中很大体量的文物都是青铜器:秦公晋侯青铜器、“方罍之王”皿方罍、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这些青铜器纹饰精美、雄浑庄重,在展厅的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青铜器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器物之一,它的形制、纹饰以及铭文等等,无不散发着独特的中国气息。我们该如何解读这些沉睡两千多年的文物?当初被铸造的时候它们做何用?承担着怎样的礼制上的、仪式上的特殊功用?而密布于青铜器身上的各种纹饰图腾又有着怎样的发展脉络?它们承载了先民们怎样的信仰和审美?
9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一场名为“万变归一:从商周铜器看中国纹饰传统”的讲座,并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中央美院人文学院教授李军对话,探讨商周青铜器纹饰的源流、特征、类别及对后世的影响。
李零擅长将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他曾经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远东学院等院校的客座教授,出版有《入山与出塞(考古学论文集)》、《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孙子古本研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等等,李零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和本次讲座相关,名为《万变: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
青铜器上纹饰的三大系统:龙、凤、虎
研究青铜器的纹饰,是青铜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早在宋代就有学者关注纹饰问题,近现代学者如容庚、马承源,包括当代美学家李泽厚,都讨论过这个问题。
研究者可以从材质、器形、纹饰、自名、功能等好几项来研究这个问题,很多人认为考古学家研究的类型和纹饰是一回事,其实并不完全相同。现在讲的纹饰的概念,主要是一种平面装饰,它与器物上的圆雕、浮雕、地纹等等,组成一个整体。就纹饰的要素而言,有圈纹、弦纹、C形纹、T形纹、F形纹、非字形纹、叶形纹等,纹饰的布局,也分器盖、器口、颈部、腹部和圈足,根据整个器物的形状和整体性来设计。西方的纹饰传统虽然有动物纹和几何纹,但总的来说是以花叶为主,比如波斯的莲花纹、棕榈纹、玫瑰纹等等,这些纹饰都是抽象化的。
在李零看来,中国的纹饰,早期出土器物上有神面纹或者叫人面纹,比如良渚玉器上最繁复的花纹,既是大字人形,又是大人脸;石家河文化玉器和龙山文化的玉器里,神面纹比较狰狞;人脸比较写实的是湖南出土的人面方鼎,但目前是孤例。最近在清华大学展出的石峁遗址出土文物,其中的神面纹石刻也很有意思。这种人脸形象,可到了商代和西周的青铜器上就比较罕见,战国青铜器上的纹饰又出现人,但不是表现脸。这种现象颇让人费解,有学者认为就是个装饰,没有什么意义,也有学者如张光直先生则主张“萨满说”,认为这种纹饰是用来通神的。
良渚文化时期 玉琮王上的人面纹
人面方鼎
进入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发生很大的转变,一个重要表现是兽面纹代替了神面纹。这个时期,铜器上的纹饰主要分三大类:动物纹、几何纹、画像纹,出现时间略分早晚,互有重叠。商代和西周中期以前,以龙纹、凤纹、虎纹为主;西周中期以后和春秋早期以鳞纹、窃曲纹、重环纹和山纹为主;战国流行画像纹,出现了战斗纹、燕乐纹等,表现田猎、采桑、燕乐、战争,场面宏大,内容细密。
就动物纹而言,李零指出,中国传统纹饰一直以龙、凤、虎为主,而龙凤纹是中国延续最长的纹饰。商代和西周早期流行饕餮纹,其实是龙首纹,典型特征是有恐怖的双眼和锯齿状的牙齿,突出表现的是动物的脸,特别是那种恐怖的双眼。从商代到西周中晚期,窃曲纹、鳞纹以及众多组合纹饰,都与龙凤纹的演变有密切关系。
说到龙纹与饕餮纹,在李零看来,龙的原形是鳄鱼。中国古代所谓的“钟鸣鼎食”,中国的礼和礼器,多与吃饭有关,而鳄鱼什么都吃。他还用一组图片生动展示了青铜器上各种龙的典型形象,以及“龙”字字型从甲骨文、金文到后世的演化过程。龙头有角,龙背起脊,龙身有鳞。龙角分棒槌角、羊角、牛角、掌形角,杂糅进不同动物的角,但主体仍是鳄鱼。
在《说龙,兼及饕餮纹》中,李零就专门论述过龙纹与饕餮纹的关系,《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抱更也。”“有首无身”正是饕餮纹的特点。饕餮纹是龙首纹,包括双角、双眉、双眼、双耳和额饰、鼻饰、大口、利齿。至于虁龙纹,则是带状的侧身龙纹。古人说夔是一足龙。这种龙并非只有一足,而是侧视效果的龙。一头双身龙为对剖式,一身双头龙为顾首式。纹饰布局,多随器形,比如蟠龙纹就多用于盘。
饕餮纹
谈到凤纹,李零介绍,凤分雌雄,雄曰凤,雌曰凰。《山海经·南山经》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凤凰是想象的动物,他推测是以锦鸡、雉鸡、孔雀等雉科动物为主要模仿对象,但也糅进鹰科动物的特点,比如有时作钩喙。这类动物有肉冠(掌形冠)或羽冠(辛字冠),长尾和彩羽。动物学家或以极乐鸟(Paradisaeidae)当之,恐怕不妥。极乐鸟自成一科,出于南太平洋的新几内亚,中国没有。西周中期铜器上的垂冠大鸟纹,所谓垂冠,其实是一种分叉的冠,这种当时流行的纹饰很有特色,但前有源,后有流。而所谓的夔凤纹,其实是一种类似虁龙纹的侧身凤纹形象。
他还列出“凤”字的甲骨文写法,可以看到鸟头上面有一个冠,类似孔雀冠和鸡冠,重要的是,“凤”字在甲骨文里面就是“风”的本字,古代占卜有风角鸟情类,鸟被用来望气候风,凤是候风鸟。现在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国家的风向标,也多以鸡、鸟为装饰。
如果说,龙和凤为中国的瑞兽,都是想象中的动物,现实中不能对等入座,那么虎是一种真实的动物。虎纹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信息呢?李零专门写过《“国际动物”:中国艺术中的狮虎形象》,他认为,虎是典型的亚洲动物,狮是典型的非洲动物。老虎以中国为中心,属于典型的中国动物;而狮子是一种外来动物。中国人是借老虎认识狮子,它是从波斯和中亚输入中国,输入后就变成了瑞兽,也带有想象色彩。天禄、辟邪是中国化的翼狮。“狮子一跑到中国来就给我们引进了两个国际艺术:一个是咱们中国人舞狮子,还有一个就是家门口放两个狮子看大门,这两种艺术都是纯粹的西方艺术,到中国以后落地生根,所以这是一种国际艺术。”
商代的虎纹有很多种,典型纹饰是殷墟石磬上的虎纹。有点像叶子,但不断地勾连,又像大雁在空中飞。西周的虎纹是一种双叶形虎纹,这种虎纹的使用一直可以延续到战国时期。而东周以来的虎纹,是一种双钩S形虎纹,一直沿用到汉代。因此铜器上的虎纹,有时代性,但中间都是有重叠的。
“这些变化实际上非常复杂,我今天只想概括一下:虽然有万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我叫万变归一,总的来说最大的三个系统,就是龙、凤、虎。”
虎纹石磐
几何纹与画像纹的演变
谈到青铜器上三大主要纹饰中的几何纹,李零指出,几何纹以点、线、方形、圆形、三角形、漩涡形为特点,讲究平分和对称。弦纹和圈纹是最早也最普通的几何纹。商代出现的“云雷纹”,其实是宋代人取名,云雷纹多作饕餮纹和龙凤纹的地纹,涡纹和非字形纹往往起中分或间隔的作用。西周晚期流行的“窃曲纹”,是由龙凤纹简化和抽象而来,所谓的“窃曲”,其实是勾着身子的龙和凤,此名见于《吕氏春秋·适威》。另外用的很多的就是“鳞纹”,则由龙纹变化而来也非常明显,由龙鳞演化,分长鳞(作前凸后凹形)、圆鳞(作圆果形)、复合鳞(前两种鳞纹的组合)、穗形鳞(圆鳞出芒)四种。山纹是由四种鳞纹中的一种或两种加双背窃曲纹与波形带组合。此外还有麦穗形的穗纹、瓦纹、直纹。几何纹最重要的功能,是它适合把不同的曲线、点线组合起来,是一种复合型。
从人面纹到兽面纹,青铜器纹饰经历了早期、商代、西周相当长时间的演变,纹饰与器形在不同时期也有重叠关系。到了战国时期,画像纹的出现,透露出纹饰发生的一大新变化:场面更为宏大,画面更加复杂,人物、动物、故事更加细致。比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战国宴乐狩猎攻战纹壶,纹饰分为好多段,最下面是表现水陆攻战,上面则复杂展现了吃饭、行旅、投壶、射箭、打猎、采桑等场面,这在以前的器皿中是没有看到的。
从动物纹、几何纹到画像纹,商周青铜器上的三大类纹饰,第一类取象于动物,偏于写实;第二类是动物的变形,偏于写意,富于装饰性;第三类表现人和人类生活,趋向细密、繁缛。李零总结说,“艺术的演变也经常是一样,一会儿显得是大气蓬勃,一会儿显得非常细密繁缛,在历史上可能会交替出现,我们今天只是讨论了它较早的一段,后续为我们研究更晚期的纹饰提供一种探讨。”
中国传统纹饰研究前路漫长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徐天进教授,是主持过山西周原周公庙遗址发掘等重大考古工作的知名专家,他认为商周青铜器的纹样,如果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可能影响到我们对古代社会整体的认识。这方面资料非常庞大,但基础研究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值得未来有更多的人来介入问题讨论。“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领域,也是属于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开垦的一块田地。我觉得未来的空间应该很大,但是现在的确我们对整个纹样的系统了解得还太少,需要讨论的问题非常多。”
参与讨论的苏荣誉教授,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长期致力于青铜技术与艺术的研究,他也认为,青铜器的纹饰无论对考古学家还是艺术史家而言,都是比较难以突破的问题,中国青铜器为什么有这样的纹样,这样的纹样为什么会和其他地方不同,我们去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可以一眼看到中国青铜器的不一样,可最核心的问题是“万变归一”的“一”到底是什么,他也希望从技术进化、技术突破的角度,对此进行探索和解释。
另外,青铜器铸造出来时是黄色的,纹饰不容易表现出来,现在发现这些纹饰是经过处理的,里面经常进行彩绘,进行过填、镶嵌,纹饰表现的层次和颜色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因此纹样的层次感以及不同搭配,也值得深入研究。“要得出一个结论,或者一个时段,或者一个区域的阶段,其实还有非常漫长的路需要探索”苏荣誉说。
来自中央美院的李军教授则对李零的“归一”做了发挥,他从纹饰变化的角度推测,中国的纹饰传统,也许是一个从“一”到“三”的过程,早期以人脸、人面或者神为中心,是以正面图像为主的“一”,到商周则为“二”,比如饕餮纹、夔龙纹、夔凤纹所呈现的正侧二元关系,后来特别是从东汉魏晋南北朝开始,随着佛教进入中国,装饰系统里出现一个完整的中央图像跟两旁图像的关系,则演变为了“三”。这种规律是否成立,值得进一步研究。他也认同苏荣誉所说的色彩问题,青铜器与材质、色彩系统、色彩层次,体现在一个器物上,应该讨论主和次的关系,艺术史里讲图体关系,在一个器物上同时呈现,这些角度或可对纹饰研究做出补充。
梁治平在总结时说,当我们进入到几千年以前的世界时,不管是物质的世界、文化的世界、思想观念的世界,我们其实是在进行一种探险,提出自己的解读,对问题的解读不一样,结论肯定也非常不同。古人在器物上留下的纹饰,到底是无意识的,还是想表达某种东西,现在重新解读起来有多少根据,这有无数挑战性,本身就非常令人兴奋,这种研究非常需要有实证精神和科学精神。 亲历芝加哥建筑双年展:建筑的叙述、形态和未来
2019
09/26
10:06
澎湃新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芝加哥的辉煌和建筑可以说密不可分。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席卷大半个城市,将市中心3平方英里内的木质建筑夷为平地,但在另一种程度上,它也为芝加哥带来了新生。1885年,家庭保险大楼建成,这座采用钢结构,足足有十层高的大楼也成为令当时世界惊讶不已的第一座摩天大楼。它的诞生改变了地球上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面貌。
过去130多年间建起的摩天大楼已经是全球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重塑了我们所见到的城市天际线。直到今天,人类对摩天大楼的追求仍未终止,而这一切都源于19世纪的芝加哥。
20世纪初诞生的芝加哥建筑学派,以及随之而来的装饰艺术潮流,再加上飞速发展的芝加哥经济,使得芝加哥在20世纪成了一座摩天大楼之城:带有哥特式楼顶的《芝加哥论坛报》大楼、屋顶镶有真正金箔的装饰艺术风格Carbide & Carbon大楼,或是曾经保持世界第一高楼名号25年之久的威利斯大厦…… 那么进入21世纪之后,芝加哥又是怎样看待建筑这件事呢?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大概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年轻的双年展,精确来说,它是进入21世纪10年代后才出现的新事物。2019年9月19日开幕的这次建筑双年展,刚刚举办到第三届。本次双年展定名为“……以及其他这样的故事”。
对于这个让人一头雾水的名字,主办方解释道:本届双年展将会揭示那些过去不被重视的建筑历史和叙述,发掘建筑的形态是如何被文化、历史、自然所塑造的,也会探讨建筑影响我们的当下,以及建筑应当如何塑造一个更好、更具可持续性和更公平的未来。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在芝加哥艺术中心举行 图 Courtesy of 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ial
向以往两届一样,双年展向公众免费开放,主展厅设在芝加哥文化中心。由它来承载建筑双年展恰如其分。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完成于1897年,拥有多立克式柱子、大理石旋转楼梯和墙壁、拱形门,以及最受游客欢迎的巨大蒂凡尼彩色玻璃穹顶。而从现在起到2020年1月5日,这座大楼中到处是充满先锋风味的建筑作品,与它的古典主义风格形成有趣的对比。
助理策展人Alex Priest带领我们参观了整个预展。站在入口处的穹顶下,他着重向我们指出的是陈列在显眼处的“土地确认书”(Land Acknowlegment) 。“就像整个北美一样,芝加哥是殖民者从原住民手中夺取的,”他说。这份确认书宣告了芝加哥所在的土地曾经属于原住民的三个部落,当然,它也向全世界的来客表示了欢迎。“它让参观者明了,城市其实扎根在它建成前的历史之中。”
在显眼处的“土地确认书” 图 Courtesy of 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ial/ Kendall McCaugherty
这件展外的展品也反映了这次双年展的标题,与我们所认知的那些,以建筑模型、草图或是明星建筑师的作品为主的建筑展会不同,此次芝加哥建筑双年展颇关注社会、环境和政治话题,它的展品也更侧重概念、思考和对话,偏重社会和政治议题,或者可以说,它所展现的是一个建筑导向的未来生活,而非建筑本身。
漫步于展厅,我见到了更多类似于这份“土地确认书”的宣告,它们虽然不是展品,却也是展览的一部分。比如大理石墙下有说明牌,告诉参观者它来自于血汗劳工的辛苦工作,或是“美国内战也是殖民战争”的宣言。在4楼主展厅的一整面朝向千禧公园的玻璃窗内,贴有一句话:“你正看着一片未屈服的土地(You are looking at unceded land)”。
相应的,正式参展作品也属于同一语境。来自巴西圣保罗的展品是反映MSTC (Movimento Sem Teto de Centro,意即市中心无家可归者运动)的装置作品。圣保罗市中心坐落着大量空屋,与此相对的是有许多穷人无家可归。运动发起者Carmen Silva在展览简介中说道:“居住并不仅仅意味着实体房屋,它也是一项权利,和健康、教育等等一样的权利。”她本人没有来到展会现场,忙于在圣保罗当地组织活动。
另一件展品则是来自于底特律城市规划和发展部门的规划图。专业建筑设计网站dezeen也将它列为此次必看的五件展品之一。这座因为破产和凋敝而让人有些闻之色变的前大都市,许多人都好奇它将如何重生。这份规划聚焦于11.25平方英里,几乎有9个纽约中央公园大的的公有废弃土地的改造计划详细列出了7大项目,包括花园、公园以及居住区,着重强调了后者与自然和商业区之间的连接。
底特律的城市规划 图 Courtesy of 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ial/Cory DeWald
来自伦敦的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则贡献了一座巨大的装置作品“石油博物馆”,关注了石油产业对地球所造成的破坏。这个装置由四面倾斜的墙面组成,墙面上画出了那些坐落着大型炼油厂的地区皲裂的地形。它的口号是:“让石油留在地下,把石油工业放进博物馆。”
有趣的是,这次建筑双年展最大的赞助商就是BP石油公司。我的同伴不免对此有了疑问。Alex则表示,参展者只是提出问题,并非给出定论。他觉得这反而是开启对话的一个良好契机。
“石油博物馆” 图 Courtesy of 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ial/Cory DeWald
另一件作品的关注点更为实际,哈佛教授Rahul Mehrotra和他位于波士顿的公司RMA建筑师事务所发现了印度糟糕透顶的公共卫生状况,他们的装置作品用许多照片与解说,揭示了印度缺乏足够的卫生设备的现状,以及它与城市中总是爆发的疟疾和霍乱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件信息量很大的作品,当我发现一位印度妇女一生中用于取水的时间远远大于她接受教育的时间时,不禁唏嘘不已。
图片帮助你思考印度的公共卫生现状 图 Courtesy of 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ial/ Kendall McCaugherty
这里还有巴勒斯坦的“祖传种子图书馆”,一个个罐子内装满了种子,它们所代表的是巴勒斯坦传统农业,以及其背后的巴勒斯坦文化。墙上的简介写到,植物也有着隐藏的力量,来反抗“殖民者叙述”。
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次充斥着建筑奇观的双年展,如果你期待这些,或许可以去新开放的芝加哥建筑中心。但它确实启发参观者去思考建筑背后的叙述:建筑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以多种形态而存在,它的含义也可能比一栋房屋更为宽泛,而人类在未来,又将居住在怎样的建筑中呢?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2019年9月19日-2020年1月5日
主展馆:芝加哥文化中心,另市内有分散的展览,详见官网 https://chicagoarchitecturebiennial.org/
McCaugherty amtf! 阿弥陀佛! 天安门“红飘带”LED屏灵感来自围巾 结构精细到毫米级
2019
10/06
07:21
中国青年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天安门广场“红飘带”LED屏灵感来自围巾,结构设计精细到毫米级
据中国之声报道,今年国庆,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向北望,有两条长212米、高16米的飘逸灵动的“红飘带”,环绕在天安门广场两侧。从上空的视角俯瞰,仿佛从广场伸出的一双大手,向天安门城楼的方向张开怀抱。无论是对于国庆庆典,还是这些天来到北京的游客来说,这个“红飘带”都是这个国庆节最鲜明的地标之一。
“红飘带”创意设计团队向中国之声透露,正反面各印着中华山水画和五十六个民族同胞的“红飘带”,不仅是广场上最亮眼的风景之一,也兼具极强的功能性,六块LED大屏幕嵌套其中,让现场观礼的观众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庆典氛围。那么,“红飘带”的创意从何而来?从创意到成品,科技和艺术如何巧妙结合?
设计师从自己的围巾找到灵感
自去年接到广场设计任务之后,创意设计团队每天都待在清华美院一个几十平米的工作室里。直到记者采访时,工作室的白板上,还挂着前后十几稿的手绘草图。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助理教授陈洛奇介绍,整个方案前后修改十多轮,但最终带有曲面弧度的飘带的创意灵感是从一条围巾上受到了启发:“经过十几轮修订之后,正好是冬天,那天我正好戴着一条围巾。我们觉得广场从整体上看像一个人一样,天安门广场像是身躯,国博和人民大会堂像两个手一样,大概这种形式。用飘带,就像人戴上围巾,可以修饰他的气场,但又不会过分地改变他的特点是一个突然的灵感的乍现。”
清华美院党委书记马赛介绍,红飘带的“红”是严格意义的“国旗红”,突出了喜庆而又庄重的庆典氛围。作家魏巍曾经写过著名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描写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红飘带”的造型,也是伟大革命精神和初心使命的象征,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设计红飘带计算量巨大,烧掉一根内存条
如此庞大的工业设计作品,其实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记者看到了在电脑中展示的飘带构件样式,每一条型材图案不一、打孔不同,像大树的树根一般蔓延开来,在电脑编程程序中展现了另一种理性的美。清华大学建筑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任飞介绍,如果不借助参数化的技术手段,想要实现数以万计、每根都不相同的铝方管的空间定位、拼接和修正,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由于庞大的计算量,工作站的电脑都曾烧毁了一根内存条:“因为它的面很长很大,为了表现飘逸灵动,这个东西是一个曲线的。曲线是一个复杂的空间曲线,都不规则。最后我们考虑用规则的铝方管,来拼成不规则的连续的曲面。这个过程很有难度。借助了很多计算机的模拟软件来做空间定位。”
除了创意和设计,如何让这样一个长200多米、高16米的艺术品从图纸落地还需要解决安全性和施工难度等多个问题。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范寅良介绍,由于广场无法扎根,如何配重以保证飘带的安全性?广场人流的疏散如何兼顾?飘带中段悬挑的高度和弯曲的弧度等等,这些问题都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最终问题被逐一解决,两条飘带甚至足够抵御十级的大风。
任飞介绍,一般建筑而言,精细到厘米级即可满足绝大多数的建筑要求,但“红飘带”却已经精细化到了毫米级。由于飘带体积过大,在安装过程中是上中下三部分拼接而成的。如果是厘米级,会很容易发现拼接的痕迹,但如今的飘带几乎看不到拼接的缝隙。
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范寅良、任续超、尹金向中国之声透露,整个飘带由15厘米宽的型材组装而成,而每根型材上又分布有4个或6个孔,共计315万个孔的组合才使得飘带上山水画的线条细节得以勾勒,甚至五十六个民族人物都能展现出细致入微的笑容。
在15厘米的型材上打四个孔或六个孔,相当于打得孔越多,表现的细节越精细,最后变成每个人的眼睛都是笑眯眯的,嘴也是笑的。
马赛介绍,这样一个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现代化艺术品,也承载了连接六块直播大屏幕的功能,使得广场上的每个设计元素得以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并与长安街上的庆典形成互动,成为了一抹引人注目的“中国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