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0-8 12:43

古代为什么要建塔,有什么讲究?
2019
10/08
11:52
古建中国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我国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一种高耸的古代建筑物——塔,它们丰富多彩,点缀着河山景色,有的已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塔是宗教建筑物,我国建塔是从佛教传入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佛教源于印度,塔也是从印度传来的。

中国佛塔源于印度的窣堵坡(Stupa),翻译成中文最常见的是“浮屠”,后来中国人创造出“塔”这个字,借用梵文“布达”(Buddha,佛陀的意思)的音韵,加上中文的偏旁部首“土”组合而成,表示埋藏佛的土冢。

塔是用来保存埋葬舍利的建筑物。舍利是梵文(古印度文)的音译,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们将其火化,得到许多五光十色、晶莹剔透且击打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凡是德高望重的僧人圆寂后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由此可见,舍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之物,特别是早期释迦牟尼的舍利,更是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为了表达对佛的虔诚信仰,信徒们争相供奉,于是保存舍利的建筑物“塔”就应运而生。


印度的塔有两种:一是埋藏舍利的窣堵坡,属于坟冢的性质;二是举行礼佛仪式的“支提”(Chaitya),类似庙宇形式。传到中国之后,结合各种建筑形式大放异彩。

中国塔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地宫用于埋葬舍利,采用中国陵墓地宫、墓穴的方式。地宫内主要安放的东西是一个石函,内中层层函匣相套,最里面一层就是放佛舍利之处。二是塔身,用于供奉佛像,登临等用途,是塔的主体部分;三是塔刹,中国匠师将窣堵坡尊崇抬高置于塔顶,就变成塔刹。

我们可以从现存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中看到最早中国塔的形象。除此之外,早期著名的中国塔还有东汉永平十一年的洛阳白马寺浮图(《魏书·释老志》公元68年),中平五年至出平四年(188-193年)徐州浮图祠(《三国志·刘繇传》),以及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洛阳永宁寺浮图(《洛阳伽蓝记》)等等,都是楼阁式的高塔。


古代的塔有什么用途?

古塔在用途上,有了许多发展和变化,超越单纯佛塔的限制,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登高望远,当塔还是窣堵坡坟冢的时候,不论从对佛的尊崇上讲,还是就其圆形覆钵的形式上说,都不宜攀登。印度塔与中国楼阁相结合,产生了这种最为广泛的用途。唐宋以后,登塔之风更盛,西安大雁塔的“雁塔题名”,成了文人学子向往的事。

二是勘察敌情,塔不但高大而且隐蔽,还可以住歇,作为观察敌情,防御射击都能发挥极大的优越性。例如河北定县的料敌塔,定县是北宋与辽交界的定州,北宋将领们决定在城内开元寺建造舍利宝塔,甚至直接取名料敌塔。工匠们也将塔的高度修到当时的极限84米,这也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古塔。当人们登上塔顶,极目四望,冀中平原的山水形势尽收眼底。

三是导航引渡,由于古塔高耸挺立,很远就能看到,所以许多古塔成为港口码头的重要标志。福建福州马尾港的罗星塔,在世界地图上早被列为重要的航海标志之一。福建泉州的姑嫂塔、六胜塔都是航海的标志。

四是地区象征,许多古塔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象征。例如延安宝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苏州虎丘塔是江南秀丽的名片等等。古塔已经成为许多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建塔制度

佛塔和寺院密不可分。早期佛教徒崇拜塔,将塔作为对佛的崇拜,也就是说,塔即是佛。魏、唐至宋之间,塔在寺院中的位置发生许多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对塔崇拜重视的程度,根据考察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中心塔院制度:一间寺院建造一座塔,不建大殿,以塔为主,周围群房,将塔作为主要崇拜物。例如河南嵩岳寺就是一个方形塔院。

前塔后殿制度:寺院以轴线对称布局,山门内为塔院,塔院内建塔,塔后见佛殿等建筑,这种布局将塔作为主要崇拜对象,如山西洪洞广胜寺。

前殿后塔制度:寺院以佛殿为主,塔建在佛殿之后,退居次要位置。这种做法通常是宋代和宋以后的布局方式。例如,辽宁锦州广济寺。

寺院双塔制度:唐宋两代寺院常建双塔,位于寺院大门前,或大殿前,一东一西,双塔造型基本相同。例如,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辽宁北镇崇兴寺双塔,云南昆明大德寺双塔。

塔殿并列制度:在寺院中,佛塔与佛殿并列布置。这种布置说明塔和殿同为佛,同为崇奉的对象,同样重要。山门之内,东殿西塔,相互对峙。因为西方是日落之处,万物的终结,佛的世界,涅槃的归宿。塔殿并置布局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代,宋辽时期继承并发展。例如,例如陕西周至大秦寺,日本法隆寺。

中国塔一般是随着寺庙而建造,但现在许多地方是有塔无庙。历代遗留下来的古塔,估计全国有三千以上,有七八百年以上历史的在百座以上。有10处古塔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国家保护。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古建、建筑行业相关原创内容,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私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0-12 10:13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0-21 10:40

成中英:我们还需要城市乡村化
2019
10/21
10:17
儒佛道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按:20世纪至今的儒学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接续“道统”为己任的杰出人物。为了与君主时代的儒学家相区别,他们被称作现当代“新儒家”。学界以年代及师承为参考标准,把他们又分为三期。钱穆、熊十力、冯友兰等为第一期,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为第二期,成中英、杜维明、余英时等为第三期。如今,一、二期主要代表皆已作古,第三期主要代表依旧活跃在学术舞台上,他们教育体系完备,兼具国际视野,被普遍尊为大师级人物。成中英先生已年至八旬,却依旧不辞辛劳地奔走在全球各地,“一以贯之”地为儒家鼓与呼。

访谈嘉宾:

成中英 国际中国哲学会荣誉会长、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

问:当年,前辈学人感叹儒家在中国大陆“花果飘零”,期望“灵根再植”。今天我们能不能讲:儒家的灵根已扎根在了大陆的沃土中,并开花结果?

成中英:儒家种子终于回到自己的土壤,所谓落叶归根了,这将有一番新的发展气象。最后必将开花结果,影响世界。

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主题。与“新儒家”第一、二期代表相比,您认为第三期与前辈有何不同?又该如何做好承上启下?

成中英:第三代显然更能切合世界潮流,更能创新与推广,这也就是我说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但必须要在实践上讲求,建立内在的修养,才能落实儒家的道德责任,树立转移风气的楷模。

问:儒学产生在乡村,但在快速城市化、城镇化的今天,我们能不能留住或找回昔日的“乡村记忆”,并在城市培植更多儒学大树的幼苗?

成中英:当然可以,但需要一段过程。在今天,乡村城市化比较容易,但我们却不能不进行另一工程,即城市乡村化。即是把美好的大自然气象引入城市,使城市也有林木山泉之乐,形成一种幽静与典雅,这将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也许儒者应向此一方向提倡,发挥我20年来所说的“生态儒学”。

问:今天,读经活动如火如荼,但对“经”的界定却见仁见智。您怎么界定“经”?我们该如何对待“经”?

成中英:经者,常道也,中道也,仁道也,不是抽象的原理与死板的规定,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应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这表示吾人必须经过一翻上下、内外、左右、前后融通的过程才能做到,不然经是经,你是你,如何实行?就政策制定来说,如果没有融会贯通,又如何做到制定一个同时具有普遍性与具体性的政策?

问:《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却被一些人视作占卜算命的工具书。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您怎么评价《易经》?

成中英:目前社会上对《易经》的了解是本末倒置了。但这也要怪学者自身,自朱子以来,《易经》学者都在强调《易经》原是卜筮之书,完全忽略《易经》更根本是一套宇宙观,因预测需要而有了卜筮之用。我对此早就提出了深入的说明,甚至批评了朱子易学的缺失。因而有我1987年提出的“易学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源头活水”之说。孔子甚明此理,并在他讲学晚期提出了对占卜“求其德义”之说,从《易经》可以透视易学的大用大体与大本。

问:中国孔子基金会开办了孔子学堂,面向大众普及孔子文化。我们该怎么引导大众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把儒家价值观落到实处?

成中英:请继续推广孔子学堂,落实到村村镇镇,引导广大人们大众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说明儒家价值是下学上达、上学下达的。

(访谈人:常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0-21 11:02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0-29 12:04

百年不休甲骨学
2019
10/29
04:53
光明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光明日报记者 刘剑

甲骨学走过的120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草创到辉煌、从史学研究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发展历程。甲骨学在前进中曲折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如何?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宇信研究员。


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光明图片

1899年—1928年:

甲骨学的草创时期

王宇信介绍,从1899年至1928年,是甲骨学的草创时期。1899年,王懿荣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甲骨文,引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潮,而私人挖掘或盗掘的甲骨也日渐增多。这一时期基本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产生了许多奠基性的成果。如罗振玉搜集了很多甲骨,并且考证出甲骨的出土地是殷墟。王国维则以甲骨拼合方法研究商史,将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推向高峰。

1928年—1949年:

甲骨学的形成时期

草创时期的甲骨出土以后,被外国人收购了很多。为了保护甲骨不再外流,而且如果能确定殷墟为商代晚期都城这一考古标准,那么往前推夏代和原始社会,往后推周代和汉代都会比较容易,因此,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决定发掘殷墟。王宇信介绍:“1928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派董作宾调查安阳殷墟是否存有甲骨,结果发现确有遗存,于是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挖掘,出土了很多甲骨。这就开启了甲骨学的第二阶段,即形成时期。”

中国人自己发掘了殷墟,也培养了大量的考古专家。1949年前后的甲骨文学者几乎都在殷墟工作过。这一时期的甲骨学成就突出:首先,董作宾带领殷墟考古发掘出了很多甲骨,根据地下出土的甲骨进行分期断代,总结出了五期分法。其次,郭沫若等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商代历史,开辟了甲骨学新纪元。再次,胡厚宣撰写了《甲骨文商史论丛》,董作宾研究出《殷历谱》,把甲骨学研究推到一个全新阶段。

“当时主要是抗战时期,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延续了中国文脉,并且达到了很高水平。”王宇信说。

1949年—1978年:

甲骨学的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科院就设立了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甲骨。当时有人说,甲骨文的辉煌是在前50年,并不看好大陆的甲骨学。但是,胡厚宣和于省吾等学者凭着坚定的信念,带着徒弟艰苦努力,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把甲骨学延续了下来。

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搜集、整理甲骨文资料和编写《甲骨文合集》,解决资料匮乏的问题,同时,学者们开始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和社会性质等展开研究。

“郭沫若的奴隶社会说得到了当时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当时的研究弊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够准确、视野较窄,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时停时续。尽管如此,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甲骨文合集》于1978年出版了。”王宇信说。

1978年至今:

甲骨学的全面深入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成果卓著。《甲骨文合集补编》《甲骨文合集释文》《甲骨学通论》等著作,总结了甲骨学过去100年的成就。而自新世纪以来,甲骨学者凝心聚力,在《甲骨文合集》的基础之上,对甲骨文进行精细化整理,又推出了一批著作,而且以拓本、摹本、照相三位一体的更臻完善的甲骨文著录方法也开始在研究中大量运用。王宇信介绍:“改革开放以后,新的甲骨文著录书有十几种之多,著录了新甲骨1.9万片。”同时,学者们还认出了一些新字,编撰了一些字典,以反映甲骨文著录和文字考释的最新成果。

同时,商史研究也迎来高潮。中国社科院编写的11卷本《商代史》,可以说是补充商史空白的研究著作。在编《商代史》的过程中,学者们发现某些字的考释和理解,影响了研究的深入和对商代社会的认识。

目前,学界在继续着力整理甲骨、公布甲骨,争取发现新字,同时,把全部数据输入电脑,做成数据库。有的学者希望能依据社会历史、考古,找到甲骨文的造字依据。再有就是重奖甲骨文研究成果,比如认出一个字奖励10万元,就代表了一种鼓励的方向。“希望更多人能投入甲骨文研究。”王宇信说,“在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项目已正式启动,学者们相信以现代科技及传统相结合的方法,一定可以做好甲骨文的考释工作。”

谈到手头的工作,王宇信介绍,他们正在编撰《甲骨文合集》第13册《拓本收聚》。“第13册早年收录的是摹本,由于方法不规范,许多摹本是照样子画的,与实际有出入。我们正在收集整理这些甲骨的拓本,用拓本公布会更准确一些。这是当前甲骨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即将在文物出版社出版。”

对甲骨学的前景,王宇信满怀期待,但他同时指出:“目前最根本一项任务,还是要做好甲骨文普及工作。”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9日 07版)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1-6 13:10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2019
11/06
08:00
匠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门主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这是旧时相声艺人捧观众的话,旧时艺人都是在街市巷口卖艺,收入多少全靠观众自愿付钱,如果不是君子,就会白看卖艺而不掏腰包,艺人就只能饿肚子了,所以只有君子打赏艺人,他们才能生存下去。

当然这是旧时的观点,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艺人的成名之路,离不开君子的扶持。举凡有能力抬爱别人的人,本身也多是德艺双馨,他们不仅慧眼识珠,还将这种扶持精神薪火相传,形成“贵人生态链”。


徐悲鸿和齐白石合影

中国书画圈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即讲究画派与传承。没有名师名派加持,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师很难出名。特别是上个世纪的画坛,随便讲一个大师,就能在他背后找出一串名家贵人。他们要么是师徒关系,要么是知己好友,要么就是伯乐与千里马。

李苦禅的伯乐:齐白石


李苦禅与齐白石合影

1923年,24岁的李苦禅敲开了齐府的宅门,恳请齐白石收他为徒。穷苦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了解李苦禅学画的艰辛后当即就同意收徒,并对这个勤奋刻苦的学生格外照顾,一分钱学费没收,反而给他买各种绘画用具,平日学画晚了就留他吃饭。


李苦禅 《兰石八哥图》

一天,李苦禅拉车到王府井大街,路过一家书画店,恰遇齐白石从店里出来,李苦禅拉车想躲开,却被齐白石喊住:“苦禅,还不过来,送我回家。”李苦禅慌忙说:“我给老师丢脸了……”齐白石正色道:“丢谁的脸?谁不知我是鲁班门下出身,靠劳动吃饭不丢脸。”


李苦禅

后来,他叫李苦禅把租来的洋车退掉,让他搬到自己家,腾一间厢房给他住,并挑出他的几幅画,亲笔题款,送去画店。画上有了大师的墨宝,熠熠生辉,被争抢一空。李苦禅脱离困境,从此一心一意学画,尽得老师的艺术精髓。

齐白石的伯乐:陈师曾


陈师曾

齐白石初到北平时的遭遇和李苦禅相似,穷到租不起房、买不起画具。因木匠出身,画风质朴,齐白石遭到北京画坛的冷落和排挤,辛苦创作的作品只能拿来摆地摊。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在琉璃厂偶见齐白石“自出己意、大刀阔斧”的篆刻,大为赞叹,还辗转找到住在法源寺的齐白石,两人一见如故。


陈师曾《林泉幽致辞屏》 四屏条 1916年作

在陈师曾的引荐下,齐白石得识姚茫父等画界名流,眼界渐开。齐白石还听从陈师曾的劝告开始变法,弃八大一派冷逸画风,转学“扬州八隆”、吴昌硕一派,并自创“红花墨叶”一格。陈子庄在《石壶画语录》中曾有生动的描述:“齐白石早年画美人,人称‘齐美人’。陈师曾见后道:‘你天性疏放,笔下出丑相,怎能画美人!应当学大笔写意画,以丑为美。’”陈师曾还从友人处借得二十幅吴昌硕精品,给齐白石学。


三年后,齐白石学成出户。陈师曾帮助他在日本开了一个画展,将他画的价格订得比吴昌硕的还高。日本人见后大惊,认为齐白石的画很好,但碍于高价,只得偷偷来中国收买。陈师曾得此消息,立即电告国内,将国内所陈列的齐白石的润格提高二十倍。这样一来,展览会上的齐画悉为日本人购去,齐白石的名气也由此大涨。他本人也承认:“这都是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


齐白石《贝叶草虫》

陈师曾去世后,齐白石痛苦不已,并作诗:“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畏。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贵。牛鬼与蛇神,常从胸底会。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味。”其情之真,其意之切,可窥一斑。

齐白石的伯乐:徐悲鸿


齐白石

除了陈师曾,徐悲鸿也是齐白石艺术道路上不可忽略的伯乐。

“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谓吾心手出异怪,鬼神使之非人能。”这是1932年齐白石赠予徐悲鸿一幅山水画中的诗句,真挚地道出了齐白石与徐悲鸿的相互推崇和深厚友谊。在齐白石与徐悲鸿数十年的交往中,这样的画作、书作、信札等还有很多,他们之间情真意厚、惺惺相惜,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徐悲鸿 《六骏图》设色纸本 镜心

1928年,徐悲鸿受邀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一职。他一眼就看出了齐白石画的艺术价值:格调清新,妙法自然。在画展上,率先把“徐悲鸿定”的字条挂在齐白石画下。此后,他为齐白石编画集、写序,送到上海出版,又三次到跨车胡同齐白石寓所中拜访、邀请齐白石为教授,并每日派马车去接。徐悲鸿对学生说:“齐白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一位丹青妙手媲美,他不仅可以做你们的老师,也可以做我的老师。”他高调地将齐白石推上了艺术的高台。


徐悲鸿与齐白石合影

齐白石与徐悲鸿两人尽管一个是留学法国的海归精英,一个是从中国乡间成长起来的“土大师”,两人背景各异,年龄悬殊很大,艺术风格也差异较大,但是却丝毫不妨碍两人至真至纯的艺术交往和在传统艺术探索创新的道路上肝胆相照。徐悲鸿慧眼识才,而齐白石的艺术也广纳博收,具有宽广的艺术胸襟。齐白石曾多次对身边亲友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

徐悲鸿的伯乐:康有为


徐悲鸿为康有为绘制全家福《康南海六十行乐图》

徐悲鸿一生学贯中西、曾在数所著名艺术院校执教、任校长,称得上是当时美术界首屈一指的领袖人物,经他提携、日后扬名画坛的艺术家众多。那么,谁又是他背后的贵人呢?


徐悲鸿与康有为合影

徐悲鸿早年客居上海,上海犹太裔房地产大亨哈同征集仓颉的画像,为了生计,徐悲鸿精心画了一幅应征。哈同请康有为鉴定,康看过后,大为赞赏。很快,徐悲鸿与康有为建立了师生关系,成了康有为的“入室弟子”,住在辛家花园康宅。


康有为

康有为学贯中西,为一代国学宗师,不仅精通文理经史,亦是书画大家。徐悲鸿客居康宅时,康有为拿出自己珍藏的古今善本图书、绘画、金石、碑帖、雕刻,供徐观览,并一一讲解。康有为常在花荫下喝茶,手捋胡须,观看爱徒屋内用功。在老师的指点下,徐悲鸿造诣日深。


康有为书法

此后他又动用京师人脉,辗转促成徐悲鸿公费留学法国。康有为是最早提出“美术革命”的人,他改革中国画的思想对徐悲鸿影响甚深。徐悲鸿美术观念的形成,并最终成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康有为的作用绝不可低估。

放眼西方艺术界,也不乏伯乐与千里马的例子。

乔托的伯乐:契马部埃


乔托·迪邦多内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乔托·迪邦多内出生在一个比较贫寒的家庭,童年时曾放过羊,他常用树枝在地上画羊,后来见到什么画什么。有一天,他在路边一块大青石上画画,引起了一位过路人的注意,便停下来观看乔托作画。


乔托《基督进入耶路撒冷》

看了一阵,路人开口说道:“对不起,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全神贯注的乔托根本不知身后站着人,他猛然回过头看了看,原来是个僧侣。他有礼貌地回答:“我叫乔托。”“你很爱画画吗?”僧侣问。“是的,先生”说完,他又继续画画。


契马布埃《宝座中的圣母》,约1280—1290年,板面蛋彩画

乔托哪里知道,正是这个僧侣,为他打开了命运之门,把他引上了艺术之路。僧侣名叫吉欧瓦尼·契马布埃,是佛罗伦萨有名的画家,被尊为“画家之父”。契马部埃很喜欢乔托,就让乔托带着去见他的父亲。契马部埃对乔托的父亲说,乔托是个很有灵气的孩子,不能长久埋没在乡里,希望能把他带进城里接受教育,学习美术,并提供他的生活费用。


乔托《宝座中的圣母》,约1310年,板面蛋彩画

乔托的父亲十分感激地连连点头,这是他作梦也不敢想的。乔托从师契马部埃学画之后,勤勤恳恳地给老师打下手。他既聪颖又勤奋,具有艺术细胞,一点就通,一教就会。几年功夫,他的绘画水平超过了老师,后来成为了著名画家。

普桑的伯乐:康顿·瓦林


尼古拉斯·普桑

尼古拉斯·普桑,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生于诺曼底的维里耶镇,父母都有一些文化,他们千方百计地想给儿子以尽可能好的教育。普桑学习很用功,各种课程都学得不错,最入迷的是画画,画起画来如醉如痴。但在维里耶这样偏僻的地方,不能指望有谁会帮助他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


《阿卡迪亚的牧人》 普桑 作于1638~1639年 油画 85×121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

普桑18岁时,镇里来了一位名叫康顿·瓦林的巡游画家,他要为地方教堂画几幅祭坛画。普桑慕名前去拜访,瓦林看他有绘画方面的才能,对他进行了夸奖和鼓励,并建议他外出投奔名师。有了瓦林的鼓励,普桑决计要当一名画家,他偷偷地离家出走,来到了巴黎。


普桑《抢劫萨宾妇女》

经瓦林的推荐,普桑来到了凡·艾莱的画室学画,随后又投师画家拉勒曼。在巴黎,普桑又非常幸运地结识了数学家兼皇家美术收藏品和图书馆的保管员库尔图瓦,在库尔图瓦的帮助下,普桑得意临摹不少著名画家的作品。


普桑《随着时间之神的音乐起舞》

随着眼界的打开,普桑越来越深入地领会了艺术的真谛。大师们的作品将他引入了艺术的殿堂,从此,他走上了更加辉煌的艺术之路。

法尔孔奈的伯乐:狄德罗


法尔孔奈肖像,大理石,

1767-1733年,高45厘米,现陈列于冬宫博物馆。

法尔孔奈是18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家,他在50岁前完成了《上十字架》和《报喜节》两个巨大的雕塑作品。虽然已很有名气,但他感到还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在一封信中说:“我快50岁了,但是我还没有创作出无愧于我的名字的任何作品。”


Etienne-Maurice Falconet - Seated Cupid

法尔孔奈 - 坐着的丘比特

1762年,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上台后,为了显示自已是彼得大帝事业的继承者,决定在圣彼得堡建造一座彼得大帝的纪念雕像。她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俄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伊凡·拜茨基,拜茨基召集各界名流讨论建像方案,方案虽多,但没有一个能令人满意。


《冬日女神》,大理石雕塑,1763 -1771年制,高135厘米,现陈列于冬宫博物馆。

这时女皇的法国顾问狄德罗向她推荐了法国著名雕塑家法尔孔奈,说他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因为,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法尔孔奈接到俄国的邀请,毅然接受了这一任务。经过12年的努力,法尔孔奈在科罗和俄国艺术家的配合下,终于完成了《彼得大帝骑马像》(即《青铜骑士》)这一传世之作。


《彼得大帝青铜骑马像》,又名《青铜骑士》,雕像本身高6米,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十二月党人广场(帝俄时代称参议院广场)。

今天,在列宁格勒冬宫广场上,人们会看到面临涅瓦河的这座雄伟的雕像。彼得大帝骑在马上,雄姿勃发,极目远望,他一手提缰,一手指向远方。骏马前蹄扬起,昂首嘶鸣。基座是悬崖绝壁的形状。这件完美而又寓意深刻的作品,是彼得大帝一生事业的缩影,同时也是法尔孔奈自己的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华托的伯乐:克罗扎


华托

让·安东阿·华托,法国画家,洛可可风格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先后投师四五位画家,画过圣像、市民、演员、流浪汉等。一个偶然的机会,华托结识了巴黎最大的富翁之一克罗扎,从此改变了他的艺术风格和命运,成为一位描绘贵族生活的画家。


《舟发西苔岛》华托 法国 布面油画 1717年 129×194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克罗扎非常富有,但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财产,人们戏称他是“穷汉克罗扎”,就是人们常说的穷得只剩下钱了的那种人。他对华托给予很高的评价,让他住在自己豪华的府第里,并为他提供了一间画室。华托便成了克罗扎的座上客,克罗扎成了他的作品的最大买主,他根本用不着为作品的销路发愁。


《意大利喜剧演员》 华托 法国 布面油画 1720年

这时期,华托的作品充满了胭粉气,画中的主人翁都是衣着华丽、精神空虚、纸醉金迷的贵族。但在欢乐的人群中,总有一两个失意、孤独、哀愁的人。华托既为贵族唱了赞歌,同时也为他们唱起了挽歌。这些贵族画的意义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让人们看到了贵族是怎样从辉煌走向败落。

欧姬芙的伯乐:史蒂格利兹


乔治亚·欧姬芙

上世纪美国著名艺术家乔治亚·欧姬芙,以画巨大妖娆的花朵而闻名,她的《曼陀罗 / 白色花朵一号》,在2014年纽约苏富比以4440万美元的价格拍出,使她一跃成为世界女艺术家中画作拍卖价最高的人。欧姬芙的成功,离不开一个男人的帮助。


欧姬芙创作于1932年的《曼陀罗/白花一号》(Jimson Weed/White Flower No 1)

1908年,欧姬芙到纽约291画廊观赏雕塑家罗丹的水彩画展时,遇到她未来的丈夫,也就是画廊主人兼摄影家——阿尔弗雷德·史蒂格利兹,他在美国摄影和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欧姬芙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画家时,他早已功成名就,慧眼识英才,以他的强有力影响,把她推介给美国艺术界。


欧姬芙与史蒂格利兹

1924年,欧姬芙开始了最著名的花卉系列,大幅的花朵内部微观图,以微妙的曲线和渐层色,组成神秘又具有生命力的构图。这一系列画作在1925年展出时,将欧姬芙推到绘画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


《灰色、黑色、蓝色和黄色线条》(Gray line with black, blue, and yellow), 1923年

1946年,史蒂格利兹过世,此后三年,欧姬芙都留在纽约市,除了处理史蒂格利兹的遗产外,几乎没有画作。

弗里达的伯乐:里韦拉


弗里达

墨西哥最富传奇色彩画家弗里达·卡罗,有着支离破碎却又色彩斑斓的的一生。6岁小儿麻痹,18岁遭遇重大车祸,盆骨破碎,脊椎、锁骨、肋骨断裂,右腿11处粉碎性骨折,经历33场手术,终身不育。


弗里达与里韦拉

弗里达在国立预科学校读书时,和当时为学校礼堂做壁画的迪亚戈·里韦拉相识。迪亚戈·里韦拉,墨西哥著名画家,20世纪最负盛名的壁画家之一,被视为墨西哥国宝级人物。弗里达被极具才华的艺术家迭戈·里韦拉迷得神魂颠倒,那时,她十六岁,他三十六岁。


弗里达《再生草》

在他们恋爱时,弗里达开始模仿里韦拉的风格,但里维拉说:“你必须专心于自己的表达方式。”里维拉意识到,她绘画中采用的淳朴的民间风格,正好掩饰了她技巧经验上的不足。里韦拉是真正深刻理解弗里达的人,他在一封信中对朋友说:“她的画尖刻而温柔,硬如钢铁,却精致美好如蝶翼;可爱如甜美的微笑,却深刻和残酷得如同苦难的人生。”


弗里达自画像

尽管婚后的两人之间曾有过不忠,也有过背叛,有着各自的混乱私生活,但迪亚戈·里韦拉仍提供给了弗里达很多帮助,他也喜欢她的作品,是她最大的崇拜者。他建议弗里达穿传统的墨西哥服饰,那种长长的、华丽的服装,佩戴珍奇的宝石,再结合弗里达厚厚的一字型的眉毛,成为她独一无二的特征。这身特立独行的“行头”,让弗里达有了不少灵感之作,她的自画像为时尚摄影师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还登上过全球首屈一指的《VOGUE》杂志。


弗里达《大象与鸽子》

弗里达死后,里韦拉才意识到她的爱有多么强大,弗里达的葬礼那一天,据朋友的形容,他“像被切割成两半的灵魂”。三年之后,迪亚戈便随弗里达而去。


弗里达与里韦拉

世界之大,人海茫茫,能在关键时刻遇到帮自己一把的贵人何其幸运?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曾扮演过君子或艺人,在自己耕耘的领域,我们是艺人;在别人耕耘的领域,我们是君子。做君子时,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做艺人时,专注执着,感恩回馈。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1-25 10:57

“清初四僧”的艺术世界
2019
11/24
16:30
云上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书画 | 收藏 | 人文 | 心赏 | 茶道 | 香道 | 养生

原济(石涛)

朱耷(八大山人)

髡(kūn)残(石溪)

渐江(弘仁)

己亥年

十月廿八

编辑: 云上文化

打开音乐

聆听云上的声音

四大名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kūn)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都自具风裁。作品多表现不平之气,个性鲜明;既学习古人,也敢于突破古人成法,而取材直接来自自然,贴近生活,故作品中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石涛

石涛(1642一约1707),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石涛淮扬洁秋图


河曲弯弯,坡岸回转,芦荻丛生,老翁泛舟于湖上,

既得秋景、秋情,又有超然尘外之感。

石涛洞庭秋风


石涛法李成溪山寒林图


石涛千山红树图


石涛秋山红叶


石涛水溶侵古岸



八大山人(朱耷)

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八大山人竹石鸳鸯









髡残

髡残(1612-1692),清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朱耷,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与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画山水,师法王蒙,喜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复,苍浑茂密,意境幽深。善书法,能诗。存世作品有《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等。







弘仁


弘仁(1610-1664),清画家。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为清初四画僧之一。擅画山水,初学宋人,晚法萧云从、倪瓒,笔法清刚简逸,意趣高洁俊雅。尤好绘黄山松石,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并称“新安四大家”。兼写梅竹,工诗。存世作品有《枯槎短荻图》《西岩松雪图》《黄海松石图》等。著有《画偈》。







图文来源于网络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1 15:04

到底什么是艺术的感染力?
2019
12/01
11:22
惊龙轩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简单来说,所谓艺术感染力,主要是指能够引发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艺术力量。诸如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莫不如此。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很有道理。缺乏情感的艺术作品是缺少温度的,给人一种冰冷的、很难被亲近的感觉。就如现在的画家们最常采用的临摹照片的创作方式,已经放弃了艺术家原本应有的艺术个性和创作激情,这样的作品也很难表现出应有的艺术感染力。


事实上,在几百年来的那些经典油画作品中,其实大多融入了画家的内心情感和隐秘思想。所谓的古典写实主义、新古典写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不过都是后来人的一种猜谜一样的欣赏习惯罢了。

正如达芬奇《蒙娜丽莎》的油画作品中谜一样的微笑,留给后人太多的猜想和遐思。很显然,这便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便是所谓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艺术的感染力从来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时至今日,一直高高在上的“艺术”也开始跌落红尘,开始取悦观众与世俗。艺术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在艺术家的加工后便高于生活了。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很难保持艺术的纯粹与超脱。正因如此,艺术也失去了原有的高贵、真实、震撼心灵的感染力。


有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创作时费尽心血,欣赏作品的人却感觉不到创作者的累。就像林布兰的画,创作时投入了太多的精力,但是欣赏者却能保持轻松的心态,这样的作品是很容易唤起别人的共鸣的。

就如国画大家范宽和倪瓒的作品,你能在他们出神入化的笔墨之间,淡淡几笔便是大千世界,这便是境界。

既画得简单,又包含很多东西,这也是国画的魅力。齐白石先生的很多小品画,寥寥几笔,表现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样的艺术魅力大概也只有国画能表现出来,油画是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的。


俄罗斯摄影师阿纳托利·卡卢金的摄影作品具有一种如画般的感觉,如梦如幻,使观者分不清这究竟是画作还是摄影,不由自主的陷入他创造的梦境之中。很多人都说写实油画会被摄影艺术和数字图像技术所取代,看来也并非全无道理的。

摄影也好,绘画也罢,只不过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传达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代人的创新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的多,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力更加自由。可惜的是,虽然现在艺术创作的手段与工具比过去更加多样化与先进,呈现出来的感染力却无法同过去的艺术相提并论了。这是值得艺术家们好好反思的问题。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9 15:39

学会欣赏艺术的美,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
2019
12/08
20:43
艺世界里的生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我们在欣赏艺术的时候,总会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很让人感动,有一种领悟的魅力这或许是艺术感染力。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我们从艺术品中获得快乐、愉悦和审美享受,对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独特感受。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我们要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就需要掌握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就得多看、多听、多研究。多看、多听、多研究就是艺术欣赏的实践活动。反复品味、寻味、玩味,以真正体悟其精微、精妙、精华之所在,在“泛读”的基础上进行“精读”。


我们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广泛进行艺术欣赏实践、掌握艺术理论和艺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丰富生活阅历。掌握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方法,按照审美规律欣赏艺术、了解艺术家的时代特点与创作个性、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把握、选择优秀作品进行艺术欣赏。

艺术是生活的镜子,如果没有艺术,生活就非常贫乏,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真正的艺术品,是有着最高层次境界的,给我们以精神上的活力和鼓舞。


我们欣赏艺术水平的提高、是要不断积累对生活的认知以及社会经历,要不断学习了解不同艺术类型和欣赏知识,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艺术欣赏与个人生活品质的提升结合起来。学会了欣赏艺术的美,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5 10:35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6 10:13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8 10:34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11 10:03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13 10:11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15 10:09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190720石门素疏【鱼象鱼说】今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