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 发表于 2007-8-21 10:19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四人帮”上海余党被判刑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STRONG><FONT color=#2b2bd5></FONT></STRONG></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IMG src="http://www.guxiang.com/lishi/others/jintian/200108/200108210005.jpg" align=left><BR> 1982年8月21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对江青反革命集团在上海的重要案犯徐景贤、王秀珍和陈阿大、叶昌明、黄金海、戴立清、马振龙、朱永嘉进行公开审理,作出判决。徐景贤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王秀珍有期徒刑17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陈阿大、马振龙有期徒刑16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叶昌明、黄金海、戴立清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朱永嘉有期徒刑14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地位仅次于张春桥、姚文元的马天水因精神病,未定刑。</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1 10:24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菲律宾著名人物贝尼尼奥·阿基诺遇刺身亡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3333cc><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STRONG></FONT></P><STRONG><FONT color=#3333cc size=6> 1988年元旦刚过,在重审贝尼格诺·阿基诺谋杀案时,一个名叫杰·巴塞罗那的菲律宾航空公司地勤人员毅然出庭作证,以他亲眼所见的事实证明杀害阿基诺的是军人,不是加尔曼,从而对马科斯政权法院所作的判决提出了质疑。他说: <BR><BR> 1983年8月21日下午1点左右,一架中华航空公司的客机在菲律宾国际机场刚停稳,他驾驶牵引车驶过停机坪,离他15米远处,几名身穿咔叽军装的士兵紧紧抓住一名身穿白色服装的人的胳臂走下舷梯,该人立足未稳,身后一名士兵突然从腰间掏出手枪对准了他的头部,仅在一英寸距离处扳动了枪栓,亮光一闪,一声枪响,白衣人应声倒在血泊中。巴塞罗那亲眼目睹了这一惨案。但是4年来,除了他父亲外,他对任何人都守口如瓶,因为他担心说出真相会招来杀身大祸。可是这一次在被告律师对他进行询问时,他态度坚决,而且还表演了当时看到的情景。 <BR><BR> 贝·阿基诺是菲律宾前反对党领导人,在菲律宾颇有影响。他无辜惨遭杀害引起很大震动。当时马科斯政权下令成立五人调查委员会从1983年11月起开始调查。先后举行过130多次公开和秘密的听证会,出席作证的有近200人。虽然委员会内部对前政府是否参与谋杀阿基诺的问题有分歧,5个人提出了两份调查报告,可是都确认凶手不是马科斯政府所认定的名叫加尔曼的人。 <BR><BR> 菲律宾法院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于1985年2月开始审讯,到10月份共开庭53次,传讯108名证人。在这批证人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被称作“哭泣女郎”和“亲吻女郎”的两名妇女。 <BR><BR> “哭泣女郎”名叫雷贝卡·基汉诺。她与贝·阿基诺同乘一架飞机回国,因当场目睹阿基诺被杀而吓哭了,故被称为“哭泣女郎”。她曾出庭作证说,她亲眼看见站在阿基诺身后的一名身穿咔叽军装的士兵对准阿基诺的头部开了一枪。 <BR><BR> 然而被告的辩护律师却向法庭提出了与阿基诺同机回国的另一名证人。此人名叫佩拉吉娅·伊拉里奥。她因在机上吻过阿基诺,故被称作“亲吻女郎”。她声称亲眼看见加尔曼在停机坪开枪打死了阿基诺。 <BR><BR> 法庭经过两个月的研究,否定了“哭泣女郎”的证词,理由是她曾被控犯过罪,因携带伪造外币和假支票等在香港被捕过,以此证明她的证词不可信,并于12月初宣布凶手就是加尔曼。对于法院的判决,菲律宾许多人认为是欲盖弥彰。可是,原告律师又提不出其他有力证据和证人来推翻法院的判决,阿基诺谋杀案就此收场。 <BR><BR> 如今,巴塞罗那打消顾虑出庭作证很可能是重新审理阿基诺被杀一案的转折点。菲政府首席检察官冈萨雷斯说,目前已有一名被控与杀害阿基诺一案有牵连的士兵表示愿意披露事情真相。 <BR><BR> 阿基诺被杀时50岁,曾任自由党总书记。1977年因被指控从事颠覆活动而被判处死刑,后来,由于国内外群众的抗议,马科斯总统下令重新审理阿基诺案件。1980年5月,阿基诺获准假释出狱去美国就医,他在美国过了3年的流亡生活。</FONT> </STRONG></TD></TR></TBODY></TABLE><BR>天空 发表于 2007-8-22 09:24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573cc4 size=6><STRONG>邓小平出生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573cc4><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573cc4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573cc4 size=6><STRONG><IMG src="http://www.guxiang.com/lishi/others/jintian/200108/200108220001.jpg" align=left><BR> 1904年8月22日(农历7月12日),邓小平出生。邓小平的祖籍在江西吉安卢陵。其一世祖邓鹤轩,于明洪武13年(1380年)以兵部员外郎的身份迁入四川,一直定居广安,距今已有600多年,繁衍约20代。邓氏家族豪杰满门,其中有“文行魁蜀”邓显,吏部尚书晋大学士邓士廉,明万历进士、南京户部主事和湖广接察司副吏邓吉昌,清乾隆翰林院士、大理寺正卿邓时敏等。邓小平出生后,父母按字辈为他取名邓先圣。“先圣”进私塾发蒙时,私塾先生对此名字十分不满:孔子乃称“圣人”你怎么能“先圣”呢?于是先生便将他名字改为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了20年。直到参加革命后,才由邓希贤本人将名字改为邓小平。<BR><BR> 邓小平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但其童年和少年时代又十分平常。邓小平还不满6岁时,就到了协兴乡小学读书,11岁便考入了广安县的高小,14岁的时候考入了广安县中学。邓小平自幼资质聪明,在家里是个受父母疼爱的好儿子,在学校又是个勤奋用功的好学生。进中学不到几个月,他就被父亲送到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读书。1920年7月,该学校毕业生中,年龄最小的就是邓希贤。当时,小平同志还不满16岁。<BR><BR> 邓小平的故乡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和镇牌坊村,小村极为普通。<BR><BR> 邓小平的故居是一个普通的小院,即是四川人常见的那种土木结构,白灰粉墙,木栏花窗的瓦房。整个院子呈凹形,即四川人说的撮箕口形。当中是堂屋,两边偏房各有数间,中间有小坝子。坝子四周有青翠葱茏的芭蕉、笔柏,屋后有茂密的竹林。一条水泥路直通门前,一看便知这条路是专为参观者而修的。在正屋大门的上房,悬有一个木匾,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邓小平旧居”。<BR><BR> 室内陈设十分简单,左边偏房有邓小平少年时代睡过的床和一张旧茶几,右边几间房有邓小平父母睡过的床和一尊石磨等。正房陈列的邓小平的照片比较丰富,有好几百幅。这些照片,从赴法勤工俭学开始,到红军时代、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各个时期都有。还有在联合国大会上慷慨陈词的伟人英姿;在日本,美国外事活动中的“小平风采”。还有一张照片,是邓小平家50年代的全家福。这些照片,生动地记录下了邓小平60多年光辉卓越的革命生涯。<BR><BR> 1950年春,邓小平主持中共西南局工作时,就曾经派二野司令部警卫团的一个营来广安协助征粮剿匪和开展民主革命运动。16年后,“文革”恶浪使广安遭受劫难,广安农村劳动日一个仅值几分钱,群众生活十分穷困。邓小平得知深感忧虑。一次他接见外宾,谈到中国农业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时说:“我的家乡广安人平均占有粮食200多斤,一个农民年平均收入不到50元,我的家乡就是那个样子!”邓小平把家乡群众的忧虑时刻记在心上,其关切厚爱之心溢于言表。<BR><BR>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再次复出工作,他忙于政务,支撑大厦,但仍然牵挂着家乡人民。1978年2月召开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年逾古稀的邓小平接见家乡人大代表时,深情地说:“我快60年没有回家了,很想回去耍一耍,家乡变化很大吧!”。<BR><BR> 邓小平曾经多次打算回家乡,但都未能成行。然而,他鬓发已白而乡音未改,拳拳桑梓情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最令人难忘的是,从1978年至1986年不到十年间,邓小平两次接见家乡的领导。<BR><BR> 1978年2月,邓小平率团访问缅甸、尼泊尔等国,2月1日,他从缅甸回到成都,准备2月5日赴尼泊尔访问。在成都,他亲切接见了县委、县政府的同志,详细询问了家乡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田基本建设、抗旱救灾等方面的情况,并作了重要指示。<BR><BR> 1986年2月,邓小平到重庆视察,在成都过春节,2月13日(大年初五),邓小平和王震在住地金牛宾馆再次接见了县委、县府的负责人,对家乡建设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他对家乡的同志说:“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BR><BR> 邓小平的谆谆教导,使家乡人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广安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广安城区。邓小平家乡变化日新月异,万门程控电话已经开通,广(安)渝(重庆)高速公路正快速建设、全国规划容量较大的电力能源工程项目——240万千瓦的广安电厂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开工,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川东北矗立。<BR><BR> 邓小平在日理万机中在家乡人民留下的墨宝。1982年12月25日,邓小平亲自为家乡新建的“萃屏公园”题写了园名。1984年8月30日,他闻讯家乡人民劈江截流建电站,便欣然命笔写了“凉滩电站”站名,也就是在邓小平的亲切关怀和鼓励下,3000多名建设者大干快干,提前180天,于1985年6月在渠江中游建起了一座水电站……</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2 09:26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解放台湾联合宣言》发表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2b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 1954年8月22日,中国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发表《解放台湾联合宣言》。 <BR><BR> 《联合宣言》严正宣告:为了保障祖国安全和领土完整,为了保障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放台湾是行使中国主权,是中国人民的内政,决不容许任何外国干涉。如果外国侵略者敢于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那就是干涉中国的内政,侵犯中国的主权,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他们就必须承担这一侵略行为的一切严重后果。 <BR><BR> 《联合宣言》要求全国人民更加坚定地团结起来,从各方面加强工作,为解放台湾、反对美国干涉、保障祖国安全、保卫世界和平而奋斗。</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2 09:3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法国发明家丹尼斯·帕平诞辰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3333cc><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 当您用高压锅做菜蒸饭,把时间节省了1/2到4/5时,您可想到过高压锅的发明者是谁吗? <BR><BR> 发明高压锅的是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发明家丹尼斯·帕平。帕平1647年8月22日生于法国布卢瓦城。1681年帕平公布了他的第一项重要发明——“消化锅”,这就是最初的高压锅。它利用密封容器中蒸汽压力越大,水的沸点越高的原理,用锅中的高压高温迅速将食物煮熟,节约了很多时间。帕平用“消化锅”把排骨煮得象肉冻一样,并请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们参加“科学会餐”,品尝“消化锅”的威力与成果。 <BR><BR> 后来人们用“压力锅”来代替“消化锅”的名称。压力锅在医疗方面能有效地消毒杀菌,在高山高原地区,压力锅特别有用,因为那里气压低,水的沸点低,一般锅煮不熟饭。在造纸工业中,压力锅能很快把木片煮成木浆。在食品、罐头等行业中,压力锅也得到广泛应用。 <BR><BR> 1681年,帕平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随后,他设计了一种用大气压力驱动的发动机,但未能成功。此后他在意大利、英国、德国困苦辗转。直到1687年,帕平40岁时才获得正式职称:德国马尔堡大学数学教授。他深知自己的知识在机械方面大有用途,于是坚持研究、试验,一年之内发明了离心泵,用于城市供水和矿井通风。 <BR><BR> 1690年,帕平研究蒸汽机,做了大量实验,发表了论文,介绍蒸汽膨胀推动活塞运动,其后的冷凝形成真空。这篇论文成为此后各种气体发动机的原理。帕平把原理结合实际应用,希望用蒸汽机开动船只,他曾经制成一只用蒸汽机通过齿轮传动明轮叶以代替船桨的小船,但在德国富尔达河上试验时,不幸被驳船撞坏。帕平想到伦敦是一个大港口,更需要新型船只,便从德国回到伦敦,这时他已年过六旬。 <BR><BR> 当时有个叫赛威尔的人,制成一台蒸汽机,在皇家学会展出时,请帕平予以鉴定,帕平提出了重大的改进意见,但赛威尔不同意改进。于是帕平设计了新的蒸汽机,准备用来开动船只。帕平把一生精力和收入都用来进行科学研究,一生勤俭,一生贫困,只得请皇家学会给予支持。他要求给予15英镑来改进锅炉,试验将证明帕平的蒸汽机比赛威尔的要优越得多。但是,赛威尔有权有势,唯恐帕平试验成功,因为,那样他的蒸汽机就会没有价值而丧失专权。于是,赛威尔从中百般阻挠,致使帕平的合理要求遭到无理拒绝,一项重大的发明被扼杀于摇篮之中,帕平在失望、贫困和默默无闻中于1712年离开了人间,终年65岁。</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3 10:1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罗马尼亚起义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2b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 1944年8月23日,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推翻德国法西斯及其走狗的反动统治,举行了武装起义。 <BR><BR> 1940年,反动军官首领安东尼斯库取代国王建立了法西斯政权。他在这一年10月准许德国军队开进罗马尼亚,1941年6月,又与德国法西斯军队一起,参加了侵苏战争。为了反对法西斯政权,罗共于1943年制定了组织武装起义的政治路线,建立并训练爱国卫队和游击队,联合各方面的反法西斯力量组成了工人统一战线和民族民主同盟。 <BR><BR> 在1944年的整个夏天里,共产党就举行反希特勒起义、罗马尼亚退出战争等问题,同王宫内反法西斯的爱国力量代表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成立了领导起义的军事委员会,并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具体步骤和计划。 <BR><BR> 8月23日,起义开始。当天下午,按军事委员会的计划,在王宫逮捕了安东尼斯库及其亲信,推翻了军事独裁政权,组成以康·塞纳特斯库为首的新政府。起义军和爱国战斗队占领了国家主要机关,并攻打和接管了德军所在地。经过八天的战斗,布加勒斯特获得了解放。9—10月,罗马尼亚人民军和苏军协同作战,把德国侵略军全部赶出国境,解放了罗马尼亚的所有领土。从此,罗马尼亚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成了自己国家的主人。</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3 10:14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3333cc><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 1942年8月23日,德国主力部队渡过顿河,对斯大林格勒展开全面进攻,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这一天开始。 <BR><BR> 在莫斯科战役中败北的德军,经过半年的补充休整,希特勒又凑成237个师,集结到苏德战场。德军放弃全面进攻计划,主攻南线,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从东南方面包抄莫斯科为主要战略目标。德国企图迅速攻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以切断伏尔加河这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命脉,夺取巴库油田、乌克兰小麦、顿巴斯的煤,以加强自己的战争经济,然后向东北迂回包抄莫斯科,南出波斯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德军主力每天出动上千架飞机,投下了100多万颗炸弹,把斯大林格勒炸成一片废墟。苏联军民怀着誓死保卫斯大林格勒的钢铁意志,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在废墟堆中和冲进市区的敌人展开惊心动魄的搏斗,打退了德军一次次整师、整团的集团冲锋。每寸土地,每座楼房,每条街道都成了德军丧生之地。 <BR><BR> 斯大林及时聚集了大量的后备部队,在同年11月19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德军防线,转入大反攻,构成“铁钳之势”,在5天之内,就把聚集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33万德军包围起来。1943年元旦过后,苏军以5000门大炮进行猛烈轰击,到2月2日,全部歼灭了被围德军。这次保卫战以苏军的彻底胜利而告终。</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3 10:17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人员撤出贝鲁特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2b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IMG src="http://www.guxiang.com/lishi/others/jintian/200108/200108230005.jpg" align=left><BR> 1982年8月23日,第一批从贝鲁特撤出的292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人员从塞浦路斯拉纳卡机场乘飞机抵达约旦首都安曼,在机场受到约旦国王侯赛因、首相巴德兰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沙克尔的迎接。同一批撤出的400人中的其他巴解战士也乘飞机抵达伊拉克首都巴格达。<BR><BR> 约旦国王侯赛因出席了在首都北部空军基地举行的仪式,欢迎从贝鲁特撤来的首批巴勒斯坦解放军。侯赛因国王在讲话中赞扬了巴勒斯坦战士为保卫荣誉和尊严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他说,我们要进行长期的斗争,我们对最后胜利充满信心。他指出,约旦和巴勒斯坦的团结是牢固的,约旦和巴勒斯坦将继续进行更多的联合行动。</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3 10:18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3c3cc4 size=6><STRONG>《人民日报》宣传徐水县走人民公社道路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3c3cc4><BR><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3c3cc4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3c3cc4 size=6><STRONG> 1958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宣传徐水县农民正在沿着人民公社的道路,奔向“共产主义的乐园”。这篇报道,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宣传:一、徐水县实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报道说,全县318000多人口,已有312000多人吃食堂。二、把徐水县发射几颗“高产卫星”,例如:一亩山药产120万斤,一颗白菜500斤,小麦亩产5000斤,皮棉亩产5000斤,全县粮食亩产2000斤。这些宣传,大大助长了“浮夸风”。</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3 10:16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法国舰队袭击福建水师 马尾海战爆发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3333cc><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 1884年8月23日,法国舰队袭击福建水师,马尾海战爆发。 <BR><BR> 马尾即马江,是福州闽江下游的一段,马尾港是福建水师的基地。中法战争中,侵略者利用清政府和、战举棋不定,犹豫分歧,便以武力配合外交讹诈来迫使清政府就范。1884年7月中旬,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舰队以“游历”为名,驶进马尾军港。闽浙总督何璟、船政大臣何如璋等,在李鸿章对外退让妥协政策的影响下,深恐得罪侵略者,影响中法“和议”和列强“调解”,不但不施防范,反而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对前来准备进攻中国海军的法国舰队以“友好的接待”。并“严谕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甚至禁止港内水师舰只移动,免使法军产生疑虑。8月21日,中法谈判破裂。23日上午,何璟接到驻福州领事战书后,竟然对水师官兵封锁消息,不准请战官兵“轻举妄动”,而寄希望于乞求法军延期进攻。下午一点过,法舰向福建水师发炮进攻。福建水师在未作任何战守准备的情况下仓促还击。多数舰只还来不及起锚,便被法军优势炮水纷纷击伤、击沉。海战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兵舰11艘,运输舰19艘,全部被击毁。官兵阵亡521人,伤150人,下落不明者51人。而法军,5人被击毙,15人受伤(其中包括孤拔)。海战同时,法军轰毁了洋务派经营了近20年的福州造船厂和两岸炮台与无数民房。马尾战败。</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3 10:17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邓小平说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2b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 1980年8月23日,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采访中法拉奇单刀直入地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BR><BR> 邓小平明快、干脆地回答道:“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又说:“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BR><BR> 法拉奇坚决地将问题引向尖锐:“对西方人来说,我们有很多问题不理解。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 <BR><BR> 邓小平并不想躲避法拉奇的暗示:’毛主席的错误和林彪、‘四人帮’的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他坚定地说:“我们要对毛主席的一生的功过作客观的评价。我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讲毛主席后期的错误。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4 08:5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北宋文学家苏轼逝世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2b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生于公元1037年,21岁开始进入仕途,曾两次进京任龙图阁学士、中书舍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官职,但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合,一生屡遭贬谪,大部分时间做地方官,1101年8月24日逝世,终年64岁。 <BR><BR> 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后人称为文学上的“唐宋八大家”。流传后世的苏轼的诗歌有2800多首,存世书迹有《赤壁赋》等,画迹有《竹石图》等。 <BR><BR> 苏轼自46岁以后自号“东坡居士”,民间对苏东坡这个名字非常熟悉,甚至连日常生活中也有东坡巾、东坡肉、东坡豆腐等许多名目。 <BR><BR> 苏轼为何自号东坡呢?“东坡”是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东门外远处一块山间坡地,原归营兵屯垦,弃置日久成了瓦砾遍地的荒场。宋神宗元丰初年,苏轼被人诬告作诗诽谤皇帝,谪授黄州团练副使,名义是员地方军事长官,实际却是廪禄断绝的结罪官吏,生活陷入困境。友人马正卿向知州申请把这块荒地拨归苏轼耕种,得到允许后,苏轼开始了“躬耕”生活,养牛一头,垦田半顷,播植稻麦,一家多口的吃饭问题总算有了着落。生活略有改善,苏轼又着手解决住处问题。他发现在“东坡”的一侧有座长满蒿草的废弃菜园,就申请以此为房基,建筑住房。正房在大雪中落成,定名“雪堂”,苏轼亲笔题写“东坡雪堂”匾额悬挂在迎面。后来,他的著作也多用“东坡”为名,如《东坡集》、《东坡志林》等。 <BR><BR>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落笔生花的文学家,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而且大量史实证明,他在自然科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少的贡献。在医学方面,他与北宋沈括合著的《苏沈良方》,是一部闻名中外的医书,是我国医学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此书共18卷,总计处方170多剂,论述60条,先后曾有数十种版本流传,这部书至今在日本流传甚广。在养生方面,他著有《问养生》、《论养生寄子由》、《养生说》等20多篇文章,他的养生学重要论点是“营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他还提倡练气功,强调饮食要有节制,多食蔬菜,要豁达乐观,心胸开阔,这些论点至今仍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在科学普及方面,他曾推广过湖北农民插秧用的秧马,四川制盐的“筒井用水鞲法”,四川的“布头笺”纸。在《牡丹记序》中记录了他所研究过的生物变异性。在《酒经》中,他详细介绍了制曲和酿酒技术。在《苏轼杂琴事》中剖析过古代名琴“雷琴”。他还研究过数十种物质的化学变化及性质,在《格物粗谈》和《物类相感志》两本著作中,记载了广泛的科学知识,共计1200多条,至今还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4 08:54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3c3cc4 size=6><STRONG>著名哲学家、中共一大代表李达逝世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3c3cc4><BR><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3c3cc4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3c3cc4 size=6><STRONG> 1966年8月24日,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共一大代表李达逝世。李达(1890年生),湖南零陵人。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编《共产党》月刊。中共一大被选为宣传主任。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曾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中共八大代表、第一至三届人大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第一、二届政协委员等职。著有《社会学大纲》、《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等。</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4 08:56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南非军队入侵安哥拉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2b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 1981年8月24日,南非种族主义政权派出它非法占领纳米比亚的南非机械化部队,在一百多辆装甲车、坦克和战斗机的掩护下,悍然入侵安哥拉国土。到8月31日,南非军队已占领了安哥拉南部库内内省首府恩杰瓦和尚贡戈等9个城镇。安哥拉军队在一些地方同南非入侵者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BR><BR> 南非对安哥拉的入侵是蓄谋已久的,其目的之一是威胁安哥拉等前线国家,迫使它们放弃对这一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特别是对西南非洲人民组织领导的游击队的支持。长期以来,南非当局不断出兵袭扰赞比亚、莫桑比克和安哥拉。这次对安哥拉大规模的入侵,就是一系列袭扰行动的恶性发展。根据统计,仅在1981年上半年,南非对安哥拉就进行过数以百计的侦察飞行、空袭、以及空投部队,还数十次进行炮击、地面袭击和陆地侦察活动,打死打伤数百人,破坏了一些经济设施、村庄和公路。7、8月份以来,入侵行动接连不断,而且规模越来越大,终于发展到这次深入安哥拉境内一、二百公里的大规模入侵。这次入侵是1975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BR><BR> 南非这次入侵是要摧毁设在尚贡戈的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总部以及设在卡哈马和奇奔巴的“萨姆-Ⅲ”地对空导弹发射场,并在安哥拉和纳米比亚之间制造一条无人地带,以防止游击队袭击在纳米比亚的南非占领者。 <BR><BR> 南非对安哥拉的野蛮入侵,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发表声明,要求南非立即停止侵略行动,无条件地从安哥拉领土上撤出军队。 <BR><BR> 联合国安理会8月28日举行紧急会议,讨论南非对安哥拉的入侵,要求南非军队立即无条件撤出。美国不顾大多数国家的意愿,继续偏袒南非,否决了第三世界国家提出的《强烈谴责南非武装入侵安哥拉的决议草案》。同一天,南非军队开始撤出安哥拉。</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4 08:5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人民艺术家老舍逝世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222dd><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 1966年8月2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我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逝世,终年67岁。1978年6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先生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BR><BR> 老舍先生原名舒舍予,北京市人,1899年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先生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周总理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后来到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1949年应召回国后,老舍先生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各项工作,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BR><BR> 老舍先生是著名作家。他把一生贡献给了祖国的文学艺术事业。他在创作上积极勤奋,著作丰富。解放前,他写了《骆驼祥子》等许多文学作品,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给了他新的艺术生命,他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许多文艺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被荣称为“人民艺术家”。</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4 08:57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5233cc size=6><STRONG>中央允许新疆云南在划分成份问题上采取特殊政策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5233cc><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5233cc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5233cc size=6><STRONG> 1971年8月24日,中央对新疆、云南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和牧区划分成份问题的请示报告作出批示,原则同意这两个省没有划过阶级成份或没划清的少数民族地区,参照西藏社会主义改造执行的原则和政策划分阶级成份。新疆、云南两地已经实现农业、牧业集体化多年,在少数民族中补划阶级成份,对于团结民族、宗教上层人士产生了不利影响。</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7 09:56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248dd size=6><STRONG>国际反战大会召开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248dd><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248dd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248dd size=6><STRONG> 国际反战大会于1932年8月27日,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召开。1932—1933年,由于战争危险日益增长,出现了广泛的反战、反法西斯的民主运动。这个运动是进步知识分子发起的。根据亨利·巴比塞和罗曼·罗兰的倡仪,1932年春天成立了国际反战委员会。参加委员会的还有马克西姆·高尔基、马赛·加香、叶琳娜·斯塔索娃等。委员会建议各国知识分子和世界各大冶金业、化学工业和运输中心的工人推选代表参加国际反战大会。为了响应这一号召,各国纷纷成立国际反战大会发起人小组。领导这些小组的都是科学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在1932年5—8月期间,各国举行会议,选出了出席反战大会的代表。可是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百般阻挠反战大会的召开。瑞士政府不许反战大会在瑞士境内举行,声言这次大会“是苏联共产党人策动的”。荷兰政府虽然同意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但是提出了保留条件,即不许苏联代表入境。第二国际领导对反战大会也采取继然否定的态度,公然号召社会民主党工人不参加大会筹备工作和不参加大会。尽管这样,国际反战大会仍然在阿姆斯特丹举行了,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时,各国共选出约5000名代表,但由于各国政府的迫害,只有25个国家的2244名代表到会,他们代表3000万积极反战的战士。</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7 10:0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洪秀全与冯云山共同制定《十款天条》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222dd><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 1847年8月27日,洪秀全到紫荆山与冯云山会合,共同制定拜上帝会的各种仪式和《十款天条》。冯云山是“拜上帝会”创始人之一。他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通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发展信徒数千人。洪秀全的到来,加强了领导。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们共同建立了拜上帝会总机关,并制定了《十款天条》:即崇拜上帝;不拜邪神;不妄题皇上帝之名;七日礼拜颂赞皇上帝恩德;孝顺父母;不杀人害人;不奸邪淫乱;不偷窃劫抢;不讲谎话、不起贪心。前四条属宗教信仰,后六条是《原道救世歌》所举六不正的内容。平时作为会众的生活守则,战时则为军事纪律。《十款天条》与洪秀全的“三原”一样,成为组织和发动农民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有力武器。 </STRONG></FONT></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7 09:57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421ae6 size=6><STRONG>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诞辰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421ae6><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421ae6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421ae6 size=6><STRONG>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他主张,理念是第一性的,它以纯概念的形式在逻辑学中不断发展,然后理念外化成为自然界,最后又在精神哲学的各门科学中回复到理念自身。这样,他建立了一个以理念为基础的、包括了一切科学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把矛盾看作一切事物的真理与本质,论述了辩证法就是对立面的统一。他把整个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看作处于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中。其辩证法的不彻底性在于,他的作为“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时,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这一合理内核。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史讲演录》、《哲学全书纲要》等。后者分为“逻辑哲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部分,是对其全部哲学体系的阐述。</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27 09:59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上天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2b2bd5><BR><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STRONG><FONT color=#2b2bd5 size=6> 1939年8月27日,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飞上了天空,这架飞机是德国制造的。 <BR><BR> 喷气式飞机不同别种飞机,这是靠装有喷气式发动机来推动机身向前的。喷气式发动机是利用发动机本身高速喷射的燃气流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以推进飞行器的。这种原理在我国古代就曾为人们所利用。宋朝发明的带火药的火箭,就是运用这种原理。火箭上有个纸筒,里面装满火药。火药燃烧的时候,产生一股强烈的气流从尾部喷射出去,利用喷射气流的反作用力,火箭就能飞快地前进。但是,人们真正地完整地认识这个原理,还是20世纪初叶的事。俄国的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1903年出版的《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一书,阐明了火箭飞行理论,论述了将火箭用于星际交通的可能性,提出了液体燃料火箭的思想和原理图,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发动机的计算。这些,为制造喷气式飞机提供了理论依据。喷气式飞机的诞生,是人类交通史上一件大事。它每小时能飞1000多公里到3000多公里,高能飞到两三万米的高空,最远一次可连续飞行1万多公里。使人类的交通速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FONT> </STRONG></TD></TR></TBOD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