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 发表于 2007-8-10 08:38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4dd5 size=6><STRONG>史丰收创造快速计算法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4d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4d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4dd5 size=6><STRONG> 1979年8月10日,当新华社播发青年史丰收创造快速计算法消息的时候,年仅23岁的史丰收正在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学习。 <BR><BR> 史丰收出生在陕西省大荔县两宜乡一个农民家庭,从小他就对数学特别感兴趣。上小学二年级时,他脑子里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看、认、读、写数字的时候,都从高位开始,而进行计算时,却是从低位算起,为什么不一致呢?他问老师:“算术能不能从前边往后算呢?”一个天真孩子的想象,向几千年的传统算法提出了挑战,也为数学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史丰收决心试试能不能从前往后算,由于买本子太贵,他就用废纸算,后来又用木棍在地上算,用笔在胳膊上、腿上算,见了他的人都说“他着魔了”。有时妈妈把饭做好了,三番五次叫他,他都不动弹。睡梦中他常常喊着数字把自己惊醒,又接着算。每当他算出个新结果,便用钉子把数字划在墙上。他家里五间房的墙壁上,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刻痕。 <BR><BR> 史丰收从高位数算起,碰到的困难是如何解决“进位”的问题。放学后,常到商店去看会计打算盘。一天,他看见营业员打2乘5时,将5去掉,在前位上进了一个算盘珠,史丰收寻找的奥秘,在这个算盘珠上找到了。他立即跑回家去,验证他的第一条规律:2乘任何数,被乘数的某一位数如果大于5或等于5,就要往前进一位,这就是“满5进一”规律。乘2的规律就这样被找到了。一个进位的算盘珠,在人们的眼前被拨弄过千万次,都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却给了这个小学生这样大的启发。这个重大的突破,打开了速算的大门,乘3、乘4、直到乘9的进位规律都陆续解决,史丰收把这些规律归纳为29句歌诀。到1970年他小学毕业的时候,多位数加、减、乘、除的快速计算法都被他找到了。 <BR><BR> 1974年的一天,史丰收和电子计算器进行数学比赛,10道6位数乘6位数的乘法,运算结果,史丰收用了4分钟,电子计算器用了8分钟。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他为数学系学生。学了高等数学后,他应用马克劳林级数和快速计算法结合,又解决了三角函数和对数的快速计算问题。 <BR><BR> 史丰收速算法问世后,在国内得到了广泛推广,也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的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说:“史丰收速算法是教育科学史上的奇迹,应向全世界推广。”1990年10月16日,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和中国发明创造者基金会正式命名史丰收创造的快速运算方法为“史丰收速算法”。“史丰收速算法”的主要特点是:打破了几千年来古今中外从低位算起的计算习惯,建立了一套直接从高位算起,不列运算程序,一口报出计算结果的系统速算方法,其计算速度超过了电子计算器,而且可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三角函数和对数等较为复杂的计算。“史丰收速算法”具有创造性,系统性,实用性和普及性。</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BR>天空 发表于 2007-8-10 08:39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日军对华北解放区进行大扫荡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2b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 1941年8月10日,日军对华北解放区军民开始进行大规模扫荡。日军华北总司令冈村宁茨调集13万以上兵力,分13路出动,对晋察冀北岳区,实行所谓的“铁壁合围”、“马蹄形堡战”、“鱼鳞式包围阵”等战术,使用伞兵和毒气,企图将八路军消灭于长城两侧。到10月底,八路军粉碎了这次大扫荡。此外,日军还对冀中晋冀鲁豫等解放区发动了大扫荡,都被解放区军民打退。1941年到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军民在反“扫荡”战中,取得辉煌战果,经过大小战斗34956次,毙伤日伪军201910人,俘虏日伪军49655人,日伪军投诚9073人。 </STRONG></FONT></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0 08:4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中共放弃红军称号联蒋抗日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2222dd><BR><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 1936年8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国共两党关系、统一战线问题。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把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放在党和红军三大战略任务的首位。会议认为 :蒋介石由对日退让,镇压革命运动,改变为愿谈统一战线,同我党往来,是为了得到群众的拥护和使日本退让,镇压革命运动,以巩固他的统治。会议确定:放弃抗日必反蒋的口号,实行逼蒋抗日的方针,继续国共谈判,同时对国民党各地方实力派分别进行统战谈判,并大力开展群众抗日运动,以推动国民党政府走向抗日道路。会议决定:为推动蒋介石联共抗日,在确保中共对苏区、红军领导的前提下,可以放弃苏区、红军的名称,并决定起草致国民党的信及关于对蒋政策的党内指示。 </STRONG></FONT></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0 08:35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1a1ae6 size=6><STRONG>巴尔干战争结束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STRONG><FONT color=#1a1ae6></FONT></STRONG></FONT></DIV><P><FONT color=#1a1ae6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1a1ae6 size=6><STRONG> 1912年至1913年,围绕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问题接连爆发了两次巴尔干战争。 <BR><BR>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反对土尔其的战争。1911年意大利与土尔其之间战争的爆发促成了巴尔干各国反土力量的联合。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建立反土同盟,随后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也相继加入,巴尔干同盟形成。1912年10月9日因土耳其拒绝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自治,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土作战,10月17日至18日,塞、保、希也先后参加对土战争。致使土军三面受敌,节节败退。12月3日土与保、塞、门三国达成停火协议。后因土政府拒绝议和条件,1913年2月3日战火重起,同盟军接连夺得亚尼纳、亚得里亚堡和斯库台,土耳其被迫求和。5月30日在欧洲列强斡旋下,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四国签订《伦敦和约》,土耳其丧失了除君士坦丁堡及色雷斯一小部分以外的全部欧洲领地。阿尔巴尼亚获得独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了土在巴尔干半岛长达500年的统治。 <BR><BR> 然而《伦敦和约》墨迹未干,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已经爆发。这是由巴尔干同盟各国为争夺领土而引起的王朝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巴尔干各统治集团在分配战果时发生争吵。塞尔维亚因未得到亚得里亚出海口,要求获利最多的保加利亚割让一部分马其顿领土作为补偿。希腊要求占有马其顿南部和西色雷斯,罗马尼亚也希望占有南多布罗加。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也插手其间。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签订《反保同盟》,随之罗马尼亚加入同盟。6月29日保加利亚军队对驻扎在马其顿的塞、希军队突然发起进攻,拉开战争序幕,不久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参加塞、希、罗一方对保作战。保军四面受击,接连受挫。7月末塞、希、罗军队兵临保首都索非亚城下,保加利亚被迫求和。1913年8月10日保、塞、门、希、罗五国在布加勒斯特签订和约,保加利亚丧失其在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及南多布罗加。以后,根据《保土条约》,土耳其又重占亚得里亚堡。至此,巴尔干战争结束。 <BR><BR> 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了波斯尼亚人和黑塞哥维纳人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大塞尔维亚国家。俄国出于侵略目的,对这些要求予以支持。奥匈帝国则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的扩大,还力图吞并塞尔维亚。这得到了德国的支持。而奥塞两国的冲突又势必引起奥俄冲突乃至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冲突。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巴尔干角逐争斗,使其成为欧洲的火药库。《布加勒斯特和约》签订不到一年,规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巴尔干问题而突然爆发。</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0 08:36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248dd size=6><STRONG>法国“无套裤汉”运动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2248dd><BR><STRONG><FONT size=6></FONT></STRONG></FONT></DIV><P><FONT color=#2248dd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248dd size=6><STRONG> 1792年8月10日,是巴黎人民举行起义、并取得胜利的日子。 <BR><BR> 在人民的革命和爱国热情不断高涨的形势下,资产阶级民主派加强推翻国王、建立共和国的活动。可是,普奥联军司令布伦斯维克公爵于1792年7月25日发表宣言,公然声称如果法国国王受到侵犯,他将惩罚巴黎,将其“完全毁灭”。这个宣言更加激怒了法国人民,他们要求立即废黜国王,召开国民公会,并着手准备武装起义。8月9日夜,巴黎上空再次响起革命的警钟,起义人民纷纷在各区聚集。第二天早晨,起义队伍在革命市府领导下向王宫挺进,击败了国王的瑞士雇佣兵,随即攻入王宫。路易十六仓皇逃匿,到立法议会乞求保护,巴黎市府立即将他逮捕。在武装起义队伍的压力面前,立法议会不得不按照群众的要求,通过废黜国王、召开国民公会的会议。国民公会的代表由年满21岁的公民普选产生。 <BR><BR> 8月10日的起义是由被称为“无套裤汉”的革命群众发动的,所以叫做“无套裤汉”运动。 <BR><BR> 起义的胜利摧毁了数百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了3年来的君主立宪制。同时,维护君主政体的斐扬派大资产阶级统治被推翻,1791年的宪法也被取消。</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0 08:41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光绪帝要求内外诸臣议事莫“墨守旧章”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STRONG><BR><FONT color=#2b2bd5 size=6></FONT></STRONG></DIV><P><STRONG><FONT color=#2b2bd5 size=6></FONT></STRONG></P><STRONG><FONT color=#2b2bd5 size=6> 1898年8月10日,光绪帝下谕,指责内外诸臣“墨守旧章”,要求诸臣议论政事,不得“附会古义”,不得“缘饰经术”,不得“胶执成则”。声称:“朕深惟穷变通久之义,创建一切,实具万不得已之苦衷。”他告戒诸臣:“倘面从心违,致失朝廷实事求是本旨,非朕所望也!”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皇帝中,光绪帝是第一位认识到传统治国之道已不适应时势的皇帝。他领悟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FONT></STRONG>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1 14:07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STRONG><FONT color=#2222dd size=6>国民党成立 </FONT></STRONG></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STRONG><BR><FONT color=#2222dd size=6></FONT></STRONG></DIV><P><STRONG><FONT color=#2222dd size=6></FONT></STRONG></P><STRONG><FONT color=#2222dd size=6> 1912年8月11日,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五个政团集会于北京安庆会馆,就合并为国民党一事达成协议。13日发表宣言说:“共和之制,国民为国主体,吾人于使人不忘其义,故颜其名曰国民党。” <BR><BR> 25日下午1时,国民党成立大会在湖广会馆举行,由昨日刚刚抵京的孙中山主持。 <BR><BR> 大会通过《国民党政见宣言》及政纲。宣言主张“一国政党之兴也,只宜两党对峙,不宜小 党分立”。政纲共为五项:(1)促成政治统一。(2)发展地方自治。(3)实行种族同化。(4)注 重民生政策。(5)维持国际和平。政纲删去同盟会的“平均地权”和“男女平权”等纲领,把“力谋国际平等”改为“维持国际和平”。 <BR> 大会推举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9人为理事,阎锡山、张继、李烈钧、胡瑛等30人为参议。国民党成立后,为国内第一大党。</FONT></STRONG>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1 14:1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4d2bd5 size=6><STRONG>为对俄妥协 清政府将左宗棠调回京城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4d2bd5><BR><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4d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4d2bd5 size=6><STRONG> 1880年8月11日,清政府调左宗棠入京,对俄妥协。1879年10月,崇厚在俄京擅订丧权失地的《里瓦几亚条约》,引起清廷中多数官员反对,纷纷要求朝廷拒绝承认。左宗棠提出“先之以议论,委婉而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性的和战并用方针。清政府接受了左宗棠的主张,1880年初,正式拒绝承认这个条约,并改派曾纪泽出使沙俄办理伊犁交涉。沙俄政府气急败坏,对中国实行武力恫吓,在我西北和东北边境集结重兵,并派舰队到中国海面示威。清政府一面加强东北防务,一面再次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调兵备战。左宗棠部署分兵三路收复伊犁。1880年5月,年近70岁的左宗棠冒着风雪,自肃州(今甘肃酒泉)抬着棺木西行出关,向哈密进发,表示了视死如归的决心。但是,本质虚弱的清政府在行动上是动摇妥协的。加以英、法、德、美等国对清政府推翻一个已经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惩处崇厚视为大忌,于是纷纷“表示愤怒”,提出“抗议”。而李鸿章乘机活动,攻左氏等爱国人士说:“左倡率一班书生腐官,大言高论,不顾国家之安危,即其西征调度,不不尔尔,把握何在?”于是清政府又采取避免战争、委曲求全的态度,将崇厚“斩监候”之罪“暂免”。8月11日又以“现在时事孔艰,正须老子兵事之大臣,以备朝廷顾问”为名,将左宗棠调离新疆。但左氏的积极备战,确为曾纪泽在俄国的谈判提供了有力的后盾。乃至左氏被召赴京,沙俄尚以为他是去商讨出兵伊犁之事而极为关注。沙俄最后同意改订新约,与此大有关系。 </STRONG></FONT></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1 14:09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我国第一次使用“解放军”名称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2222dd><BR><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 1945年8月中旬,正是抗日战争最紧要的关头,朱德总司令连发七道命令,命令各解放区军队迅速前进,收缴日伪军武装,实施全线大反攻。8月11日,在朱德发布的第4号反攻命令中,第一次提出“解放军”这个名称。 <BR><BR>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领导人民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以后,第一支工农革命军建立起来了。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军事工作大纲》,规定割据区域所建之军队,正式定名为工农红军,并取消工农革命军的称谓。从此以后,各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武装相继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BR><BR>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与国民党达成的协议,将红军主 <BR>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即八路军)。任命朱德为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后来改称总司令和副总司令)。1937年10月2日,中共中央又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个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4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 <BR><BR>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奋起抗日,组织了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义勇军等抗日武装。到1934年底,中共满洲省委先后把这些抗日武装改编成11个军,并在1936年2月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抗日联军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并成东北民主联军。朱德总司令发布反攻命令以后,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相继改名为人民解放军。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通令以后,全军各部队统一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令中明文规定,团和分区以上各部队番号,均须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字样。</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3 08:5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中日发生军事冲突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3333cc><BR><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 1916年8月13日,郑家屯驻军与日军发生冲突。 <BR><BR> 8月13日,奉天辽源县一个中国小孩泼水,不慎溅到过路日本商人吉本身上,吉本挥拳即打,奉军士兵劝阻,他又向士兵动武。事端挑起,他即到日本兵营,带引日军20余名,强行闯入当地奉军团部,首先开枪,挑起军事冲突。奉军士兵还击,双方各有死伤。 <BR><BR> 21日,日本关东都督照会中国奉天督军张作霖,要求将四平街至郑家屯沿线30里以内的中国驻军全部撤出。事件发生后,辽源县知事亲往日本军营慰问,被扣留。附近日军立即向郑家屯结集,奉军被迫撤出郑家屯和四平街至郑家屯沿线区域。</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3 08:5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南丁格尔逝世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2222dd><BR><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 1820年5月12日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出生在意大利中部名城佛罗伦萨。父亲视她为掌上明珠,让她接受公主一样的高等教育,并送她欧洲游历,开阔眼界、广交名流。 <BR><BR> 南丁格尔通晓英、意、德、法四国语言,又酷爱文学和艺术,她的父母希望她能早日成为一位显赫的贵妇人。但南丁格尔从幼年时就怀有一颗仁慈而美好的心灵,立志做一名好护士献身于救死扶伤的护理事业。 <BR><BR> 南丁格尔翻译和学习了大量护理书籍,研究解剖学、访问医院。1850年,她又独自离开英国,前往德国的弗里奈尔护理学校学习护理知识。 <BR><BR> 1854年,英、法、土耳其联军与沙皇俄国在克里米亚交战,英军士兵的病死率高达50%以上。英国政府号召妇女前往救治,南丁格尔主动请缨,率领38名护士奔赴战地医院。 <BR><BR> 她夜以继日地工作,改革不合理制度,改建医院设施,使士兵们得到温暖、舒适、清洁、卫生的休养环境和营养充足的饮食,她参加手术、治疗、护理,向政府写报告并在每天深夜巡视伤病员,因为她的努力,英军士兵的死亡率下降到了2.2%。南丁格尔的事迹震动了全英国。马克思对她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十分敬佩,他在德国和美国的报刊上发表文章说“……在当地找不到一个男人有足够的毅力去打破这套陈规陋习,能够根据情况的需要而不顾规章去负责采取行动,只有一个人敢于这样做,那就是一个女人——南丁格尔小姐。”南丁格尔赢得了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爱戴。两年后,战争结束,南丁格尔避开政府隆重的迎接仪式,化名“史密斯小姐”悄悄返回英国的家里。她说:“我不要奉承,只要人民理解我。” <BR><BR> 南丁格尔回国后被尊为民族英雄,但她谦恭礼让,自束很严,谢绝了官方的交通工具和一切招待盛会,决心为改善军队的卫生条件而继续努力。1860年,她用英国政府奖励给她的4.4万英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她的办学思想,流传到世界各国。她被誉为护理事业的创始者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1907年,英国女皇颁发敕令,授予南丁格尔一枚功绩勋章。她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接受这一殊荣的妇女。1910年8月13日,这位护理了千千万万病人的女护士在安静的睡眠中离世,终年90岁。世人为了表示对她的崇敬和景仰,将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BR><BR> 1912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第9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批准设立南丁格尔奖章。南丁格尔奖章是国际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奖,用来奖励红十字会或红十字会附属医护单位的积极分子或定期支持者,表彰那些在战时或平时以特别的勇气和献身精神为伤、病、残人员或是为健康受到威胁的人员服务,而建立优异成绩的毕业护士和志愿助手。</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3 08:54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柏林墙”修筑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2222dd><BR><STRONG><FONT size=6></FONT></STRONG></FONT></DIV><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 柏林,德国首都。面积883平方公里,人口343万(1993)。13世纪前为斯拉夫人居民点。1415年成为勃兰登堡侯国首府。1701年为普鲁士王国首都。1871年为德意志帝国首都,发展成为商业、工业、交通中心。1919年为魏玛共和国首都。1945年5月希特勒德国投降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建立了四个占领区 。1948年6月美、英、法将三国占领区合并。同年苏占区成立“大柏林临时民主政府”;美 、英、法三国占领区成立西柏林政府,柏林遂分裂为东、西柏林两部分。1961年8月13日民 主德国在东、西柏林间修筑“柏林墙”。东柏林成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面积403平方公里,人口125万(1987)。西柏林面积480平方公里,人口188万(1987),1945年来一直在美、英、法三国管制之下。1971年9月3日,美、英、法、苏四国签订了关于西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协定规定:“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后也不属联邦德国管辖,但可维持和发展柏林西区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联邦德国签订的国际协定可扩大应用于柏林西区”。由于有关各方对协定条文均作对自己有利的解释,团结柏林的地位问题不时发生争执。1989年11月柏林墙开放。1990年10月1日,四国和两德外长宣布停止四国在柏林和德国行使权力。德国统一后,1991年6月议会决定定都柏林。</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3 08:55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蔡和森致信毛泽东倡议建党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2b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 1920年8月13日,蔡和森于法国在致毛泽东的信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而“社会主义必要之方法”为“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并特别提出:“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建议毛泽东立即物色人物,着手建党的准备工作,说:“此事关系不小,望你注意。”此外,信中还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必须和国际无产阶级取得联系,与俄国打成一片等等。此信对毛泽东触动很大。 </STRONG></FONT></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3 08:57
<TABLE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vAlign=top><TD background=../../../../images/bg1.gif><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2b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IMG src="http://www.guxiang.com/lishi/others/jintian/200108/200108130008.jpg" align=left><BR>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侵占平津以后,又准备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8月9日,日军蓄意制造事端,派遣驻上海陆战队第一中队长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滕要藏乘军车闯入虹桥中国军用飞机场,遭到中国守卫士兵的阻拦后,他们竟开枪打死一名机场卫兵。中国军队进行自卫反击,当场将日军官兵二人击毙。日本帝国主义以虹桥事件为借口,命令大批日军陆续登陆,派飞机在沪宁、沪杭线上空侦察。<BR><BR> 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以租界和黄埔江中的军舰为作战基地,炮击闸北一带,中国军民奋起反击,这就是“八·一三”事变。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党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当地中国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8月14日,日守军开始总攻,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组织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张治中决心扩大战果,对日本侵略军发起全线进攻,出动空军轰炸虹口日军司令部,双方展开激烈战斗。<BR><BR> 上海抗战是中国军民共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壮举,战争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10多个师团、30多万兵力。中国军队英勇战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不敢发动群众抗日,反而妄图借抗战的机会,达到消灭异己的目的,使中国军队付出极惨痛的牺牲后,不得不撤离上海,11月12日,上海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张治中被免去各种职务。<BR><BR> “八·一三”以后,日军对上海的进攻直接威胁着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也威胁到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这就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增调军队,实行抗战政策。从此,中国人民的抗日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开展起来。</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BR></TD></TR><TR vAlign=top><TD><IMG height=9 src="http://www.guxiang.com/images/kuang2.gif" width=660></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4 09:47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5233cc size=6><STRONG>毛泽东南巡并作了重要讲话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5233cc><BR><STRONG><FONT size=6></FONT></STRONG></FONT></DIV><P><FONT color=#5233cc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5233cc size=6><STRONG> 1971年8月14日 毛泽东离开北京。16日,毛泽东到达武汉。在武汉,毛泽东先后和湖北、河南等地的党政军负责人进行了5次谈话。毛泽东着重谈了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人在庐山会议上的表现,说他们“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纲领的”。而林彪“当然要负一些责任”。庐山的斗争是“有人急于想当国家主席,要分裂党,急于夺权”。他说:’林彪同志那个讲话,没有同我商量,也没有给我看。”就庐山这场斗争来说,“虽然在北京开了工作会议,几个大将作了榫,但吞吞吐吐”,“林彪不开口,这些人是不会开口的”。因此,“庐山这件事还没有完,还没有解决”,“陈伯达后面还有人。”对于林彪一伙想要武装夺权的阴谋活动,毛泽东似乎也略有所感,因此说,“我就不相信我们军队造反,我就不相信你黄永胜能够指挥解放军造反!军下面还有师、团,还有司、政、后机关,你调动军队来搞坏事,听你的?”同时,不指名地点了林立果:“20几岁的人捧为‘超天才’,这有什么好处?”…… <BR><BR> 9月10日下午,毛泽东在了解到一些异常情况后,突然决定立即离开上海后经北京火车站回到城内。毛泽东南巡期间,林彪集团十分焦急,想方设法了解毛泽东的动向和言行。毛泽东南巡沿途的谈话内容,引起了林彪集团的极大恐慌。 <BR><BR> 毛主席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同志的谈话纪要(节录) <BR> (1971年8月中旬到9月12日) <BR> …… <BR><BR> 1970年庐山会议,他们搞突然袭击,搞地下活动,为什么不敢公开呢?可见心里有鬼。他们先搞隐瞒,后搞突然袭击,五个常委瞒着三个,也瞒着政治局的大多数同志,除了那几位大将以外。那些大将,包括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还有李雪峰、郑维山。他们一点气都不透,来了个突然袭击。他们发难,不是一天半,而是8月23、24到25日中午,共两天半。他们这样搞,总有个目的嘛。彭德怀搞军事俱乐部,还下一道战书,他们连彭德怀还不如,可见这些人风格之低。 <BR> …… <BR><BR> 林彪同志那个讲话,没有同我商量,也没有给我看。他们有话,事先不拿出来,大概总认为有什么把握了,好像会成功了,可是一说不行,就又慌了手脚。起先那么大的勇气,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可是,过了几天之后,又赶快收回记录。既然有理,为什么收回呢?说明他们空虚恐慌。 <BR><BR> 1959年庐山会议跟彭德怀的斗争,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跟刘少奇的斗争,也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这次庐山会议,又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 <BR> …… <BR><BR> 我一向不赞成自己的老婆当自己工作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林彪那里,是叶群当办公室主任,他们四个向林彪请示问题都要经过她。做工作要靠自己动手,亲自看,亲自批。不要靠秘书,不要把秘书搞那么大权。我的秘书只搞收收发发,文件拿来自己选,自己看,要办的自己写,免得误事。 <BR> 这次庐山会议,有些同志是受骗的,受蒙蔽的。问题不在你们,问题在北京。有些错误不要紧,我们党有这么个规矩,错了就检讨,允许改正错误。 </STRONG></FONT></TD></TR></TBODY></TABLE><BR>天空 发表于 2007-8-14 09:5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国民党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3333cc><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 1945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主要内容:两国在对日战争中彼此给予援助和支持;战后共同防止日本重新侵略;双方友好合作,并互相提供可能的经济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的换文规定,此约失效。</STRONG></FONT></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4 09:51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慈禧光绪弃京出逃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2b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IMG src="http://www.guxiang.com/lishi/others/jintian/200108/200108140002.jpg" align=left><BR> 1900年8月14日,慈禧接连5次召见军机王大臣等,决定“出京”作“暂避之计”。<BR><BR> 王文韶当日记载道:“我蒙召见五次,至刻刻召,仅有刚、赵二人同在,太后云:只剩你三人,务须随驾,其余之人各自回家,已丢我母子不顾矣。”除刚毅、王文韶、赵舒翘三人在值外,御前王大臣等均散值,各自回私宅。慈禧对王文韶说:“尔年高,吃此辛苦,我心不安。尔可随后赶来。刚毅、赵舒翘素能骑马,必须同行。”<BR><BR> 15日清晨6点,慈禧率光绪及大阿哥浦口等仓皇出逃。天未明时,载澜飞驰入宫,说夷兵已攻东华门。太后知事情已到最后关头,要跳水自杀,载澜拉住她衣服说:“不如且避之,徐为后计。”。太后乃徒步涕泣而出,发不及簪,光绪互助服及报随之。隆裕、瑾妃及大阿哥等一同登车,王公大臣或骑马,或徒步,踉踉跄跄,形成一支千余人的扈从队伍,由景山西街出地安门西行,上午8时出西直门。天忽细雨,从者皆未携雨具,悉被淋透,其状萧索凄苦。<BR><BR> 日暮,抵昌平。“上及太后不食已一日矣。民或献蜀黍,以掬食之。太后泣,上亦泣。时天寒,求卧具不得,村妇以布被进,濯犹未干。夜燃豆箕,人相枕藉而卧”。 </STRONG></FONT></TD></TR></TBODY></TABLE><BR>天空 发表于 2007-8-14 09:55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施存统认为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2b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 1921年8月14日,任东京中国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人的施存统在《新青年》第九卷第四号上发表题为《马克思共产主义》一文,主张“遵守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不应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个死板的模型”。文中说:“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都是拿产业发达的国家材料做根据的,所以他有些话,不能适应于产业幼稚的国家。但我以为我们研究一种学说一种主义,决不应当‘囫轮吞枣’、‘食古不化’,应当把那种主义那种说法精髓取出。比方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组织起了变化,社会组织也就要随之而起变化。我们因此就可以知道:要改变社会组织,必须先改变经济组织。又如马克思经济学说告诉我们:产业社会化结果,共产主义是必然到来的命运。我们因此又可知道;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先使产业社会化。诸如此类,举不胜举。所以我们在中国主张马克思主义,实在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精髓应用。”</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4 09:45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1a1ae6 size=6><STRONG>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STRONG><FONT color=#1a1ae6></FONT></STRONG></FONT></DIV><P><FONT color=#1a1ae6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1a1ae6 size=6><STRONG> 1900年8月14日,是北京历史上永远不能忘却的日子。这一天,由世界上八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英、美、德、意、日、法、俄、奥组成的侵华联军占领了北京城。 <BR><BR> 当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得正加紧瓜分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惊慌失措,他们一面威胁清政府加紧出兵镇压义和团,一面策划直接出兵干涉。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了大沽炮台;7月14日攻占天津,对天津实行军事殖民统治。随后这支兵力达两万人的侵略军,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逼。在这危急关头,腐败的清政府不但不全力抵抗侵略,反而任命奕?和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向侵略者乞和。8月13日,八国联军进攻通州,当晚日俄军队抵达北京城下。日军进攻朝阳门,俄军进攻东便门,守城清军和义和团顽强抵抗。14日,英军攻破广渠门,俄、日等国的侵略军也相继入城,北京终于失陷,落入八国联军的手中。同日,慈禧太后接连五次召集御前会议,商讨对策,但毫无办法。第二天清晨,她便带着光绪皇帝和亲信仆臣,仓惶逃往西安。 <BR><BR> 八国联军一进北京城,就疯狂地烧杀抢掠。凡是义和团设过坛的房屋,都被焚毁。侵略军还到处屠杀中国人民,见人就开枪,以致“死尸遍地,腐烂熏蒸惨难寓目。”侵略军公开准许军队抢劫三天,而实际上直到其撤离之日,可耻的侵略者从未停止过抢劫。大量历史文物惨遭毁坏和掠夺。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几乎全部散失,其它经史子集等珍本图书,一共损失4.6万多册。经过这次洗劫,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沙俄侵略军在这次洗劫中特别凶暴残忍,皇宫中凡是拿得走的贵重物品,一概拿走,凡是拿不走的便一概打碎,据估计,八国联军所掠夺的财物总价值不少于数十亿两白银。 <BR><BR> 继对北京的疯狂洗劫后,帝国主义列强又强迫清政府于1901年9月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1月,侵华联军总司令、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抵达北京。此后侵略军增至10多万人,分路侵犯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省境内。沙俄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六路,侵占中国东北,企图吞并东三省。</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天空 发表于 2007-8-15 08:39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我国第一套邮票发行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3333cc><BR><STRONG><FONT size=6></FONT></STRONG></FONT></DIV><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邮政通信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就出现了有组织的邮驿通信。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近代邮政技术传入中国。侵略者控制下的中国海关先是兼营邮务,继而于1878年开办了海关所属的邮政局,随即公开营业并发行邮票。我国第一套邮票“蟠龙”图邮票,就是1878年8月15日发行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BR><BR> 当时为发行第一套邮票,设计了多种图案,如“万年有象”、“六和宝塔”、“飞龙图”、“龙凤戏珠”、“双龙争珠”等。结果“云龙”图案被选中。这套邮票被人们称为“大龙”邮票。“大龙”这个名称,是与1885年发行的主图相仿的第二套邮票相比较而得出的。第一套面积较大,所以称“大龙”,第二套面积较小,所以称“小龙”。大龙邮票曾分三期印刷,因为纸的质量和边幅有所不同,所以又分别称为“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厚纸大龙”。 <BR><BR> 大龙邮票为普通邮票,全套共3枚,图案相同。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蟠龙,衬以云彩水浪,龙的正前方是一颗夜明珠。邮票上边框内为英文“中国”字样(CHINA),下边框内为几分银的英译文字。上角是“大清”字样,下角为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面值。右边框印有“邮政局”,左边框为“ 分银”字样。邮票面值用海关纹银表示,绿色为一分银,红色为三分银,黄色为五分银,三种齿孔几乎都是十二度半。大龙邮票的印数估计有200多万枚。历经沧桑之后,存世稀少,身价倍增,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每套邮票最高售价已达数千元。 <BR><BR> “大龙”作为中国的第一枚邮票,在中国邮政史和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诞生被国内外有关人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1988年为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我国邮电部特发行一枚纪念邮票小型张,全国各地还举办了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