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3 19:42
姜翠华
奥运历史巨星之姜翠华--中国自行车的骄傲
2008-04--16 14:53:03 新浪体育2008-04-16 14:53
http://img.jiaodong.net/pic/0/10/17/17/10171729_951330.jpg
姜翠华1975年2月2日出生于大连,是中国自行车历史上的一位名将。1992年,年仅17岁的姜翠华就在世青赛上打破了女子1公里的世界青年纪录,第二年她又在澳大利亚珀斯打破了女子500米世界青年纪录。1999年世界锦标赛,姜翠华凭借实力,骑出了34秒86的个人最好成绩,也成了中国女子突破35秒大关的第一人。世界杯巡回赛莫斯科站上,又以34秒809首次战胜了世界冠军弗伦茜娅。
姜翠华速度耐力好,给人越骑越快的感觉,但前83米启动慢是姜翠华的主要弱点,比世界冠军要差0.15秒。针对性训练中便注重解决前半程速度和绝对力量上,边练边改,边练边提高。李洪新教练潜心钻研,土法上马,研制出一整套训练器械,从力量、素质上寻找突破,提高幅度很大,弱势渐渐变为优势。
2000年悉尼,姜翠华终于来到了奥运会的赛场,25岁的她各方面都处于自己的巅峰期,在她倒数第二个出场之前,队友王艳排名第二,也就是说中国队已经将至少获得一枚铜牌。姜翠华的起步相当漂亮,半程成绩为19秒516,超过了她平时的最好成绩,最终以34秒768获得第三,这是中国自行车项目在奥运会上的首枚奖牌。赛后,由于拼尽了全力,姜翠华回到维修站就呕吐不止。不过,她已经帮助自行车王国完成了自己的奥运梦想。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3 19:48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5-3 20:03 编辑
为中国实现奥运会零的突破的选手——姜翠华2004-03-23 08:48:58 wangj
我的奥运会
准备奥运会是姜翠华过去一年多的训练重点。去年年底中国自行车队还去悉尼进行了适应
性的比赛。那时,悉尼的邓肯.格林自行车馆刚刚落成,2000年奥运会的自行车场地比赛即将
在这座澳大利亚人引以为豪的体育馆里进行。被寄予厚望的姜翠华当然是倍加珍惜这次适应新
馆的机会。
在国内的训练都是在室外的水泥赛道上进行的,对于木制的室内场地姜翠华只有在比赛时才有机会尝试。她说,两种赛道的感觉差别比较大,木制赛道表面平滑,骑起车来可以利用惯
性比较省力;水泥面相对粗糙,每前进一米都要用尽全力。所以,赛前对场地的适应是非常必要的。
去年年底,邓肯.格林才刚刚建成,赛道还存有潮气发粘,状态还不是最好。但是今年9月份奥运会时,赛道的状态达到最佳,姜翠华的状态也是巅峰。在奥运会比赛前的训练中,姜翠华没有采用大强度的速度训练,而是重点放在适应场地上。
这时,姜翠华感慨道,这么大的国家竟然连一块室内自行车场地都没有!就是这样的条件她愣是能有这么优异的运动成绩,怎能不让人敬佩。她的成绩意味着要比她的对手付出更多的
艰辛和汗水,这样的铜牌拿在手里倍感沉重。
四年前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萨马兰奇曾对中国代表团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是自行车大国,却在奥运会的自行车比赛上从未拿到过一枚奖牌。四年之后,姜翠华以完美的表现在悉尼向全
世界展现了自行车大国的风采。
我的对手
每个运动员都有对手,对手是谁,就是那个在后面边叫边追的家伙。因为有她(他)在,我们能跑得更快跳得更高,不停的训练提高生怕她追上来。可以说高水平运动员的对手都相对
固定,像中国乒乓球队与瓦尔德内尔。
姜翠华的最大的对手就是法国自行车名将巴朗热。一说起这名大名鼎鼎的对手,姜翠华马上面露崇敬。她说:“巴朗热是我的对手但是她更是我的目标,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她一样成为其他自行车运动员追逐的目标。作为一个技术成熟的运动员她的成绩是让人佩服的,她的爆发力和力量都非常出色。”
对于对说的存在,姜翠华也有她自己的看法,“对手的存在对于我来讲是一件好事。她让我有了追逐的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要成为她那样的运动员的念头常常使我战胜困难不断向前。我想,我从不把她当成我的敌人,而使当成我的榜样。”也许,现在的巴朗热也一定在感谢姜翠华,因为她不断提高的成绩也让巴朗热感到如芒在背。只有竞争才有提高,只有不断提高才有更精彩的竞争。
姜翠华喜欢和巴朗热同场竞技,因为那样会让她觉得胜利得来更酣畅,即使败北,也心甘情愿。没有对手的比赛对于她来讲根本没有意义。
姜翠华在等待与巴朗热的下一次交锋。如果有一天他们中的一个不再出现在赛场上的时候,另外一个一定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我的比赛
2000年9月16日,是第二十七届奥运会开赛第一天。这一天中国代表团只有高静一人拿了一块射击铜牌,但是真正吸引大家注意的比赛还没有开始。中国自行车运动员姜翠华将在女子500米计时赛上向奖牌发起冲击。如果她发挥的正常,她将获得中国自行车项目的第一块奥运会奖牌。以她的实力获得金牌也并不意外!
计时赛是个人单人出发并单独完成500米的比赛,以用时越少越好,所以,只有在所有运动员全部完成比赛才能排出最后的名次。姜翠华在第16位出场在她之前,澳大利亚本土选手费里斯在她之前骑出了34秒696的成绩在赛场上掀起了一个高潮。这时面对对手的好成绩姜翠华在想些什么呢?“我当时很平静,我以前赢过费里斯好几次,我相信,这次我也 费里斯好几次,我相信,这次我也能赢她。她能跑出这样的成绩,我想我也能。不过,我的承认,那天晚上她的发挥真很优秀。” 至于面对对手的好成绩是否让她感到压力,姜翠华说:“我当时很本没有时间去想那么多!我脑子里一遍一遍地在想我的技术动作,我应该怎样完成我的比赛。”
比赛开始了,姜翠华第一圈的成绩非常出色。她在赛道上飞驰,就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划过。成绩出来了34秒768!没有澳大利亚的费里斯快,但是这是她个人的最好成绩。而且,也已经把一枚铜牌收入帐内。最后出场的法国名将巴朗热骑出了34秒140的好成绩。这样,姜翠华就获得了第二十七届奥运会女子自行车场地500米计时赛的铜牌,这也是中国奥运会史上第一枚奖牌
姜翠华胃不好,运动量一大就会吐。这次比赛结束,她就在场边吐了。她说:“有时候,比赛倒无所谓,就怕训练。比赛就那么一会儿,训练得天天上量上强度,一吐就发虚,吃不好饭,
第二天根本就没办法训练。”
姜翠华对我说“比赛就是一场表演,又那么多人在看我,在为我欢呼,赛场就是舞台,在比赛时我只有尽我所能,为所有人奉献我最精彩的演出。”
我的生活
姜翠华和其他女孩子一样,业余生活中喜欢逛街,喜欢漂亮的时装,但是训练的时间长基本上没有什么时间去实施。说到成功,她要特别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她的男朋友。 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但是因为队里有规定不许谈恋爱,所以一直偷偷地进行,没有让别人知道。尤其是奥运会之前,他们的压力就更大了。一旦姜翠华取得了好成绩,当然也就没什么顾虑;万一出现闪失,那么责备有一大半就得落到无辜的男朋友身上。所以,她的男朋友直到她从悉尼载誉而归,才被隆重推出。
姜翠华和男朋友交往已经很长时间,他叫孙万福,曾经是一名曲棍球运动员,现在在从事曲棍球的青少年训练工作。和姜翠华曾经在一个大院训练。说道自己的女朋友,这名辽宁大汉脸上的线条马上柔和了起来,“姜翠华是一个特别刻苦的运动员。有时候我很替她担心,自行车这个项目很危险,速度那么快,有没有什么保护措施。我真的是很担心。不过,现在她的成绩让我的日子也好一些,总之可以光明正大的,不用再偷偷摸摸的。”说着,脸上也不免露出自豪之色。
现在的姜翠华又开始了训练,要迎接下面的全国比赛和十月末的世界锦标赛。
附个人资料:
身高:174厘米 体重:76公斤
生日:1975年2月2日 民族:汉 文化程度:大学 运动等级:自行车国际健将
籍贯:辽宁省大连市 家庭成员:父、母、兄
在练习自行车之前曾练习2年田径.(曾在1993年锁骨骨折)
主要战绩:
91年7月,亚洲自行车锦标赛1公里计时赛第二名,争先赛第二名;
92年,世界青年自行车争先赛第五名,1公里计时赛第一名并以1'14"25的成绩打破世界
青年纪录(1'14"67);
93年6月,世界青年自行车锦标赛创世界青年500米计时赛纪录(37"76);
93年7月15日,在训练中摔伤;
1994年进行治疗;
1995年5月,世界自行车锦标赛争先赛第十一名;
96年,亚洲自行车锦标赛争先赛和500米计时赛冠军;
97年8月,世界杯场地赛500米计时赛冠军(以35"86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
98年,第十三届亚运会争先赛亚军,世界场地自行车锦标赛500米计时赛第四名,
世界杯场地赛500米计时赛第二名;
99年5月,世界杯场地赛500米计时赛第三名(35"417)争先赛第四名,
6月世界杯场地赛500米计时赛第二名(35"64),
9月500米计时赛第三名(35"238),亚洲自行车锦标赛500米计时赛冠军(35"54)争先赛第二名
1999年姜翠华在500米计时赛上四破亚洲纪录);
10月,世界场地自行车锦标赛500米计时赛第二名(34"869),成为世界上突破35"大关的第二人,
实现了历史上的突破;
2000年5月,世界杯场地赛500米计时赛冠军(35"064),第一次战胜冠军巴朗诺,7月,亚洲自行车
锦标赛500米计时赛冠军,争先赛冠军,奥林匹克竞速赛冠军.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3 20:06
全国场地自行车赛姜翠华再获争先赛冠军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26日 19:14)
CCTV.com消息:全国场地自行车锦标赛今天在北京老山继续进行,大连名将姜翠华继获得女子500米个人计时赛冠军后,今天再次摘取了争先赛的金牌。 http://cctv.doulog.com/a.gif?a=1285e15b128&t=CCTV.com-%u65B0%u95FB%u9891%u9053&i=242d27e49.1285e15b0ab.0.6b11998278435c&b=http%3A//www.cctv.com/news/sports/cycling/20041026/102153.shtml&c=860010-0120120000&s=800x600x32&l=zh-cn&z=8&j=1&f=10.0&r=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BD%25AA%25B4%25E4%25BB%25AA%26pn%3D20%26tn%3D360se_dg%26usm%3D1&n=1272535706
争先赛不仅比速度,还需要选手有合理的战术安排,姜翠华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最后的决赛,她决赛中的对手是北京队的田方 。决赛采取三局两胜制。经验丰富的姜翠华实力明显高出田方一筹,她在比赛中牢牢压制住对手,没有留给对手任何反超的机会,最终轻松的以 2比0 战胜田方获得冠军。
今天还进行了男子四公里团体追逐赛的决赛,以王飞,赵伟,杨景伟,曾昭宇组成的辽宁队最终战胜了广东队获得冠军,广东队和解放军队分列二三位。责编:王晓遐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3 20:29
姜翠华一"妈"当先领群骑 五朝元老贯古今虽败犹荣http://sports.sina.com.cn2009年10月17日19:29新华网
新华网济南10月17日体育专电(记者邹大鹏 蔡拥军 王雁霖)虽然36岁的全运会“五朝元老”姜翠华只取得了自行车女子场地500米计时赛的第四名未能摘得全运会开幕后首金,但她的“风头”却超过了首金得主李雪妹,被媒体层层包围得水泄不通。是什么让这个十运会金牌得主带着儿子重返赛场?“妈妈级”老将有着怎样的全运梦?记者试着走进她的骑行人生。
携子出征,为挑战自己复出
十一运会山东省体育训练中心自行车馆出口处的混合采访区看不到比赛场内的赛况,但比赛刚开始就有多家媒体在此蹲守,他们甚至放弃了目睹李雪妹冲落全运会开幕后首金的精彩场面。这一切,只为一个熟悉身影——姜翠华。
此乃何许人也?也许是身上的光环太多,记者们不得不考虑如何给她的荣誉排序:中国自行车项目首枚奥运奖牌(悉尼奥运会铜牌)得主,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在女子500米计时赛中突破35秒大关的车手,2000年世界杯冠军,十运会金牌得主……已是第五次参加全运会的36岁功勋老将有足够的理由吸引聚光灯。
颁奖仪式前疾步走出混合区的姜翠华把白色棒球帽压得很低,但还是被眼尖的老记们生生地“揪”了过来。“这个结果预想到了,这是我复出以后的最好成绩了,自己比较满意,这次我是在挑战自己,其实,第一不只是表现在名次上,把运动员的拼搏精神真正展示出来也是第一,感谢所有关注我的人!”脸庞黝黑的姜翠华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她说,十运会代表辽宁队打完比赛后她就退役了,2005年结婚并于次年生了孩子,“失业”一段时间后,广东体育部门的领导问她还想不想骑,她为了挑战自己又开始训练。
“我想看看自己生完儿子还行不行!”姜翠华说完,直奔不远处的丈夫和儿子,一把将儿子抢在怀里亲了又亲,小家伙瞪着眼睛惊奇地看着长枪短炮。“儿子,告诉大家,我叫孙泽希……”她将幸福紧紧搂在手中。
虽败犹荣,十一运会后正式退役
伤离别,离别总是在眼前,“五朝元老”也有退朝的一天。
“明天还要参加争先赛,十一运会是我最后一次比赛了,之后就会正式退役,在广东自行车队当教练!”姜翠华说,她很高兴看到李雪妹等年轻运动员进步这么快,如果车坛总是她一个人一枝独秀,这个项目也就没前途了。虽然北京奥运会就已经取消了女子500米计时赛,但大家都还在全运会上这么拼,都是为圆自己一个梦。“我老公说了,这是你最后一次告别赛,一定要多留下些照片,挂在家里!”她说。
对于自己的教练生涯,姜翠华有自己的打算,“我当教练的目标就是要带出比我成绩还优秀的学生,让她们为祖国争光!”她说,从九运会到现在,自己在白俄罗斯外教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体重从生完小孩的180多斤减到现在的150多斤,一个优秀的教练员真的需要熟悉自己的队员,真正为她设计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
笑谈职业病:“我要上路肯定被交警罚”
“十一运会结束后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学开车,我现在还没有驾照呢!当教练得有一辆车,这样方便!”姜翠华顺便谈起了自己的“职业病”,“我们自行车运动员速度感太强了,总是想着更快,上路肯定超速被交警处罚!所以丈夫主动要求给我当专职司机。”
对于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老将有着自己的憧憬。“这么多年太累了,自行车给我带来了很多荣誉,但也是有悲有喜,许多伤痛和付出只有自己知道,我不想让儿子再从事这个项目了,不过如果他真的喜欢,那就让他继续干吧!”(完)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11 17:18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5-11 17:31 编辑
何雨春著名画家何雨春作品展
发布日期:2009-10-22 22:46:02 来源:中国美术联盟 张宝良 浏览次数:1388 文字大小:【大】【中】【小】
http://www.mslm.com.cn/uploadfile/picture/uploadpics/200910/20091022104929905.jpg
著名画家何雨春作品.报春图
|< << [2] [3] [4] [5] [6] [7] [8] [9] [10] >> >|
画家简介
http://www.mslm.com.cn/uploadfile/picture/uploadfile/200910/20091022104726905.jpg
[*][*][*]何雨春 ,1962年生于大连。现任北京画院中国石齐艺术研究会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培训部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石齐新中国画研究室助教。
作品《天问》获中国美协主办的“感恩重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作品《三月三》获中国美协主办“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作品《大连之韵》特选为神州七号生空搭载艺术作品, “和平颂”,随神州七号遨游太空。
作品《金色时光》入选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5周年第十届全军美术展。
作品《记忆》入选文化部主办,迎接党的十七大“世纪伟业中国绘画艺术特展”。
作品《少女》入选北京大学一百一十周年校庆邀请展。
多幅作品先在《美术》等专业期刊发表,并在北京、大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部分作品被中国美协等艺术机构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推荐观赏:
著名画家何雨春作品:十八罗汉图
吉祥满园图(长卷)-著名画家何雨春作品
独与精神往来——何雨春的国画世界杨晓阳 崔永波当今的中国画坛,名家高手辈出,风格流派纷呈。探索、追求、创新以成为时代艺术的主旋律。如何在沧海横流的当代画坛上争得一席之地,在中国画艺术的转型期溯流而上,是摆在画家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在众多力求创新的画家中,何雨春先生以其突出色彩个性语言的国画作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何雨春先生于传统人物画研习经年,具有扎实的基础,而对色彩的大量运用则是近年的事,他在随石齐先生的学习中,大胆吸收和变化,在师法造化、妙造自然的创作中,也继承了导师石齐先生的创作精神,但又不拘泥于老师的风格,而是把热烈的情感赋予笔端,画出了许多色彩明快、构图新颖的绘画佳作。其作品设色考究、从色墨并重发展为以色为主,更加强调了色彩的表现性,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抽象意味和强烈的时代感。何雨春的水墨重彩人物新作,在努力追求“抽象具象”之间强调“以意造形”注重以主观的认识来表现物象气质、气氛、神韵等等,追求意象创造,重视用“写”来来抒发胸臆。正如古人所云:“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其作品无论用笔、用墨、赋色、布势或是在意境、神韵等方面,均能多方采纳、不断尝试;其近作被抽象的彩墨挥洒和隐约恍惚的形象所代替。《五十六个民族彩墨系列组画》,最强烈的印象是线与面的交响,纵横交错、虚实相映;画作多强调结构变化,注重画面视觉效果。而不仅仅拘泥于应物象形, 更注重画面的传神写照。使点、线、面、色相互融合完成物象造型与气势渲染,强调活力,使之在重法度、讲笔墨的前提下,趋于洒脱而获得自由,见出灵性。其作品尤其注重“气”的表现,画面上墨气淋漓、笔气酣畅,远于古人的“士大夫气”、“胸中逸气”很不一样。他的画颇有一股壮气、豪气、磅礴大气、阳刚之气。。而我感觉,其绘画的最重要的品质在于,画面上渗透着一种热情奔放的现代情感,浓重的色线墨块构筑出一种刚健、雄强、凝重、浑朴的艺术世界,一扫古代文人墨画的秀逸、典雅之风和柔弱、委靡之气,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多元变化的时代,要想形成完整的、成熟的个性艺术语言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可贵的事何雨春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的追求,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有更多的佳作问世,我们期待着。 [*]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崔永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画世界》特约主编、书画艺术评论家 [*]收藏热线:13583129272赵先生(山东) 13501298877 张先生(北京) 画家专供,完全保真!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11 17:24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5-11 18:23 编辑
何雨春《三月三》获09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09-06-07 19:00:58
天健网消息(记者 金东淑 )大连画家何玉春创作的国画《天问》刚刚获得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感恩·重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近日又凭作品《三月三》获得了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http://www.runsky.com/music/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90606/00016c05dd2d0b9495bf01.jpg
http://www.runsky.com/music/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90606/00016c05dd2d0b9495ca02.jpg
何雨春的《三月三》获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何雨春研习传统人物画多年,具有扎实的基础,而对色彩的大量运用却是近年的事,他在随石齐先生的学习中,大胆吸收和变化,继承了石齐先生的创作精神,但又不拘泥于老师的风格,而是把热烈的情感赋予笔端,画出了许多色彩明快、构图新颖的绘画佳作。
http://www.runsky.com/music/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90606/00016c05dd2d0b94967304.jpg
作品《天问》以不同民族女性为描述对象,黑白色调中渲染着些许红色,让人们体会悲痛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强烈的民族凝聚力.
http://www.runsky.com/music/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90606/00016c05dd2d0b94960103.jpg
文化部.世纪伟业专题画展入选作品
何雨春的水墨重彩人物新作,注重以主观的认识来表现物象气质、气势、神韵等,追求意象创造,重视用“写”来抒发胸臆。此次即将展出的《五十六个民族彩墨系列组画》画作,最强烈的印象就是线与面的交响,纵横交错,虚实相映;画作多强调结构变化,注重画面视觉效果,而且不仅仅拘泥于应物象形,更注重画面的传神写照,使点、线、面、色相互融合完成物象造型与气势渲染的统一。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和书画艺术评论家崔永波合写文章评价说:何雨春在开启中国色彩传统,拓展语言技巧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http://www.runsky.com/music/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90606/00016c05dd2d0b9496a905.jpg
《除夕》
何雨春的画是传统的,但又是现代的。说传统,是因为在他的画面中有诗的情境,而且具有很强的笔墨意识;说现代,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很强的时代气息,有自己的想法。他的作品用浓重的色线墨块一扫古代文人墨画的秀逸、典雅之风和柔弱、萎靡之气,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http://www.runsky.com/music/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90606/00016c05dd2d0b94974d06.jpg
何雨春笔下的56个民族妇女形象诠释了祖国大家庭的“和谐之美”http://www.runsky.com/music/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90606/00016c05dd2d0b94974d07.jpg
何雨春笔下的56个民族妇女形象诠释了祖国大家庭的“和谐之美”http://www.runsky.com/music/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90606/00016c05dd2d0b94974d08.jpg
何雨春笔下的56个民族妇女形象诠释了祖国大家庭的“和谐之美”
责编:金波 来源:大连天健网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11 17:29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5-11 17:58 编辑
大连画家何雨春再添新作 2010-03-15 16:20 来源:大连天健网
天健网消息(记者 金东淑)在众多力求创新的画家中,大连画家何雨春以其突出色彩个性语言的国画作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就职于清华大学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级研究员进修班培训部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石齐新中国画研究室助教的何雨春近日回连,并带回了几幅新作。
何雨春先生于传统人物画研习经年,具有扎实的基础,而对色彩的大量运用则是近年的事,他在随石齐先生的学习中,大胆吸收和变化,在师法造化、妙造自然的创作中,也继承了导师石齐先生的创作精神,但又不拘泥于老师的风格,而是把热烈的情感赋予笔端,画出了许多色彩明快、构图新颖的绘画佳作。
http://dalian.runsky.com/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00315/0019db27cdaa0d08290c01.jpg
鼓声轻轻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11 17:50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5-11 17:57 编辑
接上页
http://dalian.runsky.com/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00315/0019db27cdaa0d08296304.jpg
红河魂 何雨春的水墨重彩人物新作,在努力追求“抽象具象”之间强调“以意造形”注重以主观的认识来表现物象气质、气氛、神韵等等,追求意象创造,重视用“写”来来抒发胸臆。
业内人士评价他的画面上渗透着一种热情奔放的现代情感,浓重的色线墨块构筑出一种刚健、雄强、凝重、浑朴的艺术世界,一扫古代文人墨画的秀逸、典雅之风和柔弱、委靡之气,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http://dalian.runsky.com/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00315/000102866f360d086ce74f.jpg
草原之夜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11 17:51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5-11 17:55 编辑
接上页
http://dalian.runsky.com/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00315/0019db27cdaa0d08294103.jpg羌笛悠远
何雨春的作品多次获奖,其中国画《天问》获得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感恩·重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作品《金色时光》入选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5周年第13届全军美术作品展,作品《三月三》获得了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作品《少女》入选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邀请展。[ 责任编辑:金波 ]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11 18:02
天地之间有大美——何雨春新作感言 录入:2008-12-11 11:50文/弘石更新:2008-12-13 17:17编辑:东方书画联艺
系列题记:中华民族的书画艺术发展至当代,正以广阔的视野和多元化的价值形态拓展它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书画艺术家和他们所从事的书画艺术,则显得更加丰富和繁杂。因此,我们用“系列”研究的方式开始从他们的“关系”中来探讨他们的不同之所在,借助“中国牧青网”国际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和其它的媒介来发掘艺术瑰宝,人文情趣和现代与传统相互交织的艺术情结,以期待能为中华文明的艺术进程默默地做一些工作。 http://www.mqint.com/shys/pic/hyc11.jpg上图:胡锦涛总书记和各族人民在一起 2008年5月28日,何雨春在大连图书馆展示了他以56个民族的女性形象为素材新创作的56幅彩墨画,气势磅礴,贯穿着一种“大美”的审美思想。得到观众的强烈共鸣,他用色彩斑斓的画卷诠释了祖国大家庭的“和谐之美”,为祖国各族人民的时代形象立传。庄子在《知北游》里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的“大美观”包含了对人内在自由心态和自由精神的要求。何雨春的画就体现了人与天地共往来的“大美观”和人的自由精神,让观赏者得到一种全新的审美愉悦。我觉得他的有三个特点:一是雅俗共赏,关注时代;二是彩墨交融,探索求新;三是自由和谐,宛若天成。 雅俗共赏——传达绚丽的时代气息何雨春的画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说传统,是因为他的画传承有度,而且具有很强的笔墨意识;说现代,是因为他的画中流露出很强的时代气息,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何雨春觉得,艺术不应该孤芳自赏,而是要与社会和大众产生共鸣。有人评论何雨春的画“用浓重的色彩墨块一扫古代文人墨客的秀逸、典雅之风和柔弱、萎靡之气,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觉得何雨春是把住了时代的脉搏,找到了一个自己与时代对话的契合点,他的画面要传达给人的是一种在“大美观”下体现“雅俗共赏”的盛事和谐的时代气息。中国古代是农业经济,人的社会生活相对单一,而现代生活则信息发达,社会交流和人的相互依存关系更为密切。所以,作为一个当代画家的作品,要想和更多的人产生互动,就要满足不同人的审美需求。其实,齐白石大师也早就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妩媚,不似则欺世”,这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审美观,他的画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作为长期生活在军营和都市里的何雨春,无论是他受的教育,还是他的人生经历,都在他的身上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对社会变迁中的城市和农村都有着自己深刻的体验,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们流露出的欢欣和喜悦感同深受。所以,他选择画祖国56个民族,立足“正大气象、雅俗共赏”的审美基调,是他对社会和人生长期思考的一个结果。因此,他的绘画一出场便和广大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观众普遍反应,观赏何雨春的画,会让人体验到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 彩墨交融——延承石齐大师的创作理念何雨春虽然研习传统人物画多年,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他个人总是不很满足。近来,他又致力于中国人物画的现代意识的探索,他觉得自己的画还没有把自己内心的激情完全表现出来,他一度也很苦闷,直到他进入北京画院拜师石齐先生之后,他对绘画的主观认识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可以说,北京画院的学习,让何雨春找到了自我,找到一种表现人物气质、气势和神韵的方法。因此,他完全放弃了个人已经成熟的画法和套路,开始了他的彩墨之旅。认识何雨春的人都会被他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激情所感染。他做事很认真,认准了的事必定百折不挠。为了完成56个民族的画卷,他阅读了大量的资料,记录了大量笔记和手稿。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工程,不做则已,要做就一定要做好。我曾经去过他的画室,到处都是他的画稿、颜料和资料。每天晚上他都画到很晚,有时候为了一个局部的处理,他也会反反复复的推敲琢磨,直到达到他们满意的效果为止。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的审美取向。应该说,何雨春在随石齐的学习中,是继承了石齐先生的创作精神,但又不拘泥于老师的风格。他追求意向表现,注重画家的视知觉,再加上他身上所具有的浪漫主义气质,使他的画面呈现出线与面的交响,墨与彩的交错,虚与实的相映。画面结构变化丰富,色彩默相纷呈,使点、线、面、色相互相融合,完成了人物造型与气势渲染的统一。何雨春作画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有时他会直接把原色用到宣纸上来构成画面的主体结构,中间再用墨线进行穿插间隔,造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其实中国画讲墨分五色,中国画特定的材料对于用色也有很大的限制。像古代的青绿山水也大都画在娟上或者熟宣上,因为生宣吸水性强,不易控制,所以颜色用到生宣上,常常会“黯然失色”。近代刘海粟和张大千也都画过泼彩,但那还是像泼墨一样在追求一种氤氲的效果。何雨春和他老师石齐的用色,有些受西方立体派和抽象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的影响,追求的是一种画面的结构,把很鲜亮夺目的原色用不同交叉的墨线区间开来,形成一种对比统一的有意味的形式。何雨春为了区别他与老师石齐的画法,他特别强化了人物的服饰和面部特征的刻画,但又与那些抽象的线条和色彩能够很和谐的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彩墨交融的画面效果。有付出就有收获。何雨春对色彩的大胆探索和运用,使他的绘画得到了同道和专家的赞席和认同。他创作的彩墨画《海之韵》也应邀参加了“和平颂”——“神七”太空飞行艺术之旅大型文化公益活动,让他的作品跟随着“神七”在太空遨游。 自由和谐——追求宛若天仙的艺术境界艺术理论家王朝闻先生曾撰文评价他说:“何雨春历经数载耕耘,终以清新隽秀、妙趣自然之风为赏者称道。”这是王先生对何雨春早期绘画的评价。我觉得何雨春的近期画作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和谐之美”。儒家讲“和谐之美”,是一种天地自然之和的审美境界,一方面追求善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有机结合,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表现动静相宜的和谐之美。另一方面追求社会与艺术之和的审美境界。通过美育来实现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和谐互动。中国的文化历来是“儒道互补”,道家更重“自由”,儒家更讲“和谐”,何雨春的画里既有道家的自由精神,又贯穿着儒家的审美思想,他所画的56个民族,彩墨纷呈,在自由中创造出和谐的乐章。何雨春的画在内容上选取了表现民族情感的题材,在形式上运用了抽象的表现方式,重在渲染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国古代称绘画的最高境界为“无碍”,指的是画家与所画之物之间达到了一种通达顺畅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是画家的心灵与观察物象的统一。正是由于何雨春无意介入当今关于绘画的种种争论,他也不顾及经常阻碍了绘画自由表达的种种清规戒律,才使他获得了真正的表现和抒发的自由,“无碍”地让画家的心灵世界得到充分的展开。其实,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何雨春的画中,除了对主体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细微的刻画之外,画中还有很多与自然界万物相关联的形象,但那些形象不是自然事物的实像,而是得于自然的意象,他将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加以酿化,是感受转变为一种抽象的感觉,使他的画面形式语言十分丰富,而且画面又很和谐,让观者叹服之后产生很多丰富的联想和审美愉悦。何雨春在完成56个民族画卷后感叹地写道:“百日破彩作真情,导师寄语炼丹清。五十六族和谐日,艳媚众捧一颗心。苦心百日,终成吾愿,韵趣双馨,笔重意浓。”由此可见画家的一片丹心。何雨春在对艺术的追求中,重视用自由的“书写”来抒发胸臆,用“和谐”的情感来感染观众。而且能从中国大文化的角度出发,用激情的画卷来表达对祖国多个民族的自由和谐精神的赞美,展现了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营造了天地之间有大美这样宛若天成的审美境界。 (友好提示:本文系中国牧青网-东方书画联艺首发,转载务必注明:中国牧青网作者:弘石)
田草
发表于 2010-5-15 15:27
美术园地的精英!大连艺术届的骄傲!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21 16:25
回复 315# 田草
你们都是同行精英,谢谢关注和支持!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21 16:32
李元奇
祖籍山东蓬莱1955年9月15日生于辽宁大连,中共党员,摄影艺术家。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大连市轻工设计研究院高级工艺美术师。1974年后,以大海为题材的风光作品连连在全国摄影展中获奖。1985年转向人物摄影创作。在国内外专业摄影艺术展赛中入选和发表的作品近500幅。作品多次在《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香港《摄影画报》、《摄影世界》、《大众摄影》等刊物发表。1990年创作的10幅作品随其他中国摄影家作品赴9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同年入录《中国人物年鉴》。先后出版了《李元奇摄影作品集》、《大连不是梦》、《托起希望》、《大连梦中来》、《大连旧影》等摄影作品集。曾获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称号,并获首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象奖”。1992年大连市人民政府授予文学艺术终身奖--“金苹果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21 16:41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5-22 22:21 编辑
再论李元奇
09-12-07 16:34:22 巩志明 http://www.cphoto.net/sys_images/Favorite.gif http://www.cphoto.net/sys_images/sendmail.gif
12年前,我写《中国当代摄影家点评系列-论李元奇》时,还不认识李元奇,只是解读他的影像,而且很痴迷他影像的特有的艺术气质,说真的,那时候我对那批摄影家作品的认识是"拍得很实诚,但是普遍不太讲究"。但李元奇当时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恰恰相反,是"不一定实诚,但是讲究"。
12年后,那批被我品评的摄影家几乎都成了朋友,除了仙逝的侯登科兄因为"远行"不能再接受小巩的请益而被划入了"恩师"的行列。当然,朋友也有远近之分,我和李元奇是属于走得比较近的朋友。在交往中,我把他当成老大哥。
我理解李元奇的摄影是"两点一面","两点"是他生活的城市大连和梦牵魂绕的精神故乡沂蒙山,这是他拍摄的重点,"一面"是四面八方的游走。他把这个两点一面整地很清楚,面上的游走属于行万里路式的开眼界,拍大连是属于谋生讨生活,只有拍摄沂蒙山是他心甘情愿的苦恋。
二十年来,李元奇一直把沂蒙山区当作他的精神故土。作为闯关东的后代,他怀着对沂蒙山人的热爱和悲悯,象麦田的守望者一样,每年都要花很长的时间逗留在这片山区,年复一年,来来往往,一次次地寻觅,一回回地坚持。他坚持把自己融入那块土地,长期深入到沂蒙百姓中间,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的,见证他们的岁月流转......
从这批影像来看,李元奇的记录,还是延续着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纪实摄影的风格和印记,与专题报道类的记录稍远,与乡土采风类的记录稍近,有艺术创作的基因,少"有闻必录"的习惯。从结构上看,大批照片都处于一个视觉关照维度,之间结构、递进、相互独立的单元较少。基本处于一个观看的层面。从作品内容上看,生活劳作休闲外在常态的多,私密安静内心关照状态的少,从拍摄场景看,户外的多,公共场景的多,户内的,私人家居的少。
一般人在谈论这类定点记录类摄影时,喜欢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拍摄的曲折,还喜欢讲累计去了多少次,住了多少天,拍摄了多少个村庄的多少户人家,用了多少个胶卷,做了多少万字的笔记,或者多少盘带子的录音。这些是很重要,可是这些是苦劳不是功劳!功劳是什么?就是要对拍摄的对象越来越熟悉,控制和把握影像记录的能力越来越强,照片的记录性越来越自在、自觉和松弛,作者对题材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和深刻。一句话,就是要循序渐进,与时俱进,不断递进!
对于一部以地区为主题的记录类摄影而言,不仅需要面上的记录,而且需要点上的记录。面上需要丰厚,点上需要深刻,点面结构需要穿插,有机,缜密,这样的作品构成才能有力量,才能传播地更远更久更入眼入心。
从这些方面来看,李元奇的《沂蒙父老》已经完成了许多,但是还有路要走,还有工作要做!我很欣赏他对这块精神家园的坚守,更看好这种与生存地有巨大差异的视觉记录。因为生存物质与精神渴求之间的差异也是艺术的源泉之一,这样的长期的实践和坚持很有意义。中国当下许多记录类摄影的境界不高,主要是时间上不具备长期性,往往是三年五载就急于出活儿,还有就是太过强烈的功利心导致,一出手就已经注定了格调高不到哪去!
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对李元奇这批上世纪80年代涉足纪实的摄影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他们或许在方法和思维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在见地上,绝对有我们这些晚辈学习的一流境界!
祝愿元奇兄将《沂蒙父老》更沉稳地拍下去,期待《沂蒙父老》成为小巩无可挑剔的视觉经典!
附件1: 沂蒙父老
李元奇 摄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1.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2.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3.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4.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5.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6.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7.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8.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9.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10.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11.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12.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13.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14.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15.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16.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17.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18.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19.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20.jpg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9-12/7/gzm/1-21.jpg附件2:
李元奇简介
李元奇,男,祖籍山东蓬莱。1955年出生于大连。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大连市群众艺术馆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更多作品和评论:http://www.blanca.com.cn/bbs/thread-359748-1-1.htmlhttp://www.blanca.com.cn/bbs/thread-360003-1-1.html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22 12:02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5-25 19:18 编辑
看了著名摄影艺术家----李元奇作品,感觉就是不一样,黑白,高对比度,似乎谈不上美。但很有内涵和深度,越看越想看。这也许就是照片的魅力所在。也是“大师”作品非同寻常之处。
浪淘金沙
发表于 2010-5-22 17:36
回复 319# bywwcnll976
:victory: :handshake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28 22:23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5-29 14:59 编辑
郑永琦
郑永琦 满族,1939年3月生,辽宁大连市人。现为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博学会员、高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大连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摄影作品曾获“1976年—1980全国优秀作品铜牌”、“中国摄影”年赛一等奖、“第1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摄影比赛日本航空公司奖”、“首届全国群艺馆(站)摄影比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国家文化部“群星奖”等,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郑永琦摄影艺术近作展》和《郑永琦访问日本摄影艺术作品展》,在日本北九州等城市策划?监制和举办《中国大连摄影漫步展》。出版《俄罗斯之冬》、《女性篇》、《模特篇》、《故乡篇》、《人生一程又一程——郑永琦人物摄影作品选》七本个人摄影作品专集,撰写《昨天总不如今天更接近明天》等多篇摄影美学论文,辅导和培训了一大批中青年摄影工作者;作品在塑造“时代之美”的同时,着力塑造“境界之美”;在捕捉“自然之美”的瞬间更留意“思索之美”;其作品被誉为“撼人心灵,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曾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辽宁省优秀专家”荣誉证书,中共大连市委、市政府授予“大连市优秀专家”荣誉证书,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等颁发《中国优秀摄影家》证书,《文艺报》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28 22:23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5-28 22:28 编辑
郑永琦摄影艺术50年成就展开幕-------人民网-大连视窗
昨日10时,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摄影专业委员会、大连市群众艺术馆主办,大连现代博物馆、大连市摄影家协会承办的郑永琦摄影艺术50年成就展,在大连现代博物馆举行开幕式。市领导董长海、唐建武、王艺波,老领导卞国胜、于尔明、张书惠、刘长德、白玉祥,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院长林安西等出席开幕式。
1939年出生的郑永琦在国内摄影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先后在国内外获奖30余次,受记功表彰5次,1992年获得第二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他曾被授予“中国优秀摄影家”、“中国文艺终身成就艺术家”、“共和国60年功勋艺术家”等称号,出版有《俄罗斯之冬》、《人生一程又一程——郑永琦人物摄影作品选》等7本个人摄影作品集,他获金像奖的作品《九十九分是汗水》,已经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代表作。
本次展览共展出郑永琦不同时期的摄影作品300余幅,其中很多作品首次与公众见面。展览将于10月18日落幕。(张轶)
(责任编辑:王 静)
《大连日报》 2009年10月12日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28 22:38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6-4 16:09 编辑
郑永琦“寓意摄影”,片片透着哲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09-10-20 22:05:20)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郑永琦“寓意摄影”,片片透着哲思
前不久,很荣幸应著名摄影家郑永琦老师之邀,参加了他在大连市现代博物馆举办的“郑永琦摄影艺术50年成就大展”的开幕式。这是他第七次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正如他所说,自己已迈进古稀之年,举办这次展览是向伟大祖国六十周年献礼,以报达共和国对他的培育之恩。这次的摄影大展,主要分五个部分:1.《郑永琦.寓意摄影作品奉献展》2.《郑永琦.人物风情摄影新作展》3.《触摸欧洲.郑永琦纪实摄影作品选展》4.《郑永琦.荣获第二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获奖作品展》5.《郑永琦.“文化大革命”纪实摄影作品特别展》。我对郑老师的“寓意摄影”产生了浓浓的兴致,在感慨、感悟、震撼之中,不由地敬佩郑老师化平凡为神奇,将常见之物变得奇美风趣的功力和他的智慧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
所谓寓意,就是借景抒情,状物叙事,把自己的意图含蓄地置于某种特定的形象中,让人第一眼感到新奇,第二眼就产生联想,从而不由自主地引发深度的联想和哲学思考。寓意摄影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丰盛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形象思维,其主要创作方法是:靠生活丰富联想,靠观察产生联想,靠形象表达联想……
郑永琦老师是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一位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贡献的摄影专家。在古稀之际,他又“凭了心性靠了真诚”为摄影界留下了富有哲理的艺术作品。
http://static2.photo.sina.com.cn/bmiddle/4e560148h765f022284e1&690
谱写出春与酷烈严冬的抗争之歌……
这是俄罗斯北部城市卡瓦列瓦一个小湖边,我亲眼看到冬天究竟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是怎样完成一年一度起死回生的最奇妙的过渡。宽展的水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儿又推到湖的那边儿……,这些浮冰不会马上消失,有时还会被一场春寒冻结一起,霸道地凌架湖上,重温昔日威严的梦……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我拍摄的这块冰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把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奈……终于,它消失了。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
http://static15.photo.sina.com.cn/bmiddle/4e560148h723cad22df6e&690
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沙漠允许我通过……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有记者问她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的时候,她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沙漠允许我通过”。
一个崭新的哲理感悟令我凝思:在新疆这个无名的沙漠中我拍摄了这个瞬间,快门按动时,只是颂赞这株“昆仑山上的一颗草”的生机盎然,还有那沙漠的纹理美妙和光影交响……今天,我却要追问:这株小草,是要展示在沙漠中它的洒脱幽奇?还是要感谢这沙漠对它的超然栽培?
长期以来,人们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荣光,但这种思想逐渐受到了挑战,保护自然、利用自然成了今天大多数人的观点。
http://static15.photo.sina.com.cn/bmiddle/4e560148h723caf2af1ee&690
直到绿叶枯萎红花谢落……
唐代后期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那首《赠荷花》七言诗,后四句是“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我在深秋中拍摄的这幅残荷,是否也与“翠减红衰”之意境相吻合呢?
http://static8.photo.sina.com.cn/bmiddle/4e560148h765edb848c97&690
多么像一面春夏秋冬一直高扬的绿色旗帜 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如我去年冬天在海南三亚拍摄的这多枚椰子的组合,在经过烈日的炙烤秋风的洗练寒冬的肆虐,却始终以不屈的意志、全部的热情来焕发蓬勃的绿色.我仰视这多枚椰子的组合,它们沉默、稳健笃实又厚重,是如此大气、脱俗,大隐于世的;也许世间真正不凡的,大抵都是以朴素的外貌示人……这真是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派从容淡泊的大度!
http://static11.photo.sina.com.cn/bmiddle/4e560148h765ee1c75dba&690
这骆驼仍然迎着荒风一动不动……
这是在新疆西部的大草原上,我第一次见到骆驼。它也许是种驼,浑身上下透出一股逼人的精气和孤独。我由衷地对它产生了敬畏,也很想知道关于它的一切。这情景是那样庄严,它就这么一动不动看着远方,天地都在沉默,惟有风在嘶鸣。它也许是驼群的领军者,它仍然迎着荒风在踽踽而行;总是肩负着沉重的行襄,跋涉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漠里,它伸长脖子艰难地行进;在沙漠里一走就是一两个月,苦着呢!
http://static1.photo.sina.com.cn/bmiddle/4e560148h765eecc0b4c0&690
它如"风情女人",也是风韵浓浓,情韵足足……
“风情女人有耐看更耐读的眼睛,春风荡漾,勾人魂魄,但绝不狂野,它是心灵的传导器,与她对坐相望,一种心灵感应会忽闪着煽动着你的生命,其神韵闪烁而灵动,让写尽风情的眼睛满满都是戏。那种至诚、至真、至纯的风情真让人倍感可人可心,娇嗔毕现。”
“满世界都是漂亮女人,却形神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只是美而已却少了撩人的韵致,难以给人以震撼;就有一种女人,没有特别漂亮的脸蛋,缺乏魔鬼身材,但她轻盈飘过,只觉女人味十足,让人过目不忘,一招一式皆风情”
“风情女人不张扬,不浮躁,内在气质却显山露水走起路来,风情顿起,那是一幅移动画,与她相处,日子轻捷疏朗,盈盈快活总是长久,与她闲说,轻松如哼着小曲儿在风中信步;与她恋爱,更是好一番风花雪月……”
“她就天生一尤物,一眼神,一情态,甚至眉尖上,头发梢儿都是风韵浓浓,情韵足足。”
以上这四段都是摘自女作家余艳对“风情女人”的精彩描绘,她女性谈女性是那样的有切肤之感,我从中也明白许多……
我在上海青蒲拍摄的这一撩人的景色,不知为什么,在按动快门时,就有一种面对“风情女人”的感悟;风情女人最是一种内心风景的舒展,而风情则是一种风韵与情致,与生俱生,展露更要天赋。
我佩服女作家余艳,她用美文冲击女性身体的敏感区,用哲思诠译女性平凡的生活,再加上前卫意识的“热点在男人,共鸣在女人”,你觉得我这一作品的拍摄还有一些哲学意味?
--源自互联网“执著快乐着的BLOG”
如果图片看不到请点击链接:
郑永琦“寓意摄影”,片片透着哲思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10-5-28 22:46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6-4 16:36 编辑
郑永琦先生的摄影作品展在现代博物馆展出2009-12-8 2009年10月13日,大连历代文物鉴定中心曹钧与办公室相关人员应邀参加《触摸欧洲-郑永奇纪实摄影作品选展》开幕式。
郑永琦先生从事摄影工作四十载,作品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摄影大奖,他的每一幅作品从构图、用光、用色及所拍的意境所折射的思想内涵,犹如在一片干凅的沙漠中绽开的一束小花,顽强的生存,反映出作者在困境中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为事业的奋斗精神。
他所拍的作品无论反映“人文”和“自然”,都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使人看后进入画面的精神世界,更主要的是从作品中反映出郑永琦先生遵循人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品意境内涵丰富,追求真实刻画任何人与风景,都深思熟虑,使人看后具有强烈震撼的穿透力。祝郑永琦先生作品展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