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1 10:41

接上页
http://image-6.verycd.com/bbb6e65d2142563df9d7514b4b290b1945175(600x)/thumb.jpg
http://www.sygz.dqt.com.cn/yangxudong/vip-meisheng-z-00063.jpg



崔岩光“回娘家” 日本歌剧《荒山狐乐》上演

东方网11月11日消息:昨晚在保利剧院演出的歌剧《荒山狐乐》是一个关于狐狸父子的故事,舞台上的雪景让人想到了日本影片《狐狸的故事》。剧中的狐狸父子变成美女设下骗局,扮演狐狸美女的演员就是十年前已在我国歌坛成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崔岩光。在舞台上,崔岩光以她动人的歌喉唱出了狐狸美女的诱惑,配合她的形体表演,把“狐仙”的媚和妖表演得真实可信。崔岩光自十年前离开祖国赴日本学习演出,十年中她很少有机会在国内舞台上歌唱。她说:“回到祖国演出是我一直以来的期望,因为中国毕竟是我的祖国,是培养我的地方,同时,我这次演出也是为了帮助团伊玖磨(日本著名作曲家,《荒山狐乐》的作曲)还生前的一个愿望,他曾经希望看到《荒山狐乐》在北京演出。”

崔岩光回忆道:“去年的一天,团伊玖磨先生约我见面,告诉我想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日子里来中国演出他的歌剧《荒山狐乐》,他想让我演出剧中的狐仙女。我开始觉得这个角色并不适合我,我在过去大都是演气质高雅的花腔女高音角色,像《魔笛》中的夜后那样的,而这样一个诱惑的美女,过去没演过,也不知道该怎么演。但我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角色,因为这是我出国以来第一次回国演出,这个机会不能错过。团伊玖磨先生是我到日本后一直扶持我的音乐大师之一,他不断地给我合作机会。”

说起这几年在日本的经历,崔岩光十分感慨:“我在日本十年,说起来算是很成功的。1989年,中国与日本合作演出莫扎特的歌剧《魔笛》,我被选为夜后的扮演者,在国内和日本两地穿梭4年。”

“1992年,我就接受邀请到东京艺术大学作为客席研究员研修一年,后来就与当地的唱片公司和音乐公司签约录制唱片和演出,一直到1998年与新国立歌剧院签约演出《魔笛》,2000年又重演。当时一位德国导演觉得我不应该只限于在亚洲发展,就把我介绍到美国去,2000年在圣地亚哥歌剧院演出,今年5月在智利演出,2004年将在希腊,2005年将在达拉斯,都是演《魔笛》。明年5月份去芬兰演《图兰多》。”由于崔岩光在日本以演出《魔笛》成名,而且演出最多的是《魔笛》中的夜后,所以被誉为“日本夜后”。

崔岩光说:“我当时决定出国是因为当时国内的演出机会并不是很多,作为演员就很难施展。而国外的演出市场已经很成熟,所以有我发展的空间。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包括文化事业的繁荣,演出市场的开放,我在异乡通过媒体了解到很多,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够经常回来演出。十年没有回到祖国,回来后看到北京真的变了,虽然我过去的同事和朋友没有变,但北京的环境,尤其是文化环境变了很多。”祖国的发展变化是崔岩光这次回国演出最深的感触。

崔岩光告诉记者:“每次在国外演出《魔笛》,都有很多乐迷找我签名,他们都知道我来自中国,但是已经把我看成他们自己的歌唱家。中国是我的故乡,我到北京来演出,日本四五十名乐迷也跟过来观看我的演出,就像送我回娘家一样。我想,这是我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7-5 12:01 编辑 ]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1 10:50

接上页


崔岩光演唱会




http://www.tudou.com/v/1ZTUsn5BgQw




亨德尔广板崔岩光
http://www.tudou.com/v/7SI8cBkveSY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7-7 12:31 编辑 ]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1 10:58

中国最佳女声崔岩光世界名曲发烧天碟http://www.sygz.dqt.com.cn/yangxudong/00002prv.gif 旭东声乐教育网   http://z.alimama.com/alimamal.php?i=mm_11075729_1035161_2257002&w=760&h=90&re=1024x768&sz=11&cg=fc500f96059912d05b813b2d5ad810a4&pro=66024219&cas=pro&cah=738&caw=1024&ccd=32&ctz=8&chl=0&cja=1&cpl=0&cmm=0&cf=10.0&u=http%3A%2F%2Fwww.sygz.dqt.com.cn%2Fyangxudong%2Fsyzx-cyg.htm&r=http%3A%2F%2Fwww.soso.com%2Fq%3Fw%3D%E5%B4%94%E5%B2%A9%E5%85%89%26cid%3Dt.s&sx=135&sy=496&cbw=1007&cbh=537 1小鸟,我的朋友
http://www.sygz.dqt.com.cn/yangxudong/syzx200037.jpg http://z.alimama.com/alimamal.php?i=mm_11075729_1035161_2410826&w=300&h=250&re=1024x768&sz=37&cg=636bef7e6618e34f4cb0f4ee27146db5&prm=66025384&cas=prm&cah=738&caw=1024&ccd=32&ctz=8&chl=0&cja=1&cpl=0&cmm=0&cf=10.0&u=http%3A%2F%2Fwww.sygz.dqt.com.cn%2Fyangxudong%2Fsyzx-cyg.htm&r=http%3A%2F%2Fwww.soso.com%2Fq%3Fw%3D%E5%B4%94%E5%B2%A9%E5%85%89%26cid%3Dt.s&sx=597&sy=944&cbw=1007&cbh=537 2绿树成荫
3可爱的家4燕子5摇篮曲(莫扎特)6爱情的喜悦7 乘着歌声的翅膀 8 圣母颂1 9 舒伯特的摇篮曲 10 睡梦中的女郎 11 睡眠的精灵 12 花 13 这条路 14大海啊,故乡15圣母颂216玛利亚的摇篮曲17索而维格之歌18伦敦德里之歌19在那遥远的地方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7 10:52

袁晨野

http://image2.sina.com.cn/ent/y/2006-10-19/70cbdd19c68d054dbadd27124f04a188.jpg

人物简介  袁晨野,男中音歌唱家,大连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美国皮博迪音乐学院以及休斯顿大歌剧院歌剧培训中心。袁晨野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少年宫的音乐创作教师,母亲是少年宫的声乐教师,1980年——1982年间,他在大连少年宫学习手风琴并参加了综合音乐班,学习乐理、声乐和作曲,1982年输送到沈阳音乐学院附中,198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1996年旅美前,为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演员应聘资格评审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音协会员;全国青联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5年回国任教。


获奖经历  袁晨野多次在国际大型声乐比赛中获奖。


  1992年,他赢得“太平洋之声”国际比赛的大奖,同年获得首届全国歌王歌手大赛美声组“歌王”的桂冠。


  1993年,袁晨野获得第十届东京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


  1994年,他赢得了第十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金奖,改写了自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设立声乐奖项以来,从未有一位亚洲人获得金奖的历史,事隔仅一个月,袁晨野又获得第三界芬兰米尼亚姆·海林国际声乐比赛金奖。


  1998年,袁晨野参加了大都会歌剧院声乐比赛,并获得头奖。同年还获得休斯顿大歌剧院声乐比赛的最高奖和观众投票第一名。


  1998年,获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歌剧比赛最高奖,同年获休斯顿大歌剧院声乐比赛第一名。


主演歌剧  袁晨野在美国,欧洲及亚洲各大歌剧院担任主角的歌剧演出包括:《弄臣》中的剧名主角-里戈莱托;《唐璜》中的剧名主角-唐璜;《茶花女》中的乔治·阿芒;《福斯塔夫》中的福德;《波希米亚人》中的马塞罗和舒纳尔;《拉美摩尔的露其娅》中的恩里科;《浮士德》中的瓦伦丁;《卡门》中的斗牛士;《爱情的灵药》中的贝尔科里;《丑角》中的西尔维奥;《外套》中的米凯莱;《奥菲欧》中的阿波罗;《奥尔明多》中的阿米达;《图兰朵》中的平;《萨维特里》中的死神;《小妇人》中的拜尔;《尼克松在中国》中的周恩来;中国歌剧《瑶姬传奇》中的东海龙王(世界首演);以及《鬼雄》中的项羽。《弄臣》中的剧名主角-里戈莱托;(圣·路易斯歌剧院),《尼克松在中国》中的周恩来;(芝加哥歌剧院,辛辛那提歌剧院,休斯顿大歌剧院),《阿伊达》中的阿莫纳斯罗;《假面舞会》中的雷纳托;(波士顿抒情歌剧院),《拉美摩尔的露其娅》中的恩里科;(犹他歌剧院),德意志安魂曲(澳门乐团)。


合作指挥家  音乐会和独唱会方面,袁晨野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曾合作过的指挥家包括:夏尔·迪图瓦;内维尔·马里纳爵士;查尔斯·麦克拉斯爵士;克里斯多夫·艾申巴赫;莱恩纳德·斯拉特金;玛林·阿尔索普;帕特里克·萨莫斯;余隆;陈佐湟;胡咏言;李心草;水蓝等。合作过的乐团有:芝加哥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休斯顿交响乐团;巴尔的摩交响乐团;新墨西哥交响乐团;雅典交响乐团;莫斯科交响乐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交响乐团;旧金山歌剧院交响乐团;华盛顿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澳门乐团;香港中乐团;香港小交响乐团及中国青年交响乐团。


参与演出  1996年3月,袁晨野在肯尼迪艺术中心为庆祝多明戈担任华盛顿歌剧院艺术总监的庆典音乐会上与多明戈同台演唱威尔第的歌剧《唐·卡洛》中的二重唱和柴科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中的咏叹调,并受克林顿总统及夫人的邀请参加在白宫举行的庆典活动。并因此被邀请赴美深造,他选择了巴尔的摩的pebody音乐学院。


  1998年末,应中国交响乐团艺术总监陈佐湟和PHILIPS唱片公司邀请,参加新年音乐会并为飞利浦录制了歌剧咏叹调和《黄河颂》的激光唱片,受到了此次录制工作的导演——国际著名音乐制作人安娜·贝瑞的很高评价,唱片界已开始承认中国歌唱家的演唱实力。袁晨野与休斯顿大歌剧院签定合同,继续他的国际演唱生涯。 


  1999年,Philips唱片公司发行了袁晨野同中国交响乐团录制的激光唱片,普获各界爱乐人士好评。


  2001年,他担任主角之一的歌剧《小妇人》在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播放,并由Ondine公司录制成唱片向全球发行。2002年,袁晨野在英国威尔士国家歌剧院新制作的歌剧《弄臣》中出演剧名主角,并在英国八个城市巡回演出。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庆祝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五十周年的系列活动中,直播了全剧的演出。


  2001年,他担任主角之一的歌剧《小妇人》在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播放,并录制成唱片。


  2002年,袁晨野在英国威尔士国家歌剧院新制作的歌剧《弄臣》中担任主角,并在八个城市巡回演出,英国广播公司 (BBC)在庆祝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5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直播了全剧的演出。《华盛顿邮报》曾评论袁晨野“有罕见的声音,演唱充满了乐感和智慧”,《纽约时报》也称他是“一位强有力的歌唱家”。


  2004年12月,袁晨野应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的邀请,在总统的家乡休斯顿,为总统的雕像揭幕仪式演唱。《华盛顿邮报》评论袁晨野“有着罕见的声音,演唱充满了乐感和智慧”。《纽约时报》称他是“一位强有力的歌唱家。”


  袁晨野除了活跃于国际歌剧及音乐会舞台之外,也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他曾作为主要演员参加过两次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四次“春节歌舞晚会”,三次“文化部春节晚会”以及“新年音乐会”,“星海音乐周开幕式”,“华夏世纪情”音乐会,“第十五届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加拿大卡尔加里)等重大演出活动。中央电视台先后为他拍摄了《黄河颂》和《都塔尔和玛丽娅》的音乐电视,并为他出版了“名家教歌”的VCD。他的北京独唱音乐会,也被中国录音录像出版社制成VCD和CD发行。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7-7 11:15 编辑 ]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7 11:14

名师介绍
    袁晨野,男中音。唯一获得“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金奖的华人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及休斯顿大歌剧院歌剧中心。1996年旅美前,为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演员应聘资格评审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音协会员;全国青联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5年回国任教。


袁晨野曾多次在国际大型声乐比赛中获头奖,包括芬兰“米丽娅姆·海林国际声乐比赛男声组第一名;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歌剧比赛最高奖;休斯顿大歌剧院声乐比赛双料冠军(由评委和观众分别评选);1994年,袁晨野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被誉为“音乐界奥运会”的
第十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并获得金奖,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位华人音乐家。1996年3月,袁晨野受邀参加歌剧大师多明戈(Placido Domingo)担任华盛顿歌剧院艺术总监的庆典音乐会,演唱《黑桃皇后》中的咏叹调,并与多明戈一起演唱《唐·卡洛》中的二重唱。音乐会后,袁晨野应时任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及夫人希拉里的邀请,参加了在白宫举行的庆祝活动。2004年12月,袁晨野应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的邀请,在总统的家乡休斯顿,为总统的雕像揭幕仪式演唱。《华盛顿邮报》评论袁晨野“有着罕见的声音,演唱充满了乐感和智慧”。《纽约时报》称他是“一位强有力的歌唱家。”


袁晨野在美国,欧洲及亚洲各大歌剧院担任主角的歌剧演出包括:《弄臣》中的剧名主角-里戈莱托;《唐璜》中的剧名主角-唐璜;《茶花女》中的乔治·阿芒;《福斯塔夫》中的福德;《波希米亚人》中的马塞罗和舒纳尔;《拉美摩尔的露其娅》中的恩里科;《浮士德》中的瓦伦丁;《卡门》中的斗牛士;《爱情的灵药》中的贝尔科里;《丑角》中的西尔维奥;《外套》中的米凯莱;《奥菲欧》中的阿波罗;《奥尔明多》中的阿米达;《图兰朵》中的平;《萨维特里》中的死神;《小妇人》中的拜尔;《尼克松在中国》中的周恩来;中国歌剧《瑶姬传奇》中的东海龙王(世界首演);以及《鬼雄》中的项羽等。


音乐会和独唱会方面,袁晨野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曾合作过的指挥家包括:夏尔·迪图瓦;内维尔·马里纳爵士;查尔斯·麦克拉斯爵士;克里斯多夫·艾申巴赫;莱恩纳德·斯拉特金;玛林·阿尔索普;帕特里克·萨莫斯;余隆;陈佐湟;胡咏言;李心草;水蓝等。合作过的乐团有:芝加哥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休斯顿交响乐团;巴尔的摩交响乐团;新墨西哥交响乐团;雅典交响乐团;莫斯科交响乐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交响乐团;旧金山歌剧院交响乐团;华盛顿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澳门乐团;香港中乐团;香港小交响乐团及中国青年交响乐团。1999年,Philips唱片公司发行了袁晨野同中国交响乐团录制的激光唱片,普获各界爱乐人士好评。2001年,他担任主角之一的歌剧《小妇人》在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播放,并由Ondine公司录制成唱片向全球发行。2002年,袁晨野在英国威尔士国家歌剧院新制作的歌剧《弄臣》中出演剧名主角,并在英国八个城市巡回演出。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庆祝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五十周年的系列活动中,直播了全剧的演出。


袁晨野除了活跃于国际歌剧及音乐会舞台之外,也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他曾作为主要演员参加过两次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四次“春节歌舞晚会”,三次“文化部春节晚会”以及“新年音乐会”,“星海音乐周开幕式”,“华夏世纪情”音乐会,“第十五届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加拿大卡尔加里)等重大演出活动。中央电视台先后为他拍摄了《黄河颂》和《都塔尔和玛丽娅》的音乐电视,并为他出版了“名家教歌”的VCD。他的北京独唱音乐会,也被中国录音录像出版社制成VCD和CD发行。


    袁晨野接下来的演出计划包括:《弄臣》中的剧名主角-里戈莱托;(圣·路易斯歌剧院),《尼克松在中国》中的周恩来;(芝加哥歌剧院,辛辛那提歌剧院,休斯顿大歌剧院),《阿伊达》中的阿莫纳斯罗;《假面舞会》中的雷纳托;(波士顿抒情歌剧院),《拉美摩尔的露其娅》中的恩里科;(犹他歌剧院),德意志安魂曲(澳门乐团)。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7 11:18

接上页

袁晨野-黄河颂



http://vhead.blog.sina.com.cn/player/outer_player.swf?auto=0&vid=21802476&uid=1601464361

DL小海鱼 发表于 2009-7-8 12:49

大连这么多名人,有些是第一次在这里知道的,真该好好谢谢谭老啊。:handshake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12 10:20

原帖由 DL小海鱼 于 2009-7-8 12:49 发表 http://bbs.china-ws.org/images/common/back.gif
大连这么多名人,有些是第一次在这里知道的,真该好好谢谢谭老啊。:handshake
--------------
谢谢DL小海鱼的关注与支持,我也没想到大连还真有不少名人,哈哈!挺有意思,慢慢来吧,待续!:handshake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12 10:23

范琳琳

http://gzdaily.dayoo.com/img/2004-02/27/xin_e6bbc45e8a5d4c42bdc698c83cde2630.JPG
  
  职业: 歌手, 海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副军级待遇,少将军衔

  身高:171 厘米

  走红年代;80年代西北风,是西北风最著名的歌手

  婚姻状况: 已婚

  家庭成员:丈夫,儿子

  出生于大连的范琳琳在上世纪80年代就红遍全国。在国内歌坛刮起“西北风”时,她带领其他歌手投入其中,共同奏响了中国原创歌曲的第一声号角。她成功地演绎了《黄土高坡》,《信天游》,《我热恋的故乡》,《苦乐年华》,《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黑头发飘起来》等一大批作品,广受欢迎。十几年来,她多次赴海外演出,用歌声让世界各地的人感受到充满力量的中国本土音乐。曾经有音乐评论家评价:范琳琳的歌就像一杯岁月的美酒,越是久远,越是香醇。她科学地将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结合在一起,对中国歌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0年曾经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歌曲《边塞风》。被著名电台DJ非凡称为最喜欢的女歌手!
http://image-2.verycd.com/resize/8225f5ecfc5a65a6e3ef9589f211067a46250(450x375)/thumb.jpg

  张家港音乐广播DJ非凡曾在范琳琳吧透露自己最喜爱的女歌手就是范琳琳,引起广大“范迷”关注,他们没有想到,西北风时代的红歌手范琳琳,竟然会是今天流行音乐电台DJ的最爱。DJ非凡说:因为是音乐节目主持人的缘故,经常在被别人问到最喜欢的歌手是谁的时候,我往往不回答。做音乐节目主持人大概有六、七年了,如今,每天都要播放至少30首歌曲,而且每天都尽量做到不重复。新老歌手的作品在我的脑海里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我真的说不出我最喜欢哪位歌手。

  但如若非要说出一位的话,那么我会说我喜欢的歌手是范琳琳。从小就听她的歌曲,但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听的不多,我熟悉的也就是《篱笆女人狗》里面的插曲,最早接触的是她的作品《红萝卜》时,我才上小学四年级。

经典歌曲  【01】 我热恋的故乡

  【02】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faacb5644eccebebf73654bb.jpg 范琳琳


  【03】 黄土高坡

  【04】 苦乐年华

  【05】 红萝卜

  【06】 黑头发飘起来

  【07】 信天游

  【08】 父老乡亲

  【09】 西部之恋

  【10】 故土难离

人物经历  出道 200元钱只身进京

  1963年,范琳琳出生在大连一座军营里。爸爸是部队里一名主管文化宣传的干部,妈妈是一名音乐教师,生在音乐之家的范琳琳从小就渴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专业演员。然而,爱女心切的双亲却害怕女儿走上不平坦的艺术之路,只希望她把音乐当作业余爱好。不过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小琳琳依旧踏实地学习音乐知识,终于在1978年被沈阳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毕业后,她回到了大连歌舞团。

  虽然当时在东北地区反响比较大,但范琳琳仍对现状感到不满意,她认为自己必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1987年4月1日,她剪掉了长长的秀发,怀揣着200元钱和3盘专辑进了北京。范琳琳当时发誓,就是打勤杂、睡地铺,也要混出个模样来。17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范琳琳显得比较得意,她欣慰地说:“最坏的打算都已经想好了,但是我认为为了艺术上有更好的发展,吃再多的苦也算不了什么。”

  成功 离不开丈夫朱一功

  范琳琳当时来到北京后,一位同学把她引荐给中国国际音像公司的主任编辑朱一功,接着,范琳琳凭超强的演唱实力顺利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后来,朱一功将徐沛东谱曲并重新配器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交给了范琳琳,他希望范琳琳能凭借民歌唱法的深厚功底,运用通俗唱法这一手段,表现一种浓郁的民族韵味,唱出一种独特的风格。

  范琳琳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时告诉记者:“当时我非常地紧张,几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后来我干脆决定对这首歌进行大胆的处理,一改当时流行的港台音乐的平缓抒情方式,变得奔放而高亢,结果一唱完,徐沛东和朱一功他们都高兴得鼓起掌来。”果不其然,《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一出,引发了中国流行乐坛的“西北风”劲吹。之后,范琳琳又和刘欢合作录制了一盘《信天游》,其中包括《黄土高坡》等后来流传全国的歌曲,更是把“西北风”吹得漫天翻卷。

  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范琳琳和朱一功不知不觉地成了朋友,“和他在一起,我总有一种新鲜感,他知识渊博,愿动脑子,对音乐的潮流走向把握得非常准。这个人很细心,人也很好,我们互相切磋交流,彼此都感到离不开对方,1990年我和徐沛东、朱一功再次合作,演唱了《苦乐年华》、《篱笆、女人和狗》,这两首‘东北风’的代表作一夜之间风靡全国,把我推上了又一座艺术高峰。我和朱一功于1991年初举行了婚礼,我很感谢他,我的成功他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家庭 这才是人生的重心

  都说娱乐界重视家庭的艺人是越来越少了,但对于范琳琳来说,说到家庭她总是会牵出心底最细腻的心思,现在,他俩的小孩都已经12岁了。

  范琳琳说:“只有家才是自己可以栖息的港湾,享受家庭生活也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实对搞艺术的人来说,每天摸爬滚打会觉得很累的,但见到家人,心情就完全不一样,家庭带给你的温馨感是你在别的地方体会不到的。对于我来说,家庭是我生活的重心。”

  “西北风”盛行之时,与同时代的刘欢、毛阿敏、杭天琪、田震等人相比,范琳琳甚至更早被广大观众所熟悉,当记者问及如今其他一些歌星如毛阿敏、田震至今仍活跃在当今流行歌坛而她却多年沉寂时,范琳琳显得非常轻松:“她们如今还是比较火,是很正常的呀,因为她们一直都非常努力,十几年来都一直勤奋地不断创新,不断地有新作品。我认为一个人要有好的心态,你索取的多了,别的方面自然也会有失去,我觉得还是知足常乐好,别把自己搞得太累了!”

  音乐 难忘“西北风”

  对于当年“西北风”的巨大成功,范琳琳认为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人们在那种蒸蒸日上的环境下更需要一些鼓励,因此,特别需要高亢激昂的歌曲来引导大家。“西北风”就是采用西北地方的素材,科学地将民族和流行结合在一起,使得当时的流行歌坛不再是清一色。“我们那可是中国第一批原创歌曲呀!”她幽默地笑着说。范琳琳还透露,多年来,无论是热心观众给她打电话或者是来信,大家谈得最多的一句就是“你的歌声中有力量,有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对于这样的褒奖,范琳琳表示感谢歌迷对她的支持和喜爱。

  范琳琳坦言自己从前一直想要转型,她说这么多年来,自己的歌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西北风”时代的那种民族特色,取得成功后再有所突破自然也就比较困难了:“任何东西都是有利有弊!这个苦恼也一直困扰着我,我也不想安于现状,所以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各种各样新的东西,不过不是很成功,观众朋友们记得我的永远是那些当年最走红的歌曲。很多人看到我都问我怎么不唱了,其实是新作品没有给他们什么印象。”她稍显无奈地说道。

  打假 假唱是对自己不负责

  当今歌坛,假唱泛滥,提及这一不良音乐现象,性格直爽的范琳琳表示出了强烈的反应,她认为:“假唱的泛滥使得歌手的存在毫无意义,每次演唱总是对口型的话,歌手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自然就不会主动地去学习,因此歌手的实力只可能会逐步退化,素质也会不断下降,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主张真唱!”

  “近年来参加‘同一首歌’晚会时,我发现很多人都是假唱,但是我绝不这样,我认为对口型既是对现场观众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自己不够严格要求。坚持真唱对于歌手来说其实效果是很明显的,这样的话你就会一直保持比较好的状态,任何场合的演唱都会很镇定;相反,对口型的话,歌手的那个表情肯定是不自然的,当然,如今有些说法特别是一些大型晚会更强调整个过程的完美,但是我认为这是为假唱找托词,其实最真实的东西才是最完美的,艺术的真谛就在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应该表里如一。”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7-12 10:34 编辑 ]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12 10:52

范琳琳图片写真
http://www.tvsou.com//compere_lib/1206_5900.jpg   http://www.tvsou.com//compere_lib/1206_5901.jpg   http://img.yule.com.cn/upload/cng/fanlinlin/yule0004s.jpg   http://img.yule.com.cn/upload/cng/fanlinlin/yule0002s.jpg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7-12 11:48 编辑 ]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12 12:03

范琳琳—苦乐年华



http://vhead.blog.sina.com.cn/player/outer_player.swf?auto=0&vid=19955475&uid=1373935613









黄土高坡(范琳琳)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TUyNzM5ODQ=/v.swf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16 23:23

于庆阳

http://go.news.163.com/laobing/big/20090528090511.jpg





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战士。辽宁省大连新金县人。1963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9年3月2日,在中苏边界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英勇作战,连续消灭苏军两个机枪火力点,为部队前进开辟了道路。激战中,头部中弹,脑组织外流,昏倒在地。醒来时,又奋力站起,端着冲锋枪猛烈扫射,冲出五六步后牺牲,实现了他生前“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诺言。根据他生前的意愿,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9年 7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追授“战斗英雄”称号。

英雄事迹  此时,苏军装甲车不断向我巡逻人员开枪开炮,其中一辆装甲车侵入珍宝岛北端的江汉,企图从侧后攻击我岛上的巡逻分队。我边防部队当即以猛烈火力将其击退,并抓住战机转入反击,但遭到隐蔽在丛林中的苏军机枪的猛烈扫射,前进受阻。我边防部队战士于庆阳沉着冷静,趁苏军的机枪暂停射击之机,猛然从隐蔽点跃起,向苏军的机枪射击。我方岸上两个连的掩护部队仿佛从天而降,抓住战机,突然开火,以猛烈的火力将其击退,同时组成强大的火力网,阻止苏军装甲车登岛增援,支援守岛战斗。苏军边防军没有想到我方早已有准备,没有伏兵,一时被打得迷失了方向,东躲西藏。

  一名苏军中尉和4名苏军士兵正在溃逃,于庆阳端着冲锋枪追了上去,苏军中尉见有人追赶,回身便是两枪,子弹从于庆阳的耳边飞过,他全然不顾,继续穷追舍;一名苏军士兵回身又有胡乱射过一梭子弹,于庆阳就势卧倒,随即扣动板机,几个点射,5名苏军被全部击毙。

  “哒!哒!哒……”

  于庆阳侧头一看,见右边丛林中苏边防军一挺机枪正吐着火舌。它的前方,是一片开阔地。激战中,我军有些班排长没有组织火力就自行发起攻击,几十名战士已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网下,随着罪恶的枪声,战士们一个个扑身倒地,鲜血染红了他们身下的白雪。

  于庆阳以急如焚,他伏在雪地上,思索着对策。

  突然,扫射停顿了。原来是苏边防军机枪手在填充弹药。于庆阳乘机一跃而起,端起冲锋枪向苏边防军机枪阵地扫射,苏军机枪手当即被击毙。接着,于庆阳又向苏机枪阵地冲去,他想控制住苏军机枪阵地,占据有利地形。不想刚一起步,丛林深入苏军的另一机枪又哒哒地响了起来,子弹在开阔地上溅起一簇簇雪花,压利战友们抬不起头来。于庆阳大喊一声,又冲向正在射击的苏军机枪。苏军机枪手见侧面冲来一名中国军人,吓得惊叫一声,急忙把枪口调向于庆阳,但还未等扣动扳机,于庆阳的冲锋枪已经先响了,苏机枪手胸部连中数弹,身子往前一倾,倒在机枪上。这时,正前方突然飞来一颗流弹,击中于庆阳的头部,于昏倒在地。不久,于庆阳猛然站立起来,端起冲锋枪向入侵之敌冲击,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保卫神圣的祖国领土不受侵犯,于庆阳实现了他“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誓言,静静地倒在洁白的雪地上。

  此时,隐蔽在丛林深处的苏军机枪仍在猛烈扫射,我边防战士在开阔地受到严重威胁。

  副连长陈绍光一马当先,立即扑向丛林勇猛还击。并大喊:“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跟我冲啊!”便丛侧翼直扑上去,一阵弹雨过后,苏边防军死伤数人,活着的夺路而逃………

  在3月2日的战斗中,我边防部队伤亡21人;毙伤苏军60余人,击毁装甲车、指挥车、篷卡车各1辆,击伤装甲车1辆。至9时50分,苏军一部被歼,在攻击无望的情况下撤回其控制地区。

  首战告捷,我边防部队打出了国威和军威!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7-16 23:47 编辑 ]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16 23:27

誓言:“生命不息,冲锋不止”



http://see.cartoonwin.com//supermarket/upload/44/13/0/6/6/60665_1.jpg




于庆阳(1944~1969) 10月23日出生于新金县同益村松树底(今大连普兰店市同益乡庆阳村)穷苦家庭。因家贫,12岁上学读书,1962年8月在新金县第九中学毕业。1963年3月,应征入伍,被编入陆军第四十六军一三三师三九七团特务连侦察排当兵。

  于庆阳入伍后,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处处以英雄人物为榜样,迅速成长为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钢铁战士。他立下的誓言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1964年夏日一天,他和排长于洪东、战友刘丕茂在海兰江堤上发现一个落水儿童,他顾不得脱衣服,纵身跳进江中,救出了这个儿童。这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他因事外出,遇到一家群众房子失火,就主动参与救火。1965年部队游泳训练期间发生洪水,图们江一处堤坝决口,为了堵住决口,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他带病和洪水搏斗了12个小时,直到把决口堵住。部队搞大比武训练,他刻苦磨炼自己,锁骨摔断了,仍咬紧牙关行军30里。他的突出事迹,多次受到首长和战友的赞扬。196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9年初,苏军(原苏联军队)不断在我珍宝岛地区进行武装挑衅,侵犯我国领土。于庆阳先后向连队递交了8份请战保证书,坚决要求上珍宝岛前线作战,狠狠打击敌人。上级领导批准他到珍宝岛前线作战。

  同年3月2日凌晨,我巡逻小分队踏着没膝深的积雪,在珍宝岛南端巡逻,于庆阳身背冲锋枪,紧跟排长,走在队伍中。突然,从苏联下米海罗夫卡开来2辆装甲车、1辆卡车、1辆指挥车,疯狂地窜到珍宝岛南端。苏边防军荷枪实弹直逼而来,向我巡逻小分队武装挑衅。我巡逻小分队对苏军提出严重警告,苏军不但不听,反而首先开枪、开炮打死打伤我边防战士多名。看到苏军的侵略和暴行,此时于庆阳已忍无可忍,手中的冲锋枪对准敌人,只待排长下命令。当他听到排长命令“还击!”时,当即向敌人扫射,一连打倒了5个敌人,打掉敌人一个机枪火力点,并和战友们迅速占据了一个土坎。这时,他突然跳跃而起,欲冲上去缴获那挺机枪,不料此时前方50米的小丛林深处敌人一挺轻机枪向我军扫射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于庆阳跑着“之”字形,猛虎般地扑向敌人。敌人的两个机枪手见于庆阳扑了上来,“哇啦”一阵嘶叫,急调转枪口瞄向于庆阳。此时于庆阳手中的冲锋枪也对准敌人,和敌人同时开火,敌人机枪火力点被消灭了,但于庆阳也不幸头部中弹倒下。

  卫生员扑过来迅速给于庆阳包扎,看到子弹从他的太阳穴打进,从后脑穿出,喊他的名字,不应,以为他牺牲了。不料,他在枪炮的轰鸣声中,骤然醒来,推开卫生员的手,撕掉蒙在眼睛上的绷带,猛地站了起来,端起冲锋枪在敌人的弹雨中奋力向前冲杀,向小丛林中的敌人猛烈扫射,在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了6个深深的脚印,猝然倒地,壮烈牺牲,时年25岁。

  在这次战斗中,于庆阳消灭了敌人2个火力点,以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实践了他生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誓言。他牺牲后,所在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沈阳部队为他追记一等功。1969年7月30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于庆阳“战斗英雄”称号。为了缅怀于庆阳的英雄业绩,新金县(今普兰店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把他的家乡松树底村改名为庆阳村。1998年8月,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为于庆阳建立塑像,并将塑像敬立在大连英雄纪念公园,展现他为保卫祖国、保卫和平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7-16 23:50 编辑 ]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16 23:34

大连籍战斗英雄于庆阳家人今何在
来源:大连晚报 编辑:叶鹏 时间:2009-07-11 文/本报记者 魏东平
   于庆阳,一个影响、激励过几代人的名字,一位曾经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如今随着那个年代和那场战斗的远去,已经很少被人提及了。“1988年我去军人俱乐部,墙上还挂着哥哥的一幅大型油画,后来就没有了。”于庆阳的三弟于庆忠说。但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们心中,于庆阳是个不会被忘怀的英雄。牺牲时年仅25岁的于庆阳是怎样一个战士?他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生活在大连的于庆阳的亲人和战友。
一拳能打出400斤力量
于洪东,参加珍宝岛保卫战时,任于庆阳所在排排长,后任河南省鹤壁军分区司令员,转业后回大连任市林业局副局长,现已退休。
于洪东回忆说,他和于庆阳都是1962年冬季的兵,《入伍通知书》发下来马上该过春节了,部队临时通知过完春节再走。“我们是1963年正月二十一走的,我和他坐一节车皮,车开了三天三宿,到了延边的龙井县。我们分在一个新兵连,训练了三个月后,又一起分到397团特务连警卫排。于庆阳是个好兵,军事技术进步很快,不久就被抽调到侦察排,当了侦察兵。1964年大比武,他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侦察排的军事训练强度大,于庆阳特能吃苦。于洪东说:“他力气很大。那时部队的训练条件艰苦,战士们就自己动手做了个辅助练习器,练习器上有个活的靶板,靶板上面连着滑轮,锁线的另一端拴着木箱子,里面放上砖头,用来测量拳击的力量。于庆阳一拳能打出400斤的力量。
“有一年部队去黑龙江帮农场圆仓码垛,抢收大豆。一袋豆子封口重200斤,抓口的重180斤,别人都是两个人协助才能搭上肩,他一个人先把袋子搬到膝盖上,‘吧’一下就能扛到肩膀上,再搬到七八米高的豆垛上。
“因为军事技术好,在对打训练中,于庆阳常常做陪练。有一次被战友一个背摔,他肩膀着地,也没吭声。后来同班的战士发现他肩膀红肿,好长时间不消,就报告了连长,连长领他到卫生队一检查,锁骨骨裂,建议连队让他休息。伤还没全康复,赶上部队搞野外训练,一名战士要背冲锋枪、200发子弹、4颗手榴弹、背包、米袋子,五六十斤的装备急行军,一路上他疼得直流汗,有些老兵发现了,要替他背包,他不干,战友们都很佩服他,说他特别坚强。”
英雄曾有个未婚妻
因为是老乡,于庆阳和于洪东的感情格外好。“当兵走的时候,他家里还有个未婚妻,每次未婚妻来信,两个人研究点事儿,他都来问我,‘这个事怎么回答?’我是他背后的‘黑参谋’。”于洪东说。
“1969年3月1日登岛前,我和特务连指导员刘保海研究由老兵组成个尖刀组,一开始没有于庆阳,他知道了坚决要求参加,给指导员写了好几封申请书,连同入党申请书一起交上去了。我们重新研究,2月28日晚上才决定让他进尖刀组,他高兴毁了。侦察排于3月1日夜里登岛,我是排长,走在前面,半路上,突然感觉有人摸我兜,回头一看是于庆阳,他嘿嘿一笑说:‘我得喝一口。’我兜里一直揣个小酒壶,瓷的,能装二三两酒,他知道。‘别都喝了了,给我留点。’我说。他喝了两口放回我兜里去了。没想到,第二天他就牺牲了。我拿着小酒壶,坐在地上直后悔,那是他喝我的最后一口酒,我还不如让他都喝了算了。”讲到这里,于洪东的眼睛里盈满了泪水。
“二哥当兵走的时候,我刚刚10岁,对二哥的记忆不是很多。”于庆忠回忆说,“在我们兄弟姐妹6人中,二哥的文化程度最高,当时村里能上初中的人很少。印象中二哥很潇洒英俊,那时农村特别穷,尽管衣服很旧、很破,他穿起来特别干净利索。1963年走的兵在我们新金县同益公社松树底大队(现普兰店市同益乡庆阳村)就他一个人,二哥是坐着马车离开家的。1967年母亲得了一场重病,败血病,1968年春天,二哥回家来探亲,说到年底就该转业了。那一年我15岁。”
“最初还不知道二哥已经牺牲了。部队捎信说,二哥负伤了,为的是给家人一个缓冲。父亲、母亲、舅舅和大哥一起去的部队,走的时候,家里就剩14个苹果了,母亲都带上了,说拿给二哥和战友们。直到4月,一行人才回来。进了家门,母亲把我们几个召集到一起,说‘你二哥牺牲了,部队讲了,他生前有个愿望,说万一他牺牲了,希望弟弟妹妹们接过他手中的枪’。我小姐说‘我去’,那年,她18岁,我说,‘我也去’。那年我16岁,身高1.45米,体重只有35公斤,长得特别小,母亲看看我,什么也没说。”
哥哥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
“1969年7月底,部队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当时的警卫排排长张永玲,另一个是战士王宵,来接我和我姐。看我太小了,就不同意我去,我母亲也说,‘你还是在家吧’,我当时就想到部队去,去为哥哥报仇。我们在县里住了4天,我天天磨叨张永玲,后来他跟部队联络后,批准我和姐姐一块去。姐姐原来叫于春香,到部队前把名字改成了于继红。到了部队,我和姐姐就分开了,她进了师医院当卫生员,我留在了哥哥生前的部队。官兵们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还有个授枪仪式,我算是接过了哥哥手中的枪。第二年,英雄陈绍光的弟弟陈绍华也进了部队。”
“特务连的条件太艰苦了,刚开始我吃不消,后来转到步兵连呆了3年,1973年初又回到侦察排,那时身体就强壮了。哥哥的事迹后来上了小学课本,课文叫《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后来还出过小人书和画册,当了18年兵,我始终用哥哥的精神要求自己,鼓励自己,在我身上,一直有哥哥的一部分生命活着。”
如今,于庆忠把哥哥和自己的主要经历都输在手机里,建立了一个小档案。1975年,于庆忠提干,1985年去了老山前线,任步兵三营副营长,1987年10月,转业后回到大连冷冻机厂武装部,去年企业改制退休。
1984年,姐姐于继红调到济南军区后勤部卫生所做军医,2006年退休,文职大校军衔。姐姐每年回来两趟,一是春节,一个是母亲的生日。
母亲是个深明大义的老人
那是个崇尚英雄的时代,英雄的母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爱戴。“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母亲应邀到市里、县里、部队、工厂、学校作过数不清的报告,教育了很多人,感动了很多人。母亲还当过多年新金县的政协委员,到大连市来做报告的时候,好多市民都曾把她请回家去作客。”
母亲王金荣是位深明大义的老人,于庆忠说:“二哥在宝清县烈士陵园下葬前,她没先看自己的儿,先看别的烈士,走到我二哥灵柩前的时候,问了句‘是向前去死的,还是向后去死的?’听说是向前冲锋牺牲的,母亲说‘儿是好样的,妈妈向你学习。’”在孩子们的心中,母亲是位很不简单的老太太,和普通的农村妇女不太一样,她没念过一天书,但她懂得战士就要为国牺牲的道理。
1975年,赵秀芝下乡到松树底大队做知青,大队安排她给王金荣老人做生活秘书,“那时我在部队,来往的家信都要通过她,后来我回家探亲,我们相识了。”于庆忠说。1977年,于庆忠和赵秀芝确定了恋爱关系,1981年结婚,如今,赵秀芝是旅顺民营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儿子也已经大学毕业,现在在北京301总院工作。
今年王金荣老人92岁,除了耳背,身体十分硬朗。“我父亲特别老实,是典型的农民,很少说话。母亲办事有章法,威望也高,家里大事小事,她说一句话,没有人有异议。”
“我感觉得出,母亲的心里一直想着二哥。二哥牺牲以后,母亲学会了抽烟,有那么几回,我夜里醒来,看到母亲醒着,一袋接一袋地抽烟。但母亲是个心地开阔的人,对什么事情都能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从不钻牛角尖,对个人利益看得更淡。年轻的时候,我们哥们几个间偶尔也有摩擦,免不了绊几句嘴,母亲看了真生气,就说:‘你二哥要是在的话,他不可能这样惹我生气。’她一说这个,我们哥几个谁都不吱声了。”
如今,母亲仍和最小的儿子庆杰生活在农村,“在城里住不习惯,老父亲在世的时候,我曾把母亲接来大连,呆了一个星期她就坐不住了,吃不下也睡不香,直说‘我叫你们关笼子里了。’政府对我们一直照顾挺好的,1974年海城地震,家里的老房子裂纹了,后来乡里帮助翻盖了新房。除了每年国家给三四千元烈士抚恤金,每逢年节,乡里、村里的领导都去家里看望母亲。乡里乡亲对母亲也特别敬重,前年母亲90岁大寿,普兰店一位私企老板还出资为母亲办了一个隆重的生日庆典。”于庆忠说。

上海人 发表于 2009-7-18 05:21

原帖由 中国人民很行 于 2009-4-24 16:54 发表 http://bbs.china-ws.org/images/common/back.gif
王心刚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d478a80025f41294e950cd3f.jpg

  中国电影演员。辽宁大连人。1932年1月出生。1949年中学肄业,后参加沈阳市举办的文艺骨干训练班,学习话剧表演。次年参加中国 ...
哈哈,王心刚定居大连,太好了,当年他可是我们的偶像,他也喜欢游泳,那是我们的泳友了,在哪呀?有时间会会他,请他吃饭喝酒

上海人 发表于 2009-7-18 05:35

原帖由 中国人民很行 于 2009-4-24 16:54 发表 http://bbs.china-ws.org/images/common/back.gif
王心刚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d478a80025f41294e950cd3f.jpg

  中国电影演员。辽宁大连人。1932年1月出生。1949年中学肄业,后参加沈阳市举办的文艺骨干训练班,学习话剧表演。次年参加中国 ...
哈哈,王心刚定居大连,太好了!他可是我们当年的偶像啊!他喜欢游泳,那是我们泳友了,他在那个浴场游泳呀?有机会会他,请他吃饭喝酒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21 08:17

于洪东
http://www.fyjs.cn/bbs/attachments/Mon_0607/26_66_e191ed0ea4ac9ba.jpg

  于洪东,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人。1963年入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我军某部特务连侦察排排长。在1969年著名的珍宝岛保卫战中,指挥果断、作战勇敢,击毙击伤敌人多名并亲自带队炸毁苏军T62(当时世界最先进)坦克一辆,现陈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车号545)。


  于洪东作为共和国的功臣,党和国家给了他崇高的荣誉。1969年4月,他被沈阳军区荣记一等功,受到毛泽东主席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两次亲切接见,曾历任陆军某团参谋长,某师副师长,河南省鹤壁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后转业到辽宁省大连市林业局副局长,在此位置上退休。


  他的光荣事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陆军46军军史、138师师史等史记中。长期的军旅生活,使其形成了朴实、耿直、刚直不阿的性格。



于洪东回忆难忘的岁月 珍宝岛保卫战的一段细节  2004-6-30 8:41:13
今年是珍宝岛保卫战35周年,当年历经过中苏边境战火的大连市林业局原副局长于洪东向记者回忆了难忘的岁月
珍宝岛保卫战的一段细节

    今年是珍宝岛保卫战35周年。
    于洪东,当年参加珍宝岛保卫战的我军某部排长,战后被沈阳军区记一等功,后任河南省鹤壁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转业后回大连任市林业局副局长,2001年退休。近日,他在家中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珍宝岛保卫战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珍宝岛自古是我领土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该岛北端原与中国大陆相连,由于江水的长期冲刷,1915年才与中国大陆分离,形成江中小岛,至今在枯水期间仍与中国江岸相连,人们可徒步上岛。当地中国居民祖祖辈辈都在珍宝岛生产和捕鱼。上世纪初,中国渔民张盖和臧盖年等老人上岛建房、捕鱼和种菜,因此又称“张盖岛”和“翁岛”。1928年起,中国居民陈远进与其儿子常住岛上。1945年以前,珍宝岛归虎林县公司村管辖,后来归虎头区管辖。这个地区一直有中国边防部队巡逻。
    谁打响了珍宝岛战斗第一枪?
    1967年1月至1969年2月,苏方入侵珍宝岛16次,伤我军民。1967年11月底至1968年1月5日,中国边民在珍宝岛北面不远的七里沁岛冰上捕鱼,苏军上前干涉,我边防部队闻讯赶来保护边民。苏军拳打棍击我方军民和鸣枪威胁,我方也以棍棒进行还击,我方伤100多人,苏军伤10人左右。1968年1月5日,苏军又出动装甲车在七里沁岛冲撞中国边民,撞死、压死中国边民5人。
    七里沁岛流血事件发生后,中央军委提出“做好军事上配合外交斗争”的准备。并强调:只有苏方开枪打死打伤我方人员时,我边防部队才可以开枪自卫还击。1969年3月2日凌晨,我军上珍宝岛待命,如苏方武力干涉我方巡逻,将视情况给予支援。于洪东当时是排长,上岛待命就有他率领的排,珍宝岛战斗英雄于庆阳就是这个排的战士。
    3月2日的珍宝岛战斗是中苏两国之间的第一次边境战斗。前苏联军人的文章在回忆这场战斗时说:当苏军接近珍宝岛时,“……突然,他们遭到(中方)正面机枪扫射,左岸(中方)火炮和迫击炮一齐开火,斯特列利尼科夫和拉伯维奇率领的两个小组全部阵亡……”这显然是说,中国打响了珍宝岛战斗第一枪。而中国国内当时所有关于珍宝岛战斗“第一枪”的报道,对当时“第一枪”的细节都没说清楚。
    据于洪东回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3月2日8时40分,边防站站长孙玉国带领巡逻组上岛,苏军也派出70余名军人分两路上岛,一路直扑孙玉国巡逻组,另一路却从岛侧悄悄向孙玉国巡逻组身后迂回,欲成合围之势。9时许,迂回的苏军突然遇到在岛上待命的我军,立即开了枪,我方几名军人中弹倒地。我军见苏军先开了枪,才开枪还击。正在向苏军口头抗议的孙玉国听到枪声,知道战斗已经打响,立即率队参加战斗。对面苏军的“瘸子上尉”听到枪声后正要拔枪,被手疾眼快的我军战士开枪击毙。
    后来得知,此时远东苏军指挥机构已下令:驱赶中国“越境”人员在必要时可以开枪。由此可见,苏军先开枪不是偶然的。而前苏联政府在后来的声明中也把中方的反击歪曲为已有准备的“突然开火”和伏击,根本不符合事实。
    列昂诺夫上校是怎么死的?
    珍宝岛战斗后,前苏联国内曾大肆宣传两个“英雄”:在珍宝岛战斗中被打死的“瘸子上尉”和列昂诺夫上校。列昂诺夫上校是珍宝岛战斗的苏军前线指挥官,据前苏联军人文章回忆:列昂诺夫上校是身先士卒,坐在坦克里冲锋,坦克被炸毁后,他从坦克里爬出来,被我方狙击手击中身亡。我国国内也大多这样报道,并且都说是于洪东击毙的。
    于洪东却说:列昂诺夫上校不是他打死的。他打死的是个上尉。1969年3月15日9时46分,珍宝岛第二次战斗打响。一辆苏军坦克驶入我方雷区被炸毁,于洪东带领战士冲上去,看见炸毁的坦克底下有一堆黑乎乎的东西,于洪东起先以为是堆盖坦克的帆布,就没在意。等冲到跟前,才发现是个苏联军人正在拉枪栓,于洪东手起一枪,将其击毙。战后我方打扫战场时才发现,这个苏军穿的是上尉军衔的军服。战后我方将这具尸体交还给苏方,却不知怎么变成了上校。
    后来于洪东和战友们分析:3月15日的战斗中,苏军猛烈炮击我国边防部队的前沿阵地,并再次入侵珍宝岛。我方以炮火回击,并对被判断为苏军前线指挥所等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了打击。列昂诺夫上校作为前线指挥官,如果真是在珍宝岛战斗中死的,此时很可能就在这个指挥所,被同时炸死。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7-21 08:19 编辑 ]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21 08:27

珍宝岛之战(三)听于洪东讲述战斗细节(2009-07-06 09:24:22)

标签:反坦克地雷 珍宝岛 战斗 于洪东 凤凰卫视 军事
      回忆四十年前的战斗,就是追寻那个特殊年代的战斗意志和政治斗争的细节。边境冲突并不神秘,大国的较量在“冷战”时代的热碰撞,其实有着更深的意图和目的。
   


以下为凤凰卫视节目的文字稿: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边境事端不断。1969年3月2号,中苏边界冲突升级,双方军队在珍宝岛上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对抗。事件发生事后,两国政府都向对方送去了,措词差不多的抗议照会。中国政府在抗议照会当中要求严惩罪犯,保留要求赔偿的权力,并且宣称,如果苏联政府继续“挑起武装冲 ”,它将遭到“坚决的反击”。苏联照会要求严惩事件的肇事者,并且宣称,中国当局不顾后果的挑衅行动,将“遭到我们的断然拒绝”。一时间,全世界都在关注,在中苏两国针锋相对的形势之下,珍宝岛的冲突将会走向何方?
   1969年3月2日珍宝岛激战之后,乌苏里江两岸的中苏边防部队,都在厉兵秣马,加紧备战,很快于洪东所在部队,就传达了上级关于进一步,反侵略斗争的指示精神。

于洪东:传达就是,大意就是,苏军,种种迹象表明苏军,要采取更大的报复行动,一定不要麻痹大意,提高警惕,做好迎接更大战斗行动的准备。
解说:1969年3月3日,沈阳军区向中央军委提出,进一步加强珍宝岛,七里沁岛反侵略斗争的请示报告,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沈阳军区成立了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珍宝岛地区的反侵略斗争。
于洪东:我们就奉命了,第一赶紧就检修武器,调整编制,加强训练。另一个加强对边界敌情的监视、监督,就说对他的监视程度,力度大大地加强,就是掌握他的任何的蛛丝马迹的变化、动作。那么这还不行,那么又分析敌人,他可能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报复,他是大打呀,还是中打还是小打,每一种打法,他能采取什么样的作战方式,从哪里下手,就是研究,给它研究得比较透彻。
解说:沈阳军区前线指挥部在研究作战方案时,对于第二仗将在哪里开打,曾经出现过不同意见,有人建议战场,选在距珍宝岛20公里外的七里沁岛,有人主张仍然选在珍宝岛,最后,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肖全夫拍板,战场仍然选择珍宝岛。
于洪东:珍宝岛正确,因为为什么正确?第一离我方接近的路线比较近,能达到隐蔽接近这个目的;第二个,离我方的制高点比较近,便于观察指挥,掌握战场上全盘的情况;第三,后边容易选择直瞄和间瞄的火炮阵地。
解说:在备战期间,沈阳军区前线指挥部,在作战总结报告会上一一致认为,苏军装备的T-62坦克对我军的威胁最大,我军现有直瞄火炮和火箭筒,都无法击穿T-62坦克的正面装甲,在这种情况下,部队应该在苏军坦克的必经之路上,埋设反坦克地雷,3月14 日,于洪东侦察排参加了埋雷行动。
于洪东:为什么那天上去呢?就前指综合了我们搜集到敌情的观察的各种情况,经过综合分析判断,因为苏军采取行动也就是马上就近在眼前了,说我们再不采取行动,容易怠误战机,所以我们那天上去了。上去没想到是实实在在来说,非常危险,因为苏联也选择15号就要动手,如果我们15再上去,事情就晚了。
解说:于洪东记得,珍宝岛地区的天气有个特点,三月里经常会下着小雪。1969年3月14日那天晚上雪雾弥漫,能见度差,有利于他们隐蔽行动。
于洪东:我们出动了一个连,还加上我们一个排,埋地雷去,我们排埋地雷负责哪里,就珍宝岛的后边,后边到我们岸上这个通道上,一共是150米左右吧,通道埋上这个反坦克地雷带,就防止什么呢?防止敌人在战斗中,用坦克和装甲车,从岛的两侧迂回到河道中间,把我们的后路截断。如果后路截断,后边增援部队上不去,岛顶上越打,兵力越少,弹药消耗越大,这个战斗就危险了。
解说:于洪东说,在第二天的战斗中,反坦克地雷起了关键作用,有两个人功不可没。
于洪东:一个是我们的指导员刘宝海,他是西安工程兵学院毕业的,是个老工程兵。再一个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一个参谋叫陈雁,这两个人白天设计的这个地雷,埋的什么形状,雷的间距,行距,就是用最少的数量,布成个最严密的地雷阵,不管你怎么走,都得轧上。
解说:地雷阵设计严密,但是埋设地雷却面临难题,要在冻得生硬的冰面上挖坑埋雷,动静通常很大,容易被苏军发现。
于洪东:我们工兵正常是埋地雷,有小镐,还有个小锹,刨,可是在冰上埋地雷,这就出了个什么问题呢?夜静,特别静的时候,那个冰上一马平川,一点动静,传得非常远,你动那个锹镐咣咣地,肯定要暴露你的目标,暴露你的企图,说怎么样就是隐蔽地布设地雷阵呢?这时候周锡金和我一块就是想了个什么点子,我们侦察兵不都有匕首嘛,用这个匕首砸冰,这动静小,而且作业速度并不慢,一抠,那个雷要求也就是15公分深,30公分的直径,很快,所以大伙都在那试,一试大伙共同认为,这个方法可取,所以14号当天晚间,我们上的岛,我们全部用的匕首砸的坑,没有锹也没用镐。
解说:于洪东说,他和周锡金想到的这个办法,在实际运用中效果特别好,声音小,作业速度快,他们仅用了半个小时,就作业完毕。正当于洪东准备带队离岛的时候,他突然接到前线指挥部下达的命令,点名要他带一个班留岛潜伏,监视敌情。
于洪东:哎呀,当时这个难题挺大呀,这个难题,我们因为上岛去的时候,每人两个地雷,那一个,五九式反坦克地雷,一个就8.5公斤沉,那一人提溜两个地雷,你说多沉,还背了枪,背了弹药,还背了手榴弹,那个地还不好走,因为滩头走路,深一脚,低一脚,非常吃力,赶到埋完地雷,身上都出汗了,那个你别说,都累出汗了,虽然零下二三十度,都累出汗了。
突然接到这个命令,我当时这个心理紧张,紧张,我说这个,这个难题来了,现在马上走,走路冻不着,回家赶紧烤,拿大炉子烤一烤,你说就是要在那儿潜伏,就是难题来了,就是让谁上那个,要带一个班,带哪个班呢?
解说:1969年3月14日夜,于洪东侦察排完成了,在珍宝岛上埋设地雷的任务后,正准备离岛,这时他接到命令,让他带一个班的兵力留岛潜伏,于洪东说,大家布雷时出了一身汗,这种情况下要在雪地里潜伏在平时可是大忌,但是军令如山,他必须坚决执行任务。
于洪东:我琢磨四班,四班这个班,在我带这个班,这个四班,老兵多,就老兵多,而且平时心理素质好,这个班普遍心理素质好,特别他的班长陈立剑,在3月2号战斗,陈立剑已经牺牲了,这四班班长牺牲了,副班长石荣庭当班长,就当班长,石荣庭这个小子平时也是,从训练上看,这个小子的军事素养就比较好,就比较好,我就认为这个班行,我就把他留下了,石荣庭这个班,全体老兵都说,坚决留岛,坚决留岛完成潜伏侦察任务,就其他两个班撤回去了跟着大队撤回去了,我就带着四班就上岛了。
解说:于洪东清楚地记得,四班一共有9名战士,加上他刚好10人。但当他们到达指定位置后,于洪东清点人数,竟然多出一个人来。

http://www.fyjs.cn/bbs/attachments/Mon_0607/26_66_0a39a0a492dd140.jpg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7-21 08:28 编辑 ]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21 08:30

接上页

于洪东:我说这是谁,一看杜勇春,我说你这个小子怎么来了,他说怎么,我怎么就不能来呀,就是打仗啊,我说你赶紧回去吧,你要出了事,我可负不起责任,他说没事,你放心吧,我出不了事,我一琢磨,那时候我告诉你,我心里胆突突的,你说整个岛上静悄悄的,就我领着他们一个班9个人,我心里也有点不太踏实啊。
我看杜勇春来了,我挺,这个嘴厉害是撵什么的,我对他负责,他别出事了,我就不好办。那么实质他留下,我还真觉得多了一份伙伴的力量,因为他是领导机关派来的,他是上级机关派来的,我还,我琢磨,好,那你就留下吧,没想到这杜勇春这小子留下,还起了不少作用。
解说:杜勇春是师部政治干事,有了他的加入,于洪东不太踏实的心情反而放松不少,夜里3点多钟,于洪东听到有苏军装甲车上岛的声音。
于洪东:大伙都听着了,都在那听,我说先不要起来,因为当时苏联有红外夜视仪,我们没有,你一起来,他能看见你了,大伙,我说不要起来,注意听,一听那边有人讲话,苏联人讲话,叽里咕噜,我们这帮人谁也不懂俄语,谁也不懂俄语,不知讲什么东西,还听到装甲车的声音,装甲车的声音。
当天晚上坦克没上来,装甲车上来了,听着装甲车的声音,这可怎么,这可怎么,上前面悄悄地,上顶上,上前边看一看,也不敢太暴露,就是石荣庭还有谁,上前边,就在雪地里匍匐趴着,又听了会儿,回来说,确实是苏军上来了,大伙说,做好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哎,那时候可紧张了那时候,你想我们就是一个班,他要是上来,他还有装甲车,装甲车,我枪打不动它,它要一阵就把我们敲了,那情况,说老实话那阵心里可确实紧张。
解说:于洪东说,大家留心观察,发现苏军并没有察觉他们的踪迹,也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的企图。
于洪东:刚一会,对方静悄悄了,没有动静了,这个时候我和杜勇春,石荣庭,我们一合计,他也是来潜伏的好像是,他要不是潜伏,他应该满岛地巡逻搜索,他怎么没有动静,装甲车也不响了,发动机也熄火了,这时候我就,我那时候就有电话,我就打了电话,就悄悄报告,报告,前指值班参谋,姓什么我忘了,说你别撩电话,等着,我说好,肖全夫,沈阳军区副司令肖全夫,接到电话以后,可能他们就紧急在那磋商一下情况,然后让值班参谋告诉我,说情况首长已经知道了,正在采取措施,你们的任务不要暴露,你们的任务不要暴露,把敌人,把敌情搞清楚,明天天亮以后,战斗打响,你们配合主力作战。
陈晓楠:1969年3月15日的战斗开打之前,中国和苏联都事先派人上岛潜伏,据说苏军根据自己掌握的人体耐寒试验认为,珍宝岛地区气温零下30多度,那么在岛上潜伏,人体的耐寒极限只有4个多小时,所以他们选择在凌晨3点多钟上岛,不过苏军没有想到,一支中国边防军的小分队,早已在岛上潜伏多时了。苏军在岛上的位置和兵力的部署,已在中国小分队的观察之中。
于洪东:一直坚持到15号早晨7点多钟,就7点多钟,这时候23军的营长冷鹏飞带领一个加强连,从岛的南头就登岛了,一登岛了,这个苏军,埋伏的苏军,那些装甲车就开火,打,他们一开火就一个信号,打得可激烈,就和冷鹏飞他们就对上去了,就对上去了,我看那边打起来了,这时候我心里还有数了,我说不着急,我说最危险的阶段过去了,只要一打起来就行了,最危险的阶段过去了,只要一打起来就好办了。我就告诉我们这帮人,我说暂时先不要暴露,因为敌人还不知道我们,我们可能要抓到更好的战机。
解说:1969年3月15日上午8时许,头一晚还雾雪霏霏的珍宝岛天空放晴,中国边防部队派出一个加强排登上珍宝岛,潜伏在岛上的苏军见中国部队登岛,立即发起第一次进攻,于洪东说,当时他们按兵不动没有暴露,但是却有一小股敌人送上门来。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7-21 08:33

接上页
于洪东:这个事就赶巧了这个事,这个苏军打一打就想,派一伙人可能从这边迂回过来,想从这边再迂回过来朝南边把你后路截断,但是他不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结果就,撞到我们前面去了,我一看这个时机到了,我和杜勇春他们,我们说干,打,这时候我们就突然就开枪了,我们开枪了,那个树林挺密,没打倒几个,剩下的跑了,他们一跑,没多远,就看不到,它那个树长得,不像那个大树干,挺老粗,就像那个韭菜一样,它那个树丛似的,像那个柳树,像那个韭菜一样,只要转不大一会,你就看不见影了。看见,就打倒不几个,但是这一条已经给他打跑了,这一头,这一次他彻底退,彻底退了,我们一开火,他彻底退,他没想到这边还有人,这就第一次战斗就结束了。
解说:苏军的第一次进攻被打退后,趁着战斗的间隙,于洪东把小分队交给杜勇春指挥,自己前去与主力部队沟通情况。
于洪东:走到半道一看,冷鹏飞负伤了,负伤了,我不认识冷鹏飞,打仗以前,我不认识冷鹏飞,他那通信员说,我说这是谁,他说我们营长,我一听营长,给我吓一跳,我说营长都打坏了,这玩意还行,我就赶紧跑回来,弄了个电话,告诉前指,我说有个营长,听说姓冷,负伤了,人家问怎么样,我说我没看到伤势,我光看到他躺在地下,那个脸好像都直流汗,说打到哪里,我不知道。完了,他说你别撩电话,一会儿又告诉我,孙玉国马上登岛代替冷鹏飞指挥战斗,你第一把孙玉国送到指定的指挥位置上去,第二统一归,你统一归孙玉国指挥,我说是,就是等了不大一会,得有,也就是 20多分钟,孙玉国带了,好像能有一个班的兵上来了,孙玉国我认识,就平时,我说你来了,他说来了,我就领给他送到南边冷鹏飞负伤旁边那个地方去了,这就是战斗间隙,第一次战斗和第二次战斗间隙,就是岛上指挥员就是交换,就接替。
陈晓楠:在珍宝岛战斗当中,苏军使用的T-62坦克,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型号之一,中国边防部队使用直瞄火炮和火箭筒攻击苏军的坦克,但是没有办法击穿T-62坦克的正面的装甲。然而在1969年3月15号的一场战斗当中,有一辆T-62坦克,却被中国的反坦克地雷炸断了履带,并且最终成为中国军队的钢铁俘虏。
解说:1969年3月15日9时46分,苏军发起第二次进攻,他们先是向中国岸边阵地和岛上守军,进行猛烈炮击,接着出动了6辆坦克和5辆装甲车,在3架飞机的掩护下,登上珍宝岛,准备驱逐岛上的中国守军。
于洪东:敌人在岛上正面进攻的同时,派了四辆坦克,从岛的南侧就向我们岛的西侧,就是我们的后路这边迂回过来,那个炮响,我们提前也没听到坦克动静,等快开到我们很近了,这才发现坦克开过来了,当时这时候,说句不好听的话,还真紧张,过去这个坦克是见过,但是和坦克,怎么和坦克打仗这玩意,咱没训练过,对坦克不十分了解,不十分了解。但昨天晚上埋那个雷,到底能不能起作用,这个我们心里更没有底,这个东西到底好不好用这玩意,大家都大眼瞪小眼,在那瞅着,就这个坦克边开着机枪,炮它没打,边开着机枪边往前冲,四个坦克,前面那个,就轰轰,就两声巨响,那个坦克就歪一边去了,第一辆坦克右侧履带,轧响了两颗地雷,一下轧响两颗地雷,履带彻底炸折,彻底炸折,后边这三个坦克,一看前边挨炸了,他非常狡猾,怕别的地方还有地雷,他就顺它这个原路,轧那个车的原路退回去,顺着原路退,往后退,第二个和第三个往后退还撞一下子,坦克它不怕撞,撞不坏,从原路退回去。
现在说,这个地雷带埋的,对15号这场战斗,我们能取得胜利,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三坦克退回去以后,岛顶双方交火也很激烈,但是我们这边,敌人再没敢和我们靠近,就远方位,我们就远方位,反正谁看着谁,谁干谁一下,他一会儿干我们一下,我们干他一下,双方就是远方就是枪战了,不大一会儿,这个岛顶上进攻的敌人,就全部就撤退的。
解说:苏军第二次全线撤退后,于洪东决定去看看陷在地雷阵上的苏军坦克,于洪东说,就这一会儿工夫他连过了三道鬼门关。
于洪东:我这个人好奇,我说坦克炸了,里边人能不能都炸死,我就告诉杜勇春,我说我上去看看,你搁这里掩护,杜勇春就把那个机枪,我们那个机枪,在杜勇春那里管,就说掩护排长上去看看,我就上去了,我离着能有个二三十米的地方,我看见坦克底下有个黑影,一开始我没看清是个人,我看着好像一苫布一样,在那底下,但到那个,也就十了多步,我才发现是个人,他在拉手枪,这时候我一看是个人,还拉手枪我就先开枪了,我一枪就把他,就把他处置了,坦克底下还有门,我们不知道,我就把他敲了,我还不知道他怎么上坦克底下去的,以后才知道,坦克底下有门,他把那个门,在底下出来就要逃跑,没想到他那个腿不知道怎么坏了,他不知道腿怎么坏了,没跑了,这时候我把他敲了,我上去一看,哦,他那个枪卡壳了,子弹还歪在那,这时候我挺后悔,你不知道,早知道要知道他枪卡壳,我抓个活的多好,但话又说回来,他要不卡壳,他不先揍我呀。
解说:在于洪东的记忆中,那时候他对坦克所知甚少,不清楚坦克的内部构造和弹药装备情况,他的一个不假思索和举动,险些送了自己的性命。
于洪东:这时候我就上了坦克顶上去了,坦克顶上它那门打开了,它那盖打开了,我一听,那里怎么还有动静我以为是有人还喘气呢,是有人喘气的声音,我就没敢进去,他在里边,他在暗处,我在明处,我进去,我不吃亏吗?再说坦克兵都有手枪,这我知道,我进去,他不给我一枪,我一琢磨,我就掏出个手榴弹一拉我就给扔进去了,这我也是脑了很大的一个危险性的动作。它那里还有40来发炮弹,如果我的手榴弹把它炮弹给引爆了,那40发炮弹一块爆炸,不但把坦克炸得粉碎,把我也送上天去了,非常悬。
解说:此时,登上坦克顶上的于洪东并不知道,在中方2009高地上有一个加农炮连,炮手们担心苏军坦克会复活逃跑,正准备来个全连齐射,彻底摧毁这辆坦克,连长的口述命令都下达完了,就差一个“放”字,突然发现坦克上上去一个人,穿着白色衣服,才下令中止开炮,白色伪装服救了于洪东一命。
于洪东:我下车,再下车一看,从坦克往那岛顶上,敌人逃跑的,有脚印,两三个人的脚印,还有血,隔老远那个血,通红,那个雪地血通红,一摊摊,那个血,我一看他们,还有负伤跑的,我说上那个岛顶上一瞅,那个树林很密,也看不见,因为我一个人,我也不敢钻进去,钻进去,那东西容易吃亏,我说你跑就算你命大,你跑跑了吧,到最后再琢磨,你说这个事,这个苏军,他也有问题,你说在车底下被我敲了那个还是个军官,当时我不知道是个什么官,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懂是个什么官,因为苏军的材料和我们那个材料互相矛盾,反正是个军官,是肯定了,我说他的领导,这个负伤了,他们兵跑了,你怎么不把领导背了,背回去呀,这点,这个苏军,我不佩服他,你像我们解放军光荣传统,战友负伤了,有一口气,我也得给你背回来。
解说:3月15日上午11点多钟,苏军第二次全线撤退,交战双方的枪炮都暂时停火,珍宝岛陷入一片沉寂,趁着这个空档,于洪东再次调整部署,补充弹药。
于洪东:到下午3点来钟,敌人就全线炮击,打那个炮很厉害,打到我们纵深都七八公里,全线炮击,这个苏军自己那文章也有,他全线炮击,不大一会,岛的顶上,坦克装甲车就大规模就开车就进入,第三次进攻打得就比较狠。
解说:在炮火的掩护下,苏军发起第三次进攻,中国炮兵阵地也予以回击,珍宝岛上的树丛着火燃烧,整个小岛笼罩在烈火硝烟之中。
于洪东:哎呀,那时候打炮是,听见打炮,现在琢磨琢磨真过瘾,那个敌人开炮,你听见敌人那边,咚咚咚,一会听到你的头顶,噹噹噹,一会又听到炸那儿开炮,爆炸,响,一会儿听到我们的炮兵开炮,隔老远听,咚咚咚咚,一会听你的头顶也响,那个声音,谁的声音能听见,一会儿听见敌人那边,咣咣咣咣,这时候我们岛顶上的战斗就逐渐地减弱了,激烈程度减弱了,赶到,不到5点,4点多钟,敌人就全线撤退,全线撤退,第三次进攻就这样结束了,牵线撤退,赶到以后才知道,敌人为什么全线撤退?因为我们那炮击,打到敌人的指挥所了,把他指挥所给他敲了,你看敌人死的最大的官是个上校,叫列昂诺夫,还有个中校叫杨辛,他们说那个上校在坦克里被打死,我不相信,他上校怎么上坦克里去了呢?上校肯定在那个指挥所里,让我们的炮群把指挥所炸了,他才全线撤退。
解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主要战斗,分别发生在1969年3月2日和15日,这之后中苏双方军人再没有贴身进站,主要是隔岸炮击和打冷枪冷炮,3月17日双方又打了一仗,主要是为了抢坦克。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查看完整版本: 大连名人知多少《待续》水墨画画家----高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