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生者当不忘关怀死者
<DIV class=title0><FONT color=#990000><HR></FONT><DIV class=cStyle0 id=content><!--Yc94EUEtAn4YSUKCaSOM --></DIV><DIV class=slice><FONT color=#990000></FONT></DIV><DIV class=font16Style id=ad0><P> 关怀死者,是对人伦亲情的抢救,是对至高无上的生命价值的抢救,需要与时间赛跑。对灾难记忆的大抢救,值得我们用尽一切努力。</P><P> 汶川地震已过去4天,随着生还者抢救的可能性愈来愈低,而同时,加快处理死难者遗体,防止疫情大暴发,变得愈来愈突出,据报道,此前死难者遗体被挖出后,处理的流程是先将遗体清洗消毒,然后让灾民来认领。但从16日开始,挖出的遗体不再认领,即刻深埋。而据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开始的时候,考虑到对死者的尊重,我们争取一个人一个坑,进行掩埋,但现在尸体越来越多,已经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了。”(5月16日《京华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P><P> 众所皆知,地震后倘若暴发大规模疫情,将比震灾更加可怕。正因如此,为加快死难者遗体处理,保护生还者,取消认领程序十分必要。固然,这对死难者的亲属可能有些“残忍”,但是为了救灾大局,公民必须向公共利益做出牺牲,这实属不得已之策。 <br><DIV id=adhzh name="hzh"> 然而,加快遗体处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尊重亡者和遗体辨认上可以“无所作为”,几万死者都是国家的公民,都是我们的同胞,都是亲人的骨肉,他们的生命我们无法挽回,但我们应付诸全力让他们体面地、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要尽量避免“天地茫茫,不知亲人埋骨何处”的人伦悲剧发生,给生者以最大的慰藉。</DIV><P> 具而述之,能不能想方设法,争取让每具遗体单个掩埋,尽可能避免采取集体掩埋的方式;每具遗体处理掩埋时,能不能安排一个肃穆的简易哀悼仪式,哪怕脱帽低首默哀半分钟亦可。再如,对那些保存较好,面目依稀可辨的死难者遗体,能否拍下照片、用文字记录体貌特征后详细编号保存,今后供寻亲者辨认;而对损害严重或严重腐烂的遗体,是否能采集DNA样本(如血痕,带毛囊的毛发等)同样编号保存;同时对于死难者随身的遗物,能不能细心一一取出,经过消毒后,同样编号保存待认领———睹物思人,这些遗物在死难者亲人眼中,可比什么都珍贵。</P><P> 也许,有人会觉得以上的建议有些“吹毛求疵”,然而,越是大规模的灾难,越是不能轻忽关键的“细节”,抢救生者固然重要,但关怀死者更不可或缺,毕竟,那是死难者都是我们的同类,不是禽流感时可以随意处置的家禽,我们必须用爱,用珍惜和怀念的心情对待他们。事实上,对死难者一丝不苟,精心关怀,也是国际上普遍的做法,例如2004年印度尼西亚海啸后,许多受灾国家在处置遗体的工作中,都为遗体拍照、记录体貌特征、采集DNA样本和收集死难者佩戴的饰物,当时,中国也派出DNA鉴定专家组帮助泰国辨认海啸死难者遗体。</P><P> 中国自古以来都提倡“慎终”,孔子说: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荀子说,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漫其无知也,而当下,以人为本更是社会的共识。以人为本,首先就应是以生命为本,珍惜生命、尊重亡者,坚守人性的价值。</P><P> 善待地震死难同胞,这也是为了留下地震的宝贵记忆。尽量辨认出每具遗体,如此方能统计出每个死难同胞的名字,倘若没了这些名字,我们为死难者建立的纪念碑上,将只剩下苍白的数字。同样,死难同胞的遗照遗物,如那些遇难孩子手中紧握的笔、紧捏的书,也值得永久保存,以示后人。</P><P> 抢救生者当不忘关怀死者,这是对人伦亲情的抢救,这是对至高无上的生命价值的抢救,这与时间赛跑,对灾难记忆的大抢救,值得我们用尽一切努力。</P></DIV></DIV><DIV> </DIV><FONT color=#990000></FONT><DIV class=cStyle0 id=content><!--Yc94EUEtAn4YSUKCaSOM --></DIV><DIV class=slice><FONT color=#990000></FONT></DIV><DIV class=font16Style id=ad0><P> 关怀死者,是对人伦亲情的抢救,是对至高无上的生命价值的抢救,需要与时间赛跑。对灾难记忆的大抢救,值得我们用尽一切努力。</P><P> </P></DIV> <FONT size=6>绵阳从昨天起已经拒绝认领死者,因为不抓紧掩埋就会引起大的疫情,及时掩埋就是人道主义。</FONT>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