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5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猪肉绦虫病、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的防治知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30 1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猪肉绦虫病、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的防治知识

写在前面:要注意平日的饮食卫生!!
     各地防治猪带绦虫病的经验是要抓好“驱、管、检”的综合防治措施。
    1.治疗病人  在普查的基础上及时为患者驱虫治疗。由于成虫寄生在肠道常可导致囊尾蚴病,故必须尽早并彻底驱虫治疗。驱绦虫药物较多,吡喹酮、甲苯咪唑、阿苯哒唑等都有较好驱虫效果。
    槟榔、南瓜子合剂疗法效果良好。多数患者在服药5~6小时内即排出完整的虫体,若只有部分虫体排出时,可用温水坐浴,让虫体慢慢排出,切勿用力拉扯,以免虫体前段的头节断留在消化道内。用过的水应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免虫卵扩散。服药后应留取24小时粪便,仔细淘洗检查有无头节。如未得头节,应加强随访,若3~4个月内未再发现节片和虫卵则可视为治愈。用吡喹酮、阿苯哒唑后虫体完全崩解,无法从粪便中淘洗出节片。
    治疗囊尾蚴病习用的方法是以手术摘除囊尾蚴。眼囊尾蚴病唯一合理的治疗法是手术摘取虫体,若待虫体死亡,引起剧烈的炎症反应,最后不得不摘除整个眼球。但在特殊部位或较深处的囊尾蚴往往不易施行手术,而仅能给予对症治疗。如脑囊尾蚴病时给抗癫痫药物和激素等。治疗过程中因虫体死亡可导致病人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脑炎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一般建议病人在医生密切观察下进行治疗。驱虫药吡喹酮、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可使囊尾蚴变性和坏死,特别是前者具有疗效高、药量小,给药方便等优点。
    2.管理厕所猪圈  发动群众管好厕所、建圈养猪,控制人畜互相感染。
    3. 注意个人卫生  必须大力宣传本病的危害性,革除不良习惯,不吃生肉。饭前便后洗手,以防误食虫卵。烹调时务必将肉煮熟。肉中的囊尾蚴在54℃经5分钟即可被杀死,切生熟肉的刀和砧板要分开。
    4.加强肉类检查,提倡肉畜统一宰杀,搞好城乡肉品的卫生检查,尤其要加强农贸市场上个体商贩出售的肉类检验,在供应市场前,肉类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理。猪肉在-12℃-13℃环境中,经12小时,其中囊尾蚴可全部被杀死。
    在防治中要加强领导,农、牧、卫生、商业部门密切配合,狠抓综合性措施的落实,切实做到防治见效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较少寄生人体,对人的致病力也不大,可能因虫体机械和化学刺激引起中、上腹不适、微疼、恶心呕吐等轻微症状。
  裂头蚴寄生人体引起曼氏裂头蚴病,危害远较成虫大,其严重程度因裂头蚴移行和寄居部位不同而异。常见寄生于人体的部位依次是:眼部、四肢躯体皮下、口腔颔面部和内脏。在这些部位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至使局部肿胀,甚至发生脓肿。囊包直径约1~6cm,具囊腔,腔内蟠曲的裂头蚴可从1条至10余条不等,根据对我国见于报道的513例患者临床表现分析,可归纳为以下5型:
  1.眼裂头蚴病 最常见,占45.6%。多累及单侧眼睑或眼球,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疼、奇痒或有虫爬感等;有时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在红肿的眼睑和结膜下,可有流动性、硬度不等的肿块或条索状物,直径约1cm左右。偶尔破溃,裂头蚴自动逸出而自愈。若裂头蚴侵入眼球内,可发生眼球凸出,眼球运动障碍;严重者出现角膜溃疡,甚至并发白内障而失明。眼裂头蚴病在临床上常误诊为麦粒肿、急性葡萄膜炎、眼眶蜂窝织炎、肿瘤等,往往在手术后才被确诊。
  2.皮下裂头蚴病 占患者数的31.0%,常累及躯干表浅部如胸壁、乳房、腹壁、外生殖器以及四肢皮下,表现为游走性皮下结节,可呈圆形、柱形或不规则条索状,大小不一,直径长约0.5~5cm,局部可有瘙痒,有虫爬感等,若有炎症时可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或触痛,或有荨麻疹。
  3.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 占20.1%,常在口腔粘膜或颊部皮下出现硬结,直径约0.5~3cm,患处红肿,发痒或有虫爬感;并多有小白虫(裂头蚴)逸出史。
  4.脑裂头蚴病 占2.3%,临床表现酷似脑瘤,常有阵发性头痛史,严重时昏迷或伴喷射状呕吐、视力模糊、间歇性口角抽搐、肢体麻木、抽搐,甚至瘫痪等,极易误诊。
  5.内脏裂头蚴病 仅占1%,临床表现因裂头蚴移行位置而定,有的可经消化道侵入腹膜,引起炎症反应,有的可经呼吸道咳出,还有见于脊髓、椎管、尿道和膀胱等处,引起较严重后果。
  另外,国内外文献均报导了数例人体“增殖型”裂头蚴病(“proliferative type”sparganosis),认为可能是由于曼氏裂头蚴患者免疫功能受抑或并发病毒感染后,裂头蚴分化不全引起。虫体较小而不规则,最长不超过2mm,可广泛侵入各组织芽生增殖。还有一种增殖裂头蚴病(proliferative sparganosis),经研究认为系由另一种较少见的增殖裂头蚴(spargnum proliferum)引起。虫体是多态形,具不规则的芽和分支,大小约10×1mm,最长者24mm,亦可移行到人体各部位组织中进行芽生增殖,预后很差。但有关这两种裂头蚴病的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诊断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感染可以用粪检虫卵以确诊。曼氏裂头蚴病则主要靠从局部检出虫体作出诊断,询问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动物感染实验。综合采用CT等放射影像技术可提高脑裂头蚴病确诊率,亦可用裂头蚴抗原进行各种免疫辅助诊断。
  流行
  曼氏迭宫绦虫分布很广,但成虫在人体感染并不多见,国外仅见于日本、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在我国,成虫感染病例报道近20例,分布在上海、广东、台湾、四川和福建等省市。患者年龄最小3岁,最大58岁。
  曼氏裂头蚴病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也有记录。在我国已有800多例报告,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依感染例数排序是:广东、吉林、福建、四川、广西、湖南、浙江、海南、江西、江苏、贵州、云南、安徽、辽宁、湖北、新疆、河南、河北、台湾、上海和北京。感染者年龄为0~62岁,以10~30岁感染率最高,男女比例为2∶1,各民族均有。
  人体感染裂头蚴的途径有二,即裂头蚴或原尾蚴经皮肤或粘膜侵入,或误食裂头蚴或原尾蚴。具体方式可归纳为以下3种:
  1.局部敷贴生蛙肉 为主要感染方式,约占患者半数以上。在我国某些地区,民间传说蛙有清凉解毒作用,常用生蛙肉敷贴伤口或脓肿,包括眼、口颊、外阴等部位。若蛙肉中有裂头蚴即可经伤口或正常皮肤、粘膜侵入人体。
  2.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鸡或猪肉 民间沿用吞食活蛙治疗疮疖和疼痛和陋习,或喜食未煮熟的肉类,吞食到裂头蚴即穿过肠壁入腹腔,然后移行到其它部位。
  3.误食感染的剑水蚤 饮用生水,或游泳时误吞湖塘水,使受感染的剑水蚤有机会进入人体。据报道原尾蚴直接经皮侵入,或经眼结膜侵入人体也有可能。
  防治
  主要是宣传教育。不用蛙肉敷贴,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不饮生水以防感 染。
  成虫感染可用吡喹酮、丙硫咪唑等药驱除。
  裂头蚴主要靠手术摘除,术中注意务将虫体尤其是头部取尽,方能根治,也可用40%酒精奴佛卡因2~4ml局部杀虫。
  增殖裂头蚴病治疗困难,多用保守疗法。
2#
发表于 2008-3-30 13:2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3-30 22:1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3-30 23:13 | 只看该作者
是呀 一定要注意平日的饮食卫生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3-31 22:1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9-22 01:28 , Processed in 0.02642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