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打破工作的锁 自媒体作家@Miki刚能接到约稿时,平均两天就要写一篇原创。 即使是吃饭,他也是一只手端碗,一只手敲键盘。 突然有天,他发现自己坐在电脑前,大脑一片空白。 整整3个月,他没过稿一篇文章,也没赚到任何稿费。 直到把写稿频率降到一周一篇,他开始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看书和旅行来充实灵感。 尽管收入有过短暂的下降,但他很快就提升了写作能力,得以上稿更大的平台。 不到一年,他的单篇稿费就超过了以前写4篇稿子所能赚到的钱。 他后来在直播时分享:“千万别成为做某件事的机器,因为只要是机器,就一定有超出使用寿命的那天。” 太过用力的人生,是一场灾难。 与其从早忙到晚,不如设立一个截止时间。 到点之后,把工作放下,去做些眼下没有收益,却能利于长远发展的事情。 普通人最宝贵的资产,不是薪水,而是时间。 把时间用来投资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留白中,描绘更多的可能。 3. 打破思考的锁 贵州黔西南的山区里,有一个坡老村。 村民日常的谋生手段,就是挑着刚从地里收来的生姜,到三十里开外的镇上去卖。 望着崎岖的山路,一个名叫杨秀高的农民想:能不能让要买的人进来,而不是我们出去? 后来政府拨款,在坡老村附近建起信号基站。 许多人一听网费的数额,纷纷摇头:这都够我走十几趟山路了。 只有杨秀高不顾家人反对,成为村里第一个联网的人。 很快他在网上建立起销售渠道,每天坐在家里,也有源源不断的卡车上门取货。 短短一年,杨秀高种植生姜的规模扩大到20亩,收入也增长了几倍。 《认知突围》中有张“思考 - 收益”曲线。
起初,思考相比行动,短期不会带来明显的收益。 但随着思考的累积,一个人终将收获蜕变式成长。 作家刘润说:“思考是唯一一个,对任何人而言,没有门槛的逆袭机会。” 思考有深度的穷人,不会一直穷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