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21-10-26 14:27 编辑
体教融合 “普及”与“提高”相互促进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清华大学的体育工作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完备的体系,包括:贯穿本科4年的体育课,将长跑和游泳作为清华的特色项目,“马约翰杯”课外竞赛体系,新生第一堂体育课,校园马拉松,招生增加体质测试,体育代表队分类管理和加强体育学科建设,等等。 目前,清华大学实施“4+2+2”体育课教学模式,即本科4年8个学期中,4个学期有学分必修、2个学期无学分必修和2个学期选修。本科4个年级都要上体育课,体育课不及格,学生不得毕业。截至目前,学校开设了田径、球类、游泳、武术、跆拳道、艺术体操、击剑、射击等50余门课程,多门课程已建设成为校内、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为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清华大学把长跑作为课内要求,并以此为抓手推动“阳光长跑”的开展。从1998年起,体育课上男生测试3000米、女生测试1500米成为清华的特色和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将“阳光长跑”纳入课内要求,课外长跑锻炼和课上长跑测试共占体育课分数的30%。一年一度的校园马拉松、毕业长跑、冬季迷你马拉松等活动,营造了长跑锻炼的良好氛围。每天清晨和傍晚,清华园里到处可见师生共跑、共练或并肩跑步前行的身影。 近些年,“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老校规重新叫响校园。学校加强游泳课和课外辅导,每年进行8—10次集中游泳测试,督促清华学子掌握游泳这门生存技能。 体育运动,让师生“动”起来才最重要。清华大学已形成以“马约翰杯”为龙头,以体育竞赛为主线,校运会、新生运动会、研究生运动会、各类校园长跑活动和学生赛事为载体的竞赛体系。群体竞赛从每年9月开始,次年4月结束,覆盖全体学生,涉及40余个竞赛项目,举办竞赛活动1000余场,5万多人次参加。 普及促进提高,反过来提高也带动了普及。目前清华大学共建有涉及44个项目的55支代表队,运动员超过1300人,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学校体育代表队。这其中既有采取“体教融合”模式,培养出来的杨倩、易思玲、胡凯等十几名奥运冠军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和全运会冠军的田径和射击等A类项目的运动员,也有以普通学生为主,注重全面发展的B类、C类项目运动员。体育代表队取得的优异成绩大大激励了普通学生的锻炼热情,以至于广大网友亲切地戏称清华大学为“五道口体校”。 2016年清华大学校园马拉松比赛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