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馆老板告诉我,从这里一直往南走,3公里就到了云门山,我以前没听说过此山,上网一查,是这样记载的:
云门山,是1985年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平原拔笏,松荫盖足,山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鲁中名山。
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古“青州八景”称之为“云门拱壁”。
登临山巅,便可饱览“驼岭千寻”、“劈峰夕照”和“三山联翠,障城如画”的壮丽景观。
早上我离开了青州古城,八点多钟,我就到了云门山脚下。
来到云门山登山入口处,游客寥寥无几。问了问清洁工人,从这里到山顶,都是这样的台阶路,心里顿时打起了退堂鼓,爬这么高的山,咱这“老腿”行吗?
旁边人都说,来都来了,不上去多遗憾啊!也是,爬爬看吧。
上山的路都在树荫底下,我想,就是夏天,也晒不着。前面这个小伙子也不紧不慢的走着。
就这样,慢慢腾腾的我走上了第一个平台。
这个小平台是个小亭子,亭子旁边是个山神庙。
从这里向上一看,台阶平缓,继续走吧!
上到第二高地,是一段平路。
向上看,山顶建筑还远呢。
向下看,已经爬得很高了。这时,从上面下来一位中年人,他说,基本走一半了。
实际上到了这座“望寿阁”前才到一半的路程。跟小广场上小卖部的小伙子聊聊天,他们又给我打打气,心想,已然到这儿了,上吧!
在庙前平台上向西看,是著名的“龙兴寺”。新修的大庙不但金碧辉煌,还有缆车。
从这里再向上走,就有“景点”了。
这是状元树。青州历史上曾有六人考取状元,曾任广西参将的丁殿祥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考取武状元后,曾多次在云门山植树,所植之树被称为“状元林”。该树树冠从远处看去,形似御笔点状元,故名“状元树”。
夫妻树。山榆树和松柏两树枝干缠绕,相互依偎,天长地久,如同一对知心爱人。
落水洞遗迹。
雪蓑石床。发育在奥陶系马家沟组中厚层状灰岩水平层理上,明朝文人雪蓑在此夜卧,并刻字于石壁上。
看到这个“寿”字,就知道胜利在望了。该寿字是明朝嘉靖年间刻在奥陶系马家沟组中厚层状灰岩上,高7.5米,宽3.7米。
云门洞,相传为秦始皇(公元219年)东巡时为压齐地王气开凿。为青州古八景之首。
云门洞两侧各有一水井似的水池,曰“二龙池。”
洞口上方有“云洞天开”四个大字。
穿过云门洞,向阳一面有石窟石刻。
沿东侧石阶即可登顶。该台阶古称“神路”。
登上顶峰,有“云门仙境”碑,是明朝万历壬子年按察司副史平滦公高第所立,后因战乱被损。清顺治庚子年,青州知府夏一凤重修。
向西看,云门山主峰大云顶石阶石栏石门,虽没有泰山那么雄伟,也透着仙风道骨。
三皇殿。
向东看,下面是一片开阔地,可见云门山东阆风亭。据说建这个亭子是为了东望大海。
向南看,一览众山小。
迎旭门,
向北看,眼下就是望寿阁,远处就是青州城。
主峰南面的绝壁上,石窟内雕塑都已残缺不全。
迎旭门下,天池两个大字苍劲有力。字径1•3米为明嘉靖甲子年(1564年)正月十五帘山书写、双峰锲刻。原覆压在迎旭门下,2005年被发现,系大云顶道教建筑遗存。
穿过迎旭门,可见云门山东西一字走向。
天仙玉女祠。位于山巅,为石质无梁建筑,结构奇特,富丽壮观,在建筑史上别具一格,祠内塑有碧霞元君像,因为碧霞元君的全称是“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所以得名,碧霞元君也主管生育,四周八乡的百姓前来求子,相传很灵验。
也有一说,云门山像过去的官帽,东西阆风亭就是帽翅。
玉皇殿。
西阆风亭。古称耸云亭,20世纪80年代重修,更名为西阆风亭,置身亭中,可近观云门西峰,远眺驼山全貌。
从西阆风亭西侧下几个台阶就是观驼台。
大云寺遗址。原名云门寺,武则天武周王朝更名大云寺。明景泰年间,迁建于云门山南麓。现有石刻、石窟等遗存多处。
云窟。
在云门山南麓西侧半山腰下,有一烂绳亭。是云门山著名历史人文景观,始建于隋开皇四年。
上山之前犹犹豫豫,上来后,发现山虽不大,历史悠久,值得一登!如果能赶上云雾缥缈的时节,也会有如梦如仙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