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坎儿井---穿越戈壁的自来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31 1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r>    从哈密到吐鲁番盆地,在那黄褐色的戈壁滩上,排列着一连串的土丘,远看像一个个雕琢好的土陶碗,近看却是堆起圆形土丘。这就是被世人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br><br>    在这些圆形土丘下面,有一条常年川流不息的小河。小河的河道是人工挖的,圆形土丘就承担了井口的任务。在这一年没有几滴雨的戈壁盆地,有的只是沙漠和山脉,全年的降雨量才2.9毫米。坎儿井的水从是从哪里来的?那是盆地北边和西边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的天山山脉的贡献,这些山脉终年被白雪覆盖,它们的高度,拦截了夹带着水气的气流,并将其化作雪水通过坎儿井,奉还给了戈壁盆地,滋养了那里的人们和甘甜的瓜果。吐鲁番的葡萄是出了名了,走进吐鲁番,不光是碰头碰脸到处垂吊的葡萄,还有到处是葱翠的怪柳和坚挺着粗壮躯干的杨树,田畴纵横交错,鸟声啾啾,田埂上坐着悠闲的维吾儿族老人和一排排的小白杨树。<br><br>    坎儿井,伊朗称之为Qanat,伊拉克称作Madazcha,而吐鲁番则称作kariz,三者读音显然不一样。<br><br>    在我国,坎儿井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秋水篇》中曾有“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之句。唐代西州文书中有“胡麻井渠”的记载。明代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石茂华《远夷谢恩求贡事》一文中有关于“牙坎儿”的记载。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则称之为卡井。<br><br>    由此可知,坎儿井名称源自中国。它演变的过程可归纳为井(周)→坎井(战国至汉)→井渠(唐、元)→卡井(清)→坎儿井(现代)。<br><br>    关于吐鲁番坎儿井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汉代 关中井渠说。这种观点认为汉代时人们发明的“井渠法”传入新疆,发展成为现在的坎儿井。第二种说法是跟林则徐有关。清末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1845年经过吐鲁番,察觉当地炎热少雨,于是就细查地势水源,引导新疆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2500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人新疆的。当然,这三种观点都有待考证。<br>      <br><br>    有人说,这里的坎儿井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从波斯传来的,因为在伊朗中部的干旱地区,那里有成千上万的坎儿井,也在点缀沙漠里的绿洲。据说,伊朗的坎儿井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但仍有不少学者坚持认为它就是我们的首创。有人考证,早在公元前109年,陕西大荔县曾挖过一条龙首渠,将洛河水从地下引到下游,灌溉的大荔平原。这龙首渠就是坎儿井的前身。后由中原派到西域屯戍边的汉族军民带到了新疆。<br><br>    现实总是把历史抱在怀里,又抛在后面。一代一代过去了,坎儿井是舶来品也好,土产品也罢,那是史学家的课题了。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朴素实用的东西,今天给我们带了实惠也带来缺憾,比如开凿水耗时费力问题,水流的季节问题,还有沿途水的分配问题等等。人们开始废弃它,代之而来的是国家修建的水库和钻打的机井。坎儿井也风光不在,逐渐由它的使用性转变成观赏性,成为一道奇特的观赏风景! <br><br><br><br><br>
2#
发表于 2006-10-31 18:53 | 只看该作者
估计是古波斯传来,林则徐倡导修建的。
3#
发表于 2006-11-1 10:19 | 只看该作者
科学,节能,环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5-12 12:47 , Processed in 0.05018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