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天山山脚下,不但有良好的牧场,村镇周围庄稼也不少,公路两旁成片的小麦长势喜人,一片片的菜园子泛着油亮油亮的绿光,感觉这里确实美丽富饶。 可是好景不长,走着走着,又是戈壁滩了。大概11点左右,我们顺着国道到了巴里坤附近,在路边一个饭馆,我们吃完饭,跟着导航找巴里坤古城。没想到,导航把我们带到了巴里坤古粮仓。 巴里坤古粮仓在巴里坤县城粮食局内,从外面看不出来,看着崭新的仿古建筑,以为是个旅游景点呢,进到里面才看见这个仿古栅栏门。 巴里坤粮仓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政府拨专款修建,共八栋24间,粮仓为土木结构,仓顶设通风楼,墙壁极厚,每个门上都有编号,标明是几号仓。 屋内的地板是木头的,防潮隔热,粮食不易霉变,每栋仓房长6.5丈,宽3.4丈,高1.8丈,仓容6000石。总仓容4.8万石。现在粮仓内空空如野,有的放几件农具,有的写着说明,介绍粮仓的由来。 古粮仓院子挺大,东西方向长,最东边是个戏台,院子里摆放的石碾石磨都是我们平常见过的。 经过打听,巴里坤古城在县城的最北端,其实,也就是在原址上新建了一个城门,与老城墙和老瓮城衔接起来了。 我们赶到这里,看城门的小伙子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看到我们大老远的过来又特意给我们打开旁门、让我们登上了城楼。 巴里坤和东天山那边差不多,有牧场,有庄稼地,这里的小麦也是一片金黄。 巴里坤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清朝政府曾派兵在这里屯垦戍边,种植了大量的粮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保证。 瓮城只有开着口子的城墙了。 黄土夯实的老城墙保存基本完整,城墙外侧都是待收的庄稼。 城门楼上还摆放了几门古炮,为了增加旅游效果。 在巴里坤县城边上有片草原,也是网上介绍的。我们到那儿以后,草原和城市的衔接处修了一个规模挺大的文化广场,装扮得很漂亮。 广场中央修建了一组新疆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塑像,载歌载舞,欢乐祥和。 草原边缘的鲜花是人工种植的,草原边缘上的楼群,每座楼上都画了匹骏马。草原上除了有茂盛的草、没有放牧的牲畜,也没有游客,显得“干瘪”。 广场景区的木栈道修建的非常好,宽阔、有座椅,给游人提供了舒适的空间。 现在正当下午炎热时分,如果到了傍晚,估计也会像其它城市一样热闹非凡,跳广场舞的、休闲遛弯的会让这里变成欢乐的海洋。 在巴里坤城门楼上,听一位来自乌鲁木齐的游客说巴里坤湖不错,究竟怎么好?不知道。反正顺路,过去看看,好就玩儿会儿,不好就走人。 老远就看见一大片湖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湖边是广阔的草原,草原上是撒满的马牛羊,那个壮观,是以往在任何一个草原上没见过的! 停车场后面,马群在悠闲的吃着青草。 停车场旁边是一片蒙古包旅馆,可食宿。 湖边有跑马场,爱好骑马的可以在这里自由驰骋。 木栈道一直通向观景亭和湖边。一头卧牛吃饱了、喝足了、慵懒的看着悠闲的人们。 马背上的民族,从小就在颠簸中适应。 从这里到山脚下,连绵的草原上有数不清的牲畜,茂盛的草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目极之处,看不到放牧的人,我都担心,到了晚上它们也不回家吗?有没有丢失的情况? 登上观景亭,举目四望,草原的壮阔更加令人陶醉! 跑马场令人心驰神往,如果年轻的时候,说不定骑上骏马跑上一圈!现在真有点发憷了。 再往前走就是沼泽和湿地了,栈道到此为止。 巴里坤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水泡子,它是天山脚下的一颗明珠,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祖国大家庭的瑰宝。 告别了清澈的湖水,告别了肥壮的牛羊,告别了美丽的草原,我们向鄯善县出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