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瑜伽是印度教的修证方法,很多超越性的修行方法,并不适合普通人锻炼身体的目的,甚至会带来对身体的损害。瑜伽有开发人体潜能的功能,进行潜能开发的前提是健康的身体。据统计,城市居民亚健康的比例约为百分之七十。亚健康人群首先要恢复健康才能进行潜能开发。
▲图/视觉中国
此账号为大风号风铃计划加盟成员,文章为凤凰网独家版权所有
撰文/伢依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门诊5月底的时候,收治了两名40岁左右的女士,均为腰痛而来,原来,这两位女士从近几个月开始学习瑜伽,练习中腰背部受伤,导致腰椎骨折、腰椎间盘膨出。
在去年,也有媒体报道,根据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的数据,平均一年接到的练习瑜伽造成伤害的病例有5500例左右。这篇报道称,在这个庞大的受伤人数中,有85%以上是女性。这篇报道还说,曾经有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女性的体质和体格,尤其是生活在四川、江南地带的女性体格,极不适合练习瑜伽。
练瑜伽已经成了都市白领持续多年的风潮,很多人把它视为减肥养生、祛祛疾病的重要方法,那么瑜伽到底是什么?
▲图/视觉中国
瑜伽的起源
“瑜伽”一词是梵语“yoga”的音译。中文最早对“yoga”一词进行翻译,缘起是译经师对佛教典籍的翻译。
最早译经师对“yoga”一词进行意译,翻译成“相应”。梵语中“yoga”的意思有连接、联系、合一、和谐、统一等意思。因此有学者将“瑜伽”理解成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唐代玄奘法师认为,旧译或许存在着不够精确的状况,采用了音译,意为“瑜伽”。以后,“瑜伽”一词在汉语中出现并流传。
瑜伽学是古印度吠陀文化中的修行理论和修行方式。瑜伽学主要包括瑜伽理论和瑜伽术,今天瑜伽主要被我们熟知的部分是瑜伽术。
瑜伽学的主要传承方式,是靠瑜伽士的窍诀和和瑜伽学派的典籍。《瑜伽经》是瑜伽学公认的典籍,系统地阐述了瑜伽的理论体系和修证体系。由公元前一世纪古印度思想家帕坦伽利编撰。
《瑜伽经》共195节,主要内容包括瑜伽目标、瑜伽修习、瑜伽经验和瑜伽解脱四部分。《瑜伽经》的开篇部分,使用了一句著名的梵语箴言 “Yoga Cittavrtti Nirodha ”阐明瑜伽的涵义。这句话翻译成汉语是:“瑜伽是对意识的控制。”也有“瑜伽是对意识的转化”、“瑜伽是意识的停止”等不同的翻译方式。
《瑜伽经》将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完整的八支瑜伽体系。八支瑜伽,又称八实修法。即︰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禅定、三昧。八支瑜伽从行持一定的戒律开始,配合一定的修法,通过调整坐姿和呼吸,最后由禅定状态进入无我状态。
瑜伽行派认为,通过这样的修证方法,修行人可以转变对现实生活的态度,观现世生活犹如梦幻泡影,便不再因尘世生活的得失而痛苦,在无我之境升起解脱禅定的大乐。
▲图/视觉中国
古典瑜伽和现代瑜伽
2014年12月11日,印度驻联合国代表阿索克·穆赫吉提出将每年6月21日定为国际瑜伽日,受到175个成员国支持。2015年联合国举办了首届6.21国际瑜伽日。6月21日是北半球一年中最长的一天,在世界很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瑜伽术在西方世界越来越流行,据报道,2016年仅美国人就有3700万人在练习。这项古老的印度文化再度受到普遍关注。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第69届联合国大会上说:“今天,我要强调的是,瑜伽是我们古老传统的宝贵礼物。瑜伽体现了心灵和身体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统一……这种整体方法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和福祉。瑜伽不仅仅是锻炼;它是一种发现自己、世界与自然三者合为一体的方式。”
二战后,印度移民将瑜伽术带入西方,传统瑜伽术和西方运动传统相结合,产生了现代瑜伽术,现代瑜伽术作为一项运动健身方式流传开来。这构成了我们如今对瑜伽的印象,是一种运动和健身方式。
当然,瑜伽不是一种普通的运动方式,与传统运动方式相比,瑜伽是寂静的。瑜伽的锻炼方式是内观的、内收的,瑜伽天然的属灵特征一目了然,这逐渐引起西方社会的关注。在瑜伽传入西方社会时期,正是披头士、嬉皮士流行的时候。披头士、嬉皮士乐队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空虚、心理痛苦的写照,他们通过瑜伽的方式缓解了精神压力,也成为瑜伽运动最有力的宣传者。
▲图/视觉中国
使灵魂免除痛苦也是传统瑜伽的目的,现代瑜伽越来越多地与心灵疗愈相结合,是否是对传统瑜伽的回归呢?
《薄伽梵歌》里说,瑜伽具有摧毁痛苦并切断和痛苦相关纽带的作用,瑜伽是最无以言表的快乐。简而言之,瑜伽的目标是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一切科学、哲学和宗教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说,现代瑜伽和传统瑜伽没有分别,现代人的追求和古代人也没有分别,甚至人与动物也没有分别。
在如何达到离苦得乐的目标上,传统瑜伽和现代瑜伽存在着区别。传统瑜伽八支修法中,身体的锻炼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瑜伽的主要锻炼内容,是对呼吸和意念进行调整和控制,目的是使人获得解脱。也就是说,传统瑜伽认为如果要获得寂止的宁静与安乐,需要从对今生的执着中解脱。
瑜伽行涉及到印度教核心的教义,印度教认为宇宙的最高实体是“梵天”,瑜伽是人超越小我,与梵天合一的方式。现代瑜伽在瑜伽运动的流行过程中,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成为现代精神治疗和心理治疗的良药。现代瑜伽的理论基础已经和传统瑜伽不相同,因此现代瑜伽的灵性治疗的理论基础,其实并不是特别清晰。
▲图/视觉中国
瑜伽和宗教
瑜伽的神秘色彩,不仅仅来自于印度教传统,与佛教和中国哲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宇宙最高实体合一是宗教的最高目标,但是在西方基督教传统中,主流基督教并不提倡与上帝合一的说法。基督教历史上,神秘主义等非主流教派也提倡与上帝合一,但都被教会当成异端学说。
在现代所谓的灵修团体中,与宇宙“合一”的理论却大行其道。中国文化有“天人合一”传统,与瑜伽的“梵我合一”有类似之处。但是东方文化的“合一”和灵修“合一”存在天壤之别。
无论是古印度的瑜伽行,还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都是完整的哲学体系。“合一”需要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修证次第。“合一”都意味着对修证者身心的彻底转变,意味着对现世生活的超越。完整的瑜伽体系是超越性的修证,取出一部分瑜伽修行的技巧进行非超越性的修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身心的健康和疗愈,但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灵修团体声称的“与宇宙最高实体合一”的效果。
瑜伽和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在藏传佛教中,瑜伽是不可或缺的修行方法。尽管在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瑜伽行和佛教的修行方法相一致,但是在根本理论上,二者存在着天差地别。简而言之,瑜伽行的最高概念是印度教的“梵天”,代表了宇宙最高实体;但是在大乘佛法中,不认为宇宙有最高实体。这决定了瑜伽行派和佛教中的瑜伽修法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图/视觉中国
瑜伽是一种生活方式
《瑜伽经》中八支瑜伽当中,第一条就是戒制。戒制指不杀生、真实(不妄语)、不偷盗、贞洁(梵行)、无所得等五大誓戒。
遵守戒律,过一种道德的生活是瑜伽的前提。现代瑜伽创始人艾扬格说:“西方的家庭结构、习惯、习俗和社会生活皆与瑜伽的生活方式相背离。吸烟和喝酒从来都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他们的道德观从没觉得灵性生活有任何必要性。但是经过律的瑜伽习练之后,很多人戒除了烟酒,甚至参加聚会的频率也降低了。”瑜伽不是简单的运动或者治疗,瑜伽是一种生活方式。
瑜伽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审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生活节奏过快,生活压力紧张,人们的业余时间消磨在影视作品的声色中或是食色等物欲中。物质生活真的能帮助我们缓解精神压力,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吗?
瑜伽认为,美好生活取决自己的内心而不依赖于外物。古老瑜伽内观、冥想等反求诸己的修证方式 ,为我们为外物疲于奔命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丝清凉。瑜伽让我们永无止境、不断外求的心稍作停歇,反思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沉思的生活是最高尚的生活。瑜伽生活是一种沉思的生活,沉思的生活安住于自身的宁静中,能够不被外物干扰从而保持灵魂的独立与高贵。
哲学和宗教的目的,终究是为了使人过一种美好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心目中的美好生活,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会停息。高尚的灵魂生活是人的本质需要,高尚生活的前提是人对自我的觉察和内省。人具足光明高尚的本性却往往“日用而不知”,当我们向内观照时,便会照见美好的生活。
▲图/视觉中国
瑜伽注意事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瑜伽,基本上是锻炼性质的活动。
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瑜伽使人受伤的新闻给大家造成了一定的困惑,瑜伽到底适不适合锻炼?从理论上说,瑜伽锻炼是可以给人带来健康的,前提是选择适合自己身心状况的锻炼方式。
瑜伽是印度教的修证方法,很多超越性的修行方法,并不适合普通人锻炼身体的目的,甚至会带来对身体的损害。瑜伽有开发人体潜能的功能,进行潜能开发的前提是健康的身体。据统计,城市居民亚健康的比例约为百分之七十。亚健康人群首先要恢复健康才能进行潜能开发。
瑜伽锻炼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高难度动作不适合大部分人直接操练,需要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在进行瑜伽运动时,一般指导老师也会要求锻炼者配合饮食清淡、保持情绪稳定等其他方面的状态调整。瑜伽是一种生活方式,只依靠短时间瑜伽锻炼便想达到健身、塑形甚至心灵疗愈等目的是比较困难的。
佛陀曾批评过印度的苦行传统,佛陀认为过分的苦修是一种邪见“戒禁取见”。如前几年印度一位著名的瑜伽士,坚持举起右胳膊12年终致其萎缩。佛陀认为,行持这样的苦行戒律,并不能帮助我们的心减少烦恼和自私自利的心态,故而认为这种不健康的修行方式不是解脱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