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多人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无知和恐惧 凌志军认为:我国癌症治疗体系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也存在致命的偏差。 著名肿瘤专家何裕民认为:“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这个观点颠覆了“癌症是绝症”的惯性思维。 何裕民说:“很多肿瘤患者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 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机体,很容易过低地估计自己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却过高估计药物的能力,不知道那些所谓“特效药”有可能正是致命的杀手。 用理性和智慧智慧应对肿瘤,只要我们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我们就已经有66%的机会远离死神。 即使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长期与癌共存。 2、没想到做癌症病人那么没尊严 2007年2月,凌志军被诊断“肺癌、脑转移”的概率为98%,即“肺癌晚期”。 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他活不过3个月。 在治疗期间,凌志军发现,病人们花了钱、排了长队、内心所期待和倚重的一流医院的“特级专家会诊”,才不足三分钟。 医生的一句“你等着吧”的“诊断”几乎就是一纸死亡判决书。 手术、化疗等高科技治疗和开“天价特效药”,是不同医生的相同手段。而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排队就医甚至倾家荡产的那个弱势群体,就是中国癌症患者的群像。 3、我们要用脑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在凌志军开始治疗之前,北京、上海的专家们陈述的治疗程序是:开颅手术、化疗、放疗;观察肺部病灶,二次手术摘除肺叶、化疗、放疗。 因为开颅也不能保证痊愈,凌志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观察一阵。 期间,凌志军自觉头痛、眩晕、视觉模糊、眼球震颤等症状并没有更严重。 两星期之后,医生的说法是脑部的肿瘤“应该是没有长大”! 他感悟:对病人而言,要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但是,他并非一味排斥手术,在可信的医生,胸科影像学专家石木兰确认肺部的癌症,并建议他做手术开胸之后,他立即按照石木兰的推荐,选择医生为自己主刀。 肺部的恶性肿瘤被切除之后,他拒绝了化疗及“特效药”等对存活率改善不大的治疗。 他决定,做一个聪明的患者,相信自己身体的力量,而不是依赖医生和药物,开始自我恢复。 4、把性命托付给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 面对术后康复,凌志军的经验是:把性命托付给自己,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凌志军尝试用一些纯自然的方法恢复自己的体能,在一种“末日心态”笼罩之下,他每天步行5公里。 8000公里,就是他5年走过的路程,相当于从北京到拉萨一个来回。 这位“中国第一时政作家”在病后换了“门庭”,不再忙碌工作,转而乐山乐水乐于助人,用镜头记录美好,用热情面对世界和人生。 他的妻子也说: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力量,会让我们的生命出现奇迹。即使它无法起死回生,仍可以让我们超越肉体的痛苦,达到心灵的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