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29鱼象鱼说【今日佛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29 1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对了,人就对了
2018-11-29 14:11:41 来源:海潮音编辑部
易信
微信
QQ空间
微博
Lofter
人人网
有道云笔记
导语:心,在道上,才可以做到事来专注于事。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管子·心术》心之在体,君之位也

心就是人体的主人、君主,人的心若遵循正道,则身体上下无不一片祥和;心若失其道,或者被欲望充塞,则感官也必然会失去作用。

佛家认为,世界是自我内心的变现。内心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你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功利心太炽热的人,看人只看他对自己是否有用,再好的风景放在他眼前,他也会视而不见,因为他心里只有名利,世界在他眼里只是一个名利场。

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你相信潜规则,就会发现无数潜规则;你相信不公平,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而你相信努力,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

所以,决定人的视野的,决定人能看到什么风景的,不是人的眼睛,而是人的内心。

心对了,才不会走错路

王阳明认为:“人人自有定盘针”。人人都有良知良能。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不是因为他们的良知良能比寻常人多,而是因为他更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良知。

从这种观点出发,王阳明认为世界上没有坏人,而只有恶念、坏习气、坏习惯。所以他说,善是本心,恶是习气。

王阳明认为,我们强加于外物的善恶、有用无用,造成了心与物的对立。我们总是以自己被私欲和偏见填充的内心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是非好恶之情。王阳明认为,这些都是蒙蔽我们,遮蔽我们认识自己本心和本性的的障碍。

心学,本质上就是消除这种“蒙蔽”的修行。使人如拨云见日般通透。心学,本质上是要作减法,抛弃那些生命中的负累,寻见自我的清静本心。

只有清除了私欲,清除了妄念,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心没有区别,那随心所欲去做

想起王阳明说的:“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心即是道,心体明即是道明,心、道没有区别,那按道去做事,道即是事了。

此心即道,道在事上,事来专注于事,事去其心自闲。

何来忙乱?何来折腾?

看到更多人忙于金钱利益,而我却没法参与其中,有时候还挺焦急的,还认为王阳明心学是不是不适用于当代了。

每当我迷惑于名利场时,就翻看一下阳明心学的《传习录》:

陆澄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王阳明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所谓变化其实不可怕,关键是我们有一颗明镜一般的心,心如明镜,则可以随时照应出事务的真相,只要看到了真相,你就可以做到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所有的事务就会迎刃而解。只要心在道上,则可以随时做到事来专注于事,解决于事,事情解决了,心,则随时又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

心,即道,道,就像一条河流,它的使命只是滋养和哺育。遇到了村庄,它就滋养当地的农民,遇到了大城市,它就滋养当地的市民,遇到了田园,它就滋养当地的田园。当遇到了山石,无需滋养,它就唱着歌儿欢快而去。这个山石,就是我们说的心闲。

河流滋养过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庄稼禾苗,但它和山石打交道的时间往往更多,河流和山石才是常伴,因此,人生常闲才是正理。

当下社会,更新很快,但更多的是鸡毛蒜皮,而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道,就是核心。所谓心学,就是核心之学,就是重心之学,就是中心之学。

心,在道上,才可以做到事来专注于事。但如果此心严重偏离于道,那还能专注于事吗?还能做好事吗?还能自闲于心吗?

那肯定是不能的。
2#
发表于 2018-11-29 18:25 | 只看该作者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4-26 20:57 , Processed in 0.02529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