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习以为常 网民批有伤风化 裸泳滩的知名度提高后,舆论争议也随之而来。裸泳滩周围多名重庆市民告诉记者,对江边的裸泳现象已习以为常,并不特别觉得被冒犯,“反正他们多数时间在水里游泳,也看不见什么。”不过,网上评语则较负面,有网民认为公开裸体有伤风化,不少人质疑:“如果纯粹为了运动,穿个游泳裤会差多远?” 然而,对许多裸泳者而言,这样的生活方式在以“码头文化”著称的重庆,似乎自然而然。裸泳了近30年的米剑(55岁)说:“重庆这方面很开放,很随意!外来人看也无所谓,我不觉得奇怪。” 重庆自古因水而兴,是长江流域水运往来的要地,衍生鲜明的码头文化,其重要特征是开放与包容。年轻时曾当过水手的重庆作家兼媒体人姜汤受访时说,裸泳与码头船工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最早和最普遍的裸泳参与者是以船工为主,这群人信奉忠义、团结、勇敢和自由等价值观。 姜汤说,旧时船工也信奉“袍哥文化”,“袍哥”指的是帮会,提倡互相帮助,让底层民众得到很实在的好处;这群人的生活方式很豪爽、讲义气、自由又本真。由于娱乐活动缺乏,袍哥们对性的追求很开放,裸泳是他们性开放的一种发泄形式。 他说:“重庆码头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有深厚的自由基因存在;重庆人从来不排外,这就是码头文化因长期迎来送往形成的好习惯。”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则指出,传统码头的人群流动性高,要在流动中建构群体,需要一些条件。九龙滩裸泳者在流动的社会形态中,凭着共同的爱好,建立起朋友和兄弟的关系,互相认可,也可视为码头文化的另一种体现。 蔡敏认为,裸泳与重庆临江而生的“亲水文化”也有关系:“在没有江河的城市,人们对水就没有亲切感和特殊兴趣,但在重庆,长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在长江游泳成了一种爱好,一些人不游泳就不舒服。” 至于为何要裸体,蔡敏认为,社会生活中有紧张感,现代规制的一些层面也有所约束,一些人或许因此想通过裸泳释放心理压力,寻找原始回归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