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引自罗思义微博) 在政治体制上,从延安整风建立的“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等三大作风保证了中国革命胜利,由此出发,创新建立了中国独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民主协商制度。 “什么叫‘长期’?就是共产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传》),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党领导下的协商政治的生动说明,其中包含有对西方多党政治中有益成分的汲取。 这种中国特色的协商体制,前无古人,举世无双,在七十年的实践中,表现了较高的相对效率,保证了长期的持续经济增长率。在战争年代,我们用集中优势兵力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把整体劣势化为一个个局部优势;建设时期,无论在计划经济探索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探索时期,我们通过政治协商,用“全国一盘棋”的体制,把整体劣势化为一个个局部优势,在科技创新和多数事关国计民生的经济门类上,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一定程度上注意了私有市场经济自由体制的软肋,完成了西方敬畏交加的追赶和正在进行的超越。我们的这个特色优势,恰恰从建国初期一开始就是改革、开放、扬弃、综合的成果。 在一些以学术研究为形式的官学商论坛上,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不断影响舆论,一度占据宣传和意识形态主流,形成社会思潮,这种观点故意屏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改革、创新、开放事实,侧重放大探索中的重大曲折,只有对发展起步阶段物质贫乏的抨击,看不到祖国当初创造了无数巨大的奇迹,match只看到今天和平发展时期的与海外做生意的方便,看不到当年美苏两霸对中国的封锁和战争威胁,用今天快速成长的产出对比起步阶段的投入,用收获比较播种,这是一种形而上学。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先生最近著文《1978年,中央派团出访西欧,归来汇报至深夜,听者高呼石破天惊》(公众号《经济文摘3)2018.10.9),文中提到的“石破天惊”的冲击是客观的,我们关注的,不是四十年前“冲击”的本身,而是这一类文章导致的几个错觉。 1,1965年美国长达83年的由排华案引起的事实上歧视华人的状态才中止,1971年尼克松要求访华后,铁幕打开,中国首次有了接触西方战后繁荣机会。这种客观条件的变化,不能作为判定之前是改革开放还是所谓“自我封闭”的依据。把之前客观形势的严峻,解释成“自我封闭”,是无知,还是偏见,或是别的什么东西? 2,虚无历史者喜欢这样解释尼访华后解禁的“冲击”及其历史:把中国反霸斗争的解放台湾,抗美援朝的迫不得已,解释成选边站,他们一点也不懂得或者故意不承认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在解放全中国的建国大业中的博大精深和灵活运用,这种威力可以凝聚五分之一人类,可以震撼全球,就是震撼不醒装睡的历史虚无主义者。 3,1976年以前违背毛泽东思想的左倾斗争扩大化,空头政治禁锢思想视野,用帽子棍子约束科技创新,反映了把小生产封闭意识当做马克思主义纯洁性,我们纠正的是这个东西,而并非纠正以生产方式差异及其意识形态差异为内容的阶级分析。 4,毛泽东周恩来抓住尼访华时机果断决策引进西方石化成套设备,是根据新中国人口骤增,寿命大幅度上升而解决化肥、粮食问题的基础,是向西方开放的重要步骤,这是经过长期反霸斗争的抗争结果,邓小平坚持的开放就是毛泽东周恩来深入要做但年龄不允许的事情。所以,改革开放不是对毛泽东周恩来生前坚持的毛泽东思想的改弦更张。 5,此类文章把对外开放、利用外资、一国两制全部与毛泽东思想切割,这是抹去历史,不可能长久。 梁文的误解,可能与作者当年的年轻有关,但形成社会主流认识,就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