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13鱼象鱼说【今日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0-13 1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茶道与禅道:文化意蕴的真谛为品味人生
2018-10-03 | 文/吴言生 | 来自:梵华网  分享:


品茶

品茶

茶与中国人的联系可谓千丝万缕。茶禅的结合,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

“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等,早已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佛学的感悟、以及茶人的心情与品味。现代语境中,禅茶真谛的文化意蕴正日渐凸显。

茶禅历史

茶之起源可追溯至汉代。汉大文豪司马相如与杨雄,皆在作品中提及过茶。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因教义与僧侣活动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客人来到,见面寒暄后,请饮三杯茶先。据《茶经》记载,僧人在两晋时就以敬茶作为寺院的待客礼仪。如昙济和尚就常以茶待客。

坐禅修行,乃佛教重要活动之一。佛教徒讲究“过午不食”,因而需要有一种饮品,既合教规又能消除疲劳、补充营养。茶叶营养丰富,又能提神生津,因此成为了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古人认为,茶有“三德”:一驱睡魔,可通夜不眠;二助消化,满腹时尤为适用;三“不发”,能抑制各种欲望。所以,饮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中国佛教里,禅宗与茶的关系尤为密切。初唐起,禅宗开始兴盛,随着禅宗逐步盛行,佛门推崇饮茶之风气普及更甚。中唐时百丈怀海创立《百丈清规》,此后寺院茶礼越发规范起来。在清寂、古朴的禅堂内,以茶供佛、待客、清心,成为禅宗僧人的日常。吃茶俨然是一套严格的禅修工夫,此为禅门茶道之特色。

唐代赵州大师三称“吃茶去”,使得“吃茶去”成为禅林经典公案。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茶之著作。与陆羽交好的皎然和尚,在《饮茶歌》里两次提及“茶道”一词。可以说,《茶经》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精神内涵,而皎然则赋予了“茶道”其名。

茶道是饮茶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位。通过饮茶,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至于饮茶技巧、规范、方法,为茶技;表现饮茶技巧、以文艺演出再现历史上的饮茶情景,为茶艺。

茶道文化

茶道文化

茶道精神:和敬清寂

关于茶道之精神,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通过饮茶,可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茶人以流传千古的“和、敬、清、寂”四字来予以概括。

1. 和

“和”,儒释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乃中国茶道哲学思想之核心。

儒家学说中,“和为贵”为中国人基本的人生伦理。《周易》的“和”,指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此乃宇宙大道。陆羽《茶经》指出,用来煮茶的风炉,因用铁铸成,所以为“金”;炉子放置于地上,为“土”;炉中烧木炭,有“木”;木炭燃起来,是“火”;风炉上煮的是茶汤,乃“水”。煮茶之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的过程。

禅宗明心见性,使内心的对立观念调和、化解,达到天人合一、圆融无碍的大同。禅宗的“和”有三个维度:人类自心的和,人与人的和,人与环境的和。有了心灵和谐,才有社会和谐;有了心灵及社会和谐,才有自然和谐。

僧团被称为“和合众”,自古以来就有“六和敬”之准则。六和敬为: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

2. 敬

“敬”,为对自己谨慎、对他人尊敬。茶道中,对一切外物,如裱挂字画、茶之道具,都应怀抱着敬意接触。将此种心境扩大,就可对一切事物都保持敬意。

品茶时,为表尊敬,一般先焚上一炷香,洗干净手。敬茶时,用一种尊敬的态度来进行。茶道中讲究一丝不苟地用恭敬的心情,去做好每一件事。日本茶道中,完整程序有上千道步骤,做下来要足足 8 小时,简化版也有 3 小时。虽看起来极其复杂、繁琐,但却在恭恭敬敬的行为中,体现着茶道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万物的精神。

在佛教《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不管见什么人,都要行礼致敬,说:“我对你们都抱有深深敬意,从不敢有所轻视。为何呢?不管你们现在情况怎样,以后皆可成佛,因此我深怀敬意。”

茶事里,重要的是心。点茶多么漂亮,茶具何其高贵,无诚敬之心,则一切毫无意义。谦虚,乃茶道根本要素之一,最忌讳哪怕一丝一毫的骄傲自大。

3. 清

“清”,清洁、清廉,指外物和内心的清净状态。茶道中,保持环境清净是必要的。“外露地”,是“野庭落叶鲜”式清美如画的外部环境。“内露地”,为茶室内部环境,包括字画、插花、茶具等。

在茶道中,从庭园清扫,到茶室布置都要清净。插花使用新花,擦拭茶杯使用新巾。不但对外物要求清净,心灵也应净化,不能起杂念,而应毫无拘束地以清净之心做茶事。

眼观清净环境,耳听釜中茶汤如松风拂过,鼻子嗅着茶香,舌头品着茶味,身体触到清幽洁雅的器具,这样就能得到幽的感觉,此为六根清净。六根清净,是禅道也是茶道。

茶道中,俗事话题皆属大忌。放下俗尘观念,方可进入清净茶禅世界。坐在几平方公尺的茶室中,却有深山幽谷的感觉。不断响起的壶中滚水声,宛如松风吹动的天籁,心与大自然逐步融而为一,这就是茶禅的三昧境。

4. 寂

“寂”,涅槃、寂静,是息灭了心中诸欲之后宁静安祥的状态。参禅首先要去除人生欲望。

佛教中有说法,人人皆具有本来清净觉悟之心,由于有了分别计较,这才产生执著,迷失本心。参禅悟道,就是要参破分别计较的虚幻,去除欲望,放下执著。之后就回到了本来清净无染的原点,见到了心的本来面目。

佛教中还讲道,要摆脱人生痛苦,达到解脱彼岸,必须熄灭欲望之火。熄灭诸般情欲之心,就是“寂”的禅心。但寂的禅心又并非一潭死水,否则就成为枯木禅。

茶道与禅道

茶道与禅道

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古代《茶诗》有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茶禅精神,体现了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真谛。每个人,都是片茶叶。只有投入沸水,将小我提升为大我,将大我转化为无我,才能留下一份经久弥醇的余香。

“和、敬、清、寂”,以出世品格标举普世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静寂,为传统儒、道、释最高的修身养性境界。茶道禅道通过在现代生活的典型运用,早已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范本。

“茶”字字型为“草木之中有一人”,即人于自然之中。“人非有品不能闲”。有品之人,方能放下身心,融入自然。“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品茗,妙处正在于“品”。饮酒为“醉乡”,品茶为“醒乡”。从“醉乡”中觉醒过来,进入清纯的“醒乡”,才能体验人生。故以,茶道禅道的文化意蕴为品味人生。

佛法存于茶汤,存于日常。在一杯茶中感受禅意,吃茶时将身心安住于当下,同时又洒脱无执,将生命每一瞬间化为永恒,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以平常之心品清净之茶,以清净之茶养平常之心。佛法、禅机、人生的妙谛,尽在这区区杯茶之中了。

茶中蕴含佛法、禅机、人生妙谛

茶中蕴含佛法、禅机、人生妙谛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 吴言生

责任编辑:葛蕾
2#
发表于 2018-10-13 18:25 | 只看该作者
茶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4-27 04:28 , Processed in 0.02623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